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谢威:无怨无悔奔赴扶贫一线 心系群众不改军人本色

时间:2020-08-05 16:11:2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骆美英

QQ截图20200805161232.jpg

每年住院至少半年以上,就连中秋春节等传统大节在医院过也成了家常便饭。七旬老人韩家瑛,退休后本该安享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她晚年却是在家和医院轮流住着。医院里躺上十天半个月,感觉好一些就回家,可回到家不几天又得去住院。儿媳妇就这样医院和家两头跑,还要照料两个未成年孩子,包揽全部家务。一年年,不分四季;一天天,不论昼夜,渐渐稀疏了原本乌黑浓密的头发,沧桑了本来青春靓丽的容颜。 

抛家弃子奔赴扶贫一线  心系群众不改军人本色

老人的独子,要么三五天回来一次,要么十天半月来家一回,都是来去匆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老人的独子却是亲邻眼里出了名的孝子,只是他的心里装满了“别人”。

生病初期,老人总是抱怨,整日骂骂咧咧,责怪不停;现在,只要提起儿子,老人脸上总会绽放着骄傲,眼中溢满自豪。

她总这样回答别人:“儿子又下乡扶贫了!”

老人的儿子名叫谢威,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曾获两次优秀士兵,一次个人三等功,也因功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近十年来,谢威一直在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泗县管理部任职。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退伍军人,在多年的工作中,谢威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积极发挥着党员、退伍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2014年11月始,谢威就主动申请参加驻村帮扶工作,先后任泗县黑塔镇朱山村帮扶工作联系员、驻村工作队长、党总支第一书记。没想到,他扎根朱山扶贫一线至今,默默奉献却无怨无悔。

深入调研,倾听民意,明确工作方向

进驻朱山村以来,谢威全身心投入到朱山村的扶贫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摸清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声,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现状和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向。

通过认真细致地走访摸排,谢威掌握了村里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谢威经常入户与贫困户倾心交谈,充分了解贫困户的困难所在。谢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扶贫先扶志”,谢威不仅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念,激发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还帮助贫困户出谋划策,精心设计脱贫致富之路和美好未来。

在工作走访中,谢威看到村部破旧、全村只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田间沟渠不通、机井也是少得可怜。群众向他说出了心声:雨天没法出门、田里看天吃饭,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听到老百姓的诉苦,谢威在心中一直盘算着一定要帮助改善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破旧的村容村貌现状。

急群众之所急,精准扶贫倾注真情

为了改善朱山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15年至2018年他先后向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各项帮扶资金103万余元。出资42万元,为朱山村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和“两委”办公楼,改善了朱山村的办公和村民娱乐条件。利用24万元扶持肉鸭养殖大棚建设,使8户贫困户每年实现增收5万余元。拿出8万元修缮桥涵32座,疏通沟渠6.8千米,基本上解决了农田的排涝问题。拿出10万元资金,新建30眼农田灌溉机井,基本满足了农作物灌溉需求。同时,驻村帮扶三年以来,组织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全村33户贫困户84人,开展走访慰问30余次,送达贫困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总额3.8万余元。

制定规划,力争让村庄富裕起来

在驻村工作中,谢威始终崇尚群众利益至上,把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做为扶贫工作的宗旨。2014年,朱山村经济基础薄弱,既无产业又无工矿企业。为改变困境,早日让群众富起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协助下,他积极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种养业。2016年,经村“两委”共同研究和党员群众评议,利用出列村的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设蔬菜种植大棚53座。2017年,他又先后向县财政争取资金,为朱山村新建了扶贫工厂,购买了专业农业机械。目前,种植大棚、扶贫工厂和农业机械已全部发包租赁,为朱山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同时带动贫困户本地劳动就业50人次。

一边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边积极向“娘家”——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努力,2015年初,谢威首次向市中心申请到了扶贫项目资金55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和图书室,10万元用于疏通沟渠。

三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投入了4000多万元,完成23条、总里程19.409千米水泥道路硬化。目前全村各自然庄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朱山村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积极实施“三清四拆”,村居环境明显改善。

