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安康:汉滨区创新“四式八法”力促群众增收

时间:2019-03-15 06:57:4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微信图片_20190315115235.jpg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县区,全区有贫困村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1094户128761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汉滨区立足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情实际,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围绕资产收益扶贫下足“绣花”功夫,实践探索出一条“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采取“四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企业帮带。村集体将土地、林地、固定资产及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茶园果园经营权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入股、折股量化等形式取得收益。全区1.92万户5.31万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经济组织成为股民,户均年获得股权分红1400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目前,全区经营主体累计投入1.49亿元,实现收益893万元,5.31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人均增收1530元。二是异地置业。对发展产业难的深度贫困村,区政府将增值保值潜力大、收益稳定的易地搬迁社区商用房等资源,按照成本价配置给区资产收益扶贫公司,通过转租、经营等方式,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目前,由汉滨区扶贫开发公司作为股东发起人,全区45个深度贫困村入股,注册资本1300万元,在水景湾小区购买商用房8122.42㎡,在长岭社区购置门面房4.5万㎡,全区异地置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2018年已为45个深度贫困村的1300余贫困群众兑现分红资金402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光伏产业。在全区遴选立地、光照条件好的贫困村,通过单村或联村模式,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村集体获得收益。现已建立了1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面积900余亩,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0兆瓦,总投资1.9亿元,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可实现每村年收入62.6万元,户均增收3179元,带动1.4万贫困人口稳定受益。四是资产租赁。坚持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的原则,根据企业和园区发展需求,精准使用扶贫资金,将产业引导资金直接用于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农业等,通过整合闲置的集体房产、小型水利设施、集体林权及土地、特色林果等村集体资源资产,实施对外招租、租赁,实现租赁收益。目前,在晏坝镇实施试点投入资金500万元,整合双涧、胡家沟等7个村,组建“一部一室四联盟”,建立茶叶加工厂,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带动7个村500户,每年共可获分红收益30万元,户均增收600元。

(二)推行“八种方法”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土(林)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用作产业发展,获得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贫困户获得流转土地资金。目前,该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林)地33.5万亩,全年土地流转收益约1亿元,户均增收1550元。安康市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600亩,采取“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安置贫困人口10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5万元。二是订单收购。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并与贫困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所生产的农产品由市场经营主体统一收购,贫困户获得经营性收入。目前,在建民、谭坝、早阳等17个镇办37个贫困村发展订单式辣椒种植,辣椒基地达到2万亩以上,受益群众近万人。带动273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是园区(社区工厂)务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优先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就业脱贫增收。目前,全区已挂牌投产社区工厂22家,吸纳就业1192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462人在社区工厂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四是技术服务。成立了产业脱贫技术“110”服务中心,组建了畜牧、魔芋、粮油、蔬菜、茶叶、林果等15支产业技术团队,每个贫困村派驻一名科技特派员,采取“一对一”结对子或“技术托管”等形式,送政策、送服务、送科技,开设田间课堂,精准培训到户到人。2018年累计组织技术培训183场次,培训人数2.9万人,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五是同步同业。新型经营主体帮带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同类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生产程序,实现标准化生产,对达标商品使用统一包装销售,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五里镇白马石现代农业园区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指导群众同步发展魔芋、辣椒等蔬菜产业,户均每年可获得3500元的回购收益。六是生产托管。新型经营主体对没有能力、精力管理产业基地的贫困户,统一实行代管,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贫困户有余力发展其他产业增收。紫荆镇茅溪村的48户农户将自家1229亩林地(原来是种植的核桃)交给合作社托管,农户自己外出务工,合作社负责管护,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管护使原本核桃提高产量、质量,增加收益,归属农户。七是返租倒包。新型经营主体将建成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功能齐备的基地,承包给贫困户经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贫困户获得承包经营性收益。忠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返租倒包,全村有200余名职业农民从事蔬菜生产,其中有有8户承包蔬菜大棚在10亩以上,最多承包了20余亩,承包费每年每亩800-1200元之间,每年亩均收入1万元。八是电商帮扶。新型经营主体(电商企业)帮助贫困户在线上销售产品,提升电商平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贫困户通过增加产品销量、提升品牌效益而提升收入水平。全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电商互联网产业园1个、区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2个、镇级服务站16个、村级服务点63个,85户电商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产品回购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将自产的腊肉、土豆、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网络销售额1860万元,带动436户贫困户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陕西安康:汉滨区创新“四式八法”力促群众增收

