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文涛:追梦路上的“扶贫小钢炮”

时间:2020-08-28 22:08:1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腿受伤也要找到每一户签字确认.jpg

“我们村上有事,扶贫忙不赢,我就请个假,下次如果我们平川请人家么我又参加噶”“县上镇上挂村领导来入户,村上星期四要过六一儿童节”这是王文涛发出的最后一段微信消息。却未曾想,这竟是他对贫困户“亲家”最后的承诺,与朱苦拉孩子最后的“拉钩誓言”,与村官战友最后的“鸡黍之约”。

2019年5月27日下午3时30分,微信消息发出几十分钟后,传来噩耗。王文涛和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派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瑜、陈文斌3人,前往驻村扶贫工作途中,因下雨路滑发生交通意外,2名工作队员因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1名工作队员受重伤。其中1名殉职的工作队员正是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王文涛,年仅26岁。而今,他再也无法闻到贫困户亲家果熟的芬芳,朱苦拉小学校园里的孩子再也等不到他的身影,自己再也没有办法兑现与村官战友的“下次之约”。

王文涛,男,汉族,预备党员,1992年12月17日出生于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201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通过考试,2016年9月被聘任为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并任朱苦拉村驻村工作队员。文涛个子不高,胖胖的,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活泼开朗。刚到朱苦拉村任职时,他说:“矮炮难听,就叫我钢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坚强如钢炮!”,就这样,他将微信名起作“坚强的小钢炮”,并将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一用就是好几年。

热爱挑战的“小钢炮”

“朱苦拉”是由“若客来”彝语发音演变而来,彝语原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当地人称到朱苦拉要走“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时至今日仍能感到行路艰难。朱苦拉村山势恢宏,地势险峻,一到下雨,县城到朱苦拉村的道路常发泥石流,滚石阻路是家常便饭。就是这样一个山高、坡陡、箐深、路远的贫困村,2016年9月25日,朱苦拉迎来了史上的第一任村官——王文涛。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早就知道宾川有首歌叫《朱苦拉》,风景很美,还种着‘洋’咖啡。”这是王文涛在考上村官选岗大会上的选岗发言。在和村官战友交流时,他说,“谁不知道朱苦拉是出了名的贫困山区,我们是学习过新知识、新科技、新技术的大学生,我们不去谁去?如果我们都不去,那么朱苦拉就会更加贫困,那里的人就会过得更艰苦。”他的表弟韩杰受他的影响,义无反顾选择了朱苦拉比邻的东升特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王文涛便是这么做的。

“是我把他从镇上接回来的!我还记得那天他刚刚来报到,也是下着雨,他是我们朱苦拉村前所未有的第一任村官,接回朱苦拉的路上,我心里还犯嘀咕,我们这种穷乡僻壤,文涛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在得住,现在这些90后都是娇生惯养的,说不定明天我还要把他送回镇上。”朱苦拉村委会主任杞文平会议道。没想到,王文涛这刚一进去,全县就吹响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的号角,从进来到现在一待就是三年,每个月才出一次村、回一趟家。“我们这个村缺水、路难走、出村买一次菜都要备上一个星期的量,生活条件差,他真是让我重新认识了90后!”

“文涛刚进来的时候,还会晕车,一进朱苦拉村就连晕了两天,我给他熬了土鸡汤。我跟他说,我们朱苦拉都是山路,你会晕车,这以后怕难待得下来。”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但是,王文涛的回答却让本还心存忧虑的杞书记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大学生,“书记,晕车嘛,晕一次两次是晕,晕上它九次十次,总有不晕的时候嘛,怎么着?舍不得你的土鸡汤啦,嘿嘿。”果不其然,后来再没听说他晕车。

王文涛说话总是那么的幽默,可能是胖子天生自带的幽默感,也让群众对他倍感亲切,很快就融入了朱苦拉村这个大家庭。他个子不高,胖胖的,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活泼开朗,是村里的开心果,经常自嘲打趣自己,他说“矮炮难听,就叫我钢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坚强如钢炮!”,就这样,他的微信名“坚强的小钢炮”一用就是好几年,后来,王文涛成了大家村官战友口中的“钢炮”“炮哥”。

