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咸丰:“三个五”抓实易迁工作

时间:2019-09-25 15:18:1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近年来,咸丰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县易地搬迁总规模6754户22618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53个,集中安置率达到90%以上。

一、高位规划,依托“五个靠近”确保“搬得出”

一是靠近城区和集镇安置一批。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建成杨洞、唐崖老街、朝阳寺镇黄虎坪等18个靠近城区和集镇规划建设安置点,让农民变市民。二是靠近产业园区安置一批。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鼓励搬迁户进城入园,多渠道就业创业,建成高乐山镇白水坝、清坪镇排丰坝、忠堡镇石门坎等7个靠近产业园区安置点。三是靠近中心村安置一批。坚持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将易地搬迁作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规划建设活龙坪乡八家台、河坎上、茅坝等靠近中心村的安置点38个,促成搬迁户享受便利的入学、就医、购物、办事、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四是靠近产业基地安置一批。按照“短中长”“高中低”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白茶、油茶、藤茶、中药材、恩施黑猪“三茶一药一猪”的农村主导产业,全县靠近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安置点145个。五是靠近旅游景区安置一批。立足“全域旅游·5A咸丰”战略,靠近核心景区、美丽乡村、旅游节点规划建设黄金洞乡大沙坝、巴西坝等安置点43个,推进旅游红利全民共享。

二、精准施策,探索“五条路径”确保“能脱贫”

一是“搬迁+特色产业”。着力壮大“三茶一药一猪”主导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村发展产业基地,对易迁户实施一户一策、一户一业的差异化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基本覆盖全县所有搬迁户。如黄金洞乡太子堡安置点依托3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千亩水稻、千亩茶园和千亩油茶,打造精品民宿,稳定实现脱贫。五谷坪安置点由政府出资帮助流转土地,发展莼菜100亩,49户易迁户每年靠发展莼菜就可户均增收15000元。二是“搬迁+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六村同创”,依托县内2个4A级景区,4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和20个景区式美丽乡村,靠近景区、景点安置易迁户,让易迁户吃上“旅游饭”。如黄金洞大沙坝深化茶旅融合,安置点群众通过发展特色小吃、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销售,实现了长效脱贫。三是“搬迁+盘活资源”。着力推动建立“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奖补入股,村级“三资”入股,通过土地、林地入股或流转,实现村集体有稳定收入,易迁户有长期收益。如忠堡马倌屯、石门坎、庙梁子等安置点依托马倌屯现代农业产业园,易迁户务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股权分红有股金、农家经营有现金、政府补贴有真金。四是“搬迁+就业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对有劳动力的易迁户进行技术、技能、转移就业培训,帮助联系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同时,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实施“三乡工程”、“千企帮千村”工程、“凤凰归巢返乡”工程,支持大户带动易迁户发展产业。目前,全县转移贫困户就业9300多人,其中易迁户就业创业2000余人。五是“搬迁+扶贫车间”。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全县规划建设扶贫车间32个,让易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安置区形成“下工上住、前店后家”的布局,拓宽了易迁户的增收渠道。

三、统筹推进,坚持“五大举措”确保“稳得住”

一是坚持质量“共管”,让易迁户住得放心。始终把质量和安全贯穿到安置点建设全过程,易迁项目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四制”管理,建立监理、乡镇易迁办、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易迁户的“五方”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搬迁入住前,政府与易迁户签订房屋交付使用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确保房屋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坚持配套“共享”,让易迁户住得暖心。按照“立足所需、方便实用、共享共管”的思路,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充分尊重易迁群众生活习惯和生产意愿,因地制宜,建设“共享猪圈”“共享菜地”“共享红白喜事厅”“共享农具房”“共享公共服务用房”等,让搬迁群众享受方便舒适的生活。三是坚持服务“共配”,让易迁户住得省心。按照“群众点单、信息直传、社区代办”的思路,搭建网格化信息平台,对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可随时查询安置户基本信息、就业状况;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为易迁户办理生活缴费、证件证明、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咨询等,提供“全天候”服务;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党务事务公开、政策法规宣传、发布便民信息等,实现信息快捷互通。四是坚持制度“共守”,让易迁户住得舒心。创新安置区管理,推行“一统三治”“一站六联”基层社会治理管理模式,共同制定安置区管理方案、安置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民主推选安置区中心户长、调解员、安全员、卫生监督员,形成“一制一长三员”小区管理模式,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切实提升易迁户自我管理能力。五是坚持文明“共创”,让易迁户住得安心。教育和引导易迁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等文明创评活动,建设安置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素质培训,变农民为市民,让易迁户和谐共处,共同打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幸福新家园。(咸丰县发改局、咸丰县传媒中心供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地方声音    
部委省市

