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扎根家乡,他们奋斗出幸福人生

时间:2020-04-13 07:13:32来源:大江晚报作者:吴敏

QQ截图20200413071312.jpg

无为市刘渡镇,长江之畔的听涛小镇,资源丰富,以大闸蟹养殖与莲藕种植声名渐起。

4月初,春光灿烂,记者来到该镇沿河村、庆丰村、凤凰颈社区走访发现,曾经的贫困户曹树年、为乡亲们奔忙的伍骁、扎根家乡创业的年轻人阮书杰,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家门口也能奋斗出幸福,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他们已切实感受到“消费”带动的成效,他们也意识到,“消费”带动成效的提升离不开“志”与“智”。

曾经的贫困户更有志气

优质大闸蟹受市场欢迎,但是养蟹需要的成本不小,技术上也有讲究。曾是沿河村贫困户的曹树年深有体会。他和妻子均有残疾,曾经帮人家照看养蟹,日子有些好转。而孩子上高中后,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此时,镇启动扶贫工作,曹树年得到了资金和技术的帮助,养了10亩塘大闸蟹。

虽然养蟹有几年,与别人相比底子还比较薄,但很快曹树年尝到了养蟹的甜头,不但脱了贫,家里的日子也不再那么紧,懂事的孩子也不再总是穿那两件已掉色的外套。

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曹树年的大闸蟹卖不出去,投入的大量资金、人工即将打水漂,这意味着他很可能返贫。

就在曹树年感到绝望之际,刘渡镇分管负责人找到螃蟹收购大户,以合适的价格统一收购了曹树年近2000斤的大闸蟹,虽然盈利不多,但足以保本。

曹树年说,为了弥补损失,他今年在蟹塘里“套养”,不但养大闸蟹,还养小龙虾、青虾,“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聊起以往和现在的对比,曹树年说,“以往总觉得自己不行,没别人能干,可村里、镇里、市里来的扶贫干部让我有了信心,有了志气,只要多学习,不怕吃苦,我们也行”。

据了解,沿河村现在的一些大户已不再只满足养蟹,而是开始一些深加工,生产蟹酱,市场反响不错,让养蟹产业附加值有了进一步提升。

掌握蟹苗培育也能发展产业

2007年,无为的6个品牌螃蟹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2014年11月18日,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无为螃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些实实在在的荣誉佐证了无为大闸蟹的上乘质量。

曾经,刘渡镇等大闸蟹产地没有掌握蟹苗培育技术。因为大闸蟹在淡水生长,成熟后在近海散籽繁殖,每年无为的蟹农要到外省采购蟹苗。但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有了新变化。

在刘渡镇庆丰村,疫情不但影响了螃蟹销售,也影响了蟹苗的采购。可蟹农周小恒今年没那么着急。原来,近年来,周小恒逐渐掌握了螃蟹育苗的本事。

在蟹塘前,他指着塘边螃蟹生长中脱下的壳(如图)说,“我们自己培育的蟹苗成活率至少8成以上,成蟹单体个头也大,而从外省买的蟹苗成活率往往不过6成,今年的蟹苗除了我自己需要外,也卖了一部分给乡亲们”。

周小恒说:“镇里技术员帮了不少忙,及时给我指导,我自己也认真学,还看书,所以只要下功夫,人家能掌握的技术,我们也能掌握起来。”

对于自行培育蟹苗,当地镇和村比较重视,这不但能降低蟹农风险,也能发展成为新的产业。

转一圈后回乡找到大舞台

今年31岁的阮书杰在上海跑营销的几年里,收入还不错。2017年4月,他果断回到家乡,依托家乡螃蟹、莲藕、荸荠等各种优质产出,走出了一条电商创业新路。

阮书杰站在自家养蟹的大塘前说,“当年,我父亲到江浙看了后说,人家养蟹能发家致富,我们也能。不过,大学毕业后我没有接他班,想着去大城市发展,但是我到苏北的一个同学家看了后,观念就变了”。

在苏北的这个乡村,阮书杰注意到,这里是苗木之乡,这里的年轻人做电商生意超火,“我当时就想,我也能做,我们家乡那么好的资源,自己做电商来销售绝对行”。

2017年4月,阮书杰到同学那儿专门“拜师学艺”,同年,他在家乡将电商平台搭建起来。第二年,他不再单靠家里的螃蟹资源,销售货物也不单单是螃蟹。“在家乡做电商,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说我看中粽叶能开发,经过一年多研究,今年一个月时间内营业额达到20万,就这一项让乡亲们多了增收项,手脚快能吃苦的,一天能挣两三百块”。

今年受疫情影响,刘渡镇当地螃蟹线下滞销线上旺,阮书杰的电商平台发挥了大作用。

无为市刘渡镇党委扶贫专职副书记伍骁告诉记者:“我们深深地被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志气所感染,也被他们的决心和智慧所启发。我们相信,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与巩固,由销售带动,刘渡镇螃蟹等物产的种养殖、深加工、电商等将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乡村振兴已是必然。”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扎根家乡,他们奋斗出幸福人生

