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祥云县领导干部当行家扶贫干部做专家 提升脱贫攻坚实战能力

时间:2020-07-30 16:19:5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QQ截图20200730162130.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祥云县作为首批脱贫摘帽县,在没有扶贫行家指引,没有扶贫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强化干部扶贫素质、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行家型、专家型、综合型“三型”扶贫“铁军”,做到学习、培训、平台“三个精准”,切实把“行家精神”“专家作为”转化为精准扶贫实际成效,走出了一条“行家+专家+精准脱贫”的生动路子。

一、背景概况

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辖8镇2乡139个村(社区)1191个村(居)民小组,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世居民族,总人口48万人。2012年6月,祥云县被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3个贫困乡、6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人口 8943户33132人。

由于贫困乡和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首批脱贫摘帽县,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更没有行家、专家的指导,政策不清、档案难找、数据难查等问题,成为精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因此,精准掌握政策、加强实践锻炼,组建、培训、完善、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高素质扶贫队伍势在必行。

祥云县多措并举“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行家,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通过努力,一批批“学习好、有思想,专业好、有担当,成绩好、有作为”的“型干部”脱颖而出,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个县”的大好形势,推进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2017年,全县贫困乡、贫困村全面达标出列;2018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高质量退出,在全国首批摘帽的15个县中走在了前列;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清零”。

二、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打造“三型干部队伍”

聚力脱贫攻坚关键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着力在精准学习、精准培训、精准搭台三个方面下工夫,打造出一批敢于担当、业务精湛、带动力强的“三型”扶贫干部队伍。

精准学习,逢会必考,塑造“行家型”领导。以培养“学习好、有思想”的“行家型”领导干部为抓手,把精准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做到“逢学必考”“逢会必考”,划定分数“红线”,规定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才算合格,成绩不合格的,必须“回炉”再造,重新补考,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组织县乡村干部培训考试20余次8000余人次参加,实现领导干部培训考试100%全覆盖。通过多层面多渠道培养锻炼,坚持边学边思边悟,深入钻研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努力成为通晓精准扶贫的“政策通”,成为名符其实的“内行人”,成功塑造了447名学政策、知政策、懂政策、讲政策、会用政策的“行家型”领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符合祥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和方案,形成脱贫攻坚“2+2+7+N”政策体系。

精准培训,订单操作,培养“专家型”干部。坚持多部门联动,不断整合监督管理和培训资源,实施“订单培训”,着力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型”干部。县纪委监委采取随机抽查、随机点名的方式,摸清扶贫干部在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改善基础、发展教育、普惠金融、社保兜底“七个一批”政策方面存在的短板;县委组织部对全县92个县管领导班子和710名实职科级干部开展了一轮全覆盖综合分析研判,查找扶贫领域、民生领域问题133个;县扶贫办结合存在问题和短板,科学制定培训“订单”,采取集中组织培训“充电”、现场答疑释惑“解困”、现学现考“检验”等培训方式“照单点菜”。通过开展多批次、多层次、多样式“订单”培训,把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等行业部门近400名干部职工,10名省级下派队员,12名州级下派队员,238名县级下派队员,89名大学生村官,136名驻村(社区)扶贫第一书记培养成能说、善讲、会做的“专家型”干部,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场。

精准搭台,内外兼修,锤炼“综合型”队伍。全县各级各部门着力破除“隔行如隔山”的藩篱,把“素质提升工程”与“脱贫攻坚专家培养”行动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采取“一根网线”扶贫法,依托会务中心、祥云组工讲堂、党建云会议系统、党校、党员活动室等学习平台,通过专题培训、观看视频、专家授课、发放图书等方式,努力营造“大扶贫”工作氛围。做足内功,努力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着力破解师资力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采取组织部“点将”、人才“自荐”的方式,将全县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彩云优才”纳入讲堂师资库,通过开办“祥云县领导干部上讲台”“祥云千名干部学习大讲堂”等特色培训,为全县各级干部授课82场次,38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培训。练好外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培训方式,实施“四个一批”行动培养扶贫干部,即依托“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到上海浦东新区挂职锻炼一批;依托州委组织部“四类”挂职计划,到省内外发达地区、省直州直部门挂职锻炼一批;结合干部专业特长,到物流环保等重点工作一线锻炼一批;围绕补齐干部经历短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锻炼一批。先后与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互派4名干部进行双向交流学习,选派1名正科级干部到上海浦东新区锻炼,选派10名干部到物流环保等重点工作一线锻炼,选派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2017年至2019年,上海浦东新区先后向祥云输送人才21批100人。实现了学习平台牢固、师资队伍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目标。

