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哈喜梅:靖边扶贫战线上的“花木兰”

时间:2020-08-04 03:36:0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樊悦

QQ截图20200804091620.jpg

夏日凌晨四点,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将要划破夜空,在红石湾村委,五星红旗在夜风中飘扬,一个身影依然在灯下忙碌,影影绰绰的灯光映衬着对面沉睡的大山,这是她和她的扶贫战友们第二个晚上在村委加班了,村民们都说她是巾帼“铁娘子”,是脱贫战场上的 “花木兰”。

 村民眼里的“花木兰”就是靖边县小河镇人大主席哈喜梅,她是一名80后的女干部,从2002年参加工作就一直扎根基层。 

走进小河镇,绿水青山,村庄整洁,路好走了、房子漂亮了、产业建在了家门口,贫困户有技术了、产业增多了、腰包鼓了……美丽村镇呼之欲出。

截至目前,小河镇2015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724人,通过“八个一批”措施的帮扶,脱贫退出到现在的21户25人,剩余的1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全镇逐年顺利完成了减贫任务,她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先锋”打头阵

 “扶贫是场没有硝烟的硬仗,一旦干上了就没有退路可走,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哈喜梅在自己的记事本里这样写道。

2015年,习总书记一声号召,她便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驻村帮户,攻坚克难。2018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她挑起了分管全镇扶贫工作的重担。为了尽快熟悉全镇的扶贫工作,白天,她走村入户, 开展正常工作,她几乎踏遍了通往贫困户家的每一座山岭、每一道田坎、每一处院落;晚上,她梳理白天见闻,理清思路、琢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她桌上有很多本黑色的小本子,每一个小本子都密密麻麻记着扶贫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她要把这些事情一一解决。渐渐地,“白+黑”“5+2”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她也越发觉得“心里有火一般的热情,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她的敬业精神让同事们从心里佩服,都说她是累不到的“铁娘子”。

  2019年12月,小河镇接受扶贫“省考”时,考核组对小河镇的整改工作翘起大拇指,认为:思路清楚,方法得当,尤其是档案资料细化,帮扶成效明显,小河镇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零反馈乡镇。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领导和同事们都说,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扶贫分管领导哈喜梅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扎实严谨,她就像我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花木兰”,为扶贫干部们提供了一套高效、准确、可行的“扶贫作战指挥图”。

“天路”变通途

小河镇的主导产业就是旅游业,2016年,镇党委计划修建一条8.9公里的旅游道路,与龙洲丹霞景观、“小河会议”旧址、天赐湾等旅游景观形成周边旅游环线,还可以途经龙城寺。

龙城寺据说就是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的所在地,龙城寺奇险峻美,堪为鬼斧神工。但这一美丽景观长期以来 “身在闺中人不知”,道路一通,这一人文自然景观就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音。

这条路对于当地来说就是一条“天路”,沿途涉及两个村委二十多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有的要占用土地,有的要拆迁房屋,有的要毁损青苗,还有的要搬迁老坟,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只能一户户地协调做工作。二是即使村民同意,许多机器不能去的峡谷地带,需要人工开凿,施工量非常大。 

面对被一条条羊肠小路画满地图的荒山,她发愁了……那年正是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开得正闹,她来不及踏春赏景,白天找老乡在地里拉,拉不通晚上在老乡家里继续拉,拿政策说不通,就拿人情说,拿人情说不通,就三番五次的靠真心和耐心打动他们。哈喜梅说:几乎每户人家都跑了不下六七次,有时候态度冷硬,有时候群众红脸骂娘,还有借酒后滋事的。有一户姓王的“钉子户”,她上午给妻子把工作做好,下午丈夫反悔了,丈夫的工作做通了,妻子又不行了,总之故意跟她打“迂回战”,她反反复复跑了十来次,才最终同意了路从他家门前过。为了打通这条路,她不知跑了多少次,皮肤晒得黝黑,不知忍受了多少辱骂和委屈。就这样,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勇气,凭着一份实实在在干事的决心,等到了第二年杏花开的时间,这条以前群众想都不敢想的“天路”终于协调通了。 

她的同事乔建芳跟她一起参与旅游道路的协调,一路见证了她的艰难和不易。“哈主席就是一个铁打的女汉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不懈,哪有这条旅游道路的顺利开通。”

 扶贫长志气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把90%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上,她熟悉每一家的宅院,每一家的小路,那些树,那些田,那些人,那些山山水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心里。 