热爱钻研的“小钢炮”

“结缘朱苦拉村民,让我感觉压力便是动力,梦开始的地方大有可为。”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我参与了朱苦拉的成长,朱苦拉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王文涛在村官日志《朱苦拉,我与你共同成长》里写道。

他想做的很多很多,他想让咖啡的香味飘出大山,想让平坦的道路进寨入户,想让知识的快乐沁入校园,想让脱贫的愿望触手可及,想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想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

“以愚公移山之志,切实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文涛2019年3月21日的朋友圈留言。到朱苦拉村任职后,王文涛虚心求教,他深知,虽然在村干部面前他是理论知识的“专家”,但是在农村工作中,村干部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王文涛很快进入角色,他认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朱苦拉咖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杞凤华为“师傅”,一有时间就追着师傅问长问短,加强学习。跟着师傅,王文涛还学会了朱苦拉的特色——柴火煮咖啡,一有群众到村委会办事,文涛就煮起咖啡招呼他们。“农村的雨露养育了我,农民的纯朴和善良感染了我,我深深的知道农村的现状、农民的艰苦,所以我愿意用知识和青春去改变这一现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年轻的他不甘平静,稚气中生着豪气。他知道,与基层人民群众打交道要沉得下身去,不能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放下村官身份,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王文涛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拿得出手。

在朱苦拉担任村官,要付出的更多。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文涛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山区道路崎岖,他总是每早天没亮就从村委会出发工作,晚上九点半以后依然可以在农户家看到他的身影,晚上结束入户回到村委会,还要对白天详实核查了解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通过“补短板,迎国检”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掌握了每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受教育情况、住房情况等,在他与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王文涛做到了入户帮扶宣传全覆盖、农户情况不用翻笔记全明白。他认为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症结,才能“精准施策”,因此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致贫原因,在入户工作中详细地和村民进行交流沟通,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贫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数据。

“他驻朱苦拉期间,脚摔伤、膝盖摔破,起痱子,胸膜炎,什么病痛都坚持下来了,从未打过退堂鼓!很坚强!”大学生村官韩杰回忆道。2017年4月的一天,在去下味口村搬迁点的路上,王文涛左脚被利石划伤,在村委会卫生室包扎后,他杵着拐杖,又投入搬迁点建设,这一次,他整整3个月没有离开朱苦拉村。他的朋友们只能在微信圈看到他包裹的左脚和搬迁点工作的身影,心痛不已。文涛却说道,“脚痛就不想跑出去了,正好可以沉下去认认真真做一些拿的出手的工作”。

细心的王文涛每次到平川或县城,回来时必定要带几包糖果。一开始朋友们疑惑的问他“胖子,你这么胖还要吃糖?”他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才知道,朱苦拉村委会与朱苦拉小学门对门,住校的小学生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天下午,文涛会拿一点糖果,分发给贫困学生,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今,朱苦拉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再也等不到他们的“王哥哥”。

“虽然不挂一户贫困户,但他挂着全村的贫困户”,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大学生村官不用具体挂钩扶贫户,但文涛对全村委会253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家庭、收入等情况了如指掌。罗溪村建档立卡户李洪贤爱喝酒,身体状况较差。文涛给自己下任务,积极争取盖房政策盖起新房,多次与李洪贤劳动,让他逐步减少喝酒,多劳动锻炼,谋划核桃、花椒种植,走上脱贫之路。

没有路,谈何发展?路,是他最大的牵挂。在王文涛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工作的三年里,全村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洛西小组到朱苦拉小组路面硬化7.2公里,和尚田小组到下味口小组路面硬化11公里,和尚田村内路面硬化2公里。水电路基础设施及群众的住房、就医、就学、饮水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户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朱苦拉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971人,贫困发生率82.1%,贫情深、贫面广。到2018年,贫困人口减贫至10户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人均年度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朱苦拉村委会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脱贫出列。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挂钩帮扶朱苦拉村,局干部职工谈起王文涛,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局办公室主任赵前程眼里的业务能手,夜里凌晨跟他要扶贫数据,王文涛也能立马从床上跳起来帮他查阅;他是局干部孔敬菊眼里的热心肠,放假文涛回宾居镇看望父母,孔敬菊让他来县城局里帮忙录扶贫数据,王文涛一口答应,坐上班车赶过来支援。“还欠着他一顿饭”,赵前程哽咽的说道。王文涛春节到局里帮忙完善贫困户档案时,赵前程还许诺请文涛吃顿饭为表感谢,未曾想,再也未能兑现诺言。