(二)强化学用结合,涌现“三支扶贫铁军”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层层落实《脱贫摘帽政治生命责任状》,筑牢“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的责任体系,通过“实战”练兵,把扶贫政策转化为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三支扶贫“铁军”,

高位推动,以上率下,领导争做“排头军”。坚持“一把手负责制”,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用好政策“指挥棒”,当好精准扶贫“排头兵”,既当“指挥官”,又做“施工队长”,坚持不懈认真学习理论、掌握最新政策,练就成为扶贫领域的“行家里手”。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授课,并受邀到省、州等部分地区“传经送宝”,交流推广祥云精准扶贫经验做法。同时,带头遍访贫困村,深入全县100余个村民小组,为一线干部群众讲授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为全县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2019年,全县举办培训班9期,集中培训党员干部4924名。760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乡镇或挂包村(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党课856次,40多万人次聆听宣讲。在县四套班子领导的影响带动下,“对脱贫要有信心,对办事要有公心,对群众要有爱心”的“三心”服务理念蔚然成风,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学习、积极作为的扶贫好风气全面形成,“1+X”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通过挂钩单位“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禾甸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州、县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档案规范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录入操作现场会议均在禾甸镇新兴苴村召开;云南邮政“优帮帮”精准扶贫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落户东山乡干海村,拓宽了百合的销路,增加了产值;祥云县唯一一个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小庄子村,由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前脏乱差与贫穷并行的禾甸镇大营社区七宣自然村,变成了现在的旅游打卡村。

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打造扶贫“生力军”。积极构建“大扶贫”思想格局,形成“以脱贫摘帽为目的,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共识。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挂钩帮扶干部、村(社区)干部”5类群体人才优势,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脱贫攻坚生力军。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省、州、县共134个单位,4415名干部职工挂包帮扶10个乡镇、136个行政村、8943户贫困户,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凝聚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把中心工作与“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高度契合,开展行业部门同心携手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祥云县公安局党委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创新开展“五小工程”行动,即“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助小康”,助力民生服务和平安建设,推动挂钩帮扶的祥城镇七合村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祥云县残疾人联合会本着“扶贫要精准,助残挖穷根”的原则,大力实施“助听、助视、助行”“三助”系列行动,共为听力残疾人免费安装助听器396例;为45名青少年眼疾患者进行筛查并转介昆明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手术及康复治疗,对37位盲人及低视力患者进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发放盲杖37根;为贫困的肢体残疾人免费配发轮椅160辆,配发腋拐、手杖、助行器、坐便器181件,安装假肢63具。“喊十句口号,不如干一件实事”的普淜镇杨家屋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平团结带领杨家屋村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勤劳致富,让全村脱掉了“穷帽”,走上了致富之路,自己却永远倒在了扶贫的路上,被省委追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钻研创新,典型引路,树立干部“示范军”。围绕培养“情况最熟悉、问题最清楚、工作最能干”的合格扶贫干部,守好脱贫攻坚“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扶贫队员管理,建设领导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责任“高地”,实现从学员到讲师的转型、从行家到专家的升级,培养出一大批组织领导、系统处理、数据分析、政策解读、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脱贫攻坚“行家能手”。“数据分析活电脑”安娜、“精准核算指路人”周智梅、“一户一档出精品”张英、“政策解读专家”邹静、“为扶贫舍小家”李学秀被称作祥云扶贫“五朵金花”,彰显了扶贫队伍的“巾帼力量”。在她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县驻村扶贫队员能快速准确发现大数据系统不精准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确保脱贫底数清、数字准、效果实;收入核算常见错误和因指标理解偏差导致的误区,逐一被解决,避免了用旧指标算新账,导致业务“回潮”现象的发生;全县扶贫档案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合理化管理,档案齐全完整、排列有序、保管安全;扶贫相关政策用准用实,筑牢教育、住房、医疗,饮水安全等社会保障网络体系。还有很多像她们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把口碑深深印在群众心坎上。

