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人民网专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时间:2020-09-03 18:52:54来源:人民网作者:张帆 孙海峰 徐元锋 杨鸿光 祝鸿伟 孙阳 赵晶 董童 李发兴

编者按: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当前,9个未摘帽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退出工作,云南基本省情发生深刻变化,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

为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方位反映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人民网于7月3日在北京启动“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近日,采访团走进云南,分赴德宏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曲靖市、昭通市等地进行调研采访。期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接受了人民网的独家专访。

陈豪在专访中表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云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坚持从干部和贫困群众两个层面,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精准发力,全面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全面实行“四个倾斜”,切实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

陈豪表示,下一步,云南将从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产业、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执行落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责任等方面着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以下为专访内容:

2019年7月20日,陈豪率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深度贫困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围绕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州县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云南日报供图)

人民网: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通过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战,云南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

陈豪: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曾经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贫困人口数量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贫困人口分布的县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早分析早应对、两手抓两不误,强化工作举措、科学有序调度,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百日提升行动,全面开展挂牌督战,持续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剩余44.22万贫困人口、429个贫困村、9个未摘帽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可期。

总体来看,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场伟大的战役,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对云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意味着,全省各族人民即将迎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老少边穷、贫困落后的状况即将成为历史,云南基本省情发生深刻变化,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一是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以来,全省累计实现613.8万贫困人口脱贫,8073个贫困村出列,7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3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未摘帽的9个贫困县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退出工作。二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15年至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70元增加到10771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群众普遍吃上了“生态饭”。三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四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已有9个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族乡亲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感恩信,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五是干部队伍作风得到砥砺锻造。脱贫攻坚也是一场“转变作风”的深刻革命,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85余万人、19.47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他们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锻造了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六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本领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云南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重点工作连续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提出一系列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根本遵循和力量之源。二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是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四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人民网: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云南如何抓好深度贫困地区、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陈豪:云南的贫困问题,既有资源型贫困,也有素质型贫困;既表现在贫困人口个体生产生活困难,也表现在区域性整体发展滞后;既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区域环境、个体素质等因素影响,又与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社会治理、边境问题等因素交织。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脱贫攻坚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是最难啃下的“硬骨头”。我们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资源和力量向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27个深度贫困县、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倾斜,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一是坚持分类精准施策。针对“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落实,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能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程。针对昭通市和曲靖市北部地区等贫困人口大市、大县,以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为抓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针对文山州石漠化地区,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就地开发与易地开发相结合,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针对边境一线,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沿边群众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全面实行“四个倾斜”。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整合资源、重点倾斜,精准施策、集中攻坚。组织领导上,我和省长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和攻坚任务最重的镇雄县、会泽县,27个深度贫困县分别由1位省级领导挂联,确保进度和质量。帮扶力量上,每个深度贫困县安排至少3家省级单位、1个省属企业、1个以上民营企业、1个省级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政策举措上,从新增项目、转移支付、资金整合、金融投入、保险扶贫、资本市场、干部人才、社会帮扶、土地政策、兜底保障等10个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资金投入上,省级以上财政涉农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的50%以上投入深度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全部由省级财政兜底解决。

三是切实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嘱托,创新“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精准帮扶模式,全面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截至2019年年底,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等9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傈僳族、怒族今年内可实现全面脱贫。通过不懈努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四是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全面落实中央关怀,健全广泛参与机制,依靠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片区牵头单位、上海、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中央企业支持,强化省内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驻滇部队定点帮扶责任,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共同为扶贫事业添薪加火。

2019年9月26日,陈豪在曲靖市会泽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调研参观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时与搬迁群众座谈交流。(云南日报供图)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请问,脱贫攻坚实践中云南开展志智双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哪些?

陈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云南一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更重要,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更重要。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坚持从干部和贫困群众两个层面,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精准发力,全面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干部层面,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按照“尽锐出战”要求,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一线,推动精锐部队向贫困地区集结。一是抓理论武装。指导和帮助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首先解决干部层面的精神贫困问题。二是抓思想作风。把脱贫攻坚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比责任担当、比干事能力、比精神状态、比工作业绩、比脱贫成效。三是抓能力提升。举办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培训班2.56万期、培训330.31万人次,创建实战实训基地218个,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村干部培训全覆盖,推动各级干部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攻坚中学会攻坚。四是抓用人导向。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和培养锻炼干部,2016年以来,共提拔了27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130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并继续兼任现职,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

群众层面,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一是完善新机制。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二是培育新观念。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倡导新生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融入新时代新生活。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后,云南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陈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一是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持续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做到思想不松、责任不减、要求不变、作风不降,齐心协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棒”。

二是抓好产业、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到户、利益联接到户、金融支持到户,就业培训到人、生态扶贫岗位到人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就业组织化程度。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全面做好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社会融入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努力实现从“搬得好”向“帮得好”的根本转变。

三是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执行落实。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群加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切实防止返贫。当前,针对疫情、灾情等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对困难群众进行及时帮扶和救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四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当前,贫困地区正处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认真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在领导体制、规划思路、工作力量、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制度规范、督查考核等方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接续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政策统筹衔接,全面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研究推动部分临时性、超常规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做好工作统筹衔接,对攻坚期内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举措,进一步安排好后续工作。做好群体统筹衔接,对农村边缘户、相对落后的非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做好规划统筹衔接,把脱贫攻坚规划尚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做好工作力量统筹衔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以及军队、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五是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责任。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结运用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落实落地,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促进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人民网专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时间:2020-09-03 18:52: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帆 孙海峰 徐元锋 杨鸿光 祝鸿伟 孙阳 赵晶 董童 李发兴