时间:2020-04-13 07:13:32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吴敏

QQ截图20200413071312.jpg

无为市刘渡镇,长江之畔的听涛小镇,资源丰富,以大闸蟹养殖与莲藕种植声名渐起。

4月初,春光灿烂,记者来到该镇沿河村、庆丰村、凤凰颈社区走访发现,曾经的贫困户曹树年、为乡亲们奔忙的伍骁、扎根家乡创业的年轻人阮书杰,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家门口也能奋斗出幸福,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他们已切实感受到“消费”带动的成效,他们也意识到,“消费”带动成效的提升离不开“志”与“智”。

曾经的贫困户更有志气

优质大闸蟹受市场欢迎,但是养蟹需要的成本不小,技术上也有讲究。曾是沿河村贫困户的曹树年深有体会。他和妻子均有残疾,曾经帮人家照看养蟹,日子有些好转。而孩子上高中后,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此时,镇启动扶贫工作,曹树年得到了资金和技术的帮助,养了10亩塘大闸蟹。

虽然养蟹有几年,与别人相比底子还比较薄,但很快曹树年尝到了养蟹的甜头,不但脱了贫,家里的日子也不再那么紧,懂事的孩子也不再总是穿那两件已掉色的外套。

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曹树年的大闸蟹卖不出去,投入的大量资金、人工即将打水漂,这意味着他很可能返贫。

就在曹树年感到绝望之际,刘渡镇分管负责人找到螃蟹收购大户,以合适的价格统一收购了曹树年近2000斤的大闸蟹,虽然盈利不多,但足以保本。

曹树年说,为了弥补损失,他今年在蟹塘里“套养”,不但养大闸蟹,还养小龙虾、青虾,“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聊起以往和现在的对比,曹树年说,“以往总觉得自己不行,没别人能干,可村里、镇里、市里来的扶贫干部让我有了信心,有了志气,只要多学习,不怕吃苦,我们也行”。

据了解,沿河村现在的一些大户已不再只满足养蟹,而是开始一些深加工,生产蟹酱,市场反响不错,让养蟹产业附加值有了进一步提升。

掌握蟹苗培育也能发展产业

2007年,无为的6个品牌螃蟹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2014年11月18日,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无为螃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些实实在在的荣誉佐证了无为大闸蟹的上乘质量。

曾经,刘渡镇等大闸蟹产地没有掌握蟹苗培育技术。因为大闸蟹在淡水生长,成熟后在近海散籽繁殖,每年无为的蟹农要到外省采购蟹苗。但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有了新变化。

在刘渡镇庆丰村,疫情不但影响了螃蟹销售,也影响了蟹苗的采购。可蟹农周小恒今年没那么着急。原来,近年来,周小恒逐渐掌握了螃蟹育苗的本事。

在蟹塘前,他指着塘边螃蟹生长中脱下的壳(如图)说,“我们自己培育的蟹苗成活率至少8成以上,成蟹单体个头也大,而从外省买的蟹苗成活率往往不过6成,今年的蟹苗除了我自己需要外,也卖了一部分给乡亲们”。

周小恒说:“镇里技术员帮了不少忙,及时给我指导,我自己也认真学,还看书,所以只要下功夫,人家能掌握的技术,我们也能掌握起来。”

对于自行培育蟹苗,当地镇和村比较重视,这不但能降低蟹农风险,也能发展成为新的产业。

转一圈后回乡找到大舞台

今年31岁的阮书杰在上海跑营销的几年里,收入还不错。2017年4月,他果断回到家乡,依托家乡螃蟹、莲藕、荸荠等各种优质产出,走出了一条电商创业新路。

阮书杰站在自家养蟹的大塘前说,“当年,我父亲到江浙看了后说,人家养蟹能发家致富,我们也能。不过,大学毕业后我没有接他班,想着去大城市发展,但是我到苏北的一个同学家看了后,观念就变了”。

在苏北的这个乡村,阮书杰注意到,这里是苗木之乡,这里的年轻人做电商生意超火,“我当时就想,我也能做,我们家乡那么好的资源,自己做电商来销售绝对行”。

2017年4月,阮书杰到同学那儿专门“拜师学艺”,同年,他在家乡将电商平台搭建起来。第二年,他不再单靠家里的螃蟹资源,销售货物也不单单是螃蟹。“在家乡做电商,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说我看中粽叶能开发,经过一年多研究,今年一个月时间内营业额达到20万,就这一项让乡亲们多了增收项,手脚快能吃苦的,一天能挣两三百块”。

今年受疫情影响,刘渡镇当地螃蟹线下滞销线上旺,阮书杰的电商平台发挥了大作用。

无为市刘渡镇党委扶贫专职副书记伍骁告诉记者:“我们深深地被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志气所感染,也被他们的决心和智慧所启发。我们相信,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与巩固,由销售带动,刘渡镇螃蟹等物产的种养殖、深加工、电商等将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乡村振兴已是必然。”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