(三)强化成果转化,巩固“三新脱贫成效”

1.用好“行家”指挥棒,开创发展“新路子”。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原则,按照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的要求,冲在脱贫攻坚战场前沿阵地,针对“两业”发展反复调研和思考,带动全县走出了农企利益联结帮扶的新路子。

(1)社企带动,构建四种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主业+辅业”扩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方式,由政府补助种苗资金,公司给予技术指导并签订收购合同,发展“烤烟+秋豌豆”“桑树+马铃薯”等间套种模式,逐步培植年产值超亿元的新兴富民优势产业。全县共发展青花椒产业3.55万亩,其中1862户建档立卡户发展5031.4亩。秋豌豆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约350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秋豌豆近5200亩,年产值3.5亿元以上,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3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近万元。

二是“社企合作”稳收。采取“大产业+集体经济+扶贫开发”模式,实施5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项目,联合打造生猪全产业链,以“农户入社分红,社企合作经营”的方式,以村为主体,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承建,建成6个生猪养殖小区81栋标准化猪舍,带动230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000元、76个村(社区)每年有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带动574户建档立卡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21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4.95万元以上。

三是“寄养托管”保收。搭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平台,对有自主发展需求的建档立卡户,由企业负责提供种畜和技术服务,加快畜牧养殖效益产出;对暂时缺乏养殖条件的建档立卡户,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寄养托管”协议,解决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销路、技术、防疫等问题,保证群众发展养殖增收。采取“合作社+肉牛养殖+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肉鸡养殖+贫困户”等方式,600多户建档立卡户,每户每年可收益1000元以上。

四是“一村一品”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秋豌豆、蚕桑、花椒、百合、山核桃、柑橘、中药材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园扶贫行动。2019年9月,刘厂镇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蚕桑),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2020年投入资金1400万元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园创建项目28个。

(2)村企结对,建立“五个一批”就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村企结对+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一批。建立“龙头企业+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企业下单+就业培训+定向输出”、“龙头企业+创业园+创业者”的培训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2019年,全县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7812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推荐小微企业申请贴息贷款等方式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019年全县发放贴息贷款7945万元,扶持创业585人。

二是“示范企业+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一批。依托县内84家民营企业挂包136个村(社区),实现“一村一企”结对帮扶就业全覆盖;全县共命名52个“祥云县脱贫攻坚转移就业示范企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1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按照“就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模式,投入资金3880万元,带动862户3060人就业。

三是“乡村公岗+就近务工”,安置就业一批。遵循“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仅2020年就分两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980个,兜底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安置197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生态护林员岗位聘用230人;光伏扶贫收益开发乡村公岗安置370人。

四是“扶贫车间+带贫益贫”,促进就业一批。积极培育“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全县认定“就业扶贫车间”59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904人,带动吸纳贫困劳动力832人。落实扶贫车间奖补政策,对吸纳5名(含5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1个月以上的企业,每吸纳一名按照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吸纳就业奖补。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带贫企业44个,带动建档立卡户3366户11948人。

五是“网络招聘+劳务对接”,输出就业一批。开展就业扶贫网络招聘,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分区域、小规模开展岗位进村活动,组织小规模招聘会共计13场。截至5月15日,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户已外出务工13019人,其中省外务工人数3682人,省内县外务工人数2995人,县内务工人数6342人,比2019年外出务工10622人增长22.57%,实现跨省点对点输送97人。

2.亮出“专家”能力牌,做出民生“新亮点”。充分发挥行业部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员等专家团队优势,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不断巩固提升“三保障”水平。

(1)持续抓好教育扶贫。一是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全面改薄”五年规划,及时启动“义务教育薄改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快优质均衡发展步伐。投入2.65亿元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按期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二是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严格落实“双线四级六长”制,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不断健全完善“减、免、补、奖、助、贷”学生资助体系,对贫困户子女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实现教育惠民政策全覆盖。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资助学生110.2万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10.75万人次享受资金4435万元。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99.98%,初中毛入学率110.03%,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率100%。

