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山里的土疙瘩 百姓致富的“金饽饽” ——白帽镇双畈村生姜产业扶贫案例

时间:2020-09-04 17:04:1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区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198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24.7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岳西40万老区人民发扬听党指挥,攻坚克难的精神,2018年8月在安徽省率先脱贫。而这其中产业扶贫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00904159921074059.jpg

决战决胜贫困——“姜”军

    距离岳西县城50余公里的白帽镇双畈村在多年前是远近闻名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山大田少,人穷屋破,“嫁女不嫁双畈郎,半年不见挑货郎”,形容的就是当时双畈的贫困程度,深山老林里就算是走村入户卖针头线脑的挑货郎半年也来不了一趟。全村553户,2095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69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面对深度贫困双畈村不等不靠决定向贫困“将军”,而将死贫困的就是深藏泥土里的“土疙瘩”——生姜。

    紧抓生姜产业不放松,坚持特色产业发展,逐渐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2016年双畈村就顺利通过第三方验收实现了整村出列,2019年年底全村仅有两户还未脱贫。如今走进双畈村处处是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户户通的硬化路已经到了家家大门口。不仅不再是往日的旧模样,作为2019年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即将展新颜。

20200904159921087339.jpg

小姜发力 铸就大辉煌

两人一亩姜,脱贫有保障。一人一亩姜,致富奔小康”。这是现如今双畈老百姓时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而是道出了小姜产业的大丰收。岳西素来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双畈就在这高山之中,只能少量的种植水稻、茶叶等,且产量低、收益少,老百姓就只有向生态要饭吃,培育天麻、茯苓,随着岳西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和百姓生态保护意识地逐渐加强,摒弃了这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背井,远赴外地务工。面对困境双畈村两委咬定产业扶贫不放松。但是,地处深山,没有特色,没有外来投资, 发展什么产业,产业怎么发展.....这都是问题。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双畈村两委及镇帮扶干部在走访时就发现未出门打工的家庭都有一项相同的经济收入,那就是都种植了生姜,且收入颇丰。这让大家喜出望外,通过深入的了解,这些农户种植的都是一种本地称为“小黄姜”的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的优点,于是就决定在生姜上做文章。

要想富,大户来带路。为了让生姜种植快速推广,让更多农民受益。双畈村两委请来了大户汪从炯,68岁的他已经种植了二三十年的生姜,起初只是在田边地角种几棵自家食用,慢慢的乡亲们知道他家是自家种的姜,就上门购买。慢慢的生姜的生意做得红火了起来。尝到甜头的老爷子逐步扩大兴种面积,哪成想竟成了自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村里的推荐下,汪从炯的指导下,一批批的农户开始种起了小黄姜。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方焱,不仅因此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肯钻研、肯吃苦的他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姜王”。 2013年时,余方焱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0元,家中还有小孩上大学,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在村里推荐下,他开始种植生姜,从刚开始的几亩种植规模到现在的几十亩种植规模,年收入接近2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被太湖县、舒城县等生姜种植地邀请作为技术指导。到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2890元增长至12850元,整整增加了近10000元。

精准施策 “姜”钓回头客

农民尝到了甜头,日子有了奔头。双畈村老百姓的种植热情越发高涨,到2019年底全村种植生姜的农户达到了300多户,而其中就有115户是贫困户,生姜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1500亩,是2014年的5倍,小黄姜的产量每亩能够达到5000-6000斤。产能的激增,让原本“推着小车去卖货”的销售模式捉襟见肘,意识到问题的村两委迅速行动成立以能人大户为主体的山连山生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有机发酵鸡粪为主要肥料,确保产品品质,科学防治提升抵御“病、虫、害”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等媒体让山里的“土疙瘩”走出大山,成功的吸引外地客商。在销售过程中逐步发现,小黄姜的销售反季节销售优势。生姜多为清明前后种植,重阳节前后收获,此时鲜姜大量上市,卖不上价,且受市场排挤。于是,双畈村就将当年的生姜放入自家的土窖中窖藏起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本地小黄姜的特性,不仅不会腐坏,还变得更加的有品相、有口感。开春后的生姜市场因货源紧缺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本地小黄姜的价格也由2014年的2元多一斤攀升至今年的8元多一斤,远销至山东、湖南等地,且供不应求。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贫困的帽子摘掉了,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致富的“金饽饽”。

初尝到致富喜悦的山里人,把目光放在了更长远的将来,建立自己的冷藏收储中心,做大做强鲜姜深加工。在未来他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基础夯实,已脱贫人口扶牢,产业扶贫精准化,久久为功、毫不松懈地推动产业扶贫纵深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岳西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安徽岳西县、产业扶贫    

