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客栈:打造精品民俗项目做活“热”经济
近年来,奉节县着力引导传统村落“活态保护”,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模式,在市文旅委和市农业农村委帮扶下,启动兴隆镇龙门村“龙门客栈”建设,打造高山生态避暑纳凉精品民俗项目,有效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2018年5月营业,现已建成“龙门客栈”5家、农家乐5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产业发展、农特产品销售,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升至近1万元,演绎着专属脱贫故事。
盘活资源,高标准建设
一是政府主导,让资金活起来。市文旅委多方筹措资金,投入800余万元用于“龙门客栈”建设,对特色闲置农房按照三星级农家乐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市农业农村委投入100万元解决“龙门客栈”房屋权属问题,将其转化为村集体资产,让全村人民受益共享。
二是群众参与,让资源聚起来。采取直接收购模式,购买四大栋农房以及房屋周边林木,房屋总面积1958.7㎡,附属面积5249.18㎡;聘请当地村民担任管理人员或厨师,解决其就近就业问题,让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三产业。
三是统一规划,让房屋靓起来。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风貌提升、功能完善、逐户设计、市场投资、修旧如旧、村民自治”模式改造修缮,保留民宿原有土墙、瓦顶、晒楼等风貌,建成龙门茶舍、花屋书院、柳家庄等民宿建设,改造房间44个,配置床位46个。
多元营销,高水准经营
一是圈层营销。大力拓展民宿客源市场,鼓励旅行社组团住特色民宿、赏美丽龙门、看猪嘴观、游桃源河,组织县内外企业到此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邀请奉节县“夔州绣娘”石胜兰前来推介蜀绣,约请奉节县旗袍协会、摄影家协会拍摄风景组图,使品牌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客户面得到扩展。
二是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头条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推介“龙门客栈”,做足经营特色与调性,找准客户群,做到精准营销;吸引“行·重庆—2019网络达人重庆行暨文旅融合金点子征集”活动打卡“龙门客栈”,加大“游龙门”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宣传推介力度。
三是专业营销。由奉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实施,建立民宿业发展智库和导师团,开展民宿经济发展研究、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每年向龙门村集体经济缴纳20万元收益金;举办民宿产业创业培训班,分类、分层举办民宿管理和从业人员专题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民宿从业队伍。
“民宿+”模式,高精准带贫
一是“民宿+文化”。依托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立足“乡村特色”传承民俗文化,保留斗笠、风车、锄头等传统古老农具,支持农民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开展舞狮、山歌等非物质文化技艺表演,举办篝火晚会、送戏下村等大型活动,创造地域特色人文景点,为民宿添彩。
二是“民宿+养生”。依托高山森林资源,突出休闲纳凉、健康养生特色,与紧邻高炉淌露营基地、四十二坝避暑山庄、天坑地缝景区、龙桥河景区等10余处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线,发展避暑经济,2019年二季度接待中外游客2.5万余人,民宿入住率达85%,日均收入0.3万元,带动周围农户实现户均增收0.45万元。
三是“民宿+商贸”。以民宿点为中心,引进多家商贸公司,统一包装销售高山腊肉、蜂蜜酒、猕猴桃酒、黑木耳等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发展种养殖业和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带动210余户贫困户、500余户非贫困户增收;建成村集体经济冻库,发展生态农副产品基地,携手村民签订订单农业,并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提高品质。
拓展功能,高水平服务
一是引导集体经济造血。聚焦“龙门客栈”热点,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山生态蔬菜900亩、中药材800余亩、生态土鸡1.8万余只、山羊400余只,形成山羊养殖、土鸡养殖、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农家乐发展五大产业片区,为117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发展项目,带动非贫困户300余户,农副产品销售至客栈或游客,村民就近务工,打造全县集体经济典范。
二是提供特色餐饮服务。挖掘合渣、腊猪脚等本土养生食品,开发“六大碗”等特色养生菜品;鼓励组织、个人开办农家乐,将当地特色农家菜与西式餐点相结合,统一运营标准和运营模式,为村民脱贫致富注入持续活力。目前发展民宿餐厅3家,星级农家乐5家,带动2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三是打造民宿旅游示范。筹备二期“龙门客栈”花屋小学改建工程,配套建设多功能会务厅、大型餐厅、生态停车场、景观步道等,将“龙门客栈”培育为乡村旅游骨干产业,由点带面,带动全村,打造知名“龙门客栈”民宿旅游品牌。
通过乡村改造推广旅游,培育乡村旅游骨干产业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龙门村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世外桃源。(重庆市奉节县攻坚办宣传组供稿)
龙门客栈:打造精品民俗项目做活“热”经济
