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乡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通城“扶贫微工厂”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2019-10-24 16:54:3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刘建平 葛七甫

图片3.png

贫困户在五里镇尖山村扶贫微工厂加工艾叶产品。

市民下乡  中药材加工成治贫良方

如何让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让他们双手动起来,腰包鼓起来?

通城县的答案是:鼓励和引导市民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在农村建立“扶贫微工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项目到村,产业到户。

思路一变天地宽。湖北庞大药业有限公司利用五里镇尖山村闲置的村委会建起扶贫微工厂,主要是做艾叶加工。

近日,笔者走进湖北庞大药业的艾叶加工车间,十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操作机器粉碎艾叶,有的将加工好的艾叶包装入盒,不一会儿,一件件精美的泡浴包、艾灸就生产好了。

今年65岁的王贵兵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年纪偏大再加上身体不好,平常只能在家干些杂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王贵兵告诉笔者,现在村里建了艾叶加工厂,他在这里务工每天可以挣七八十块钱,感觉还蛮好。

像王贵兵老人这样,因为扶贫车间的出现,生活发生改变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他们每个月能拿到稳定的收入,而且家里地里的活都不耽误,这种转变让他们津津乐道。

“目前,扶贫车间吸纳了20多户贫困户在车间就业,平均工资在两千元左右。下一步,将扩大规模,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庞大药业老总刘潮告诉笔者。

为了保障庞大药业扶贫车间的稳定发展,尖山村从蕲春引进优良“蕲艾”品种,采取“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成立了瑶乡艾叶专业合作社。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见缝插针”,利用田边地角种植艾叶,扩大艾叶种植面积,确保庞大药业有足够的艾叶来源,贫困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目前,尖山村的艾叶种植规模已发展到了500亩,形成了艾产品一条龙产业链。

该县还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重点扶持本地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建“扶贫微工厂”。 

QQ截图20191024171359.jpg

五里镇左港村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社员晾晒豆油皮。 

通城县老左港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浓浓的豆制品香气扑鼻而来。在豆腐、豆油皮制作区,工人们正忙着往模具里灌注豆浆,从锅中捞出豆油皮,将豆油皮进行晾晒,给产品贴商标,帮客户搬运产品……车间里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创办这家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的人叫黎红波,是五里镇左港村村民。在这之前,他在村里当过十多年的“赤脚医生”,在上海、江苏等沿海城市做过砂带生意,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经验。2012年,在亲人感召和故土乡情的召唤下,黎红波回到家乡开办豆制品加工厂,成立通城县老左港豆制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17户贫困户脱贫,黄豆变成致富的“金豆”。 

能人回乡  楠竹成为群众“富贵竹”

实现乡村振兴。该县以能人回乡为重要抓手,吸引和凝聚在外能人发挥学识所长、创业经验、社会资源返乡办厂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2013年,在外务工成功人士方霞回到家乡马港镇黄鹤村高票当选村妇联主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依靠丰富的楠竹资源,走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路,贫困户以楠竹入股,新建扶贫车间,安排12名有手工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一批贫困户培养成竹制品加工艺者,加工竹制品家庭用品,扶贫车间的建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挂靠25户贫困户86人,产业分红,让滞销的楠竹,成为群众脱贫富贵竹。

黄鹤村三组贫困户熊建以13亩楠竹入股,平时在扶贫车间做工,年收入4万元,务工2年,摆脱了贫困,全家搬进了两层新房。

能人回乡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为家乡出力,为乡亲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大坪乡水口村刘益才早年在外办厂。看到家乡贫困面貌,毅然将工厂搬回家乡,带动48人就业致富。

关刀镇高冲村女青年夏河池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回乡办起雅安娜服饰加工厂,采取订单作业,带动21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在马港镇中塅村“扶贫微工厂”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的工作。为帮助全村107户348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委会于今年7月份,引进电器电线加工,在微工厂里上班的员工,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妇女,杨世品是村里的贫困户,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和一个婆婆,想就业,却找不到门路,生活难以为继,进了扶贫微工厂后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为拓宽贫困户的就业渠道,村委会还牵头成立了中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近百亩苗木和中药材,其中洛神花基地,带动了贫困户55户、197人就业务工,基地收益还给贫困户分红40%。

