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寻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贫困山区落地生根

时间:2019-12-31 17:07:4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韩世雄 张琼文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最基本的县情是“地处偏远、欠发达、后发展”。

89年前,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寻乌既是革命老区县,又是传统的农业县。2017年7—8月,中宣部分别派出课题组,学习当年毛主席做寻乌调查的方法,开展蹲点调研,形成了《寻乌扶贫调研报告》并呈报党中央。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宣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建设一批传承历史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的新时代‘传习所’”的要求。寻乌县在江西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2018年1月率先在全省创建一批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

通过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这一阵地,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较好解决贫困户“造血”及内生动力等问题,寻乌县成功探索出一条“精神扶贫”的新模式。

“三加一”模式搭精神扶贫之“台”

一是整合资源,建三级“固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祠堂、农家书屋、村史馆、党员活动室等现有平台,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菜单、有效果”的“七有”标准,在县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居)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共200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建设全覆盖,开展集中式传习活动5300余次,受益人数达16万余人次。二是因类施教,建一批“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思路,根据群众“点菜”式的传习需求,用“一对一”“一对多”交流等方式,与帮扶干部交流帮扶感悟、所思所想,与贫困群众交流脱贫计划、致富心得,让基层宣讲沾泥土、接地气,开展流动式传习活动5200余次,受益人数3.5万余人次。

“五大形式”拓精神扶贫之“路”

一是设传习大讲堂。组织传习员定期深入农村文明实践站(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扶贫政策, 把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带给贫困群众,使脱贫攻坚政策深入人心、引发共鸣,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慵、懒、散”的消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及时更新宣讲内容、调整宣讲重点,提高扶志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二是建传习大舞台。将客家传统、客家文化融入到传习的全过程,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法律法规、乡风文明改编成“山歌”“汉剧”等,利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通过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乡村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艺表演过程中穿插脱贫攻坚知识有奖问答、“星级家庭”“五净一规范”评选表彰等,让“高大上”的理论政策“唱起来”“跳起来”“活起来”,使贫困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三是办网络大诵读。在寻乌手机报、“寻乌宣传”微信公众号、寻乌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把脱贫攻坚政策、脱贫誓言、脱贫故事等内容录制成音频,大力宣扬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深入挖掘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事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目前,收听收看“传文习典”已成为寻乌人的新潮流。四是组织百姓大宣讲。让“优秀第一书记”、脱贫光荣户、文明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村老党员、“土秀才”等成为宣讲员,在全县各村开展“我的脱贫故事”、“爱家乡建家乡赞家乡”等“故事式”巡回宣讲,用老百姓自己的“大白话”“客家话”,讲解当前党的政策利好,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述说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五是开展“一对一”小传习。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宣讲扶贫政策、农技人员与农户一对一讲授种养技术,把群众最需要的政策和技术送上门,实现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帮扶广大群众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增进本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精准培训,通过“扶智”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真经”,以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四大机制”固精神扶贫之“基”

一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寻乌县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委宣传部设立办公室。领导小组每周一次调度会,定期对全县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工作进行督导,挖掘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做法。同时,印发了《寻乌县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建设内容、活动菜单等,要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既要有“规定动作”,又创新“自选动作”,有力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织全县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组建了党员干部传习队、脱贫攻坚传习队、巾帼传习队、农技传习队、专家传习队、志愿者传习队等15支传习队伍,共有县级传习员2325名,其中核心传习员有150名,深入全县广泛开展传习活动,打造了一批多元化、“带不走”的本土传习队伍,成为传播扶贫政策、传授知识技术的“扬声器”和“小喇叭”。三是建立培训奖励机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已开展县级传习员集中培训4次,全面提高了各级宣讲员的传习能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宣讲员档案,详细记录宣讲员的基本情况、能力特长、参加传习场次等情况信息,作为年终创评“星级宣讲员”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00万元,同时整合各乡镇、各单位党建经费30%,用于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建设和传习活动开展。2018年以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保障了各级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有序运转。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江西寻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贫困山区落地生根

