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重庆城口:优化“生态、人才、资金”要素  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时间:2020-09-03 08:52:41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重庆市城口县扶贫办

城口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重庆市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县,曾经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县。城口贫困现状是:山高谷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地种三大砣、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光棍村”、“空壳村”远近闻名。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为15.6%,高出全国、重庆5.88.3个百分点,是重庆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城口虽然条件差,但山多、绿浓,生态好,全县超过90%的面积为山区,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多种,森林覆盖率70.2%,获得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城口县全貌

城口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从发展产业鼓励创业、帮助就业着手,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生态”“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推动“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共进,融合之势如星火燎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6491元增加到2019年10404元,11393户44074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6%下降到0.42%。城口创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走“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共进之路,将“鸡窝地、巴掌田”发挥出几何级增长价值,打破了外界认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神话,走出了一条将自然恩赐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正确道路。东安镇兴田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肯定。

一、聚焦生态资源“创模式”,耕地变宝地、民房变民宿、山林变活钱,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城口地形地貌呈“两山夹一沟”,75%左右的耕地为25度以上的坡地,且多为“巴掌田”“鸡窝地”,典型的“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6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逐年撂荒,地里无主导产业、村民无产业收入、村上无集体经济,是典型的“空壳村”,可持续增收产业未形成的现状。

进入生态文明和大交通时代,资源禀赋优劣随之而转,穷山恶水引来了城口脱贫奔小康的源头活水。城口以盘活“耕地、房屋、森林”资源为重点,探索 “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10利益带贫机制收储一批集体林地、打造了一批民宿、建成了一批产业集群,让大山人吃上风光饭、群众走上致富路。一是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经营户锁定城口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等七大主导产业推动落实产业见市场主体、见利益联结、见技术服务、见政策落地“四见”举措,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县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都能参与1—2个特色产业发展。巧用大巴山“山、水、谷、林、农房”乡村元素,推进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乡村旅游品牌的7个集群片区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突破1800家,带动2488户9183名贫困人口增收。一户户颇具特色的森林人家、民俗休闲屋破茧而出远远近近的游客纷至踏来,有效带动了城口老腊肉、山地鸡、山神漆器、食用菌、坚果杂粮等旅游“伴手礼”的销售,使之成为商超、网销之外,“城口山货”出山的又一大通道以点示范、以点带面,全县呈现出了“兴田乡村旅游示范村、平溪农耕文化体验村、岚溪三变改革村、联坪花菇产业村”等一批产业集群典范,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井喷之势,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城口遍地开花结果。二是打造一批闲置民房变民宿专业户抓住城市人到乡村“听乡音、忆乡愁”的消费新趋势,利用残留土坯房、篱笆院、石径路等乡愁元素,引导市场主体采取租赁、收购、联营等方式,将村落闲置的民房改为民宿,把闲置的资源合理开发用到极致,实现了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拿到稳定收入。如岚天乡创新利用残留土坯房、篱笆院、石径路等乡愁元素,巧妙利用民房变民宿,成功保留20%准备拆除重建的土坯房,规划民房变民宿项目占全乡农户的45%,带动贫困户占比达82%以上,每个民宿经营项目平均每年纯收入最低实现收入4万元,最高达25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培育一批国家储备林产业示范户城口县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均居重庆市第一(林地总面积430万亩,森林面积346.6万亩,森林覆盖率70.2%。),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落地”城口,培育以中药材、高山核桃为主的林下经济,让森林增值又增收。目前,在重庆首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收储林地50万亩,已完成收储12.36万亩,年度兑现流转资金618万元,惠及21个村4941户农户,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如修齐镇岚山村贫困户邓林权,2019年国储林林地流转83亩,每年流转费3320元,2020年张如琼在农闲季节参与国储林森林抚育务工5250元,2020年该户储备林项目带动人均已实现增收1224元;重点发展以魔芋、连翘、核桃为主的林下经济作物,常年收入达到6万元。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

二、聚焦农村人才“斩穷根”,家庭能手有平台、返乡能人有舞台、新乡贤有讲台,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在小学及以下的学历占比达66%。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较多,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且外出务工从事工种技术含量低,务工收入不稳定。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发挥不好。农民多数人身无长技,自主发展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人的问题,是导致贫困的根本性问题。