雪中送炭,彰显人间真情

2016年7月,朱山村一贫困户家12岁的女儿刘雨蝶不幸被确诊为白血病。小雨蝶是单亲家庭,仅靠父亲的外出务工收入难以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谢威了解情况后,立刻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汇报,并发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爱心捐款2.46万元。

8月5日,扶贫工作队长谢威与村“两委”负责人一行3人前往南京第二人民医院,为小雨蝶送去爱心捐款2.46万元。小雨蝶的父亲从谢威手中接过捐款后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让孩子积极治疗,完成学业,争取早日脱贫回报社会的关爱。

心里装满“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谢威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他是家中独子,母亲患病十余年,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生活一直不能自理,妻子又无工作,长子读高中,女儿上小学,谢威只好请来保姆,全面负责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

本该尽孝在母亲身旁,陪伴儿女成长,帮助妻子分担家务,而谢威的心里却装着朱山村的1560户的5690人,202户贫困户。

2014年前,朱山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贫困村,经过他数年来的不懈努力,朱山村的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底顺利完成村出列,集体经济由原来的零收入,提升到现在的10万元以上。朱山村的各项工作在谢威的帮扶下,由原先的落后村变成了黑塔镇出了名的先进村、“领头雁”。

抓好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更胜一筹。只有扎实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导航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谢威坚持把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以深化实施扶贫优惠政策为契机,协助村党组织利用“三会一课”制度狠抓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并完善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党务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等长效机制,提高了村组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谢威同志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强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惠农政策,充分提高了贫困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帮助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圆满完成了驻村帮扶的各项工作任务。

心怀“大爱”,脱贫攻坚在路上

2018年,谢威作为市第六批选派干部,3年的服务期限已满,谢威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回城,但他却主动申请第七批继续驻村三年。

面对年老多病的母亲、即将高考的长子、初掉乳牙的女儿、憔悴清瘦的妻子,一向具有军人刚强个性的谢威声音立刻柔软了起来:“我知道家里需要我,可朱山村更需要我啊!”

望着他坚定而自信的神情,全家人默不作声。他们知道,谢威做起事来,总是“一根筋”。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标签扶贫人物    

谢威:无怨无悔奔赴扶贫一线 心系群众不改军人本色

时间:2020-08-05 16:11:2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骆美英

QQ截图20200805161232.jpg

每年住院至少半年以上,就连中秋春节等传统大节在医院过也成了家常便饭。七旬老人韩家瑛,退休后本该安享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她晚年却是在家和医院轮流住着。医院里躺上十天半个月,感觉好一些就回家,可回到家不几天又得去住院。儿媳妇就这样医院和家两头跑,还要照料两个未成年孩子,包揽全部家务。一年年,不分四季;一天天,不论昼夜,渐渐稀疏了原本乌黑浓密的头发,沧桑了本来青春靓丽的容颜。 

抛家弃子奔赴扶贫一线  心系群众不改军人本色

老人的独子,要么三五天回来一次,要么十天半月来家一回,都是来去匆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老人的独子却是亲邻眼里出了名的孝子,只是他的心里装满了“别人”。

生病初期,老人总是抱怨,整日骂骂咧咧,责怪不停;现在,只要提起儿子,老人脸上总会绽放着骄傲,眼中溢满自豪。

她总这样回答别人:“儿子又下乡扶贫了!”

老人的儿子名叫谢威,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曾获两次优秀士兵,一次个人三等功,也因功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近十年来,谢威一直在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泗县管理部任职。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退伍军人,在多年的工作中,谢威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积极发挥着党员、退伍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2014年11月始,谢威就主动申请参加驻村帮扶工作,先后任泗县黑塔镇朱山村帮扶工作联系员、驻村工作队长、党总支第一书记。没想到,他扎根朱山扶贫一线至今,默默奉献却无怨无悔。

深入调研,倾听民意,明确工作方向

进驻朱山村以来,谢威全身心投入到朱山村的扶贫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摸清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声,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现状和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向。

通过认真细致地走访摸排,谢威掌握了村里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谢威经常入户与贫困户倾心交谈,充分了解贫困户的困难所在。谢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扶贫先扶志”,谢威不仅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念,激发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还帮助贫困户出谋划策,精心设计脱贫致富之路和美好未来。