时间:2019-12-31 17:07:4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韩世雄 张琼文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最基本的县情是“地处偏远、欠发达、后发展”。

89年前,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寻乌既是革命老区县,又是传统的农业县。2017年7—8月,中宣部分别派出课题组,学习当年毛主席做寻乌调查的方法,开展蹲点调研,形成了《寻乌扶贫调研报告》并呈报党中央。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宣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建设一批传承历史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的新时代‘传习所’”的要求。寻乌县在江西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2018年1月率先在全省创建一批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

通过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这一阵地,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较好解决贫困户“造血”及内生动力等问题,寻乌县成功探索出一条“精神扶贫”的新模式。

“三加一”模式搭精神扶贫之“台”

一是整合资源,建三级“固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祠堂、农家书屋、村史馆、党员活动室等现有平台,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菜单、有效果”的“七有”标准,在县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居)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共200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建设全覆盖,开展集中式传习活动5300余次,受益人数达16万余人次。二是因类施教,建一批“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思路,根据群众“点菜”式的传习需求,用“一对一”“一对多”交流等方式,与帮扶干部交流帮扶感悟、所思所想,与贫困群众交流脱贫计划、致富心得,让基层宣讲沾泥土、接地气,开展流动式传习活动5200余次,受益人数3.5万余人次。

“五大形式”拓精神扶贫之“路”

一是设传习大讲堂。组织传习员定期深入农村文明实践站(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扶贫政策, 把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带给贫困群众,使脱贫攻坚政策深入人心、引发共鸣,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慵、懒、散”的消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及时更新宣讲内容、调整宣讲重点,提高扶志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二是建传习大舞台。将客家传统、客家文化融入到传习的全过程,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法律法规、乡风文明改编成“山歌”“汉剧”等,利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通过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乡村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艺表演过程中穿插脱贫攻坚知识有奖问答、“星级家庭”“五净一规范”评选表彰等,让“高大上”的理论政策“唱起来”“跳起来”“活起来”,使贫困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三是办网络大诵读。在寻乌手机报、“寻乌宣传”微信公众号、寻乌电视台等媒体开辟专栏,把脱贫攻坚政策、脱贫誓言、脱贫故事等内容录制成音频,大力宣扬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深入挖掘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事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目前,收听收看“传文习典”已成为寻乌人的新潮流。四是组织百姓大宣讲。让“优秀第一书记”、脱贫光荣户、文明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村老党员、“土秀才”等成为宣讲员,在全县各村开展“我的脱贫故事”、“爱家乡建家乡赞家乡”等“故事式”巡回宣讲,用老百姓自己的“大白话”“客家话”,讲解当前党的政策利好,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述说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五是开展“一对一”小传习。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宣讲扶贫政策、农技人员与农户一对一讲授种养技术,把群众最需要的政策和技术送上门,实现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帮扶广大群众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增进本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精准培训,通过“扶智”让贫困户掌握致富“真经”,以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四大机制”固精神扶贫之“基”

一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寻乌县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委宣传部设立办公室。领导小组每周一次调度会,定期对全县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工作进行督导,挖掘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做法。同时,印发了《寻乌县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建设内容、活动菜单等,要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既要有“规定动作”,又创新“自选动作”,有力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织全县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组建了党员干部传习队、脱贫攻坚传习队、巾帼传习队、农技传习队、专家传习队、志愿者传习队等15支传习队伍,共有县级传习员2325名,其中核心传习员有150名,深入全县广泛开展传习活动,打造了一批多元化、“带不走”的本土传习队伍,成为传播扶贫政策、传授知识技术的“扬声器”和“小喇叭”。三是建立培训奖励机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已开展县级传习员集中培训4次,全面提高了各级宣讲员的传习能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宣讲员档案,详细记录宣讲员的基本情况、能力特长、参加传习场次等情况信息,作为年终创评“星级宣讲员”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00万元,同时整合各乡镇、各单位党建经费30%,用于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建设和传习活动开展。2018年以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保障了各级文明实践中心(传习所)的有序运转。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