65岁的李秀莲是红石湾村的贫困户,丈夫患病瘫痪,两个孩子也正在上学。扶贫前,一家人住在镇上简陋的出租屋里,李秀莲靠打零工养活一家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哈喜梅详细了解她家情况后,鼓励李秀莲回乡创业,第一年她通过扶贫政策为李秀莲修起了崭新的楼板房,紧接着修建了羊圈、猪圈、帮扶领导还为她购买了上万元的种羊,李秀莲一下子感觉日子有奔头了,她天天不是忙活在田地里,就是在饲养猪羊,去年她家的收入达到了2万元,今年猪羊的价格好,她的收入又要翻一番,李秀莲每天喜笑颜开,走路都带风,更可喜的是两个孩子也顺利大学毕业,都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朴实的刘秀莲握着哈喜梅的手激动的说:“这辈子我就把你当成个亲人,不是你给我鼓劲,一路帮扶我,我现在恐怕都抬不起头来。”

付出总有回报。红石湾村曾经是哈喜梅帮扶过的贫困村,这个村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这个村已经退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8000 元增到11400元 ,出现了山通、水通、路通、电通、人心通的美好景象。

 “木兰”也有泪

 扶贫本就艰难,对于女儿身的“木兰”更是不易,其中的辛酸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2018年10月一个周五的傍晚,她正在单位加班,6岁的女儿在微信视频里说,她太想妈妈了,如果妈妈今天还不能回家就在视频里给她讲一个故事,哈喜梅在视频这头看见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都化了,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她打算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放下工作回家看看孩子,她已经连续两天没回家了。刚到家里,接到电话通知,上面安排了扶贫数据质量方面的紧急任务,今晚十二点钟关闭系统。她还没顾上吃一口热饭又匆匆来到单位,落实完工作已是凌晨一点了,第二天回来后,孩子在枕头边给她写好一张纸条:妈妈你不守诺言,你老是骗我,说好今天回来陪我吃饭陪我睡觉的,又不能回来了,妈妈你可知道我好想你!”那一刻她再也没有女汉子的坚强,拿着纸条潸然泪下,她知道自己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她没有给孩子们渴望的更多的温暖和陪伴。可是她能怎么办,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总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们长大后或许会理解她这个“不靠谱”的妈妈。

对家人陪伴的亏欠一直是哈喜梅无法治愈的“内伤”,在单位她还要忍受一些工作上的委屈。 扶贫路上,有苦也有泪,有甜也有乐,哈喜梅把一桩桩、一件件,事关扶贫的大事、小事、烦心事、糟心事都用心去对待,始终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心中,也正是她的真心实意和甘于奉献,赢得了干群的信任与尊重。

乡亲们都说,她是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是她披星戴月带领扶贫干部为千家万户敲开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门,她是我们扶贫战线上的标兵,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花木兰’。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哈喜梅:靖边扶贫战线上的“花木兰”

时间:2020-08-04 03:36:0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樊悦

QQ截图20200804091620.jpg

夏日凌晨四点,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将要划破夜空,在红石湾村委,五星红旗在夜风中飘扬,一个身影依然在灯下忙碌,影影绰绰的灯光映衬着对面沉睡的大山,这是她和她的扶贫战友们第二个晚上在村委加班了,村民们都说她是巾帼“铁娘子”,是脱贫战场上的 “花木兰”。

 村民眼里的“花木兰”就是靖边县小河镇人大主席哈喜梅,她是一名80后的女干部,从2002年参加工作就一直扎根基层。 

走进小河镇,绿水青山,村庄整洁,路好走了、房子漂亮了、产业建在了家门口,贫困户有技术了、产业增多了、腰包鼓了……美丽村镇呼之欲出。

截至目前,小河镇2015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724人,通过“八个一批”措施的帮扶,脱贫退出到现在的21户25人,剩余的1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全镇逐年顺利完成了减贫任务,她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先锋”打头阵

 “扶贫是场没有硝烟的硬仗,一旦干上了就没有退路可走,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哈喜梅在自己的记事本里这样写道。

2015年,习总书记一声号召,她便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驻村帮户,攻坚克难。2018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她挑起了分管全镇扶贫工作的重担。为了尽快熟悉全镇的扶贫工作,白天,她走村入户, 开展正常工作,她几乎踏遍了通往贫困户家的每一座山岭、每一道田坎、每一处院落;晚上,她梳理白天见闻,理清思路、琢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她桌上有很多本黑色的小本子,每一个小本子都密密麻麻记着扶贫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她要把这些事情一一解决。渐渐地,“白+黑”“5+2”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她也越发觉得“心里有火一般的热情,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她的敬业精神让同事们从心里佩服,都说她是累不到的“铁娘子”。

  2019年12月,小河镇接受扶贫“省考”时,考核组对小河镇的整改工作翘起大拇指,认为:思路清楚,方法得当,尤其是档案资料细化,帮扶成效明显,小河镇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零反馈乡镇。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领导和同事们都说,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扶贫分管领导哈喜梅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扎实严谨,她就像我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花木兰”,为扶贫干部们提供了一套高效、准确、可行的“扶贫作战指挥图”。

“天路”变通途

小河镇的主导产业就是旅游业,2016年,镇党委计划修建一条8.9公里的旅游道路,与龙洲丹霞景观、“小河会议”旧址、天赐湾等旅游景观形成周边旅游环线,还可以途经龙城寺。