编者按: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当前,9个未摘帽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退出工作,云南基本省情发生深刻变化,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

为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方位反映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人民网于7月3日在北京启动“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近日,采访团走进云南,分赴德宏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曲靖市、昭通市等地进行调研采访。期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接受了人民网的独家专访。

陈豪在专访中表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云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坚持从干部和贫困群众两个层面,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精准发力,全面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全面实行“四个倾斜”,切实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

陈豪表示,下一步,云南将从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产业、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执行落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责任等方面着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以下为专访内容:

2019年7月20日,陈豪率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深度贫困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围绕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州县乡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云南日报供图)

人民网: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通过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战,云南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

陈豪: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曾经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贫困人口数量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贫困人口分布的县域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早分析早应对、两手抓两不误,强化工作举措、科学有序调度,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百日提升行动,全面开展挂牌督战,持续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剩余44.22万贫困人口、429个贫困村、9个未摘帽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可期。

总体来看,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场伟大的战役,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对云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意味着,全省各族人民即将迎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老少边穷、贫困落后的状况即将成为历史,云南基本省情发生深刻变化,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云南新的靓丽名片。一是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以来,全省累计实现613.8万贫困人口脱贫,8073个贫困村出列,7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3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未摘帽的9个贫困县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退出工作。二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15年至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70元增加到10771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群众普遍吃上了“生态饭”。三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四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已有9个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族乡亲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感恩信,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五是干部队伍作风得到砥砺锻造。脱贫攻坚也是一场“转变作风”的深刻革命,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85余万人、19.47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他们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锻造了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把党和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六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本领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云南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重点工作连续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提出一系列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根本遵循和力量之源。二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是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有效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四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人民网: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云南如何抓好深度贫困地区、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陈豪:云南的贫困问题,既有资源型贫困,也有素质型贫困;既表现在贫困人口个体生产生活困难,也表现在区域性整体发展滞后;既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区域环境、个体素质等因素影响,又与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社会治理、边境问题等因素交织。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脱贫攻坚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是最难啃下的“硬骨头”。我们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资源和力量向迪庆州、怒江州、昭通市、27个深度贫困县、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区倾斜,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一是坚持分类精准施策。针对“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落实,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能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程。针对昭通市和曲靖市北部地区等贫困人口大市、大县,以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为抓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针对文山州石漠化地区,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就地开发与易地开发相结合,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针对边境一线,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沿边群众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全面实行“四个倾斜”。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整合资源、重点倾斜,精准施策、集中攻坚。组织领导上,我和省长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和攻坚任务最重的镇雄县、会泽县,27个深度贫困县分别由1位省级领导挂联,确保进度和质量。帮扶力量上,每个深度贫困县安排至少3家省级单位、1个省属企业、1个以上民营企业、1个省级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政策举措上,从新增项目、转移支付、资金整合、金融投入、保险扶贫、资本市场、干部人才、社会帮扶、土地政策、兜底保障等10个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资金投入上,省级以上财政涉农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的50%以上投入深度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全部由省级财政兜底解决。

三是切实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嘱托,创新“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精准帮扶模式,全面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坚决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截至2019年年底,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等9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傈僳族、怒族今年内可实现全面脱贫。通过不懈努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四是广泛凝聚各方帮扶力量。全面落实中央关怀,健全广泛参与机制,依靠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片区牵头单位、上海、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中央企业支持,强化省内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驻滇部队定点帮扶责任,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共同为扶贫事业添薪加火。

2019年9月26日,陈豪在曲靖市会泽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调研参观会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时与搬迁群众座谈交流。(云南日报供图)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请问,脱贫攻坚实践中云南开展志智双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哪些?

陈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云南一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更重要,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更重要。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坚持从干部和贫困群众两个层面,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精准发力,全面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干部层面,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按照“尽锐出战”要求,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一线,推动精锐部队向贫困地区集结。一是抓理论武装。指导和帮助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首先解决干部层面的精神贫困问题。二是抓思想作风。把脱贫攻坚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比责任担当、比干事能力、比精神状态、比工作业绩、比脱贫成效。三是抓能力提升。举办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培训班2.56万期、培训330.31万人次,创建实战实训基地218个,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村干部培训全覆盖,推动各级干部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攻坚中学会攻坚。四是抓用人导向。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和培养锻炼干部,2016年以来,共提拔了27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130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并继续兼任现职,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

群众层面,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一是完善新机制。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二是培育新观念。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倡导新生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融入新时代新生活。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后,云南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陈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一是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持续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做到思想不松、责任不减、要求不变、作风不降,齐心协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棒”。

二是抓好产业、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到户、利益联接到户、金融支持到户,就业培训到人、生态扶贫岗位到人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就业组织化程度。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全面做好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社会融入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努力实现从“搬得好”向“帮得好”的根本转变。

三是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执行落实。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人群加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切实防止返贫。当前,针对疫情、灾情等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对困难群众进行及时帮扶和救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四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当前,贫困地区正处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认真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在领导体制、规划思路、工作力量、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制度规范、督查考核等方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接续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政策统筹衔接,全面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研究推动部分临时性、超常规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做好工作统筹衔接,对攻坚期内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举措,进一步安排好后续工作。做好群体统筹衔接,对农村边缘户、相对落后的非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做好规划统筹衔接,把脱贫攻坚规划尚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做好工作力量统筹衔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以及军队、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五是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责任。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总结运用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落实落地,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促进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琼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