朱苦拉村民时常都说:“小王就是我们朱苦拉人!刚来时以为他这么年轻可能来了也待不久,谁知道在这个应该结婚成家的年纪,一来就为我们村奉献了三年,我们村的变化离不开他的付出。”

124124124.jpg

热爱驻地的“小钢炮”

2018年8月20日,王文涛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什么叫不忘初心?回到最初便是踏实,可能不有为这里干了多少事,但是开始的地方总是那么么熟悉,当一个人适应了能好好睡觉的地方,可能就是最直白的热爱!”2018年12月3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平川镇从“土”到“高大上”的转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正潜移默化的发展改变,真正跟党走,同心逐梦”2019年3月17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年路上无怨无悔。”2019年5月1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五四之时,牢记刚毅坚卓。无奋斗,不青春。”2019年5月4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提质增效,脱贫巩固提升看见了曙光,希望越来越好!”2019年5月20日王文涛朋友圈配图红美人朱苦拉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写道。

“天干物燥,保护青山绿地。红色党旗指引,党员先锋敢担当。巡山护林防火要响应,形成常态。”2019年5月22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王文涛就是一面旗帜,是万千“钢炮”中的一枚。

王文涛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仍不忘强化党性,加强学习。在朱苦拉村委会,他的宿舍床头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另一本是《平川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特别的是,两本书很多地方王文涛都做了读书标记,还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以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虽然达不到伟人的高度,但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虽说王文涛身子矮胖,但是他走起路来有劲!上个月巡山,他扛着党旗冲在第一个!”朱苦拉村村监委主任褚亮回忆道。共产党员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扎到哪里去。由于工作扎实,业务精湛,王文涛被列为大理州脱贫攻坚督促考评人才库人员,多次被抽调参加县级、州级、省级交叉检查工作,先后代表宾川县到丽江、漾濞等地检查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经验。他总是利用每一次机会,观察学习,把好的东西带回平川镇、带回朱苦拉村,与村官战友们分享。他与村党总支一起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朱苦拉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发展模式可行性,结合朱苦拉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的优势,成功孕育了宾川县朱苦拉咖啡协会、朱苦拉互助社、朱苦拉育保养殖合作社、朱苦拉劳动力转移合作社,协助成立“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朱苦拉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径。同时,结合传统村落建设,依托百年咖啡的品牌效应打造朱苦拉鱼泡江流域旅游路线、百年咖啡电商销售、宣传渠道,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户收入稳增基础。

“今天虽然累也值得,就像我妈说的:只有健健康康,尽职尽责,无愧于心,我们都放心。多么简谱的话,却道出了谆谆教导,实际父母要求的并不多,可能就缺少陪伴。”王文涛在朋友圈2019年5月12日凌晨写道。