城口人不愿困守大巴山,掀起了一场人才引育工程,“技能培训、示范带动、帮扶发展”为切入点,培育了一批农村家庭致富能手、引进了一批返乡能人、推出了一批新乡贤, 让他们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产生1N”人才集聚倍增带贫乘数效应,全县形成了“人人思发展、人人能发展、人人干成事”大众创业的浓厚氛围。一是培育一批农村家庭能手自主发展。推动落实“111”致富提升工程,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稳定就业,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中长期增收项目。做到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取得好效果,定期组织产业适用技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建好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干活,劳务经纪人引领劳动力务工,提高组织化水平就地就近挣钱,让贫困家庭不再望断山路、苦无出路。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5万余人次,有致富带头人430人。如鸡鸣乡张山民就是农村家庭致富能人的成功典范之一2015年张山民因妻子残疾、母亲长期患慢性病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政府引导他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常年养殖中蜂60桶,蜂蜜年产量达300余斤,增收3万余元。二是引进一批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发展打好乡情牌、事业牌、资源牌,精准对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招商团队上门担保推介,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建立一个返乡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机制,一对一、点对点帮助返乡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制定出台涉企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就业创业扶贫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政法机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保姆式”服务能力在外头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本土俊才返乡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 “领头雁”,2014年以来,成功引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50家,1.6万余农户创造就业岗位三是推出一批新乡贤指导发展。新乡贤则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中坚力量。城口从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中评选出一批威望高、影响大、带动强的新乡贤,让群众评议、群众推选,全县有650名新乡贤。设立乡贤文化馆、张贴乡贤榜等,向群众展示乡贤主要事迹和精神,让群众知乡贤、尊乡贤。发挥新乡贤参与脱贫攻坚“领头羊”作用,建立重大决策和民生事项新乡贤评估制度和新乡贤巡讲课堂、工作室,让他们讲创业、讲政策、讲典型、讲技术,达到“教育一个、引导一片”目的,助力成功摘下“贫困帽”。在新乡贤引领下,懒汉们勤劳起来了,大家都由从“争当贫困户”到“争做脱贫户”,全县有465户贫困户递交了自愿脱贫申请书,见证着城口县11613户贫困户内心觉醒,成为中国反贫历史进程中的鲜明注脚。

中蜂产业

三、聚焦政策资金“重造血”,生态农业兴起来、劳务经济强起来、创业基地活起来,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城口发展底子薄、经济体量小、竞争实力弱。2014年城口县GDP仅为46亿元,到位市级以上的扶贫专项资金仅为10330万元,县内仅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设有机构,地方财政财力较弱,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又使得民间资本活跃程度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扶贫工作推进。

贫困山区资金短缺现状一时难改变,城口人敢于在“无”字上“活”出新思路,以用好“整合资金、专项资金、金融资金”为立足点,建立了“补血、活血、造血”政策资金使用机制,综合实施“产业补贴、劳务奖补、资金贴息”3项优惠政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能享受1个方面政策支持,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了最大效益,点燃了贫困群众发展新希望。一是实施一批产业补贴助力生态农业兴起来。制定落实2+8”政策体系,支持七大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和推进“三变改革”,深化扶贫“产业布局、带贫主体培育、技术服务、政策到人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减贫效益、扶贫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八大举措,有力助推保障产业有序快速发展2019年,城口县农业产业扶贫投入1.4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927.65万元。目前,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到450万只中蜂养殖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5.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粮经比例达到4753,经济作物占比提高18%构建起了“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中蜂“百花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二是推进一批劳务奖补助力劳务产业强起来。常年有6.8万人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60%左右,其中275名劳务经纪人开拓劳务市场,精准输出务工就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分类指导农户发展,建立专项用于贫困户劳务经济奖补、一次性求职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城际间交通补贴等政策兑现,激发就业动力,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2019年,为8021户贫困户兑现劳务绩效奖补779.43万元。如庙坝镇南坪村劳务经纪人刘奉祥是典范之一,创建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和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有员工700余人,带动庙坝籍外出务工人员200余名,建卡贫困户13名;城口县开办的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33名人员务工,建卡贫困户12名,带动农户常年稳定增收。三是落实一批资金贴息助力创业基地活起来。建立“助保贷”、大巴山森林人家融资担保基金、创业种子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池等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实施“552060”万元创业带贫计划,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20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信贷资金、60万元返乡创业贴息资金,给贫困户、一般农户、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士,引入资本活水,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县扶贫小额贷款获贷率45.78%,有5319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用于生产发展;累计撬动金融资本5亿多元投入返乡创业,有效解决返乡创业初期资金周转难、融资难等问题。2018年,鸡鸣乡金岩村“小木匠”范天借助致富带头人信贷资金创办了《城口县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采取订单方式收购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推动线上线下销售,2019已为陈德发、李世权等300余户贫困销售农副产品26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1.14万元收益。

城口,举目皆山,却并未困顿。站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新起点,城口人民将以乡村振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聚焦生态优先当标杆、绿色发展当示范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巴山特色生态城、“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向北重要门户、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重庆市城口县扶贫办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

