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施甸:“授人以渔”增技能 “礼品传递”助脱贫

时间:2020-07-24 23:27:1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香港小母牛云南施甸养牛扶贫案例分享

 QQ截图20200724233125.jpg

云南施甸养牛扶贫项目是香港小母牛资助/实施的101个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其中一个。

云南省施甸县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太平镇是施甸县深度贫困村比较集中连片的地区。2017年底,全镇有15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脱贫不脱钩帮扶村),有1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300多户脱贫不脱钩帮扶户,贫困发生率为32.5%,属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的乡镇。

2018年3月香港小母牛与施甸县人民政府共商合作实施产业脱贫项目,香港小母牛投入扶贫资金1015万元人民币(其中直接支持农户产业发展资金600万元),施甸县人民政府投入扶贫资金600万元人民币(1:1匹配农户产业发展资金),采用香港小母牛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项目运作模式,在太平镇建立了肉牛繁育产业基地,帮助太平镇15个深度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

项目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主线,以推动农户互助合作自主发展为着力点,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的帮扶路径,激发农户自主发展意识,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和技能,推动当地肉牛养殖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农户增收和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助力太平镇脱贫出列。 

成功唤醒农户“我要脱贫”的自主发展意识

项目充分调动和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建立了一个由当地农牧局、镇政府和农户骨干组成的项目执行团队,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大力宣传小母牛项目的理念、帮扶模式和方法。

项目注重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选取了1000户愿意参加农民互助组/合作社和传递礼品,并且有劳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农户组成了36个互助组,民主选举出互助组组长和制定了小组发展规划。

 QQ截图20200724233112.jpg

项目注重农户观念转变,通过入村入户调查、访谈、动员等多种交流形式向农户传递小母牛项目的扶贫理念、做法和成功案例,展示了项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原则和做法,不仅让农户认识到要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还让农户看到美好的愿景,产生改变的愿望。通过给农户提供中华传统文化、互助组作用、家庭/小组/村发展规划等系列培训,唤醒激发起农户“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社区农户行动起来,有效改变了以前等靠要、搭便车等习惯性想法和做法。

田头村赵家小组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人不团结,村里的路是人踩出来的,车辆进不去,雨天人都出不了门,长期制约着该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通过项目培训,全村农户走到了一起,不等不靠,共同集资8万元,共同出力修通社区2.1公里道路,解决长期制约农户生产生活的交通问题。此行动引起政府关注,后经政府协调50多万元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图2)。

极大提升了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收益

“授人与渔”是小母牛项目成功的重要策略。项目资助每户1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香港小母牛资助的6000元以现金方式发放,施甸县扶贫办的6000元通过转帐方式发放)购入2头西杂母牛建立养牛生产,同时给贫困户提供产业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项目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采用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把先进的养殖技术送到贫困农户的手中。截至2020年6月31日,项目共开展产业技术培训232场,培训农户9444人次,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达1027户次。

太平镇的肉牛产业品种实现了全改良,人工配种率、牛犊成活率以及存栏量和出栏率均大幅提高; 粮改饲成功推行,2019年加工制作了青贮料2100多吨,2020年播种全株青贮玉米4121亩,户均生产能力大幅增强;施甸项目首批1000户农户,实现肉牛人工配种1192头,怀孕1061头,产犊并成活636头,出售犊牛373头,出售犊牛增收357万多元,养殖1头母牛一年的效益从3000多元提升到1万元以上,年收益实现翻番。

项目不仅是帮助农户顺利脱贫,更是带领农户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实现小农生产向规模化商品生产的转变

项目一改过去聚焦单家独户的点状扶贫方式,采用整乡推进,千户成片,“集腋成裘”的区域扶贫策略。通过互助组和合作社将上千户小农户组织成为一个生产平台,把每户2-3头肉牛的小生产串联成为千户数千头肉牛的规模生产。随着生产周期更迭而实施的“礼品传递”更是进一步增大了生产规模,进而成功推进和实现了小农生产向规模化商品生产的转变,把太平镇成功打造成施甸县肉牛繁育产业基地,助力施甸县肉牛产业链建设规划的发展(图3)。

QQ截图20200724233141.jpg

 礼品传递促进了社区和谐,扩大了扶贫效益

礼品传递是香港小母牛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独特的发展策略。项目要求首批受援农户在接受帮扶1.5年后,主动将自己接收的资金和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递给下一户需要帮助的农户。2020年3月施甸项目的首批农户按时100%将自己接受的礼品金传递给下一批农户。

“礼品传递”的方式一方面让给予者获得巨大的自尊,另一方面也让接受者充满感激。这个过程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受益,让爱心、资源、知识和技能在社区中实现倍增传播,极大地扩大了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弘扬了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项目农户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形成了合作双赢

项目按照香港小母牛从二十年的一线项目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的扶贫理念和模式实施,相当于政府获得了一个免费且专业的第三方的支持,来帮助管理和使用政府和社会扶贫资金,充分将社会组织纳入扶贫队伍中来,壮大了扶贫力量。 一方面,小母牛扶贫项目有政府支持,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扶贫资金实现了1+1>2的结果,极大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成效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双赢。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产业扶贫,案例    

