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青川:精细项目管理 强化利益联结

时间:2019-07-29 16:56:5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由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第二批170万株(其中20万株为补植苗)“白叶一号”茶苗已全部于3月8日运抵青川,青川县迅速组织完成了抢栽补植。截至目前,受捐的45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栽植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共新建茶园1500余亩,惠及18个村663户农户(其中共涉及贫困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2户1544人)。

一、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组织保障,聚焦聚力高效推进项目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三级书记抓落实。成立由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有关职能部门、项目实施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1名分管县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项目所在乡镇和村分别成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项目工作专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统筹协调,“三诊”机制解难题。建立一名县领导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实施方案推进的“三个一”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对重点工作实行一周一调研“问诊”、半月一分析“会诊”、一月一总结“确诊”,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督促检查,“三考”督办激活力。制定《“白叶一号”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将具体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农业、水务、国土、扶贫等12个县级部门和9个乡镇,按照“责任制+清单制”方式将工作任务明确到天,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一月一督导、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通过倒排工期、进度督查、阶段报告、质量评价等方式,强化过程管控、激发工作活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严格精细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做好种植管护。一是深查细研精选地块。成立了选址工作组,组织农业、水务、环保、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全覆盖调查,对海拔、气候、土质、水质、日照等进行综合研判,为项目选址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积极配合国扶办和浙江技术专家对“白叶一号”适生地进行严格考察,对比分析,优中选优,最终确定沙州镇青坪村、关庄镇固井村、瓦砾乡柳河村3个贫困村1500余亩土地作为种植基地。二是强化培训规范种植。将技术培训作为“白叶一号”种植的关键性、先导性工程,选派10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地村干部到安吉县进行专题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中茶所、浙江技术专家和黄杜村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项目实施。同时,青川县将“白叶一号”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纳入了农民夜校学习重要内容,为项目村农户至少培训出1名技术明白人,有效保障了茶叶规范化栽植和高成活率。三是精准施策精细管护。按照“政府投资建基础、企业(专合社)投资建产业、贫困户茶苗折资入股”的模式合作建基地。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余元,用于土地整理、生产用水、排灌渠系、田间作业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引进农业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茶苗栽植及后期茶园管理等工作。针对全县茶叶适生区碎片化分布、土壤保水能力差的问题,采取远距离引水、抽水灌溉等措施浇足定根水;针对冬季气温低的问题,采取了覆盖地膜等措施;针对部分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的问题,采取了加盖遮阳网、搭建竹拱棚等措施精心管护,茶苗成活率达到94%以上。

三、突出群众主体、多元量化增收,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利益联结。一是股权+积分,实现长效分红。按照“3331”模式确定利益联结分配机制,30%收益用于享受捐赠茶苗的贫困户和基地的非贫困户(采取股金+管理积分)分红,30%收益用于基地项目村和飞地村设置的公益性岗位支出,30%收益归青川县兴和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和扩大生产,10%收益归项目村集体所有分配,用于公益性、带贫、分红及土地出租补偿等支出。二是“五金+积分”,实现基地减贫。通过“基地+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创新建立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作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五金”机制,共享“白叶一号”红利。在此基础上,纳入“道德积分”机制,即由各村评议小组对照道德积分“十个好”评比标准,每季度开展一次检查评比,将评比分值作为“白叶一号”项目集体经济分红重要指标,鼓励广大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是“股份+积分”,实现飞地带贫。探索推行“飞地扶贫”模式,对基地外的贫困户通过委托代管、茶苗折资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11个贫困村、512户、1544名贫困人口参与白茶产业发展。综合考虑折股股份和“家庭道德积分”,开展项目收益集体分红。(四川省广元市脱贫攻坚办、青川县脱贫攻坚办供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经验交流    
部委省市

四川青川:精细项目管理 强化利益联结

时间:2019-07-29 16:56:5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由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第二批170万株(其中20万株为补植苗)“白叶一号”茶苗已全部于3月8日运抵青川,青川县迅速组织完成了抢栽补植。截至目前,受捐的45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栽植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共新建茶园1500余亩,惠及18个村663户农户(其中共涉及贫困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2户1544人)。

一、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组织保障,聚焦聚力高效推进项目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三级书记抓落实。成立由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有关职能部门、项目实施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1名分管县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项目所在乡镇和村分别成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项目工作专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统筹协调,“三诊”机制解难题。建立一名县领导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实施方案推进的“三个一”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对重点工作实行一周一调研“问诊”、半月一分析“会诊”、一月一总结“确诊”,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督促检查,“三考”督办激活力。制定《“白叶一号”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将具体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农业、水务、国土、扶贫等12个县级部门和9个乡镇,按照“责任制+清单制”方式将工作任务明确到天,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一月一督导、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通过倒排工期、进度督查、阶段报告、质量评价等方式,强化过程管控、激发工作活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严格精细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做好种植管护。一是深查细研精选地块。成立了选址工作组,组织农业、水务、环保、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全覆盖调查,对海拔、气候、土质、水质、日照等进行综合研判,为项目选址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积极配合国扶办和浙江技术专家对“白叶一号”适生地进行严格考察,对比分析,优中选优,最终确定沙州镇青坪村、关庄镇固井村、瓦砾乡柳河村3个贫困村1500余亩土地作为种植基地。二是强化培训规范种植。将技术培训作为“白叶一号”种植的关键性、先导性工程,选派10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地村干部到安吉县进行专题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中茶所、浙江技术专家和黄杜村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项目实施。同时,青川县将“白叶一号”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纳入了农民夜校学习重要内容,为项目村农户至少培训出1名技术明白人,有效保障了茶叶规范化栽植和高成活率。三是精准施策精细管护。按照“政府投资建基础、企业(专合社)投资建产业、贫困户茶苗折资入股”的模式合作建基地。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余元,用于土地整理、生产用水、排灌渠系、田间作业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引进农业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茶苗栽植及后期茶园管理等工作。针对全县茶叶适生区碎片化分布、土壤保水能力差的问题,采取远距离引水、抽水灌溉等措施浇足定根水;针对冬季气温低的问题,采取了覆盖地膜等措施;针对部分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的问题,采取了加盖遮阳网、搭建竹拱棚等措施精心管护,茶苗成活率达到94%以上。

三、突出群众主体、多元量化增收,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利益联结。一是股权+积分,实现长效分红。按照“3331”模式确定利益联结分配机制,30%收益用于享受捐赠茶苗的贫困户和基地的非贫困户(采取股金+管理积分)分红,30%收益用于基地项目村和飞地村设置的公益性岗位支出,30%收益归青川县兴和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和扩大生产,10%收益归项目村集体所有分配,用于公益性、带贫、分红及土地出租补偿等支出。二是“五金+积分”,实现基地减贫。通过“基地+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创新建立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作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五金”机制,共享“白叶一号”红利。在此基础上,纳入“道德积分”机制,即由各村评议小组对照道德积分“十个好”评比标准,每季度开展一次检查评比,将评比分值作为“白叶一号”项目集体经济分红重要指标,鼓励广大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是“股份+积分”,实现飞地带贫。探索推行“飞地扶贫”模式,对基地外的贫困户通过委托代管、茶苗折资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11个贫困村、512户、1544名贫困人口参与白茶产业发展。综合考虑折股股份和“家庭道德积分”,开展项目收益集体分红。(四川省广元市脱贫攻坚办、青川县脱贫攻坚办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