重庆城口:优化“生态、人才、资金”要素  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时间:2020-09-03 08:52:41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重庆市城口县扶贫办

城口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重庆市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县,曾经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县。城口贫困现状是:山高谷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地种三大砣、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光棍村”、“空壳村”远近闻名。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为15.6%,高出全国、重庆5.88.3个百分点,是重庆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城口虽然条件差,但山多、绿浓,生态好,全县超过90%的面积为山区,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多种,森林覆盖率70.2%,获得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城口县全貌

城口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从发展产业鼓励创业、帮助就业着手,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生态”“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推动“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共进,融合之势如星火燎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6491元增加到2019年10404元,11393户44074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6%下降到0.42%。城口创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走“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共进之路,将“鸡窝地、巴掌田”发挥出几何级增长价值,打破了外界认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神话,走出了一条将自然恩赐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的正确道路。东安镇兴田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肯定。

一、聚焦生态资源“创模式”,耕地变宝地、民房变民宿、山林变活钱,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城口地形地貌呈“两山夹一沟”,75%左右的耕地为25度以上的坡地,且多为“巴掌田”“鸡窝地”,典型的“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6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逐年撂荒,地里无主导产业、村民无产业收入、村上无集体经济,是典型的“空壳村”,可持续增收产业未形成的现状。

进入生态文明和大交通时代,资源禀赋优劣随之而转,穷山恶水引来了城口脱贫奔小康的源头活水。城口以盘活“耕地、房屋、森林”资源为重点,探索 “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10利益带贫机制收储一批集体林地、打造了一批民宿、建成了一批产业集群,让大山人吃上风光饭、群众走上致富路。一是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经营户锁定城口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等七大主导产业推动落实产业见市场主体、见利益联结、见技术服务、见政策落地“四见”举措,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县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产业发展,确保贫困群众都能参与1—2个特色产业发展。巧用大巴山“山、水、谷、林、农房”乡村元素,推进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乡村旅游品牌的7个集群片区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突破1800家,带动2488户9183名贫困人口增收。一户户颇具特色的森林人家、民俗休闲屋破茧而出远远近近的游客纷至踏来,有效带动了城口老腊肉、山地鸡、山神漆器、食用菌、坚果杂粮等旅游“伴手礼”的销售,使之成为商超、网销之外,“城口山货”出山的又一大通道以点示范、以点带面,全县呈现出了“兴田乡村旅游示范村、平溪农耕文化体验村、岚溪三变改革村、联坪花菇产业村”等一批产业集群典范,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井喷之势,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城口遍地开花结果。二是打造一批闲置民房变民宿专业户抓住城市人到乡村“听乡音、忆乡愁”的消费新趋势,利用残留土坯房、篱笆院、石径路等乡愁元素,引导市场主体采取租赁、收购、联营等方式,将村落闲置的民房改为民宿,把闲置的资源合理开发用到极致,实现了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拿到稳定收入。如岚天乡创新利用残留土坯房、篱笆院、石径路等乡愁元素,巧妙利用民房变民宿,成功保留20%准备拆除重建的土坯房,规划民房变民宿项目占全乡农户的45%,带动贫困户占比达82%以上,每个民宿经营项目平均每年纯收入最低实现收入4万元,最高达25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是培育一批国家储备林产业示范户城口县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均居重庆市第一(林地总面积430万亩,森林面积346.6万亩,森林覆盖率70.2%。),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落地”城口,培育以中药材、高山核桃为主的林下经济,让森林增值又增收。目前,在重庆首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收储林地50万亩,已完成收储12.36万亩,年度兑现流转资金618万元,惠及21个村4941户农户,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如修齐镇岚山村贫困户邓林权,2019年国储林林地流转83亩,每年流转费3320元,2020年张如琼在农闲季节参与国储林森林抚育务工5250元,2020年该户储备林项目带动人均已实现增收1224元;重点发展以魔芋、连翘、核桃为主的林下经济作物,常年收入达到6万元。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

二、聚焦农村人才“斩穷根”,家庭能手有平台、返乡能人有舞台、新乡贤有讲台,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在小学及以下的学历占比达66%。农村留守空巢老人较多,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且外出务工从事工种技术含量低,务工收入不稳定。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发挥不好。农民多数人身无长技,自主发展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人的问题,是导致贫困的根本性问题。