时间:2019-03-15 06:57:4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微信图片_20190315115235.jpg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县区,全区有贫困村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1094户128761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汉滨区立足贫困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区情实际,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围绕资产收益扶贫下足“绣花”功夫,实践探索出一条“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采取“四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企业帮带。村集体将土地、林地、固定资产及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茶园果园经营权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入股、折股量化等形式取得收益。全区1.92万户5.31万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经济组织成为股民,户均年获得股权分红1400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目前,全区经营主体累计投入1.49亿元,实现收益893万元,5.31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人均增收1530元。二是异地置业。对发展产业难的深度贫困村,区政府将增值保值潜力大、收益稳定的易地搬迁社区商用房等资源,按照成本价配置给区资产收益扶贫公司,通过转租、经营等方式,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目前,由汉滨区扶贫开发公司作为股东发起人,全区45个深度贫困村入股,注册资本1300万元,在水景湾小区购买商用房8122.42㎡,在长岭社区购置门面房4.5万㎡,全区异地置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2018年已为45个深度贫困村的1300余贫困群众兑现分红资金402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光伏产业。在全区遴选立地、光照条件好的贫困村,通过单村或联村模式,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村集体获得收益。现已建立了1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综合利用土地资源面积900余亩,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0兆瓦,总投资1.9亿元,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可实现每村年收入62.6万元,户均增收3179元,带动1.4万贫困人口稳定受益。四是资产租赁。坚持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的原则,根据企业和园区发展需求,精准使用扶贫资金,将产业引导资金直接用于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农业等,通过整合闲置的集体房产、小型水利设施、集体林权及土地、特色林果等村集体资源资产,实施对外招租、租赁,实现租赁收益。目前,在晏坝镇实施试点投入资金500万元,整合双涧、胡家沟等7个村,组建“一部一室四联盟”,建立茶叶加工厂,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带动7个村500户,每年共可获分红收益30万元,户均增收600元。

(二)推行“八种方法”带动贫困户增收。一是土(林)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用作产业发展,获得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贫困户获得流转土地资金。目前,该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林)地33.5万亩,全年土地流转收益约1亿元,户均增收1550元。安康市瀛天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600亩,采取“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安置贫困人口10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2.5万元。二是订单收购。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并与贫困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所生产的农产品由市场经营主体统一收购,贫困户获得经营性收入。目前,在建民、谭坝、早阳等17个镇办37个贫困村发展订单式辣椒种植,辣椒基地达到2万亩以上,受益群众近万人。带动273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三是园区(社区工厂)务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优先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就业脱贫增收。目前,全区已挂牌投产社区工厂22家,吸纳就业1192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462人在社区工厂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四是技术服务。成立了产业脱贫技术“110”服务中心,组建了畜牧、魔芋、粮油、蔬菜、茶叶、林果等15支产业技术团队,每个贫困村派驻一名科技特派员,采取“一对一”结对子或“技术托管”等形式,送政策、送服务、送科技,开设田间课堂,精准培训到户到人。2018年累计组织技术培训183场次,培训人数2.9万人,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五是同步同业。新型经营主体帮带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同类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生产程序,实现标准化生产,对达标商品使用统一包装销售,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五里镇白马石现代农业园区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指导群众同步发展魔芋、辣椒等蔬菜产业,户均每年可获得3500元的回购收益。六是生产托管。新型经营主体对没有能力、精力管理产业基地的贫困户,统一实行代管,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贫困户有余力发展其他产业增收。紫荆镇茅溪村的48户农户将自家1229亩林地(原来是种植的核桃)交给合作社托管,农户自己外出务工,合作社负责管护,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管护使原本核桃提高产量、质量,增加收益,归属农户。七是返租倒包。新型经营主体将建成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功能齐备的基地,承包给贫困户经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贫困户获得承包经营性收益。忠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返租倒包,全村有200余名职业农民从事蔬菜生产,其中有有8户承包蔬菜大棚在10亩以上,最多承包了20余亩,承包费每年每亩800-1200元之间,每年亩均收入1万元。八是电商帮扶。新型经营主体(电商企业)帮助贫困户在线上销售产品,提升电商平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贫困户通过增加产品销量、提升品牌效益而提升收入水平。全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电商互联网产业园1个、区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2个、镇级服务站16个、村级服务点63个,85户电商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产品回购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将自产的腊肉、土豆、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网络销售额1860万元,带动436户贫困户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