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部一会一社一拓展 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时间:2020-08-05 04:25:10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QQ截图20200805043035.jpg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位于城区西郊,于2018年2月竣工,2018年3月底290户1246人全部搬迁入住。为了搬迁群众“稳的住”“可发展”“能致富”,港北区创新思路,通过“党支部+管委会+合作社+拓展”模式,为搬迁户系统解决了后续扶持管理难题。截止2019年底,已有27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一、成立党支部,让搬迁群众“安心”

一是建强支部,形成一个核心。贫困户从原来的各乡镇、各村屯搬迁到集中安置区后,脱离原有的乡土社会和基层组织,缺乏归属、缺乏调和、缺乏凝聚,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风险。港北区坚持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核心引领作用,于2018年初即成立“老乡家园”党支部,用党组织,切实将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3名,工作人员3人。

二是立足服务,落实两个“围绕”。落实两个“围绕”,即“支部围绕群众转,部门围绕支部转”,让党支部成为基层管理服务的指挥所、前哨站、中枢点。支部书记和上级党委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围绕搬迁群众开展日常工作,负责小区日常事务服务管理、结对帮扶、贫困户产业帮扶等活动。党支部负责小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汇总搬迁贫困户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需求点后及时向上级反馈,让党支部成为搬迁群众城区新生活的坚强依靠。上级有关部门将党支部反馈的信息当做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根据反馈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调集各方公共资源,瞄准关键点,服务搬迁户。

三是党建引领,完善一批设施。以党建为引领,实施“红色一家”工程,根据群众日常需求,在小区内配备了红色议事站、“老乡家园”服务中心、红色书屋、博弈趣味室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贫困户有效搭建了公共管理、交流议事、政策咨询、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需求,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在“红色一家”工程基础上,建立“九个中心”,打造安置点“社区10分钟服务圈”。

QQ截图20200805043018.jpg

二、成立自治组织,让搬迁群众“舒心”

为进一步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加强对搬迁小区日常众多事务的管理,推动搬迁群众自我融合、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港北区组建“老乡家园”户主会,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自治体系:

一是户主大会定大事。不定期组织召开户主大会,全体搬迁户参加,户主大会对涉及全体搬迁户的重大事项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如制定小区自治管理办法(村规民约)、选举户主自治机构、引进企业与搬迁小区合作等。会上同时组织干部进行政策宣讲,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提建议、作决策,增进干部群众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凝聚干部群众发展共识。

二是户主代表管日常。户主大会之下设置户主代表会,由全体户主选举产生户主代表33人。户主代表集体决策,选举产生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和负责人,同时负责对物业管理以外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如宣讲政策、提醒搬迁户安全注意事项,引导搬迁户不乱丢垃圾、不高空抛物等。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让老乡家园营造良好的生活秩序,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搬迁贫困户从初来乍到对城市生活的各种不懂、不愿、不习惯,渐渐成长为适应和喜爱干净、整洁、舒适、有序的城区生活的新市民。

三是三套系统抓具体。当地由户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事务监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组长。其中由业主管理委员会负制定规范管理工作思路、规定和办法,对绿化清洁、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小区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负责聘请物业公司等;整个搬迁小区7栋楼分为7个居民小组,选举产生的7个小组长,负责分管自己所居住的一整栋楼,如检查楼道通道安全、卫生还有巡检楼栋的公用设备使用情况等;事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QQ截图20200805043001.jpg

三、成立合作社,让搬迁群众“暖心”

政府主导贫困户自愿参股组建“老乡家园”产业发展合作社,负责管理集体资产,谋划集体发展。

合作社通过“村民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基地”模式,投入 500 万后扶资金与农投公司合作,建设 368 亩特色产业园和 10000 ㎡食用菌基地,安排一定数量搬迁群众到基地长期务工,季节性临时用工优先吸纳搬迁群众。

一是建立食用菌等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增加产业种类,加强扶贫产业同质化和市场风险防范,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总投资收益的8%作为分红,合作社将分红收益的75%分配给搬迁贫困户,剩下的25%留存归合作社所得。同时,龙头公司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增加搬迁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二是交给农户种植“微田园”。贫困户离开农村后,干农活、种农田、吃农家菜的习惯断不掉。合作社因势利导、顺应民情,实施“微田园”工程,在安置小区旁开辟农耕菜地,划分15亩菜地给290户搬迁贫困户耕作。每户搬迁户有一户自己的“微田园”,种植所得全归农户。同时,“合作社”通过社会扶贫渠道,发动农业公司或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菜苗2.5万株、菜种15000克和有机肥5吨,有效帮助搬迁户解决生活所需。

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让搬迁群众“称心”

一是在安置点预留 7 间商铺,对搬迁户免 3 年租金,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已有1户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水果店,增收效果明显。

二是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安置点楼房闲置的一楼架空层,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同时在“老乡家园”附近创建一家“制衣厂”扶贫车间,另外依托产业基地搭建就业扶贫车间,建成3个就业扶贫车间,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69个,让有能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是培育商户发展小商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集中“老乡家园”安置区一楼的2间对外开放的商铺,积极发展小商业。1户非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超市,既填补解决搬迁小区物业管理资金空缺,又便利了群众生活,一举多得。

四是开发26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26名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开发临时性扶贫岗位4个,安置了4名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业。

目前,通过外出务工、就业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及城区打零散工等途径实现就业534人,从事农业生产等灵活就业的250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参评单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委扶贫办  推荐单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委宣传部)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产业扶贫,案例    
乡村发展

