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姆式”服务 “抱团式”发展 —河北广平县菌菇产业从“星火”之光燃起“燎原”之势

时间:2019-10-10 10:40:25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张院静

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县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7镇,169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重点村37个,已全部脱贫出列,总人口3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379户31226人,已脱贫9951户30381人,剩余贫困人口428户84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2018年9月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

近年来,广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强力推进菌菇产业发展,从建棚到种植、从种植到管理、从管理到销售、从销售到深加工,该县为贫困群众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形成了“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扶贫格局。全县菌菇产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各类菌菇大棚500余个,占地1100余亩,吸纳54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增加就业或临时就业8000余人,产值1.5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大发展,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第二季度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103元,增速11.2%,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破除思想顽疾,解决“不敢种”问题。一是走出去参观。为解放思想,开拓贫困群众眼界,该县先后组织1000余人到山东省临沂、河南清丰等地观摩学习现代化菌菇种植模式,现场体验、感受现代化菌菇大棚种植的高收益,彻底扭转传统种植思想观念,增强发展菌菇产业信心。二是搞示范引领。2016年该县以东张孟镇牛庄村为试点,发展双孢菇、草菇产业,目前发展菌菇大棚33个,年产量达到100万斤,产值450万元,成为邯郸东部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集散中心。该县以牛庄村为样板,组织全县169个村两委干部、37个驻村工作队到牛庄村观摩学习,大大激发全县群众建棚积极性。在牛庄村“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下,该县菌菇大棚也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千朵成群”。三是让能人发动。该县将牛建刚、牛孟霞等脱贫致富能人组织起来,成立广平县菌菇种植宣讲团,深入7个镇37个重点村巡回宣讲,让致富能人说话,发挥能人效应,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菌菇产业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解决“没钱种”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按照每户贫困户不超过1.2万元的补贴标准,2018年、2019年,该县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菌菇大棚发展资金6568.5万元,占总资金规模的49.4%,强大的资金注入明显加快菌菇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撬动社会资金。该县所有贫困村都成立鹅城菌菇产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资入股,撬动合作社资金投入。如该县后南阳堡菌菇种植基地,在贫困户入股290万元的基础上,该村合作社又投入200万元,提升基地档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该县以入股资金共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000余万元。三是金融部门助力。县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出台了支持菌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户贷款、合作社、龙头企业贷款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200余万元,助力菌菇产业发展。

三、强化技术支撑,解决“种不成”问题。一是用好本土资源。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了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县农业农村局35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包7个镇,提供菌菇种植技术支持。县投资150万元建成了菌种培育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才20人,年可培育菌棒600万棒,并提供技术指导,可满足全县菌种供应。二是聘请外地人才。从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引进高级技术人员21人,与全县菌菇种植基地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力做好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业信息发布等工作。三是集中办班培训。重点举办菌菇种植技术培训班,不断更新菌菇种植技术,特别是菌菇病虫害防治,筑牢“防火墙”,为菌菇产业正常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已举办菌菇种植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群众2300人次,群众菌菇种植技术明显提升。

四、政府牵线搭桥,解决“卖不了”问题。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菌菇产业,通过招商建设菌种厂、菌料场等上游产业,建设冷库保鲜、菌菇烘干、有机肥厂等深加工下游产业,形成“产、加、销”完整的菌菇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菌菇产业。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县政府与北京新发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发全产业链销售平台,通过平台运作将菌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山东、河南客商与37个重点村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依托电商平台。县发改局依托电商平台,对外发布菌菇产品相关信息,吸引外省市收购商前来洽谈菌菇业务,同时辐射带动馆陶、曲周等邯郸其他县菌菇种植户前来收购。

五、完善联结机制,解决“受益低”问题。一是明确产权股权。该县采取“抱团式”发展,将零散的贫困户有序组织起来,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以每户1.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合资共建菌菇大棚,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社、贫困户所有,经营权为合作社和致富能人,入股群众在享有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还享有资产收益权,入股协议到期后续签或重新签订。二是完善利益分配。创建了“811”分配模式,即菌菇大棚80%的收益用于分红、脱贫防贫工作,10%留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岗位及公益事业建设,10%用于产业再发展。“811”分配模式实现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稳收益,达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三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该县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优先就业权,菌菇大棚基地优先聘请贫困户从事生产劳动、后勤保障等工作,贫困户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进入基地务工,日常用工每人每天50元,采摘期用工按采摘量计算,每人每天约80元,5个月菌菇产出期贫困群众可获得打工收入1万元左右。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地方声音    
部委省市