云南施甸:“授人以渔”增技能 “礼品传递”助脱贫

时间:2020-07-24 23:27:1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香港小母牛云南施甸养牛扶贫案例分享

 QQ截图20200724233125.jpg

云南施甸养牛扶贫项目是香港小母牛资助/实施的101个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其中一个。

云南省施甸县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太平镇是施甸县深度贫困村比较集中连片的地区。2017年底,全镇有15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脱贫不脱钩帮扶村),有1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300多户脱贫不脱钩帮扶户,贫困发生率为32.5%,属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的乡镇。

2018年3月香港小母牛与施甸县人民政府共商合作实施产业脱贫项目,香港小母牛投入扶贫资金1015万元人民币(其中直接支持农户产业发展资金600万元),施甸县人民政府投入扶贫资金600万元人民币(1:1匹配农户产业发展资金),采用香港小母牛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项目运作模式,在太平镇建立了肉牛繁育产业基地,帮助太平镇15个深度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

项目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主线,以推动农户互助合作自主发展为着力点,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的帮扶路径,激发农户自主发展意识,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和技能,推动当地肉牛养殖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农户增收和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助力太平镇脱贫出列。 

成功唤醒农户“我要脱贫”的自主发展意识

项目充分调动和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建立了一个由当地农牧局、镇政府和农户骨干组成的项目执行团队,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大力宣传小母牛项目的理念、帮扶模式和方法。

项目注重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选取了1000户愿意参加农民互助组/合作社和传递礼品,并且有劳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农户组成了36个互助组,民主选举出互助组组长和制定了小组发展规划。

 QQ截图20200724233112.jpg

项目注重农户观念转变,通过入村入户调查、访谈、动员等多种交流形式向农户传递小母牛项目的扶贫理念、做法和成功案例,展示了项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原则和做法,不仅让农户认识到要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还让农户看到美好的愿景,产生改变的愿望。通过给农户提供中华传统文化、互助组作用、家庭/小组/村发展规划等系列培训,唤醒激发起农户“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社区农户行动起来,有效改变了以前等靠要、搭便车等习惯性想法和做法。

田头村赵家小组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人不团结,村里的路是人踩出来的,车辆进不去,雨天人都出不了门,长期制约着该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通过项目培训,全村农户走到了一起,不等不靠,共同集资8万元,共同出力修通社区2.1公里道路,解决长期制约农户生产生活的交通问题。此行动引起政府关注,后经政府协调50多万元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图2)。

极大提升了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收益

“授人与渔”是小母牛项目成功的重要策略。项目资助每户1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香港小母牛资助的6000元以现金方式发放,施甸县扶贫办的6000元通过转帐方式发放)购入2头西杂母牛建立养牛生产,同时给贫困户提供产业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项目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采用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把先进的养殖技术送到贫困农户的手中。截至2020年6月31日,项目共开展产业技术培训232场,培训农户9444人次,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达1027户次。

太平镇的肉牛产业品种实现了全改良,人工配种率、牛犊成活率以及存栏量和出栏率均大幅提高; 粮改饲成功推行,2019年加工制作了青贮料2100多吨,2020年播种全株青贮玉米4121亩,户均生产能力大幅增强;施甸项目首批1000户农户,实现肉牛人工配种1192头,怀孕1061头,产犊并成活636头,出售犊牛373头,出售犊牛增收357万多元,养殖1头母牛一年的效益从3000多元提升到1万元以上,年收益实现翻番。

项目不仅是帮助农户顺利脱贫,更是带领农户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实现小农生产向规模化商品生产的转变

项目一改过去聚焦单家独户的点状扶贫方式,采用整乡推进,千户成片,“集腋成裘”的区域扶贫策略。通过互助组和合作社将上千户小农户组织成为一个生产平台,把每户2-3头肉牛的小生产串联成为千户数千头肉牛的规模生产。随着生产周期更迭而实施的“礼品传递”更是进一步增大了生产规模,进而成功推进和实现了小农生产向规模化商品生产的转变,把太平镇成功打造成施甸县肉牛繁育产业基地,助力施甸县肉牛产业链建设规划的发展(图3)。

QQ截图20200724233141.jpg

 礼品传递促进了社区和谐,扩大了扶贫效益

礼品传递是香港小母牛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独特的发展策略。项目要求首批受援农户在接受帮扶1.5年后,主动将自己接收的资金和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递给下一户需要帮助的农户。2020年3月施甸项目的首批农户按时100%将自己接受的礼品金传递给下一批农户。

“礼品传递”的方式一方面让给予者获得巨大的自尊,另一方面也让接受者充满感激。这个过程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受益,让爱心、资源、知识和技能在社区中实现倍增传播,极大地扩大了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弘扬了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项目农户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形成了合作双赢

项目按照香港小母牛从二十年的一线项目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的扶贫理念和模式实施,相当于政府获得了一个免费且专业的第三方的支持,来帮助管理和使用政府和社会扶贫资金,充分将社会组织纳入扶贫队伍中来,壮大了扶贫力量。 一方面,小母牛扶贫项目有政府支持,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扶贫资金实现了1+1>2的结果,极大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成效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双赢。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