城口人不愿困守大巴山,掀起了一场人才引育工程,“技能培训、示范带动、帮扶发展”为切入点,培育了一批农村家庭致富能手、引进了一批返乡能人、推出了一批新乡贤, 让他们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产生1N”人才集聚倍增带贫乘数效应,全县形成了“人人思发展、人人能发展、人人干成事”大众创业的浓厚氛围。一是培育一批农村家庭能手自主发展。推动落实“111”致富提升工程,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稳定就业,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中长期增收项目。做到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取得好效果,定期组织产业适用技术、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建好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干活,劳务经纪人引领劳动力务工,提高组织化水平就地就近挣钱,让贫困家庭不再望断山路、苦无出路。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5万余人次,有致富带头人430人。如鸡鸣乡张山民就是农村家庭致富能人的成功典范之一2015年张山民因妻子残疾、母亲长期患慢性病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政府引导他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常年养殖中蜂60桶,蜂蜜年产量达300余斤,增收3万余元。二是引进一批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发展打好乡情牌、事业牌、资源牌,精准对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招商团队上门担保推介,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建立一个返乡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机制,一对一、点对点帮助返乡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制定出台涉企减负、优化营商环境、就业创业扶贫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政法机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保姆式”服务能力在外头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本土俊才返乡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 “领头雁”,2014年以来,成功引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50家,1.6万余农户创造就业岗位三是推出一批新乡贤指导发展。新乡贤则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中坚力量。城口从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中评选出一批威望高、影响大、带动强的新乡贤,让群众评议、群众推选,全县有650名新乡贤。设立乡贤文化馆、张贴乡贤榜等,向群众展示乡贤主要事迹和精神,让群众知乡贤、尊乡贤。发挥新乡贤参与脱贫攻坚“领头羊”作用,建立重大决策和民生事项新乡贤评估制度和新乡贤巡讲课堂、工作室,让他们讲创业、讲政策、讲典型、讲技术,达到“教育一个、引导一片”目的,助力成功摘下“贫困帽”。在新乡贤引领下,懒汉们勤劳起来了,大家都由从“争当贫困户”到“争做脱贫户”,全县有465户贫困户递交了自愿脱贫申请书,见证着城口县11613户贫困户内心觉醒,成为中国反贫历史进程中的鲜明注脚。

中蜂产业

三、聚焦政策资金“重造血”,生态农业兴起来、劳务经济强起来、创业基地活起来,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城口发展底子薄、经济体量小、竞争实力弱。2014年城口县GDP仅为46亿元,到位市级以上的扶贫专项资金仅为10330万元,县内仅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设有机构,地方财政财力较弱,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又使得民间资本活跃程度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扶贫工作推进。

贫困山区资金短缺现状一时难改变,城口人敢于在“无”字上“活”出新思路,以用好“整合资金、专项资金、金融资金”为立足点,建立了“补血、活血、造血”政策资金使用机制,综合实施“产业补贴、劳务奖补、资金贴息”3项优惠政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能享受1个方面政策支持,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了最大效益,点燃了贫困群众发展新希望。一是实施一批产业补贴助力生态农业兴起来。制定落实2+8”政策体系,支持七大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和推进“三变改革”,深化扶贫“产业布局、带贫主体培育、技术服务、政策到人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减贫效益、扶贫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八大举措,有力助推保障产业有序快速发展2019年,城口县农业产业扶贫投入1.4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927.65万元。目前,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到450万只中蜂养殖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5.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粮经比例达到4753,经济作物占比提高18%构建起了“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中蜂“百花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二是推进一批劳务奖补助力劳务产业强起来。常年有6.8万人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60%左右,其中275名劳务经纪人开拓劳务市场,精准输出务工就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分类指导农户发展,建立专项用于贫困户劳务经济奖补、一次性求职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城际间交通补贴等政策兑现,激发就业动力,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2019年,为8021户贫困户兑现劳务绩效奖补779.43万元。如庙坝镇南坪村劳务经纪人刘奉祥是典范之一,创建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和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有员工700余人,带动庙坝籍外出务工人员200余名,建卡贫困户13名;城口县开办的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33名人员务工,建卡贫困户12名,带动农户常年稳定增收。三是落实一批资金贴息助力创业基地活起来。建立“助保贷”、大巴山森林人家融资担保基金、创业种子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池等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实施“552060”万元创业带贫计划,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20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信贷资金、60万元返乡创业贴息资金,给贫困户、一般农户、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士,引入资本活水,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县扶贫小额贷款获贷率45.78%,有5319户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用于生产发展;累计撬动金融资本5亿多元投入返乡创业,有效解决返乡创业初期资金周转难、融资难等问题。2018年,鸡鸣乡金岩村“小木匠”范天借助致富带头人信贷资金创办了《城口县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采取订单方式收购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推动线上线下销售,2019已为陈德发、李世权等300余户贫困销售农副产品26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1.14万元收益。

城口,举目皆山,却并未困顿。站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新起点,城口人民将以乡村振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聚焦生态优先当标杆、绿色发展当示范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巴山特色生态城、“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向北重要门户、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重庆市城口县扶贫办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