企业兴乡 “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家门口生财 图片6.png

贫困户在易段村扶贫微工厂对钻戒抛光。

执模,注蜡,抛光……经过10多道工序一件件金光闪闪的首饰出自山村贫困妇女之手。

这是马港镇易段村在广东创业青年孔鹏飞,返乡利用村空闲房创办的扶贫微工厂,安排村20多名贫困户就业。

该县鼓励企业到农村建设“扶贫微工厂,对利用闲置学校、办公场所等集体所有房屋改造“扶贫微工厂”,按照“两有两无”(有业主承租,有带动贫困户务工,无环境污染、无安全隐患)标准进行改造的,经费由县据实予以奖补,最高可达20万元;鼓励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扶贫微工厂”。按照全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要求建设厂房且自愿接受“扶贫微工厂”管理的,新建厂房按照200元/平方米标准予以奖补的同时,享受县产业扶贫有关奖补政策。

该县还对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济主体根据产能实际,在农村租借私人闲置房屋开办“扶贫微工厂”,无安全隐患、达到环保要求并自愿接受该县“扶贫微工厂”管理的,每年按10元/平方米标准对租金进行补贴的同时,享受县产业扶贫有关奖补政策。

“坚持因村制宜、宜建则建、宜改(扩)则改(扩)、宜租则租”的原则,到2020年6月底,实现全县42个贫困村和134个重点非贫困村扶贫微工厂全覆盖”。通城县长刘明灯表示。

走进五里镇汉上村,在用居民楼改做的生产车间里,几十位村民有的在操作生产机器,有的在干手工活,不一会儿,一箱箱漆包线就生产好了。

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致富不忘乡亲,把车间开回了村里。

村民杜美珍告诉笔者,村里的妇女接受手工技能培训不到一个星期,就已经掌握了漆包线所有的加工流程,大家都觉得易学易上手,而且车间就建在村子里,非常方便,现在她们也成了“上班族”,在家门口领着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家里地里的活两不误,这种转变让她们津津乐道,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

朱新亚20多岁开始就在深圳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办了凌亚电子公司。上年5月,事业蒸蒸日上的他得知家乡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时,顿时萌生了把深圳的电子厂搬回到村里的想法。

朱新亚说,汉上村凌亚电子厂有七八十位村民在这里上班,他们工资高的每月可以拿七千多,工资低的每月也可以拿近千元。

朱新亚将车间搬到村里的消息迅速在汉上村传遍开来,由于生产的漆包线大部分以手工为主,且易学易上手,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纷纷加入到了生产漆包线的队伍中来。

五里镇汉上村村民李小保告诉笔者,像他这样的老人,在家也没有事做,到村里的凌亚电子厂拿点线到家来做,一个月可以领到七八百元的工资。

朱新亚的凌亚电子厂搬到村里后,管理得当,生产的漆包线质量好,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他正着手把规模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有更多的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乡村面貌。

伴随着乡村车间轰鸣的机器声,这个秋天,在五里镇汉上村,希望正在村民家门口生长。

同样,在麦市镇创办起来不到3年的民营企业——洪宇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

为方便贫困户就业,公司在麦市镇贫困户相对集中的4个村建成扶贫微工厂,让36户贫困户足不出村就业增收。

该县主动联系县内外工艺相对简单、用工需求较大的加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从事产业代加工,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微工厂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力星灯饰是一家专业出口欧美圣诞节灯饰生产企业,公司将一些操作简单的半成品分发全县6个扶贫微工厂(外发点),带动323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增收。

2017年,四庄乡四庄村的扶贫微工厂建成,魏书莲老人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谋生门路。早年老伴过世,儿子、儿媳都患有智力障碍,抚养年幼的孙子成了她的重担,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苦。“现在我们娘俩有了活干,日子越过越好。”老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该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做到“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拨付资金近千万元,建成51家扶贫微工厂,涉及服装、农付产品、电子产品等10多个行业、解决2000多名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实现67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县扶贫办提供数据表明。 图片1.png    大坪水口村创业青年刘益才返乡创办扶贫微工厂,贫困户在加工产品。

“扶贫微工厂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通城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正在北港扶贫车间调研的县委书记熊亚平也有了获得感慨。

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通城农村脱贫致富一道新风景。(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脱贫攻坚宣传材料组)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脱贫摘帽    
资讯播报

“三乡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通城“扶贫微工厂”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2019-10-24 16:54:3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刘建平 葛七甫

图片3.png

贫困户在五里镇尖山村扶贫微工厂加工艾叶产品。

市民下乡  中药材加工成治贫良方

如何让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让他们双手动起来,腰包鼓起来?