(2)持续抓好健康扶贫。一是加强医疗保障服务。在原有建档立卡人口100%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等健康扶贫政策基础上,针对矽肺病、尘肺病等疾病,放宽慢病办理准入标准,享受慢病报销,定期开展慢性病筛查认定和残疾人鉴定工作,并及时给予救助和发证。累计投资3亿元,用于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医疗卫生机构201个,2019年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床位4.4张,县域内就诊率达90.73%。二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签约服务对象,聚焦重点人群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全覆盖且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 2020年已续签20.76万人,组建服务团队302个。三是强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按照“强县级牵得住、活乡镇接得住、稳村级守得住”的改革目标,积极构建“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县疾控中心协同,11家乡镇卫生院为枢纽,136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慢病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3)持续抓好住房安全保障。一是抓试点打造,突出示范引领。通过规划引领、风貌管控、项目整合等举措,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大仓、金旦2个农村危房改造示范村,各乡镇结合实际,打造了褚家、花园、自羌朗等10个体现地方特色的示范村。二是抓统筹兼顾,提升改造水平。实施“一户一档一方案”,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按照“局部加固改造、整体加固改造、农户自行拆除重建和政府兜底帮建拆除重建”四种补助方式,发挥补助资金的最大效益,提升改造水平。三是抓全面排查,确保住房安全稳固。精准锁定建档立卡人口易地搬迁对象210户820人,同步搬迁207户774人,投资4736万元建成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焦4类重点对象,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住房提升改造工程,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4年以来全县共计投入资金6.68亿元,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提升改造5.58万户。

3.激发“团队”精气神,干出稳定“新局面”。 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最大的平台, 在一线识别、推荐和提拔干部。先后优选60余名优秀干部到脱贫办脱岗工作,分批选派 20 名后备干部到乡镇任扶贫专干,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任用干部 60 名,其中正科级干部 23 名,副科级干部 37 名。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 70 个先进党组织、50 名优秀共产党员、20 名优秀党务工作者、70 名优秀村组干部、20 家先进挂包单位、30 名优秀扶贫工作队员和 25 名首届系列优秀人才进行表彰,激发了“行家型”领导干部、“专家型”扶贫干部干事创业正能量,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努力实现了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振兴领导机构,对32个成员单位职责进行细化,强化“1+6”发展机制,科学制定到2020年农户、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具体目标,编制了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和项目六个专项规划,形成了乡村振兴“1+N”规划体系,成立了六大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QQ截图20200730162148.jpg

三、经验启示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州扶贫政策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前提。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指引、总体框架、核心要求、基本方略、力量之源,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祥云县坚持精准学习、精准培训、精准搭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先学、先知、先会,率先“吃透”中央、省、州脱贫攻坚精神,敏锐把握政策方向、熟练掌握政策尺度,精准把握扶贫内在要求,确保工作决策有力度,执行政策不走样。

(二)培养“行家型”领导、“专家型”干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当前,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无论是从事哪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练就过硬本领,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才能出色完成好工作任务。祥云县立足“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行家,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通过书记县长“模范讲”、党委班子“带头讲”、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体讲”、挂钩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等方式,全面推进“行家型”领导,“专家型”干部素质提升,为高质量脱贫摘帽和巩固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家+专家+精准扶贫”是祥云实现高质量摘帽的成功所在。祥云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强化干部扶贫素质、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扶贫干部素质,加大对扶贫干部政策、技术、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破解扶贫队伍人才瓶颈的制约,成功打造了行家型、专家型、综合型“三型”扶贫“铁军”。充分发挥地方领导、行业部门、扶贫系统、帮扶干部、乡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联动作用,结合县情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切实把“行家精神”“专家作为”转化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成效,走出了一条“行家+专家+精准扶贫”的生动路子。(推荐单位:云南祥云县扶贫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最美人物、案例    