“保姆式”服务 “抱团式”发展 —河北广平县菌菇产业从“星火”之光燃起“燎原”之势

时间:2019-10-10 10:40:25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张院静

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县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7镇,169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重点村37个,已全部脱贫出列,总人口3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379户31226人,已脱贫9951户30381人,剩余贫困人口428户84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2018年9月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

近年来,广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强力推进菌菇产业发展,从建棚到种植、从种植到管理、从管理到销售、从销售到深加工,该县为贫困群众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形成了“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扶贫格局。全县菌菇产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各类菌菇大棚500余个,占地1100余亩,吸纳54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增加就业或临时就业8000余人,产值1.5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大发展,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第二季度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103元,增速11.2%,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破除思想顽疾,解决“不敢种”问题。一是走出去参观。为解放思想,开拓贫困群众眼界,该县先后组织1000余人到山东省临沂、河南清丰等地观摩学习现代化菌菇种植模式,现场体验、感受现代化菌菇大棚种植的高收益,彻底扭转传统种植思想观念,增强发展菌菇产业信心。二是搞示范引领。2016年该县以东张孟镇牛庄村为试点,发展双孢菇、草菇产业,目前发展菌菇大棚33个,年产量达到100万斤,产值450万元,成为邯郸东部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集散中心。该县以牛庄村为样板,组织全县169个村两委干部、37个驻村工作队到牛庄村观摩学习,大大激发全县群众建棚积极性。在牛庄村“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下,该县菌菇大棚也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千朵成群”。三是让能人发动。该县将牛建刚、牛孟霞等脱贫致富能人组织起来,成立广平县菌菇种植宣讲团,深入7个镇37个重点村巡回宣讲,让致富能人说话,发挥能人效应,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菌菇产业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解决“没钱种”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按照每户贫困户不超过1.2万元的补贴标准,2018年、2019年,该县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菌菇大棚发展资金6568.5万元,占总资金规模的49.4%,强大的资金注入明显加快菌菇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撬动社会资金。该县所有贫困村都成立鹅城菌菇产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资入股,撬动合作社资金投入。如该县后南阳堡菌菇种植基地,在贫困户入股290万元的基础上,该村合作社又投入200万元,提升基地档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该县以入股资金共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000余万元。三是金融部门助力。县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出台了支持菌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户贷款、合作社、龙头企业贷款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200余万元,助力菌菇产业发展。

三、强化技术支撑,解决“种不成”问题。一是用好本土资源。县发改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了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县农业农村局35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包7个镇,提供菌菇种植技术支持。县投资150万元建成了菌种培育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才20人,年可培育菌棒600万棒,并提供技术指导,可满足全县菌种供应。二是聘请外地人才。从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引进高级技术人员21人,与全县菌菇种植基地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力做好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业信息发布等工作。三是集中办班培训。重点举办菌菇种植技术培训班,不断更新菌菇种植技术,特别是菌菇病虫害防治,筑牢“防火墙”,为菌菇产业正常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已举办菌菇种植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群众2300人次,群众菌菇种植技术明显提升。

四、政府牵线搭桥,解决“卖不了”问题。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菌菇产业,通过招商建设菌种厂、菌料场等上游产业,建设冷库保鲜、菌菇烘干、有机肥厂等深加工下游产业,形成“产、加、销”完整的菌菇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菌菇产业。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县政府与北京新发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发全产业链销售平台,通过平台运作将菌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山东、河南客商与37个重点村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解决后顾之忧。三是依托电商平台。县发改局依托电商平台,对外发布菌菇产品相关信息,吸引外省市收购商前来洽谈菌菇业务,同时辐射带动馆陶、曲周等邯郸其他县菌菇种植户前来收购。

五、完善联结机制,解决“受益低”问题。一是明确产权股权。该县采取“抱团式”发展,将零散的贫困户有序组织起来,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以每户1.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合资共建菌菇大棚,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社、贫困户所有,经营权为合作社和致富能人,入股群众在享有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还享有资产收益权,入股协议到期后续签或重新签订。二是完善利益分配。创建了“811”分配模式,即菌菇大棚80%的收益用于分红、脱贫防贫工作,10%留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岗位及公益事业建设,10%用于产业再发展。“811”分配模式实现贫困户零投资、零风险、稳收益,达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三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该县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优先就业权,菌菇大棚基地优先聘请贫困户从事生产劳动、后勤保障等工作,贫困户以产业工人的身份进入基地务工,日常用工每人每天50元,采摘期用工按采摘量计算,每人每天约80元,5个月菌菇产出期贫困群众可获得打工收入1万元左右。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