“乡愁,有些时候最难表达的就是乡愁。服务一方。愧对的太多。”王文涛在朋友圈2019月5月27日凌晨写道。

每每到凌晨,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文涛坐在朱苦拉村村委会院子中每每抬头仰望心空时、望着朱苦拉村的点点家灯时,最放不下、最牵挂的便是他的亲人,可就连母亲对他健健康康的期许,如今,却再也未能兑现。王文涛是孝顺的好儿子、好兄长。2017年,父母在宾居镇老家为他盖了新房,作为家中的长子,王文涛主动站出来说“爸!妈!我是老大,家里也不容易,虽然我现在每个月收入虽然不高,但是我也自己挣钱了,驻村也花不了什么钱,你们给我盖的新房,家具我自己买!以后弟弟也由我负责!”王文涛的父母在家务农,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是农民的儿子。朱苦拉村远离平川镇中心集市,路途曲折,每周都要到平川街采购一周的蔬菜和食材,王文涛总是主动做好后勤服务。这一习惯潜移默化带回宾居老家,每次有机会回去,他都会习惯性的给节约的父母买好一周的蔬菜、食材,才放心的回到朱苦拉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朱苦拉人民,是王文涛的“初心”;实现朱苦拉人民脱贫,是王文涛的“使命”。他是组织眼里的好党员,村干部眼里的好同志,村官排里的好战友,父母眼里的好儿子,孩子眼里的好哥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用青春年华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奉献,书写了对朱苦拉村脱贫攻坚事业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对朱苦拉贫困群众的倾情付出,他是全中国8900多万名党员中的一员,是我们党组织投放在云岭大地的一枚“坚强钢炮”。就是这万千“钢炮”在云岭大地扎根集结筑成云岭铁军,使得宾川县于2018年9月顺利脱贫,全省决胜脱贫攻坚成功在望。

朱苦拉的山不那么高就好了,路不那么蜿蜒就好了,可这就是朱苦拉的魅力。山路为何如此蜿蜒曲折,那是因为心有牵挂;咖啡为何如此飘香,那是因为勇士的血汗浇灌了她!文涛有句“名言”:“哪怕干飞鸽牌村干部,也要有做永久牌工作的决心。”恶劣条件的朱苦拉需要王文涛坚强,王文涛只有坚强才能扎得住朱苦拉。他还未能闻到朱苦拉红美人柑橘种植示范基地果熟的芬芳,还未能看到他送糖贫困户家孩子毕业的证书,还未能为父母多尽一丝的孝道,还未能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朱苦拉仍在守望,我们仍在奋斗。“钢炮”虽去,仍却坚强!千千万万枚“钢炮”仍在一线战斗,扶贫工作仍未完成,“钢炮精神”还在接力。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最美人物、案例    

王文涛:追梦路上的“扶贫小钢炮”

时间:2020-08-28 22:08:1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腿受伤也要找到每一户签字确认.jpg

“我们村上有事,扶贫忙不赢,我就请个假,下次如果我们平川请人家么我又参加噶”“县上镇上挂村领导来入户,村上星期四要过六一儿童节”这是王文涛发出的最后一段微信消息。却未曾想,这竟是他对贫困户“亲家”最后的承诺,与朱苦拉孩子最后的“拉钩誓言”,与村官战友最后的“鸡黍之约”。

2019年5月27日下午3时30分,微信消息发出几十分钟后,传来噩耗。王文涛和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派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瑜、陈文斌3人,前往驻村扶贫工作途中,因下雨路滑发生交通意外,2名工作队员因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1名工作队员受重伤。其中1名殉职的工作队员正是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王文涛,年仅26岁。而今,他再也无法闻到贫困户亲家果熟的芬芳,朱苦拉小学校园里的孩子再也等不到他的身影,自己再也没有办法兑现与村官战友的“下次之约”。

王文涛,男,汉族,预备党员,1992年12月17日出生于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2015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通过考试,2016年9月被聘任为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大学生村官,并任朱苦拉村驻村工作队员。文涛个子不高,胖胖的,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活泼开朗。刚到朱苦拉村任职时,他说:“矮炮难听,就叫我钢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坚强如钢炮!”,就这样,他将微信名起作“坚强的小钢炮”,并将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一用就是好几年。

热爱挑战的“小钢炮”

“朱苦拉”是由“若客来”彝语发音演变而来,彝语原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当地人称到朱苦拉要走“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时至今日仍能感到行路艰难。朱苦拉村山势恢宏,地势险峻,一到下雨,县城到朱苦拉村的道路常发泥石流,滚石阻路是家常便饭。就是这样一个山高、坡陡、箐深、路远的贫困村,2016年9月25日,朱苦拉迎来了史上的第一任村官——王文涛。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早就知道宾川有首歌叫《朱苦拉》,风景很美,还种着‘洋’咖啡。”这是王文涛在考上村官选岗大会上的选岗发言。在和村官战友交流时,他说,“谁不知道朱苦拉是出了名的贫困山区,我们是学习过新知识、新科技、新技术的大学生,我们不去谁去?如果我们都不去,那么朱苦拉就会更加贫困,那里的人就会过得更艰苦。”他的表弟韩杰受他的影响,义无反顾选择了朱苦拉比邻的东升特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要到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王文涛便是这么做的。

