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西大宁:巩固搬迁谋发展 “三条路径”促增收

时间:2019-06-03 12:37:3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大宁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

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6.9万,农业人口5.2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58户18068人,未脱贫1535户4059人,贫困发生率为9.14%。共识别整村搬迁78个自然村,安置1539户46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9户3432人,同步搬迁400户1257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思路要求、“以改革促全面工作水平提升”和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先行先试、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的重大决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先手棋”,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六环联动”实施搬迁,拓展“三条路径”促进增收,让搬迁群众“挪穷窝”的同时“换穷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深化改革促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的教导,省委骆惠宁书记“改革决不能落后”的指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持续深化改革促动搬迁群众增收。一是大力实施购买式造林。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37个,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13.57万亩,共使群众获得劳务收入4886万元。其中,2017年全县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1562户4699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2088户6264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67%。二是探索“两山”转变的8条有效实现途径。初步总结出了购买式造林、资产化管护、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林业资产性收益、建立森林市场、碳汇扶贫、创建园艺大宁、有机大宁等8条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全县选聘护林员450名(贫困户385名),年均工资1万元;开发林业碳汇15万亩;县财政每年投入150万元,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县内2家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221户群众以林地经营权、造林投资入股,受益年限30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了“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工作,将购买式造林经验推广到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赋予党支部事权,发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身份,清产核资,折股量化,把村民组织起来,承接工程、发展产业、实行自治。7个试点村总投资2423.6万元,群众获得劳务收入368.2万元,参与工程建设的344户910人户均增收10704元、人均增收4046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82.6万元,村均26万元。这项改革已在全县推开,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激发了乡村活力。曲峨镇山庄村曹建廷担任村基建队队长,带领群众在家门口搞建设,去年劳务收入达到了4.5万元;太德乡茹古村贫困户张润民给村里的工程队开搅拌机、倒水泥,50多天时间就赚到19000多元;山庄村67岁的贫困妇女冯俊兰,给合作社3个工队做饭,挣到工资1万多元。目前,借势“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贯彻省委重大改革安排,我县探索赋予股份经济合作社黄河采砂承办权,成立了黄河采砂股份经济联合总社,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黄河采砂将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二、优化环境、壮大主体,培育企业带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要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指示,把企业带动作为易地移民搬迁的重要措施。一是实施“两区同建”。跳出“就移民抓移民”模式,既兜住易地搬迁的脱贫底线,又统筹解决搬迁后续生活问题,在县城移民安置点附近,规划建设了轻工业园区,实行移民搬迁新区与轻工业园区“两区”同建,让搬迁户居住在移民新区,就业在工业园区。轻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鑫辉电子、治诚科技、宇良光电、瑞合科技4家企业,已为移民搬迁人口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达产达效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80个。二是新建扶贫车间。投资资金800万在移民新区附近新建5280平方米扶贫车间,集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一体,不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预计可带动150人就近就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就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目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六最”营商环境,引进落地总投资11.9亿元的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总投资1.37亿元的隆泰集团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总投资11.35亿元的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其中,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纳税”,已解决460人的就业问题,项目全部完成后,年产值13亿元,增加税收9000万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2300个;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项目,已投产3万平米连栋温室,全部建成后将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发展花卉种植,解决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投入运行1个种猪场、2个育肥场,提供就业岗位75个。四是企业资产收益分红。依托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7个村通过异地置业、联村共建,投入财政资金1099万元建设小康公寓,租赁给鸿晋公司,每村每年可收益9.42万元。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通过贫困户贷款入股,累计为113户入股的贫困户分红165.75万元。县财政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6219万元,投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量化到村到户到人,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新大象生猪养殖和隆泰花卉,按投资总额8%—10%的比例获得收益,累计为贫困户资产性收益分红1021.65万元。五是打造大宁技工。设立“大宁技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大宁技工”品牌。先后组织搬迁贫困人口赴石家庄、太原等地,实地培训一次性手套生产与检测、花卉培育、光敏电阻、蜂鸣器生产、手机摄像头研磨等工种,依托县域企业就地就业。在省交通厅、路桥集团支持下,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在外地没有固定工作的贫困群众发动回来,组建大宁技工路桥工匠合作总社,下设7个分社,通过专业化培养培训,向省路桥建设集团进行劳务派遣,参与隰吉高速公路、沿黄旅游公路建设,长远目标是培养路桥集团产业工人,与路桥集团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全县6个乡镇共有514人报名参加,首期培训的180人,已赴路桥集团工地参与工程建设。

