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青岛平度:心理疏导 为光荣脱贫注入“强心剂”

时间:2020-03-26 18:17:2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李黎明 冯志

心理疏导队志愿者到贫困户家一起包饺子.JP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青岛平度市针对部分贫困户因家庭负担重、致富能力弱,导致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情况,在马连庄镇试点开展贫困户“心理疏导”工作,以志智双扶为抓手,由21名来自扶贫办、社区有经验的老同志和激情有活力的年轻同志组成心理疏导队,登门入户与贫困群众谈心交流,摸清贫困症结、开展心理疏导,跟进服务保障、化解自卑心结,引导贫困户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心理上重拾信心,树立勤劳致富的志气,激励光荣脱贫的勇气,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脱困。

QQ截图20200326182006.jpg

心理疏导“扶智”送技术

“乐呵呵的忙活是一天,愁眉苦脸的等靠也是一天,为什么不乐呵呵的忙活着呢?”67岁的平度市田庄镇北洼子村贫困户郑玉芝,在家门口一边加工布篮子,一边喜笑颜开,“我不能干重活,但这种轻快活我能干得了,干着活忙起来心里不愁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现在的郑玉芝性格开朗,跟之前的她判若两人。

郑玉芝身患结肠病动过手术,老伴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儿媳妇因精神病无劳动能力,孙女还在小学读书,一家五口主要靠儿子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生活困难的郑玉芝时常感叹,“俺们老两口身体不好,儿媳妇还有精神病,全家的担子都压在儿子身上。唉,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近年来,在政府政策扶持下,虽然收入上脱贫了,但面对这样的家,郑玉芝老两口每天都是愁容满面。心理疏导队得知老人情况后,安排心理疏导员经常登门和郑玉芝老两口贴心交流,引导他们积极生活,并凑在一起想办法。在了解到郑玉芝懂缝纫技术后,心理疏导员立即行动,帮助她联系了一家布篮子加工厂做手工。经过技术培训后,郑玉芝在家里上岗了,一个月至少能挣四五百元贴补家用,钱虽然挣得不多,但对这个家庭却是雪中送炭,还能帮衬家里,老两口也很满足。对这个家庭而言,心理疏导队帮助他们编织的不仅是布篮子,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心理疏导“扶志”送岗位

南尹家村贫困户尹玉元的妻子患脑血管疾病,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平度职教中心上学。通过雨露计划、低保兜底等精准帮扶,一家三口于2016年底实现脱贫。但由于妻子需要人照顾,尹玉元难以外出打工,心中苦闷、意志消沉。心理疏导员上门后,了解到他的困境和想法,一方面鼓励他增强信心,一方面找准尹玉元就近务工需求这一“症结”,帮他在村里联系了扶贫公益专岗,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相对自由,既能挣钱补贴家用又不耽误照顾病人。

“政府在家门口给俺安排了公益岗,工作近便,还能把家里的妻子日常生活照顾到,政府给俺这么好的政策,俺一定要好好干,把穷日子过富了、过好了。”尹玉元成为田庄镇第一批上岗的扶贫公益专岗工作人员,有了工作,尹玉元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生活的磨难压不倒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心理疏导员的帮助下,我们见证了“扶贫扶志”带来的蜕变。

QQ截图20200326182047.jpg

心理疏导“助圆”学业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

田庄镇西石岭村有这样一个贫困户,户主患抑郁症,需常年吃药控制;妻子三级精神残疾,几乎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更别说操持家务;他们的女儿原本今年中专毕业可以就业,却因重度间歇性抑郁症而退学,一家人笼罩在沉重的阴影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理疏导员查阅心理书籍,到女孩以前就读学习了解情况,做了充足的准备到女孩家中走访。初次上门时,女孩把自己关在屋内,不愿与人接触,心理辅导员并不气馁,于是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在第四次走访时,等来了女孩敞开心扉的倾诉。女号告诉了心理辅导员她的愿望:“我想上学,由于疾病的原因,之前的学校已无法就读了,可是我喜欢上学,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有梦想就有希望,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协调,如今,女孩已进入平度市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就读,心理疏导员帮助女孩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后来,女孩给心理疏导队写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女孩说:“我感谢那些为了帮我而奔波操劳的好心人,是你们让我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之前,我失落过、迷茫过、厌倦过,但现在,我已重生,请相信,我一定会感恩社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岛平度市心理疏导队通过“走亲戚”式走访,心贴心交流,帮助贫困户扬起生活风帆,解决实际困难,传递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者单位青岛市扶贫协作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东西协作    
乡村发展