湖北咸丰:“三个五”抓实易迁工作

时间:2019-09-25 15:18:1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近年来,咸丰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县易地搬迁总规模6754户22618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53个,集中安置率达到90%以上。

一、高位规划,依托“五个靠近”确保“搬得出”

一是靠近城区和集镇安置一批。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动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建成杨洞、唐崖老街、朝阳寺镇黄虎坪等18个靠近城区和集镇规划建设安置点,让农民变市民。二是靠近产业园区安置一批。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鼓励搬迁户进城入园,多渠道就业创业,建成高乐山镇白水坝、清坪镇排丰坝、忠堡镇石门坎等7个靠近产业园区安置点。三是靠近中心村安置一批。坚持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将易地搬迁作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规划建设活龙坪乡八家台、河坎上、茅坝等靠近中心村的安置点38个,促成搬迁户享受便利的入学、就医、购物、办事、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四是靠近产业基地安置一批。按照“短中长”“高中低”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确立白茶、油茶、藤茶、中药材、恩施黑猪“三茶一药一猪”的农村主导产业,全县靠近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安置点145个。五是靠近旅游景区安置一批。立足“全域旅游·5A咸丰”战略,靠近核心景区、美丽乡村、旅游节点规划建设黄金洞乡大沙坝、巴西坝等安置点43个,推进旅游红利全民共享。

二、精准施策,探索“五条路径”确保“能脱贫”

一是“搬迁+特色产业”。着力壮大“三茶一药一猪”主导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村发展产业基地,对易迁户实施一户一策、一户一业的差异化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基本覆盖全县所有搬迁户。如黄金洞乡太子堡安置点依托3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千亩水稻、千亩茶园和千亩油茶,打造精品民宿,稳定实现脱贫。五谷坪安置点由政府出资帮助流转土地,发展莼菜100亩,49户易迁户每年靠发展莼菜就可户均增收15000元。二是“搬迁+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六村同创”,依托县内2个4A级景区,4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和20个景区式美丽乡村,靠近景区、景点安置易迁户,让易迁户吃上“旅游饭”。如黄金洞大沙坝深化茶旅融合,安置点群众通过发展特色小吃、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销售,实现了长效脱贫。三是“搬迁+盘活资源”。着力推动建立“市场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奖补入股,村级“三资”入股,通过土地、林地入股或流转,实现村集体有稳定收入,易迁户有长期收益。如忠堡马倌屯、石门坎、庙梁子等安置点依托马倌屯现代农业产业园,易迁户务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股权分红有股金、农家经营有现金、政府补贴有真金。四是“搬迁+就业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对有劳动力的易迁户进行技术、技能、转移就业培训,帮助联系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同时,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实施“三乡工程”、“千企帮千村”工程、“凤凰归巢返乡”工程,支持大户带动易迁户发展产业。目前,全县转移贫困户就业9300多人,其中易迁户就业创业2000余人。五是“搬迁+扶贫车间”。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全县规划建设扶贫车间32个,让易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安置区形成“下工上住、前店后家”的布局,拓宽了易迁户的增收渠道。

三、统筹推进,坚持“五大举措”确保“稳得住”

一是坚持质量“共管”,让易迁户住得放心。始终把质量和安全贯穿到安置点建设全过程,易迁项目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四制”管理,建立监理、乡镇易迁办、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易迁户的“五方”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搬迁入住前,政府与易迁户签订房屋交付使用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确保房屋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坚持配套“共享”,让易迁户住得暖心。按照“立足所需、方便实用、共享共管”的思路,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充分尊重易迁群众生活习惯和生产意愿,因地制宜,建设“共享猪圈”“共享菜地”“共享红白喜事厅”“共享农具房”“共享公共服务用房”等,让搬迁群众享受方便舒适的生活。三是坚持服务“共配”,让易迁户住得省心。按照“群众点单、信息直传、社区代办”的思路,搭建网格化信息平台,对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可随时查询安置户基本信息、就业状况;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为易迁户办理生活缴费、证件证明、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咨询等,提供“全天候”服务;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党务事务公开、政策法规宣传、发布便民信息等,实现信息快捷互通。四是坚持制度“共守”,让易迁户住得舒心。创新安置区管理,推行“一统三治”“一站六联”基层社会治理管理模式,共同制定安置区管理方案、安置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民主推选安置区中心户长、调解员、安全员、卫生监督员,形成“一制一长三员”小区管理模式,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切实提升易迁户自我管理能力。五是坚持文明“共创”,让易迁户住得安心。教育和引导易迁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等文明创评活动,建设安置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素质培训,变农民为市民,让易迁户和谐共处,共同打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幸福新家园。(咸丰县发改局、咸丰县传媒中心供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