三、立足长远、蓄足后劲,多元产业推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确定了创建“有机大宁、园艺大宁、土种大宁、诚信大宁、文明大宁、幸福大宁、慢生活大宁”“七彩大宁”的奋斗目标,将发展产业作为搬迁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措施。一是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引进智力。聘请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为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徐祥临、中国人民大学周立、中科学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等20余名知名教授专家担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为共建单位,下设“三农”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心、“七彩大宁”研究中心五个中心,充分发挥集聚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囊团”作用,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二是抢占市场制高点推进有机农业。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把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技术标准,应用生态学原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维护食品安全,呵护百姓健康,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基地6个,发展特色有机苹果、有机蔬菜、有机杂粮、有机西瓜、有机红薯等示范点15个。三是着眼比较效益发展园艺产业。发挥花卉在涉农经济中最高的比较效益,以隆泰花卉示范园为引领,充分发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花卉品质全国一流的自然优势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产地价格较低的成本优势,打造道教村“园艺大宁”精品示范点,规划建设百万平米连栋温室,打造北方最大的盆花生产基地,带动群众大力发展温室花卉、露地草花,形成生产销售、园林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为一体综合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促进绿色发展。四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新型产业。弘扬中国4000年农耕文明和大宁传统农耕文化,规划建设我国北方原种、土种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农作物种质基因,培育农作物种子、家禽家畜基因,保护好种子“芯片”,打造种质资源基因库,引领搬迁群众培育土种原种增收。利用好中国乡建院、北京共仁基金会文旅资源调研成果,开发黄河仙子文化、传统古村落和堡寨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自然地质教学资源、开发“慢村”“慢食”“慢生活”“慢教育”,引领搬迁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培育特色消费、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勇气和决心,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抓好移民搬迁后续发展,聚力攻坚深度贫困,走出大宁路径,交出大宁答卷。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山西大宁:巩固搬迁谋发展 “三条路径”促增收

时间:2019-06-03 12:37:3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大宁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办公室