“是我把他从镇上接回来的!我还记得那天他刚刚来报到,也是下着雨,他是我们朱苦拉村前所未有的第一任村官,接回朱苦拉的路上,我心里还犯嘀咕,我们这种穷乡僻壤,文涛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在得住,现在这些90后都是娇生惯养的,说不定明天我还要把他送回镇上。”朱苦拉村委会主任杞文平会议道。没想到,王文涛这刚一进去,全县就吹响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的号角,从进来到现在一待就是三年,每个月才出一次村、回一趟家。“我们这个村缺水、路难走、出村买一次菜都要备上一个星期的量,生活条件差,他真是让我重新认识了90后!”

“文涛刚进来的时候,还会晕车,一进朱苦拉村就连晕了两天,我给他熬了土鸡汤。我跟他说,我们朱苦拉都是山路,你会晕车,这以后怕难待得下来。”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但是,王文涛的回答却让本还心存忧虑的杞书记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大学生,“书记,晕车嘛,晕一次两次是晕,晕上它九次十次,总有不晕的时候嘛,怎么着?舍不得你的土鸡汤啦,嘿嘿。”果不其然,后来再没听说他晕车。

王文涛说话总是那么的幽默,可能是胖子天生自带的幽默感,也让群众对他倍感亲切,很快就融入了朱苦拉村这个大家庭。他个子不高,胖胖的,皮肤黝黑,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活泼开朗,是村里的开心果,经常自嘲打趣自己,他说“矮炮难听,就叫我钢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坚强如钢炮!”,就这样,他的微信名“坚强的小钢炮”一用就是好几年,后来,王文涛成了大家村官战友口中的“钢炮”“炮哥”。

热爱钻研的“小钢炮”

“结缘朱苦拉村民,让我感觉压力便是动力,梦开始的地方大有可为。”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我参与了朱苦拉的成长,朱苦拉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王文涛在村官日志《朱苦拉,我与你共同成长》里写道。

他想做的很多很多,他想让咖啡的香味飘出大山,想让平坦的道路进寨入户,想让知识的快乐沁入校园,想让脱贫的愿望触手可及,想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想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

“以愚公移山之志,切实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文涛2019年3月21日的朋友圈留言。到朱苦拉村任职后,王文涛虚心求教,他深知,虽然在村干部面前他是理论知识的“专家”,但是在农村工作中,村干部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王文涛很快进入角色,他认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朱苦拉咖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杞凤华为“师傅”,一有时间就追着师傅问长问短,加强学习。跟着师傅,王文涛还学会了朱苦拉的特色——柴火煮咖啡,一有群众到村委会办事,文涛就煮起咖啡招呼他们。“农村的雨露养育了我,农民的纯朴和善良感染了我,我深深的知道农村的现状、农民的艰苦,所以我愿意用知识和青春去改变这一现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年轻的他不甘平静,稚气中生着豪气。他知道,与基层人民群众打交道要沉得下身去,不能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放下村官身份,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顶在前面,干在难处。王文涛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拿得出手。

在朱苦拉担任村官,要付出的更多。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文涛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山区道路崎岖,他总是每早天没亮就从村委会出发工作,晚上九点半以后依然可以在农户家看到他的身影,晚上结束入户回到村委会,还要对白天详实核查了解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通过“补短板,迎国检”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掌握了每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受教育情况、住房情况等,在他与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王文涛做到了入户帮扶宣传全覆盖、农户情况不用翻笔记全明白。他认为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症结,才能“精准施策”,因此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致贫原因,在入户工作中详细地和村民进行交流沟通,为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贫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数据。