通城县的答案是:鼓励和引导市民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在农村建立“扶贫微工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项目到村,产业到户。

思路一变天地宽。湖北庞大药业有限公司利用五里镇尖山村闲置的村委会建起扶贫微工厂,主要是做艾叶加工。

近日,笔者走进湖北庞大药业的艾叶加工车间,十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操作机器粉碎艾叶,有的将加工好的艾叶包装入盒,不一会儿,一件件精美的泡浴包、艾灸就生产好了。

今年65岁的王贵兵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年纪偏大再加上身体不好,平常只能在家干些杂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王贵兵告诉笔者,现在村里建了艾叶加工厂,他在这里务工每天可以挣七八十块钱,感觉还蛮好。

像王贵兵老人这样,因为扶贫车间的出现,生活发生改变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他们每个月能拿到稳定的收入,而且家里地里的活都不耽误,这种转变让他们津津乐道。

“目前,扶贫车间吸纳了20多户贫困户在车间就业,平均工资在两千元左右。下一步,将扩大规模,解决更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庞大药业老总刘潮告诉笔者。

为了保障庞大药业扶贫车间的稳定发展,尖山村从蕲春引进优良“蕲艾”品种,采取“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成立了瑶乡艾叶专业合作社。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见缝插针”,利用田边地角种植艾叶,扩大艾叶种植面积,确保庞大药业有足够的艾叶来源,贫困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目前,尖山村的艾叶种植规模已发展到了500亩,形成了艾产品一条龙产业链。

该县还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重点扶持本地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建“扶贫微工厂”。 

QQ截图20191024171359.jpg

五里镇左港村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社员晾晒豆油皮。 

通城县老左港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浓浓的豆制品香气扑鼻而来。在豆腐、豆油皮制作区,工人们正忙着往模具里灌注豆浆,从锅中捞出豆油皮,将豆油皮进行晾晒,给产品贴商标,帮客户搬运产品……车间里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创办这家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的人叫黎红波,是五里镇左港村村民。在这之前,他在村里当过十多年的“赤脚医生”,在上海、江苏等沿海城市做过砂带生意,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经验。2012年,在亲人感召和故土乡情的召唤下,黎红波回到家乡开办豆制品加工厂,成立通城县老左港豆制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17户贫困户脱贫,黄豆变成致富的“金豆”。 

能人回乡  楠竹成为群众“富贵竹”

实现乡村振兴。该县以能人回乡为重要抓手,吸引和凝聚在外能人发挥学识所长、创业经验、社会资源返乡办厂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2013年,在外务工成功人士方霞回到家乡马港镇黄鹤村高票当选村妇联主任,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利用依靠丰富的楠竹资源,走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路,贫困户以楠竹入股,新建扶贫车间,安排12名有手工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以传帮带的形式,将一批贫困户培养成竹制品加工艺者,加工竹制品家庭用品,扶贫车间的建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挂靠25户贫困户86人,产业分红,让滞销的楠竹,成为群众脱贫富贵竹。

黄鹤村三组贫困户熊建以13亩楠竹入股,平时在扶贫车间做工,年收入4万元,务工2年,摆脱了贫困,全家搬进了两层新房。

能人回乡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为家乡出力,为乡亲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大坪乡水口村刘益才早年在外办厂。看到家乡贫困面貌,毅然将工厂搬回家乡,带动48人就业致富。

关刀镇高冲村女青年夏河池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回乡办起雅安娜服饰加工厂,采取订单作业,带动21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在马港镇中塅村“扶贫微工厂”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的工作。为帮助全村107户348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委会于今年7月份,引进电器电线加工,在微工厂里上班的员工,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妇女,杨世品是村里的贫困户,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和一个婆婆,想就业,却找不到门路,生活难以为继,进了扶贫微工厂后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为拓宽贫困户的就业渠道,村委会还牵头成立了中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近百亩苗木和中药材,其中洛神花基地,带动了贫困户55户、197人就业务工,基地收益还给贫困户分红40%。