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6.9万,农业人口5.2万。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58户18068人,未脱贫1535户4059人,贫困发生率为9.14%。共识别整村搬迁78个自然村,安置1539户46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9户3432人,同步搬迁400户1257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思路要求、“以改革促全面工作水平提升”和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先行先试、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的重大决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先手棋”,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六环联动”实施搬迁,拓展“三条路径”促进增收,让搬迁群众“挪穷窝”的同时“换穷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深化改革促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的教导,省委骆惠宁书记“改革决不能落后”的指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物归原主,还权于民,持续深化改革促动搬迁群众增收。一是大力实施购买式造林。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37个,全县完成购买式造林13.57万亩,共使群众获得劳务收入4886万元。其中,2017年全县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1562户4699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2088户6264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67%。二是探索“两山”转变的8条有效实现途径。初步总结出了购买式造林、资产化管护、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林业资产性收益、建立森林市场、碳汇扶贫、创建园艺大宁、有机大宁等8条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全县选聘护林员450名(贫困户385名),年均工资1万元;开发林业碳汇15万亩;县财政每年投入150万元,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县内2家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221户群众以林地经营权、造林投资入股,受益年限30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了“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工作,将购买式造林经验推广到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赋予党支部事权,发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身份,清产核资,折股量化,把村民组织起来,承接工程、发展产业、实行自治。7个试点村总投资2423.6万元,群众获得劳务收入368.2万元,参与工程建设的344户910人户均增收10704元、人均增收4046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82.6万元,村均26万元。这项改革已在全县推开,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激发了乡村活力。曲峨镇山庄村曹建廷担任村基建队队长,带领群众在家门口搞建设,去年劳务收入达到了4.5万元;太德乡茹古村贫困户张润民给村里的工程队开搅拌机、倒水泥,50多天时间就赚到19000多元;山庄村67岁的贫困妇女冯俊兰,给合作社3个工队做饭,挣到工资1万多元。目前,借势“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贯彻省委重大改革安排,我县探索赋予股份经济合作社黄河采砂承办权,成立了黄河采砂股份经济联合总社,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黄河采砂将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二、优化环境、壮大主体,培育企业带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要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指示,把企业带动作为易地移民搬迁的重要措施。一是实施“两区同建”。跳出“就移民抓移民”模式,既兜住易地搬迁的脱贫底线,又统筹解决搬迁后续生活问题,在县城移民安置点附近,规划建设了轻工业园区,实行移民搬迁新区与轻工业园区“两区”同建,让搬迁户居住在移民新区,就业在工业园区。轻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鑫辉电子、治诚科技、宇良光电、瑞合科技4家企业,已为移民搬迁人口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达产达效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80个。二是新建扶贫车间。投资资金800万在移民新区附近新建5280平方米扶贫车间,集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一体,不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预计可带动150人就近就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就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目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六最”营商环境,引进落地总投资11.9亿元的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总投资1.37亿元的隆泰集团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总投资11.35亿元的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其中,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纳税”,已解决460人的就业问题,项目全部完成后,年产值13亿元,增加税收9000万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2300个;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项目,已投产3万平米连栋温室,全部建成后将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发展花卉种植,解决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新大象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投入运行1个种猪场、2个育肥场,提供就业岗位75个。四是企业资产收益分红。依托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7个村通过异地置业、联村共建,投入财政资金1099万元建设小康公寓,租赁给鸿晋公司,每村每年可收益9.42万元。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通过贫困户贷款入股,累计为113户入股的贫困户分红165.75万元。县财政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6219万元,投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量化到村到户到人,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新大象生猪养殖和隆泰花卉,按投资总额8%—10%的比例获得收益,累计为贫困户资产性收益分红1021.65万元。五是打造大宁技工。设立“大宁技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大宁技工”品牌。先后组织搬迁贫困人口赴石家庄、太原等地,实地培训一次性手套生产与检测、花卉培育、光敏电阻、蜂鸣器生产、手机摄像头研磨等工种,依托县域企业就地就业。在省交通厅、路桥集团支持下,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在外地没有固定工作的贫困群众发动回来,组建大宁技工路桥工匠合作总社,下设7个分社,通过专业化培养培训,向省路桥建设集团进行劳务派遣,参与隰吉高速公路、沿黄旅游公路建设,长远目标是培养路桥集团产业工人,与路桥集团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全县6个乡镇共有514人报名参加,首期培训的180人,已赴路桥集团工地参与工程建设。

三、立足长远、蓄足后劲,多元产业推动增收

遵照习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确定了创建“有机大宁、园艺大宁、土种大宁、诚信大宁、文明大宁、幸福大宁、慢生活大宁”“七彩大宁”的奋斗目标,将发展产业作为搬迁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措施。一是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引进智力。聘请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为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徐祥临、中国人民大学周立、中科学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等20余名知名教授专家担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为共建单位,下设“三农”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心、“七彩大宁”研究中心五个中心,充分发挥集聚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囊团”作用,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二是抢占市场制高点推进有机农业。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把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技术标准,应用生态学原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维护食品安全,呵护百姓健康,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基地6个,发展特色有机苹果、有机蔬菜、有机杂粮、有机西瓜、有机红薯等示范点15个。三是着眼比较效益发展园艺产业。发挥花卉在涉农经济中最高的比较效益,以隆泰花卉示范园为引领,充分发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花卉品质全国一流的自然优势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产地价格较低的成本优势,打造道教村“园艺大宁”精品示范点,规划建设百万平米连栋温室,打造北方最大的盆花生产基地,带动群众大力发展温室花卉、露地草花,形成生产销售、园林施工、科技研发、生态观光为一体综合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促进绿色发展。四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新型产业。弘扬中国4000年农耕文明和大宁传统农耕文化,规划建设我国北方原种、土种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农作物种质基因,培育农作物种子、家禽家畜基因,保护好种子“芯片”,打造种质资源基因库,引领搬迁群众培育土种原种增收。利用好中国乡建院、北京共仁基金会文旅资源调研成果,开发黄河仙子文化、传统古村落和堡寨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自然地质教学资源、开发“慢村”“慢食”“慢生活”“慢教育”,引领搬迁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培育特色消费、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勇气和决心,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抓好移民搬迁后续发展,聚力攻坚深度贫困,走出大宁路径,交出大宁答卷。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