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结硕果 古都大地绽新颜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产业扶贫发展侧记

时间:2020-05-26 10:10:5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任相岗 刘晓彤

QQ截图20200526101804.jpg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紧邻潍坊市主城区,白浪河穿境而过,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9.7万,耕地面积18万亩,是姜太公的始封地,历史底蕴丰厚。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打造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崔家庄芦笋、崔家庄草莓等优质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营丘镇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作为提升脱贫工作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扶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扶贫成效凸显。目前,各级扶贫项目产生经济效益166万余元,既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高质量脱贫,又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趟出了新路子。 

发掘优势 筑巢引凤栖

建设扶贫大棚,产业项目前期“遇冷”。2015年、2016年,营丘镇应用扶贫资金分别在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扶贫大棚,开展产业项目。虽然大棚硬件设施很好,但由于产业规模不大、村民种植技术不足、后期管理跟不上,产业项目产出效益相对较低,扶贫大棚承包遇冷,扶贫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多措并举,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发展瓶颈。针对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的发展问题,营丘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一是加大对已有扶贫项目在技术指导、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此提升扶贫项目的吸引力,保障正常运营并产生扶贫效益。

二是集中优势搞好资源整合,打造配套完善、管理科学产业园区。2017年,结合全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丘镇决定在镇政府驻地北的丛闫村打造高规模、高档次的扶贫产业园区。丛闫村紧靠马宋水库,水源丰富,地块平整,土壤肥沃,距离国、省道仅一公里路程,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非常优越。

三是整合项目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经过反复研讨,全镇先后整合两个项目,共400余万元的扶贫资金,流转土地100多亩,集中建设了14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实现扶贫资金整合集中投放,扶贫项目集中连片。

四是集中出租运营,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营丘镇采取一次性打包、整体性出租的方式,出租给专业运营团队。双方共同负责项目的后期管护,并且由县、镇两级领导干部实行双包靠,随时了解项目运营情况,及时解决发现问题,保障项目长期稳定发展,项目年收益率达到了8%。

精准发力,高温大棚项目扶贫成效显著。立夏时分,走进营丘镇扶贫产业项目——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高温大棚内,迎面扑来的热浪伴着羊角蜜的香味让人沉醉。32岁的职业农民赵延波正忙着采摘。如今,园区14个大棚的羊角蜜已陆续成熟上市,通过商超对接、电商平台配送等,陆续发往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城市。2017年建成以来,项目已实现收益108万元,601户、1021名贫困群众受益。

发挥效益  黄土地种出“金疙瘩”

依托高温大棚项目,发展生姜产业。基于丛闫村扶贫资金高温大棚项目的带动,营丘镇一步步向产业扶贫的路子迈进。营丘镇有悠久的大姜种植历史,全镇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2019年底,营丘镇通过积极争取,近800万元的县级产业扶贫项目成功落户营丘镇黎家村。截止到今年4月,占地面积190多亩的基质栽培有机生姜示范园项目已建成111个种植大棚,园区总占地面积达到230多亩,项目园区初具规模。

针对个性化需求,采取定制化服务。为保障项目建设好、运行好,营丘镇将扶贫项目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推行扶贫项目“私人订制”,提前与意向承包单位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及早确定建设内容,确保项目建设与对外承租实现无缝衔接,最大化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依托数字化技术,实施精准化管理。园区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高温大棚实施数字化管理。能够精准检测棚内的温湿度等情况,并且通过手机APP、电脑终端以及无人机等,实时查看大姜生长及园区管理状况,以此实现精准管理,确保大姜品质。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确保扶贫项目建的好。县里和镇上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协调联动,加班加点推进,确保了工程质量。同时,以上级审计要求为标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流程监督审计,确保扶贫项目建的好、收益高。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凸显。项目运营后,既能充分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又有效推动了当地大姜种植产业的提质增效。当前,每天都有100多名附近村民在基地打工,参与大姜种植及日常管理工作。“我种了15年大姜,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游刃有余,一天能赚200多元。”在基地打工的黎家村村民张振利笑着说。“按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一笔账算下来,到年底该项目可产大姜100多万斤,累计可以为全县贫困户分红50多万元,黄土地上真的生出了‘金疙瘩’,同时也为下步进一步延伸大姜产业链条打下了基础。

QQ截图20200526101822.jpg

产业发展  带来社会效益“飓风”

因势利导,把最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放在最适宜的区域。营丘镇一直坚持这一发展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化大棚种植为支撑的扶贫产业新格局。随着扶贫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发显著。

产业扶贫项目影响深远。随着扶贫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老百姓由原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年头到年尾种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到现在的进园区打工,当上了职业农民,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另外,园区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对当地种植户产生了巨大影响。“我种植大姜有25年了,说实在的,这个示范园项目的发展路子对我的启发很大,原来的经验做法已经落伍了,要多学习先进做法,跟着领头羊走准没错。”作为当地的种姜大户,宋曰红的观念随着产业扶贫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充分发挥项目收益兜底保障作用。为充分发挥扶贫产业项目的持续带动作用,营丘镇按照上级要求,已将建成项目的资产全部确权到61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贫困群众相对较多的村,让项目收益持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发展品牌化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农产品特色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格。下一步,我们打算结合古都特色,挖掘太公文化,打造产品品牌,以品牌促进扶贫产业行稳致远。”谈起品牌化发展前景,镇党委书记刘刚信心满满。(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人民政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一线传真    
资讯播报