祥云县领导干部当行家扶贫干部做专家 提升脱贫攻坚实战能力

时间:2020-07-30 16:19:5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QQ截图20200730162130.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祥云县作为首批脱贫摘帽县,在没有扶贫行家指引,没有扶贫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强化干部扶贫素质、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行家型、专家型、综合型“三型”扶贫“铁军”,做到学习、培训、平台“三个精准”,切实把“行家精神”“专家作为”转化为精准扶贫实际成效,走出了一条“行家+专家+精准脱贫”的生动路子。

一、背景概况

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辖8镇2乡139个村(社区)1191个村(居)民小组,有汉、白、彝、苗、回、傈僳等世居民族,总人口48万人。2012年6月,祥云县被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3个贫困乡、6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人口 8943户33132人。

由于贫困乡和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首批脱贫摘帽县,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更没有行家、专家的指导,政策不清、档案难找、数据难查等问题,成为精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因此,精准掌握政策、加强实践锻炼,组建、培训、完善、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高素质扶贫队伍势在必行。

祥云县多措并举“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行家,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通过努力,一批批“学习好、有思想,专业好、有担当,成绩好、有作为”的“型干部”脱颖而出,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个县”的大好形势,推进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2017年,全县贫困乡、贫困村全面达标出列;2018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高质量退出,在全国首批摘帽的15个县中走在了前列;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清零”。

二、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打造“三型干部队伍”

聚力脱贫攻坚关键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着力在精准学习、精准培训、精准搭台三个方面下工夫,打造出一批敢于担当、业务精湛、带动力强的“三型”扶贫干部队伍。

精准学习,逢会必考,塑造“行家型”领导。以培养“学习好、有思想”的“行家型”领导干部为抓手,把精准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做到“逢学必考”“逢会必考”,划定分数“红线”,规定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才算合格,成绩不合格的,必须“回炉”再造,重新补考,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组织县乡村干部培训考试20余次8000余人次参加,实现领导干部培训考试100%全覆盖。通过多层面多渠道培养锻炼,坚持边学边思边悟,深入钻研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努力成为通晓精准扶贫的“政策通”,成为名符其实的“内行人”,成功塑造了447名学政策、知政策、懂政策、讲政策、会用政策的“行家型”领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符合祥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和方案,形成脱贫攻坚“2+2+7+N”政策体系。

精准培训,订单操作,培养“专家型”干部。坚持多部门联动,不断整合监督管理和培训资源,实施“订单培训”,着力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型”干部。县纪委监委采取随机抽查、随机点名的方式,摸清扶贫干部在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改善基础、发展教育、普惠金融、社保兜底“七个一批”政策方面存在的短板;县委组织部对全县92个县管领导班子和710名实职科级干部开展了一轮全覆盖综合分析研判,查找扶贫领域、民生领域问题133个;县扶贫办结合存在问题和短板,科学制定培训“订单”,采取集中组织培训“充电”、现场答疑释惑“解困”、现学现考“检验”等培训方式“照单点菜”。通过开展多批次、多层次、多样式“订单”培训,把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等行业部门近400名干部职工,10名省级下派队员,12名州级下派队员,238名县级下派队员,89名大学生村官,136名驻村(社区)扶贫第一书记培养成能说、善讲、会做的“专家型”干部,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场。

精准搭台,内外兼修,锤炼“综合型”队伍。全县各级各部门着力破除“隔行如隔山”的藩篱,把“素质提升工程”与“脱贫攻坚专家培养”行动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采取“一根网线”扶贫法,依托会务中心、祥云组工讲堂、党建云会议系统、党校、党员活动室等学习平台,通过专题培训、观看视频、专家授课、发放图书等方式,努力营造“大扶贫”工作氛围。做足内功,努力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着力破解师资力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采取组织部“点将”、人才“自荐”的方式,将全县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彩云优才”纳入讲堂师资库,通过开办“祥云县领导干部上讲台”“祥云千名干部学习大讲堂”等特色培训,为全县各级干部授课82场次,38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培训。练好外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培训方式,实施“四个一批”行动培养扶贫干部,即依托“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到上海浦东新区挂职锻炼一批;依托州委组织部“四类”挂职计划,到省内外发达地区、省直州直部门挂职锻炼一批;结合干部专业特长,到物流环保等重点工作一线锻炼一批;围绕补齐干部经历短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锻炼一批。先后与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互派4名干部进行双向交流学习,选派1名正科级干部到上海浦东新区锻炼,选派10名干部到物流环保等重点工作一线锻炼,选派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2017年至2019年,上海浦东新区先后向祥云输送人才21批100人。实现了学习平台牢固、师资队伍雄厚、人才储备丰富的目标。