“他驻朱苦拉期间,脚摔伤、膝盖摔破,起痱子,胸膜炎,什么病痛都坚持下来了,从未打过退堂鼓!很坚强!”大学生村官韩杰回忆道。2017年4月的一天,在去下味口村搬迁点的路上,王文涛左脚被利石划伤,在村委会卫生室包扎后,他杵着拐杖,又投入搬迁点建设,这一次,他整整3个月没有离开朱苦拉村。他的朋友们只能在微信圈看到他包裹的左脚和搬迁点工作的身影,心痛不已。文涛却说道,“脚痛就不想跑出去了,正好可以沉下去认认真真做一些拿的出手的工作”。

细心的王文涛每次到平川或县城,回来时必定要带几包糖果。一开始朋友们疑惑的问他“胖子,你这么胖还要吃糖?”他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才知道,朱苦拉村委会与朱苦拉小学门对门,住校的小学生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天下午,文涛会拿一点糖果,分发给贫困学生,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今,朱苦拉小学校园里的孩子们再也等不到他们的“王哥哥”。

“虽然不挂一户贫困户,但他挂着全村的贫困户”,朱苦拉村委会总支书记杞凤华说。大学生村官不用具体挂钩扶贫户,但文涛对全村委会253户建档立卡户人员、家庭、收入等情况了如指掌。罗溪村建档立卡户李洪贤爱喝酒,身体状况较差。文涛给自己下任务,积极争取盖房政策盖起新房,多次与李洪贤劳动,让他逐步减少喝酒,多劳动锻炼,谋划核桃、花椒种植,走上脱贫之路。

没有路,谈何发展?路,是他最大的牵挂。在王文涛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工作的三年里,全村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洛西小组到朱苦拉小组路面硬化7.2公里,和尚田小组到下味口小组路面硬化11公里,和尚田村内路面硬化2公里。水电路基础设施及群众的住房、就医、就学、饮水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户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朱苦拉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971人,贫困发生率82.1%,贫情深、贫面广。到2018年,贫困人口减贫至10户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2%,人均年度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朱苦拉村委会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脱贫出列。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挂钩帮扶朱苦拉村,局干部职工谈起王文涛,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局办公室主任赵前程眼里的业务能手,夜里凌晨跟他要扶贫数据,王文涛也能立马从床上跳起来帮他查阅;他是局干部孔敬菊眼里的热心肠,放假文涛回宾居镇看望父母,孔敬菊让他来县城局里帮忙录扶贫数据,王文涛一口答应,坐上班车赶过来支援。“还欠着他一顿饭”,赵前程哽咽的说道。王文涛春节到局里帮忙完善贫困户档案时,赵前程还许诺请文涛吃顿饭为表感谢,未曾想,再也未能兑现诺言。

朱苦拉村民时常都说:“小王就是我们朱苦拉人!刚来时以为他这么年轻可能来了也待不久,谁知道在这个应该结婚成家的年纪,一来就为我们村奉献了三年,我们村的变化离不开他的付出。”

124124124.jpg

热爱驻地的“小钢炮”

2018年8月20日,王文涛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什么叫不忘初心?回到最初便是踏实,可能不有为这里干了多少事,但是开始的地方总是那么么熟悉,当一个人适应了能好好睡觉的地方,可能就是最直白的热爱!”2018年12月3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平川镇从“土”到“高大上”的转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正潜移默化的发展改变,真正跟党走,同心逐梦”2019年3月17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年路上无怨无悔。”2019年5月1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五四之时,牢记刚毅坚卓。无奋斗,不青春。”2019年5月4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提质增效,脱贫巩固提升看见了曙光,希望越来越好!”2019年5月20日王文涛朋友圈配图红美人朱苦拉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写道。