一部一会一社一拓展 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时间:2020-08-05 04:25:10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QQ截图20200805043035.jpg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位于城区西郊,于2018年2月竣工,2018年3月底290户1246人全部搬迁入住。为了搬迁群众“稳的住”“可发展”“能致富”,港北区创新思路,通过“党支部+管委会+合作社+拓展”模式,为搬迁户系统解决了后续扶持管理难题。截止2019年底,已有27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一、成立党支部,让搬迁群众“安心”

一是建强支部,形成一个核心。贫困户从原来的各乡镇、各村屯搬迁到集中安置区后,脱离原有的乡土社会和基层组织,缺乏归属、缺乏调和、缺乏凝聚,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风险。港北区坚持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核心引领作用,于2018年初即成立“老乡家园”党支部,用党组织,切实将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3名,工作人员3人。

二是立足服务,落实两个“围绕”。落实两个“围绕”,即“支部围绕群众转,部门围绕支部转”,让党支部成为基层管理服务的指挥所、前哨站、中枢点。支部书记和上级党委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围绕搬迁群众开展日常工作,负责小区日常事务服务管理、结对帮扶、贫困户产业帮扶等活动。党支部负责小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汇总搬迁贫困户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需求点后及时向上级反馈,让党支部成为搬迁群众城区新生活的坚强依靠。上级有关部门将党支部反馈的信息当做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根据反馈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调集各方公共资源,瞄准关键点,服务搬迁户。

三是党建引领,完善一批设施。以党建为引领,实施“红色一家”工程,根据群众日常需求,在小区内配备了红色议事站、“老乡家园”服务中心、红色书屋、博弈趣味室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贫困户有效搭建了公共管理、交流议事、政策咨询、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需求,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在“红色一家”工程基础上,建立“九个中心”,打造安置点“社区10分钟服务圈”。

QQ截图20200805043018.jpg

二、成立自治组织,让搬迁群众“舒心”

为进一步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加强对搬迁小区日常众多事务的管理,推动搬迁群众自我融合、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港北区组建“老乡家园”户主会,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自治体系:

一是户主大会定大事。不定期组织召开户主大会,全体搬迁户参加,户主大会对涉及全体搬迁户的重大事项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如制定小区自治管理办法(村规民约)、选举户主自治机构、引进企业与搬迁小区合作等。会上同时组织干部进行政策宣讲,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提建议、作决策,增进干部群众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凝聚干部群众发展共识。

二是户主代表管日常。户主大会之下设置户主代表会,由全体户主选举产生户主代表33人。户主代表集体决策,选举产生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和负责人,同时负责对物业管理以外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如宣讲政策、提醒搬迁户安全注意事项,引导搬迁户不乱丢垃圾、不高空抛物等。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让老乡家园营造良好的生活秩序,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搬迁贫困户从初来乍到对城市生活的各种不懂、不愿、不习惯,渐渐成长为适应和喜爱干净、整洁、舒适、有序的城区生活的新市民。

三是三套系统抓具体。当地由户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事务监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组长。其中由业主管理委员会负制定规范管理工作思路、规定和办法,对绿化清洁、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小区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负责聘请物业公司等;整个搬迁小区7栋楼分为7个居民小组,选举产生的7个小组长,负责分管自己所居住的一整栋楼,如检查楼道通道安全、卫生还有巡检楼栋的公用设备使用情况等;事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QQ截图20200805043001.jpg

三、成立合作社,让搬迁群众“暖心”

政府主导贫困户自愿参股组建“老乡家园”产业发展合作社,负责管理集体资产,谋划集体发展。

合作社通过“村民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基地”模式,投入 500 万后扶资金与农投公司合作,建设 368 亩特色产业园和 10000 ㎡食用菌基地,安排一定数量搬迁群众到基地长期务工,季节性临时用工优先吸纳搬迁群众。

一是建立食用菌等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增加产业种类,加强扶贫产业同质化和市场风险防范,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总投资收益的8%作为分红,合作社将分红收益的75%分配给搬迁贫困户,剩下的25%留存归合作社所得。同时,龙头公司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增加搬迁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二是交给农户种植“微田园”。贫困户离开农村后,干农活、种农田、吃农家菜的习惯断不掉。合作社因势利导、顺应民情,实施“微田园”工程,在安置小区旁开辟农耕菜地,划分15亩菜地给290户搬迁贫困户耕作。每户搬迁户有一户自己的“微田园”,种植所得全归农户。同时,“合作社”通过社会扶贫渠道,发动农业公司或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菜苗2.5万株、菜种15000克和有机肥5吨,有效帮助搬迁户解决生活所需。

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让搬迁群众“称心”

一是在安置点预留 7 间商铺,对搬迁户免 3 年租金,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已有1户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水果店,增收效果明显。

二是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安置点楼房闲置的一楼架空层,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同时在“老乡家园”附近创建一家“制衣厂”扶贫车间,另外依托产业基地搭建就业扶贫车间,建成3个就业扶贫车间,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69个,让有能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是培育商户发展小商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集中“老乡家园”安置区一楼的2间对外开放的商铺,积极发展小商业。1户非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超市,既填补解决搬迁小区物业管理资金空缺,又便利了群众生活,一举多得。

四是开发26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26名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开发临时性扶贫岗位4个,安置了4名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业。

目前,通过外出务工、就业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及城区打零散工等途径实现就业534人,从事农业生产等灵活就业的250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参评单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委扶贫办  推荐单位: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委宣传部)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