(二)强化学用结合,涌现“三支扶贫铁军”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层层落实《脱贫摘帽政治生命责任状》,筑牢“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的责任体系,通过“实战”练兵,把扶贫政策转化为推动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三支扶贫“铁军”,

高位推动,以上率下,领导争做“排头军”。坚持“一把手负责制”,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用好政策“指挥棒”,当好精准扶贫“排头兵”,既当“指挥官”,又做“施工队长”,坚持不懈认真学习理论、掌握最新政策,练就成为扶贫领域的“行家里手”。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授课,并受邀到省、州等部分地区“传经送宝”,交流推广祥云精准扶贫经验做法。同时,带头遍访贫困村,深入全县100余个村民小组,为一线干部群众讲授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为全县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2019年,全县举办培训班9期,集中培训党员干部4924名。760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乡镇或挂包村(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党课856次,40多万人次聆听宣讲。在县四套班子领导的影响带动下,“对脱贫要有信心,对办事要有公心,对群众要有爱心”的“三心”服务理念蔚然成风,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学习、积极作为的扶贫好风气全面形成,“1+X”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通过挂钩单位“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禾甸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州、县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档案规范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录入操作现场会议均在禾甸镇新兴苴村召开;云南邮政“优帮帮”精准扶贫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落户东山乡干海村,拓宽了百合的销路,增加了产值;祥云县唯一一个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小庄子村,由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前脏乱差与贫穷并行的禾甸镇大营社区七宣自然村,变成了现在的旅游打卡村。

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打造扶贫“生力军”。积极构建“大扶贫”思想格局,形成“以脱贫摘帽为目的,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共识。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挂钩帮扶干部、村(社区)干部”5类群体人才优势,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脱贫攻坚生力军。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省、州、县共134个单位,4415名干部职工挂包帮扶10个乡镇、136个行政村、8943户贫困户,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凝聚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把中心工作与“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高度契合,开展行业部门同心携手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祥云县公安局党委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创新开展“五小工程”行动,即“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助小康”,助力民生服务和平安建设,推动挂钩帮扶的祥城镇七合村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祥云县残疾人联合会本着“扶贫要精准,助残挖穷根”的原则,大力实施“助听、助视、助行”“三助”系列行动,共为听力残疾人免费安装助听器396例;为45名青少年眼疾患者进行筛查并转介昆明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手术及康复治疗,对37位盲人及低视力患者进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发放盲杖37根;为贫困的肢体残疾人免费配发轮椅160辆,配发腋拐、手杖、助行器、坐便器181件,安装假肢63具。“喊十句口号,不如干一件实事”的普淜镇杨家屋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平团结带领杨家屋村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勤劳致富,让全村脱掉了“穷帽”,走上了致富之路,自己却永远倒在了扶贫的路上,被省委追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省委宣传部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钻研创新,典型引路,树立干部“示范军”。围绕培养“情况最熟悉、问题最清楚、工作最能干”的合格扶贫干部,守好脱贫攻坚“第一道防线”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扶贫队员管理,建设领导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责任“高地”,实现从学员到讲师的转型、从行家到专家的升级,培养出一大批组织领导、系统处理、数据分析、政策解读、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脱贫攻坚“行家能手”。“数据分析活电脑”安娜、“精准核算指路人”周智梅、“一户一档出精品”张英、“政策解读专家”邹静、“为扶贫舍小家”李学秀被称作祥云扶贫“五朵金花”,彰显了扶贫队伍的“巾帼力量”。在她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县驻村扶贫队员能快速准确发现大数据系统不精准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确保脱贫底数清、数字准、效果实;收入核算常见错误和因指标理解偏差导致的误区,逐一被解决,避免了用旧指标算新账,导致业务“回潮”现象的发生;全县扶贫档案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合理化管理,档案齐全完整、排列有序、保管安全;扶贫相关政策用准用实,筑牢教育、住房、医疗,饮水安全等社会保障网络体系。还有很多像她们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把口碑深深印在群众心坎上。