“天干物燥,保护青山绿地。红色党旗指引,党员先锋敢担当。巡山护林防火要响应,形成常态。”2019年5月22日王文涛朋友圈写道。

王文涛就是一面旗帜,是万千“钢炮”中的一枚。

王文涛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仍不忘强化党性,加强学习。在朱苦拉村委会,他的宿舍床头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另一本是《平川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特别的是,两本书很多地方王文涛都做了读书标记,还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以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虽然达不到伟人的高度,但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虽说王文涛身子矮胖,但是他走起路来有劲!上个月巡山,他扛着党旗冲在第一个!”朱苦拉村村监委主任褚亮回忆道。共产党员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扎到哪里去。由于工作扎实,业务精湛,王文涛被列为大理州脱贫攻坚督促考评人才库人员,多次被抽调参加县级、州级、省级交叉检查工作,先后代表宾川县到丽江、漾濞等地检查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经验。他总是利用每一次机会,观察学习,把好的东西带回平川镇、带回朱苦拉村,与村官战友们分享。他与村党总支一起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朱苦拉柑橘种植示范基地发展模式可行性,结合朱苦拉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的优势,成功孕育了宾川县朱苦拉咖啡协会、朱苦拉互助社、朱苦拉育保养殖合作社、朱苦拉劳动力转移合作社,协助成立“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朱苦拉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径。同时,结合传统村落建设,依托百年咖啡的品牌效应打造朱苦拉鱼泡江流域旅游路线、百年咖啡电商销售、宣传渠道,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户收入稳增基础。

“今天虽然累也值得,就像我妈说的:只有健健康康,尽职尽责,无愧于心,我们都放心。多么简谱的话,却道出了谆谆教导,实际父母要求的并不多,可能就缺少陪伴。”王文涛在朋友圈2019年5月12日凌晨写道。

“乡愁,有些时候最难表达的就是乡愁。服务一方。愧对的太多。”王文涛在朋友圈2019月5月27日凌晨写道。

每每到凌晨,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文涛坐在朱苦拉村村委会院子中每每抬头仰望心空时、望着朱苦拉村的点点家灯时,最放不下、最牵挂的便是他的亲人,可就连母亲对他健健康康的期许,如今,却再也未能兑现。王文涛是孝顺的好儿子、好兄长。2017年,父母在宾居镇老家为他盖了新房,作为家中的长子,王文涛主动站出来说“爸!妈!我是老大,家里也不容易,虽然我现在每个月收入虽然不高,但是我也自己挣钱了,驻村也花不了什么钱,你们给我盖的新房,家具我自己买!以后弟弟也由我负责!”王文涛的父母在家务农,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是农民的儿子。朱苦拉村远离平川镇中心集市,路途曲折,每周都要到平川街采购一周的蔬菜和食材,王文涛总是主动做好后勤服务。这一习惯潜移默化带回宾居老家,每次有机会回去,他都会习惯性的给节约的父母买好一周的蔬菜、食材,才放心的回到朱苦拉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朱苦拉人民,是王文涛的“初心”;实现朱苦拉人民脱贫,是王文涛的“使命”。他是组织眼里的好党员,村干部眼里的好同志,村官排里的好战友,父母眼里的好儿子,孩子眼里的好哥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用青春年华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奉献,书写了对朱苦拉村脱贫攻坚事业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对朱苦拉贫困群众的倾情付出,他是全中国8900多万名党员中的一员,是我们党组织投放在云岭大地的一枚“坚强钢炮”。就是这万千“钢炮”在云岭大地扎根集结筑成云岭铁军,使得宾川县于2018年9月顺利脱贫,全省决胜脱贫攻坚成功在望。

朱苦拉的山不那么高就好了,路不那么蜿蜒就好了,可这就是朱苦拉的魅力。山路为何如此蜿蜒曲折,那是因为心有牵挂;咖啡为何如此飘香,那是因为勇士的血汗浇灌了她!文涛有句“名言”:“哪怕干飞鸽牌村干部,也要有做永久牌工作的决心。”恶劣条件的朱苦拉需要王文涛坚强,王文涛只有坚强才能扎得住朱苦拉。他还未能闻到朱苦拉红美人柑橘种植示范基地果熟的芬芳,还未能看到他送糖贫困户家孩子毕业的证书,还未能为父母多尽一丝的孝道,还未能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朱苦拉仍在守望,我们仍在奋斗。“钢炮”虽去,仍却坚强!千千万万枚“钢炮”仍在一线战斗,扶贫工作仍未完成,“钢炮精神”还在接力。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