企业兴乡 “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家门口生财 图片6.png

贫困户在易段村扶贫微工厂对钻戒抛光。

执模,注蜡,抛光……经过10多道工序一件件金光闪闪的首饰出自山村贫困妇女之手。

这是马港镇易段村在广东创业青年孔鹏飞,返乡利用村空闲房创办的扶贫微工厂,安排村20多名贫困户就业。

该县鼓励企业到农村建设“扶贫微工厂,对利用闲置学校、办公场所等集体所有房屋改造“扶贫微工厂”,按照“两有两无”(有业主承租,有带动贫困户务工,无环境污染、无安全隐患)标准进行改造的,经费由县据实予以奖补,最高可达20万元;鼓励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自主投资建设“扶贫微工厂”。按照全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要求建设厂房且自愿接受“扶贫微工厂”管理的,新建厂房按照200元/平方米标准予以奖补的同时,享受县产业扶贫有关奖补政策。

该县还对企业、能人大户等新型经济主体根据产能实际,在农村租借私人闲置房屋开办“扶贫微工厂”,无安全隐患、达到环保要求并自愿接受该县“扶贫微工厂”管理的,每年按10元/平方米标准对租金进行补贴的同时,享受县产业扶贫有关奖补政策。

“坚持因村制宜、宜建则建、宜改(扩)则改(扩)、宜租则租”的原则,到2020年6月底,实现全县42个贫困村和134个重点非贫困村扶贫微工厂全覆盖”。通城县长刘明灯表示。

走进五里镇汉上村,在用居民楼改做的生产车间里,几十位村民有的在操作生产机器,有的在干手工活,不一会儿,一箱箱漆包线就生产好了。

五里镇汉上村党员朱新亚,致富不忘乡亲,把车间开回了村里。

村民杜美珍告诉笔者,村里的妇女接受手工技能培训不到一个星期,就已经掌握了漆包线所有的加工流程,大家都觉得易学易上手,而且车间就建在村子里,非常方便,现在她们也成了“上班族”,在家门口领着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家里地里的活两不误,这种转变让她们津津乐道,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

朱新亚20多岁开始就在深圳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办了凌亚电子公司。上年5月,事业蒸蒸日上的他得知家乡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时,顿时萌生了把深圳的电子厂搬回到村里的想法。

朱新亚说,汉上村凌亚电子厂有七八十位村民在这里上班,他们工资高的每月可以拿七千多,工资低的每月也可以拿近千元。

朱新亚将车间搬到村里的消息迅速在汉上村传遍开来,由于生产的漆包线大部分以手工为主,且易学易上手,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纷纷加入到了生产漆包线的队伍中来。

五里镇汉上村村民李小保告诉笔者,像他这样的老人,在家也没有事做,到村里的凌亚电子厂拿点线到家来做,一个月可以领到七八百元的工资。

朱新亚的凌亚电子厂搬到村里后,管理得当,生产的漆包线质量好,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他正着手把规模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有更多的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乡村面貌。

伴随着乡村车间轰鸣的机器声,这个秋天,在五里镇汉上村,希望正在村民家门口生长。

同样,在麦市镇创办起来不到3年的民营企业——洪宇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

为方便贫困户就业,公司在麦市镇贫困户相对集中的4个村建成扶贫微工厂,让36户贫困户足不出村就业增收。

该县主动联系县内外工艺相对简单、用工需求较大的加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从事产业代加工,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微工厂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力星灯饰是一家专业出口欧美圣诞节灯饰生产企业,公司将一些操作简单的半成品分发全县6个扶贫微工厂(外发点),带动323名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增收。

2017年,四庄乡四庄村的扶贫微工厂建成,魏书莲老人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谋生门路。早年老伴过世,儿子、儿媳都患有智力障碍,抚养年幼的孙子成了她的重担,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苦。“现在我们娘俩有了活干,日子越过越好。”老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该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红线、高压线,做到“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拨付资金近千万元,建成51家扶贫微工厂,涉及服装、农付产品、电子产品等10多个行业、解决2000多名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实现67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县扶贫办提供数据表明。 图片1.png    大坪水口村创业青年刘益才返乡创办扶贫微工厂,贫困户在加工产品。

“扶贫微工厂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通城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不仅有获得感,还觉得地位也高了。”正在北港扶贫车间调研的县委书记熊亚平也有了获得感慨。

扶贫微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通城农村脱贫致富一道新风景。(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城县脱贫攻坚宣传材料组)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