(三)强化成果转化,巩固“三新脱贫成效”

1.用好“行家”指挥棒,开创发展“新路子”。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原则,按照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的要求,冲在脱贫攻坚战场前沿阵地,针对“两业”发展反复调研和思考,带动全县走出了农企利益联结帮扶的新路子。

(1)社企带动,构建四种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主业+辅业”扩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方式,由政府补助种苗资金,公司给予技术指导并签订收购合同,发展“烤烟+秋豌豆”“桑树+马铃薯”等间套种模式,逐步培植年产值超亿元的新兴富民优势产业。全县共发展青花椒产业3.55万亩,其中1862户建档立卡户发展5031.4亩。秋豌豆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约350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秋豌豆近5200亩,年产值3.5亿元以上,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3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近万元。

二是“社企合作”稳收。采取“大产业+集体经济+扶贫开发”模式,实施5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项目,联合打造生猪全产业链,以“农户入社分红,社企合作经营”的方式,以村为主体,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承建,建成6个生猪养殖小区81栋标准化猪舍,带动230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000元、76个村(社区)每年有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带动574户建档立卡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21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4.95万元以上。

三是“寄养托管”保收。搭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平台,对有自主发展需求的建档立卡户,由企业负责提供种畜和技术服务,加快畜牧养殖效益产出;对暂时缺乏养殖条件的建档立卡户,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寄养托管”协议,解决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销路、技术、防疫等问题,保证群众发展养殖增收。采取“合作社+肉牛养殖+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肉鸡养殖+贫困户”等方式,600多户建档立卡户,每户每年可收益1000元以上。

四是“一村一品”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秋豌豆、蚕桑、花椒、百合、山核桃、柑橘、中药材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园扶贫行动。2019年9月,刘厂镇松梅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蚕桑),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2020年投入资金1400万元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园创建项目28个。

(2)村企结对,建立“五个一批”就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村企结对+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一批。建立“龙头企业+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企业下单+就业培训+定向输出”、“龙头企业+创业园+创业者”的培训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2019年,全县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7812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推荐小微企业申请贴息贷款等方式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019年全县发放贴息贷款7945万元,扶持创业585人。

二是“示范企业+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一批。依托县内84家民营企业挂包136个村(社区),实现“一村一企”结对帮扶就业全覆盖;全县共命名52个“祥云县脱贫攻坚转移就业示范企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4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1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按照“就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模式,投入资金3880万元,带动862户3060人就业。

三是“乡村公岗+就近务工”,安置就业一批。遵循“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仅2020年就分两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980个,兜底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安置197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生态护林员岗位聘用230人;光伏扶贫收益开发乡村公岗安置370人。

四是“扶贫车间+带贫益贫”,促进就业一批。积极培育“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全县认定“就业扶贫车间”59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904人,带动吸纳贫困劳动力832人。落实扶贫车间奖补政策,对吸纳5名(含5名)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1个月以上的企业,每吸纳一名按照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吸纳就业奖补。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带贫企业44个,带动建档立卡户3366户11948人。

五是“网络招聘+劳务对接”,输出就业一批。开展就业扶贫网络招聘,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分区域、小规模开展岗位进村活动,组织小规模招聘会共计13场。截至5月15日,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户已外出务工13019人,其中省外务工人数3682人,省内县外务工人数2995人,县内务工人数6342人,比2019年外出务工10622人增长22.57%,实现跨省点对点输送97人。

2.亮出“专家”能力牌,做出民生“新亮点”。充分发挥行业部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员等专家团队优势,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不断巩固提升“三保障”水平。