大山里的土疙瘩 百姓致富的“金饽饽” ——白帽镇双畈村生姜产业扶贫案例

时间:2020-09-04 17:04:1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区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198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24.7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岳西40万老区人民发扬听党指挥,攻坚克难的精神,2018年8月在安徽省率先脱贫。而这其中产业扶贫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00904159921074059.jpg

决战决胜贫困——“姜”军

    距离岳西县城50余公里的白帽镇双畈村在多年前是远近闻名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山大田少,人穷屋破,“嫁女不嫁双畈郎,半年不见挑货郎”,形容的就是当时双畈的贫困程度,深山老林里就算是走村入户卖针头线脑的挑货郎半年也来不了一趟。全村553户,2095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69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面对深度贫困双畈村不等不靠决定向贫困“将军”,而将死贫困的就是深藏泥土里的“土疙瘩”——生姜。

    紧抓生姜产业不放松,坚持特色产业发展,逐渐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2016年双畈村就顺利通过第三方验收实现了整村出列,2019年年底全村仅有两户还未脱贫。如今走进双畈村处处是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户户通的硬化路已经到了家家大门口。不仅不再是往日的旧模样,作为2019年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即将展新颜。

20200904159921087339.jpg

小姜发力 铸就大辉煌

两人一亩姜,脱贫有保障。一人一亩姜,致富奔小康”。这是现如今双畈老百姓时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实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而是道出了小姜产业的大丰收。岳西素来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双畈就在这高山之中,只能少量的种植水稻、茶叶等,且产量低、收益少,老百姓就只有向生态要饭吃,培育天麻、茯苓,随着岳西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和百姓生态保护意识地逐渐加强,摒弃了这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背井,远赴外地务工。面对困境双畈村两委咬定产业扶贫不放松。但是,地处深山,没有特色,没有外来投资, 发展什么产业,产业怎么发展.....这都是问题。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双畈村两委及镇帮扶干部在走访时就发现未出门打工的家庭都有一项相同的经济收入,那就是都种植了生姜,且收入颇丰。这让大家喜出望外,通过深入的了解,这些农户种植的都是一种本地称为“小黄姜”的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的优点,于是就决定在生姜上做文章。

要想富,大户来带路。为了让生姜种植快速推广,让更多农民受益。双畈村两委请来了大户汪从炯,68岁的他已经种植了二三十年的生姜,起初只是在田边地角种几棵自家食用,慢慢的乡亲们知道他家是自家种的姜,就上门购买。慢慢的生姜的生意做得红火了起来。尝到甜头的老爷子逐步扩大兴种面积,哪成想竟成了自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村里的推荐下,汪从炯的指导下,一批批的农户开始种起了小黄姜。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方焱,不仅因此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肯钻研、肯吃苦的他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姜王”。 2013年时,余方焱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0元,家中还有小孩上大学,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在村里推荐下,他开始种植生姜,从刚开始的几亩种植规模到现在的几十亩种植规模,年收入接近2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被太湖县、舒城县等生姜种植地邀请作为技术指导。到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2890元增长至12850元,整整增加了近10000元。

精准施策 “姜”钓回头客

农民尝到了甜头,日子有了奔头。双畈村老百姓的种植热情越发高涨,到2019年底全村种植生姜的农户达到了300多户,而其中就有115户是贫困户,生姜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1500亩,是2014年的5倍,小黄姜的产量每亩能够达到5000-6000斤。产能的激增,让原本“推着小车去卖货”的销售模式捉襟见肘,意识到问题的村两委迅速行动成立以能人大户为主体的山连山生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有机发酵鸡粪为主要肥料,确保产品品质,科学防治提升抵御“病、虫、害”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等媒体让山里的“土疙瘩”走出大山,成功的吸引外地客商。在销售过程中逐步发现,小黄姜的销售反季节销售优势。生姜多为清明前后种植,重阳节前后收获,此时鲜姜大量上市,卖不上价,且受市场排挤。于是,双畈村就将当年的生姜放入自家的土窖中窖藏起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本地小黄姜的特性,不仅不会腐坏,还变得更加的有品相、有口感。开春后的生姜市场因货源紧缺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本地小黄姜的价格也由2014年的2元多一斤攀升至今年的8元多一斤,远销至山东、湖南等地,且供不应求。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贫困的帽子摘掉了,山里的土疙瘩,变成了致富的“金饽饽”。

初尝到致富喜悦的山里人,把目光放在了更长远的将来,建立自己的冷藏收储中心,做大做强鲜姜深加工。在未来他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基础夯实,已脱贫人口扶牢,产业扶贫精准化,久久为功、毫不松懈地推动产业扶贫纵深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岳西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