产业扶贫结硕果 古都大地绽新颜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产业扶贫发展侧记

时间:2020-05-26 10:10:5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任相岗 刘晓彤

QQ截图20200526101804.jpg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紧邻潍坊市主城区,白浪河穿境而过,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9.7万,耕地面积18万亩,是姜太公的始封地,历史底蕴丰厚。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打造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崔家庄芦笋、崔家庄草莓等优质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营丘镇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作为提升脱贫工作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扶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扶贫成效凸显。目前,各级扶贫项目产生经济效益166万余元,既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高质量脱贫,又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趟出了新路子。 

发掘优势 筑巢引凤栖

建设扶贫大棚,产业项目前期“遇冷”。2015年、2016年,营丘镇应用扶贫资金分别在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扶贫大棚,开展产业项目。虽然大棚硬件设施很好,但由于产业规模不大、村民种植技术不足、后期管理跟不上,产业项目产出效益相对较低,扶贫大棚承包遇冷,扶贫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多措并举,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发展瓶颈。针对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的发展问题,营丘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一是加大对已有扶贫项目在技术指导、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此提升扶贫项目的吸引力,保障正常运营并产生扶贫效益。

二是集中优势搞好资源整合,打造配套完善、管理科学产业园区。2017年,结合全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丘镇决定在镇政府驻地北的丛闫村打造高规模、高档次的扶贫产业园区。丛闫村紧靠马宋水库,水源丰富,地块平整,土壤肥沃,距离国、省道仅一公里路程,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非常优越。

三是整合项目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经过反复研讨,全镇先后整合两个项目,共400余万元的扶贫资金,流转土地100多亩,集中建设了14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实现扶贫资金整合集中投放,扶贫项目集中连片。

四是集中出租运营,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营丘镇采取一次性打包、整体性出租的方式,出租给专业运营团队。双方共同负责项目的后期管护,并且由县、镇两级领导干部实行双包靠,随时了解项目运营情况,及时解决发现问题,保障项目长期稳定发展,项目年收益率达到了8%。

精准发力,高温大棚项目扶贫成效显著。立夏时分,走进营丘镇扶贫产业项目——健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高温大棚内,迎面扑来的热浪伴着羊角蜜的香味让人沉醉。32岁的职业农民赵延波正忙着采摘。如今,园区14个大棚的羊角蜜已陆续成熟上市,通过商超对接、电商平台配送等,陆续发往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城市。2017年建成以来,项目已实现收益108万元,601户、1021名贫困群众受益。

发挥效益  黄土地种出“金疙瘩”

依托高温大棚项目,发展生姜产业。基于丛闫村扶贫资金高温大棚项目的带动,营丘镇一步步向产业扶贫的路子迈进。营丘镇有悠久的大姜种植历史,全镇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是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2019年底,营丘镇通过积极争取,近800万元的县级产业扶贫项目成功落户营丘镇黎家村。截止到今年4月,占地面积190多亩的基质栽培有机生姜示范园项目已建成111个种植大棚,园区总占地面积达到230多亩,项目园区初具规模。

针对个性化需求,采取定制化服务。为保障项目建设好、运行好,营丘镇将扶贫项目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推行扶贫项目“私人订制”,提前与意向承包单位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及早确定建设内容,确保项目建设与对外承租实现无缝衔接,最大化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依托数字化技术,实施精准化管理。园区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高温大棚实施数字化管理。能够精准检测棚内的温湿度等情况,并且通过手机APP、电脑终端以及无人机等,实时查看大姜生长及园区管理状况,以此实现精准管理,确保大姜品质。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确保扶贫项目建的好。县里和镇上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协调联动,加班加点推进,确保了工程质量。同时,以上级审计要求为标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流程监督审计,确保扶贫项目建的好、收益高。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凸显。项目运营后,既能充分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又有效推动了当地大姜种植产业的提质增效。当前,每天都有100多名附近村民在基地打工,参与大姜种植及日常管理工作。“我种了15年大姜,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游刃有余,一天能赚200多元。”在基地打工的黎家村村民张振利笑着说。“按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一笔账算下来,到年底该项目可产大姜100多万斤,累计可以为全县贫困户分红50多万元,黄土地上真的生出了‘金疙瘩’,同时也为下步进一步延伸大姜产业链条打下了基础。

QQ截图20200526101822.jpg

产业发展  带来社会效益“飓风”

因势利导,把最适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放在最适宜的区域。营丘镇一直坚持这一发展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化大棚种植为支撑的扶贫产业新格局。随着扶贫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发显著。

产业扶贫项目影响深远。随着扶贫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老百姓由原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年头到年尾种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到现在的进园区打工,当上了职业农民,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另外,园区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对当地种植户产生了巨大影响。“我种植大姜有25年了,说实在的,这个示范园项目的发展路子对我的启发很大,原来的经验做法已经落伍了,要多学习先进做法,跟着领头羊走准没错。”作为当地的种姜大户,宋曰红的观念随着产业扶贫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充分发挥项目收益兜底保障作用。为充分发挥扶贫产业项目的持续带动作用,营丘镇按照上级要求,已将建成项目的资产全部确权到61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贫困群众相对较多的村,让项目收益持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发展品牌化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发展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农产品特色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格。下一步,我们打算结合古都特色,挖掘太公文化,打造产品品牌,以品牌促进扶贫产业行稳致远。”谈起品牌化发展前景,镇党委书记刘刚信心满满。(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人民政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