(1)持续抓好教育扶贫。一是巩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全面改薄”五年规划,及时启动“义务教育薄改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快优质均衡发展步伐。投入2.65亿元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按期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二是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严格落实“双线四级六长”制,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不断健全完善“减、免、补、奖、助、贷”学生资助体系,对贫困户子女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实现教育惠民政策全覆盖。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资助学生110.2万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子女10.75万人次享受资金4435万元。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99.98%,初中毛入学率110.03%,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率100%。

(2)持续抓好健康扶贫。一是加强医疗保障服务。在原有建档立卡人口100%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等健康扶贫政策基础上,针对矽肺病、尘肺病等疾病,放宽慢病办理准入标准,享受慢病报销,定期开展慢性病筛查认定和残疾人鉴定工作,并及时给予救助和发证。累计投资3亿元,用于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医疗卫生机构201个,2019年县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床位4.4张,县域内就诊率达90.73%。二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签约服务对象,聚焦重点人群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全覆盖且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 2020年已续签20.76万人,组建服务团队302个。三是强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按照“强县级牵得住、活乡镇接得住、稳村级守得住”的改革目标,积极构建“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县疾控中心协同,11家乡镇卫生院为枢纽,136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慢病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3)持续抓好住房安全保障。一是抓试点打造,突出示范引领。通过规划引领、风貌管控、项目整合等举措,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大仓、金旦2个农村危房改造示范村,各乡镇结合实际,打造了褚家、花园、自羌朗等10个体现地方特色的示范村。二是抓统筹兼顾,提升改造水平。实施“一户一档一方案”,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按照“局部加固改造、整体加固改造、农户自行拆除重建和政府兜底帮建拆除重建”四种补助方式,发挥补助资金的最大效益,提升改造水平。三是抓全面排查,确保住房安全稳固。精准锁定建档立卡人口易地搬迁对象210户820人,同步搬迁207户774人,投资4736万元建成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焦4类重点对象,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住房提升改造工程,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2014年以来全县共计投入资金6.68亿元,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提升改造5.58万户。

3.激发“团队”精气神,干出稳定“新局面”。 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最大的平台, 在一线识别、推荐和提拔干部。先后优选60余名优秀干部到脱贫办脱岗工作,分批选派 20 名后备干部到乡镇任扶贫专干,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任用干部 60 名,其中正科级干部 23 名,副科级干部 37 名。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 70 个先进党组织、50 名优秀共产党员、20 名优秀党务工作者、70 名优秀村组干部、20 家先进挂包单位、30 名优秀扶贫工作队员和 25 名首届系列优秀人才进行表彰,激发了“行家型”领导干部、“专家型”扶贫干部干事创业正能量,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努力实现了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振兴领导机构,对32个成员单位职责进行细化,强化“1+6”发展机制,科学制定到2020年农户、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具体目标,编制了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和项目六个专项规划,形成了乡村振兴“1+N”规划体系,成立了六大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QQ截图20200730162148.jpg

三、经验启示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州扶贫政策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前提。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指引、总体框架、核心要求、基本方略、力量之源,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祥云县坚持精准学习、精准培训、精准搭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先学、先知、先会,率先“吃透”中央、省、州脱贫攻坚精神,敏锐把握政策方向、熟练掌握政策尺度,精准把握扶贫内在要求,确保工作决策有力度,执行政策不走样。

(二)培养“行家型”领导、“专家型”干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当前,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无论是从事哪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练就过硬本领,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才能出色完成好工作任务。祥云县立足“把领导干部培养成行家,把扶贫干部培养成专家”,通过书记县长“模范讲”、党委班子“带头讲”、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体讲”、挂钩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等方式,全面推进“行家型”领导,“专家型”干部素质提升,为高质量脱贫摘帽和巩固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行家+专家+精准扶贫”是祥云实现高质量摘帽的成功所在。祥云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强化干部扶贫素质、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扶贫干部素质,加大对扶贫干部政策、技术、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破解扶贫队伍人才瓶颈的制约,成功打造了行家型、专家型、综合型“三型”扶贫“铁军”。充分发挥地方领导、行业部门、扶贫系统、帮扶干部、乡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联动作用,结合县情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切实把“行家精神”“专家作为”转化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成效,走出了一条“行家+专家+精准扶贫”的生动路子。(推荐单位:云南祥云县扶贫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