时间:2019-06-28 10:49:0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近年来,奉节县着力引导传统村落“活态保护”,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模式,在市文旅委和市农业农村委帮扶下,启动兴隆镇龙门村“龙门客栈”建设,打造高山生态避暑纳凉精品民俗项目,有效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2018年5月营业,现已建成“龙门客栈”5家、农家乐5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产业发展、农特产品销售,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3000元升至近1万元,演绎着专属脱贫故事。
盘活资源,高标准建设
一是政府主导,让资金活起来。市文旅委多方筹措资金,投入800余万元用于“龙门客栈”建设,对特色闲置农房按照三星级农家乐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市农业农村委投入100万元解决“龙门客栈”房屋权属问题,将其转化为村集体资产,让全村人民受益共享。
二是群众参与,让资源聚起来。采取直接收购模式,购买四大栋农房以及房屋周边林木,房屋总面积1958.7㎡,附属面积5249.18㎡;聘请当地村民担任管理人员或厨师,解决其就近就业问题,让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三产业。
三是统一规划,让房屋靓起来。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风貌提升、功能完善、逐户设计、市场投资、修旧如旧、村民自治”模式改造修缮,保留民宿原有土墙、瓦顶、晒楼等风貌,建成龙门茶舍、花屋书院、柳家庄等民宿建设,改造房间44个,配置床位46个。
多元营销,高水准经营
一是圈层营销。大力拓展民宿客源市场,鼓励旅行社组团住特色民宿、赏美丽龙门、看猪嘴观、游桃源河,组织县内外企业到此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邀请奉节县“夔州绣娘”石胜兰前来推介蜀绣,约请奉节县旗袍协会、摄影家协会拍摄风景组图,使品牌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客户面得到扩展。
二是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头条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推介“龙门客栈”,做足经营特色与调性,找准客户群,做到精准营销;吸引“行·重庆—2019网络达人重庆行暨文旅融合金点子征集”活动打卡“龙门客栈”,加大“游龙门”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宣传推介力度。
三是专业营销。由奉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实施,建立民宿业发展智库和导师团,开展民宿经济发展研究、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每年向龙门村集体经济缴纳20万元收益金;举办民宿产业创业培训班,分类、分层举办民宿管理和从业人员专题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民宿从业队伍。
“民宿+”模式,高精准带贫
一是“民宿+文化”。依托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立足“乡村特色”传承民俗文化,保留斗笠、风车、锄头等传统古老农具,支持农民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开展舞狮、山歌等非物质文化技艺表演,举办篝火晚会、送戏下村等大型活动,创造地域特色人文景点,为民宿添彩。
二是“民宿+养生”。依托高山森林资源,突出休闲纳凉、健康养生特色,与紧邻高炉淌露营基地、四十二坝避暑山庄、天坑地缝景区、龙桥河景区等10余处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线,发展避暑经济,2019年二季度接待中外游客2.5万余人,民宿入住率达85%,日均收入0.3万元,带动周围农户实现户均增收0.45万元。
三是“民宿+商贸”。以民宿点为中心,引进多家商贸公司,统一包装销售高山腊肉、蜂蜜酒、猕猴桃酒、黑木耳等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发展种养殖业和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带动210余户贫困户、500余户非贫困户增收;建成村集体经济冻库,发展生态农副产品基地,携手村民签订订单农业,并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提高品质。
拓展功能,高水平服务
一是引导集体经济造血。聚焦“龙门客栈”热点,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山生态蔬菜900亩、中药材800余亩、生态土鸡1.8万余只、山羊400余只,形成山羊养殖、土鸡养殖、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农家乐发展五大产业片区,为117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发展项目,带动非贫困户300余户,农副产品销售至客栈或游客,村民就近务工,打造全县集体经济典范。
二是提供特色餐饮服务。挖掘合渣、腊猪脚等本土养生食品,开发“六大碗”等特色养生菜品;鼓励组织、个人开办农家乐,将当地特色农家菜与西式餐点相结合,统一运营标准和运营模式,为村民脱贫致富注入持续活力。目前发展民宿餐厅3家,星级农家乐5家,带动2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三是打造民宿旅游示范。筹备二期“龙门客栈”花屋小学改建工程,配套建设多功能会务厅、大型餐厅、生态停车场、景观步道等,将“龙门客栈”培育为乡村旅游骨干产业,由点带面,带动全村,打造知名“龙门客栈”民宿旅游品牌。
通过乡村改造推广旅游,培育乡村旅游骨干产业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龙门村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世外桃源。(重庆市奉节县攻坚办宣传组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