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泗县:奏响精神扶贫最强音 让“富脑袋”促进“富口袋”

时间:2020-09-01 16:35:0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单珊

QQ截图20200901163638.jpg

近年来,泗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有抓手。“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泗县在建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真功夫、硬功夫。选好“一支队伍”。从严从实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予以调整,秉承“百姓干部百姓选,选出干部为百姓”,真正实现“选出好头羊,脱贫动能强”的目标;用好“一抓双促”。即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将支部下移,探索“党小组长+扶贫小组长+农户”的脱贫路径,扩大群众参与度,把党支部直接建在产业链上。树好“五面红旗”。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环境改善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信访维稳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为主要内容的“五面红旗”争创活动,打造脱贫攻坚“红色引擎”。

机制激励,激发动力有劲头。在全县184个行政村建设“爱心超市”,实现“爱心超市”全覆盖。建立“道德银行”积分兑现机制。即每个村以一个“爱心超市”为统领,将村民参与“三大革命”、参与扶贫政策宣传培训、参与“双基建设”、提升户下家居环境改善、德孝评比等五个方面的表现,给与一定的积分奖励。村民用所得积分直接可以在“爱心超市”兑现一定的实物,让老百姓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贫困户生产生活积极性显著提高,家庭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教育宣传,“靶向治疗”有方向。切实破除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策送上门”的等靠要思想,找准贫困户思想认识上的“病灶”,实行精准“靶向治疗”。将“土里生,土里长,字字句句泥土香”的扶贫大戏曲搬上村口集镇;开设“红色传习所,双扶新讲堂”、“脱贫夜校大讲堂”、“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宣讲活动等,让贫困户讲好自己的脱贫故事;在全县范围内选树脱贫典型人物,先后推出“脱贫标兵周素芹”、“诚信经营王志刚”、“残疾姐妹勇创业”等一批励志脱贫典型,泗县融媒体中心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集中宣传一批奋勇脱贫的贫困户和倾心帮扶的扶贫干部,用身边人树立榜样,可亲可信可学。

文化领路,脱贫内驱力不减档。加大贫困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65个贫困村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实施,并配备了广场舞音响、书画创作用品、乐器、电脑、图书等文化设备器材。同时,注重以泗州戏文化、大民俗文化、山芋文化等地域文化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山芋展览馆、农耕展览馆、村史家风馆等特色览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村一品”,让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殿堂。

文明双抓,孝道扶贫见实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泗县始终聚焦民生民心建设,辨民心、明民意、挖穷根,并以精神扶贫建设为突破口,将孝道文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将扶贫与孝亲相结合,着力解决老龄贫困人口脱贫难、易返贫问题,让贫困老人得到物质与精神双帮扶,同时,通过推动孝道扶贫机制建设,使赡养义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人评判,让赡养义务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下履行,逐步引导贫困老人子女从“要我赡养”向“我要赡养”的转变,涵育了文明乡风,提升了贫困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最终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自此,泗县干群走出一条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具有泗县特色的“孝道扶贫路”。 

政策护航,就业创业有底气。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政策”的精准扶贫措施,弄清户下致贫原因,摸清当前脱贫需求,开出精准脱贫“药方”。针对学生群体,实行教育补助,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家庭后顾之忧;针对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弱的贫困户群体,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开发保洁员、护林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秸秆禁烧员等公益性岗位,工资打卡发放,让贫困户变成“工薪族”;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组织到就近的扶贫工厂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有就业需求的青壮年群体,将招聘会开到村一级,开辟农村里的“赶集网”,让贫困户和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针对有创业需求的群体,提供创业资金及创业技术指导,让创业路上有底气。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扶志    
聚焦两会

安徽泗县:奏响精神扶贫最强音 让“富脑袋”促进“富口袋”

时间:2020-09-01 16:35:0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单珊

QQ截图20200901163638.jpg

近年来,泗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有抓手。“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泗县在建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真功夫、硬功夫。选好“一支队伍”。从严从实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予以调整,秉承“百姓干部百姓选,选出干部为百姓”,真正实现“选出好头羊,脱贫动能强”的目标;用好“一抓双促”。即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将支部下移,探索“党小组长+扶贫小组长+农户”的脱贫路径,扩大群众参与度,把党支部直接建在产业链上。树好“五面红旗”。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村”、“环境改善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信访维稳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为主要内容的“五面红旗”争创活动,打造脱贫攻坚“红色引擎”。

机制激励,激发动力有劲头。在全县184个行政村建设“爱心超市”,实现“爱心超市”全覆盖。建立“道德银行”积分兑现机制。即每个村以一个“爱心超市”为统领,将村民参与“三大革命”、参与扶贫政策宣传培训、参与“双基建设”、提升户下家居环境改善、德孝评比等五个方面的表现,给与一定的积分奖励。村民用所得积分直接可以在“爱心超市”兑现一定的实物,让老百姓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贫困户生产生活积极性显著提高,家庭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教育宣传,“靶向治疗”有方向。切实破除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策送上门”的等靠要思想,找准贫困户思想认识上的“病灶”,实行精准“靶向治疗”。将“土里生,土里长,字字句句泥土香”的扶贫大戏曲搬上村口集镇;开设“红色传习所,双扶新讲堂”、“脱贫夜校大讲堂”、“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宣讲活动等,让贫困户讲好自己的脱贫故事;在全县范围内选树脱贫典型人物,先后推出“脱贫标兵周素芹”、“诚信经营王志刚”、“残疾姐妹勇创业”等一批励志脱贫典型,泗县融媒体中心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集中宣传一批奋勇脱贫的贫困户和倾心帮扶的扶贫干部,用身边人树立榜样,可亲可信可学。

文化领路,脱贫内驱力不减档。加大贫困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65个贫困村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实施,并配备了广场舞音响、书画创作用品、乐器、电脑、图书等文化设备器材。同时,注重以泗州戏文化、大民俗文化、山芋文化等地域文化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山芋展览馆、农耕展览馆、村史家风馆等特色览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村一品”,让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殿堂。

文明双抓,孝道扶贫见实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泗县始终聚焦民生民心建设,辨民心、明民意、挖穷根,并以精神扶贫建设为突破口,将孝道文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将扶贫与孝亲相结合,着力解决老龄贫困人口脱贫难、易返贫问题,让贫困老人得到物质与精神双帮扶,同时,通过推动孝道扶贫机制建设,使赡养义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人评判,让赡养义务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下履行,逐步引导贫困老人子女从“要我赡养”向“我要赡养”的转变,涵育了文明乡风,提升了贫困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最终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自此,泗县干群走出一条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具有泗县特色的“孝道扶贫路”。 

政策护航,就业创业有底气。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政策”的精准扶贫措施,弄清户下致贫原因,摸清当前脱贫需求,开出精准脱贫“药方”。针对学生群体,实行教育补助,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家庭后顾之忧;针对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弱的贫困户群体,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开发保洁员、护林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秸秆禁烧员等公益性岗位,工资打卡发放,让贫困户变成“工薪族”;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组织到就近的扶贫工厂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有就业需求的青壮年群体,将招聘会开到村一级,开辟农村里的“赶集网”,让贫困户和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针对有创业需求的群体,提供创业资金及创业技术指导,让创业路上有底气。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