在工作走访中,谢威看到村部破旧、全村只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田间沟渠不通、机井也是少得可怜。群众向他说出了心声:雨天没法出门、田里看天吃饭,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听到老百姓的诉苦,谢威在心中一直盘算着一定要帮助改善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破旧的村容村貌现状。

急群众之所急,精准扶贫倾注真情

为了改善朱山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15年至2018年他先后向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各项帮扶资金103万余元。出资42万元,为朱山村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和“两委”办公楼,改善了朱山村的办公和村民娱乐条件。利用24万元扶持肉鸭养殖大棚建设,使8户贫困户每年实现增收5万余元。拿出8万元修缮桥涵32座,疏通沟渠6.8千米,基本上解决了农田的排涝问题。拿出10万元资金,新建30眼农田灌溉机井,基本满足了农作物灌溉需求。同时,驻村帮扶三年以来,组织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全村33户贫困户84人,开展走访慰问30余次,送达贫困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总额3.8万余元。

制定规划,力争让村庄富裕起来

在驻村工作中,谢威始终崇尚群众利益至上,把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做为扶贫工作的宗旨。2014年,朱山村经济基础薄弱,既无产业又无工矿企业。为改变困境,早日让群众富起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协助下,他积极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种养业。2016年,经村“两委”共同研究和党员群众评议,利用出列村的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设蔬菜种植大棚53座。2017年,他又先后向县财政争取资金,为朱山村新建了扶贫工厂,购买了专业农业机械。目前,种植大棚、扶贫工厂和农业机械已全部发包租赁,为朱山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同时带动贫困户本地劳动就业50人次。

一边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边积极向“娘家”——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努力,2015年初,谢威首次向市中心申请到了扶贫项目资金55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和图书室,10万元用于疏通沟渠。

三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投入了4000多万元,完成23条、总里程19.409千米水泥道路硬化。目前全村各自然庄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朱山村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积极实施“三清四拆”,村居环境明显改善。

雪中送炭,彰显人间真情

2016年7月,朱山村一贫困户家12岁的女儿刘雨蝶不幸被确诊为白血病。小雨蝶是单亲家庭,仅靠父亲的外出务工收入难以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谢威了解情况后,立刻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汇报,并发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爱心捐款2.46万元。

8月5日,扶贫工作队长谢威与村“两委”负责人一行3人前往南京第二人民医院,为小雨蝶送去爱心捐款2.46万元。小雨蝶的父亲从谢威手中接过捐款后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让孩子积极治疗,完成学业,争取早日脱贫回报社会的关爱。

心里装满“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谢威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他是家中独子,母亲患病十余年,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生活一直不能自理,妻子又无工作,长子读高中,女儿上小学,谢威只好请来保姆,全面负责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

本该尽孝在母亲身旁,陪伴儿女成长,帮助妻子分担家务,而谢威的心里却装着朱山村的1560户的5690人,202户贫困户。

2014年前,朱山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贫困村,经过他数年来的不懈努力,朱山村的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底顺利完成村出列,集体经济由原来的零收入,提升到现在的10万元以上。朱山村的各项工作在谢威的帮扶下,由原先的落后村变成了黑塔镇出了名的先进村、“领头雁”。

抓好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党建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更胜一筹。只有扎实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导航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谢威坚持把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以深化实施扶贫优惠政策为契机,协助村党组织利用“三会一课”制度狠抓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并完善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党务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等长效机制,提高了村组干部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谢威同志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强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惠农政策,充分提高了贫困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帮助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圆满完成了驻村帮扶的各项工作任务。

心怀“大爱”,脱贫攻坚在路上

2018年,谢威作为市第六批选派干部,3年的服务期限已满,谢威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回城,但他却主动申请第七批继续驻村三年。

面对年老多病的母亲、即将高考的长子、初掉乳牙的女儿、憔悴清瘦的妻子,一向具有军人刚强个性的谢威声音立刻柔软了起来:“我知道家里需要我,可朱山村更需要我啊!”

望着他坚定而自信的神情,全家人默不作声。他们知道,谢威做起事来,总是“一根筋”。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王获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