龙城寺据说就是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龙城”的所在地,龙城寺奇险峻美,堪为鬼斧神工。但这一美丽景观长期以来 “身在闺中人不知”,道路一通,这一人文自然景观就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音。

这条路对于当地来说就是一条“天路”,沿途涉及两个村委二十多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有的要占用土地,有的要拆迁房屋,有的要毁损青苗,还有的要搬迁老坟,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只能一户户地协调做工作。二是即使村民同意,许多机器不能去的峡谷地带,需要人工开凿,施工量非常大。 

面对被一条条羊肠小路画满地图的荒山,她发愁了……那年正是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开得正闹,她来不及踏春赏景,白天找老乡在地里拉,拉不通晚上在老乡家里继续拉,拿政策说不通,就拿人情说,拿人情说不通,就三番五次的靠真心和耐心打动他们。哈喜梅说:几乎每户人家都跑了不下六七次,有时候态度冷硬,有时候群众红脸骂娘,还有借酒后滋事的。有一户姓王的“钉子户”,她上午给妻子把工作做好,下午丈夫反悔了,丈夫的工作做通了,妻子又不行了,总之故意跟她打“迂回战”,她反反复复跑了十来次,才最终同意了路从他家门前过。为了打通这条路,她不知跑了多少次,皮肤晒得黝黑,不知忍受了多少辱骂和委屈。就这样,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勇气,凭着一份实实在在干事的决心,等到了第二年杏花开的时间,这条以前群众想都不敢想的“天路”终于协调通了。 

她的同事乔建芳跟她一起参与旅游道路的协调,一路见证了她的艰难和不易。“哈主席就是一个铁打的女汉子,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不懈,哪有这条旅游道路的顺利开通。”

 扶贫长志气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把90%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上,她熟悉每一家的宅院,每一家的小路,那些树,那些田,那些人,那些山山水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心里。 

65岁的李秀莲是红石湾村的贫困户,丈夫患病瘫痪,两个孩子也正在上学。扶贫前,一家人住在镇上简陋的出租屋里,李秀莲靠打零工养活一家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哈喜梅详细了解她家情况后,鼓励李秀莲回乡创业,第一年她通过扶贫政策为李秀莲修起了崭新的楼板房,紧接着修建了羊圈、猪圈、帮扶领导还为她购买了上万元的种羊,李秀莲一下子感觉日子有奔头了,她天天不是忙活在田地里,就是在饲养猪羊,去年她家的收入达到了2万元,今年猪羊的价格好,她的收入又要翻一番,李秀莲每天喜笑颜开,走路都带风,更可喜的是两个孩子也顺利大学毕业,都有了一份可靠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朴实的刘秀莲握着哈喜梅的手激动的说:“这辈子我就把你当成个亲人,不是你给我鼓劲,一路帮扶我,我现在恐怕都抬不起头来。”

付出总有回报。红石湾村曾经是哈喜梅帮扶过的贫困村,这个村过去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这个村已经退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8000 元增到11400元 ,出现了山通、水通、路通、电通、人心通的美好景象。

 “木兰”也有泪

 扶贫本就艰难,对于女儿身的“木兰”更是不易,其中的辛酸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2018年10月一个周五的傍晚,她正在单位加班,6岁的女儿在微信视频里说,她太想妈妈了,如果妈妈今天还不能回家就在视频里给她讲一个故事,哈喜梅在视频这头看见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都化了,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她打算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放下工作回家看看孩子,她已经连续两天没回家了。刚到家里,接到电话通知,上面安排了扶贫数据质量方面的紧急任务,今晚十二点钟关闭系统。她还没顾上吃一口热饭又匆匆来到单位,落实完工作已是凌晨一点了,第二天回来后,孩子在枕头边给她写好一张纸条:妈妈你不守诺言,你老是骗我,说好今天回来陪我吃饭陪我睡觉的,又不能回来了,妈妈你可知道我好想你!”那一刻她再也没有女汉子的坚强,拿着纸条潸然泪下,她知道自己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她没有给孩子们渴望的更多的温暖和陪伴。可是她能怎么办,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总不能半途而废,孩子们长大后或许会理解她这个“不靠谱”的妈妈。

对家人陪伴的亏欠一直是哈喜梅无法治愈的“内伤”,在单位她还要忍受一些工作上的委屈。 扶贫路上,有苦也有泪,有甜也有乐,哈喜梅把一桩桩、一件件,事关扶贫的大事、小事、烦心事、糟心事都用心去对待,始终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心中,也正是她的真心实意和甘于奉献,赢得了干群的信任与尊重。

乡亲们都说,她是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是她披星戴月带领扶贫干部为千家万户敲开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门,她是我们扶贫战线上的标兵,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花木兰’。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