青岛平度:心理疏导 为光荣脱贫注入“强心剂”

时间:2020-03-26 18:17:2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李黎明 冯志

心理疏导队志愿者到贫困户家一起包饺子.JP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青岛平度市针对部分贫困户因家庭负担重、致富能力弱,导致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情况,在马连庄镇试点开展贫困户“心理疏导”工作,以志智双扶为抓手,由21名来自扶贫办、社区有经验的老同志和激情有活力的年轻同志组成心理疏导队,登门入户与贫困群众谈心交流,摸清贫困症结、开展心理疏导,跟进服务保障、化解自卑心结,引导贫困户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心理上重拾信心,树立勤劳致富的志气,激励光荣脱贫的勇气,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脱困。

QQ截图20200326182006.jpg

心理疏导“扶智”送技术

“乐呵呵的忙活是一天,愁眉苦脸的等靠也是一天,为什么不乐呵呵的忙活着呢?”67岁的平度市田庄镇北洼子村贫困户郑玉芝,在家门口一边加工布篮子,一边喜笑颜开,“我不能干重活,但这种轻快活我能干得了,干着活忙起来心里不愁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现在的郑玉芝性格开朗,跟之前的她判若两人。

郑玉芝身患结肠病动过手术,老伴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儿媳妇因精神病无劳动能力,孙女还在小学读书,一家五口主要靠儿子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生活困难的郑玉芝时常感叹,“俺们老两口身体不好,儿媳妇还有精神病,全家的担子都压在儿子身上。唉,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近年来,在政府政策扶持下,虽然收入上脱贫了,但面对这样的家,郑玉芝老两口每天都是愁容满面。心理疏导队得知老人情况后,安排心理疏导员经常登门和郑玉芝老两口贴心交流,引导他们积极生活,并凑在一起想办法。在了解到郑玉芝懂缝纫技术后,心理疏导员立即行动,帮助她联系了一家布篮子加工厂做手工。经过技术培训后,郑玉芝在家里上岗了,一个月至少能挣四五百元贴补家用,钱虽然挣得不多,但对这个家庭却是雪中送炭,还能帮衬家里,老两口也很满足。对这个家庭而言,心理疏导队帮助他们编织的不仅是布篮子,更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心理疏导“扶志”送岗位

南尹家村贫困户尹玉元的妻子患脑血管疾病,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平度职教中心上学。通过雨露计划、低保兜底等精准帮扶,一家三口于2016年底实现脱贫。但由于妻子需要人照顾,尹玉元难以外出打工,心中苦闷、意志消沉。心理疏导员上门后,了解到他的困境和想法,一方面鼓励他增强信心,一方面找准尹玉元就近务工需求这一“症结”,帮他在村里联系了扶贫公益专岗,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相对自由,既能挣钱补贴家用又不耽误照顾病人。

“政府在家门口给俺安排了公益岗,工作近便,还能把家里的妻子日常生活照顾到,政府给俺这么好的政策,俺一定要好好干,把穷日子过富了、过好了。”尹玉元成为田庄镇第一批上岗的扶贫公益专岗工作人员,有了工作,尹玉元紧缩的眉头也舒展开了。生活的磨难压不倒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心理疏导员的帮助下,我们见证了“扶贫扶志”带来的蜕变。

QQ截图20200326182047.jpg

心理疏导“助圆”学业梦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

田庄镇西石岭村有这样一个贫困户,户主患抑郁症,需常年吃药控制;妻子三级精神残疾,几乎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更别说操持家务;他们的女儿原本今年中专毕业可以就业,却因重度间歇性抑郁症而退学,一家人笼罩在沉重的阴影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理疏导员查阅心理书籍,到女孩以前就读学习了解情况,做了充足的准备到女孩家中走访。初次上门时,女孩把自己关在屋内,不愿与人接触,心理辅导员并不气馁,于是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在第四次走访时,等来了女孩敞开心扉的倾诉。女号告诉了心理辅导员她的愿望:“我想上学,由于疾病的原因,之前的学校已无法就读了,可是我喜欢上学,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有梦想就有希望,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协调,如今,女孩已进入平度市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就读,心理疏导员帮助女孩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后来,女孩给心理疏导队写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女孩说:“我感谢那些为了帮我而奔波操劳的好心人,是你们让我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之前,我失落过、迷茫过、厌倦过,但现在,我已重生,请相信,我一定会感恩社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岛平度市心理疏导队通过“走亲戚”式走访,心贴心交流,帮助贫困户扬起生活风帆,解决实际困难,传递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者单位青岛市扶贫协作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