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协作促脱贫莞昭共筑“小康梦”

时间:2020-09-11 14:59:5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昭阳工业园区.bmp

一、背景导读

昭阳地处“南丝绸之路”要冲,是云南最早连接中原、沟通世界的“北大门”和商贸重镇,也是早期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曾创造过灿烂的“朱提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过早开发、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的现状,是云南乃至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东莞市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与昭通市昭阳区成为两地结对协作的镇区。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昭阳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产业协作作为东西协作的“先手棋”,甄选优秀企业、畅通人才渠道,注重产业协作,充分挖掘自身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协作进程,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迈开了产业协作发展的坚实步伐,为昭阳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泉,带动昭阳区高质量发展。至2019年,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11.37:48.45:40.18优化为10.41:44.59:45.0,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38.5亿元,年均增长9.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894.01亿元,年均增长20.34%;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52.42亿元,年均增长5.82%;工业总产值实现304.26元,年均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796元,年均增长10.3%。全区累计脱贫46914户194778人,实现70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39个)达到出列标准,145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全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22.01%降至目前的1.27%,达到整体退出标准。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园区平台,激活脱贫“新引擎”

2016年9月12日,为响应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广东省委和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到昭调研,根据两省扶贫合作框架,按照“中央要求、广东所能、昭通所需、企业所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广东电子信息、鞋帽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先向昭阳转移,将易地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4.55平方公里的昭阳扶贫产业园,为全区脱贫攻坚和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精准定位搭平台。昭阳区扶贫产业园集红路安置区、工业园区、职教园区、苹果特色小镇于一体,并在贫困村、组多点布局扶贫车间协同发展,形成“一园、四区、多点”总体空间格局,就近就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服务方案”的工作思路,明确重点项目挂钩领导,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无缝隙、保姆式、一条龙”的服务。以企业集聚的双创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资金,在扶贫产业园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把党建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服务企业提供平台保障。

政策优惠促协作。研究制定《昭阳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试行)》,针对东西部协作企业实行减免标准厂房租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用电分户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对在扶贫产业园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予6个月的稳岗补贴,每三个月发放一次,每次补贴1500元,促进职工技能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加;积极推动企业帮扶,开展助学活动。积极动员有关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展教育帮扶,动员入驻园区的云南顺华科技公司,开展助学资助活动,对三寨村徐德翠等5人贫困大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困难,完成学业。

以商招商引投资。按照推动东莞鞋业、电子产品配件等产业链向昭阳转移的招商思路,2017年成功引进东莞华坚鞋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云南华坚鞋面厂,并转移部分整鞋生产线到昭阳区,目前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税收达到800万元。以华坚鞋业为契机,不断深化与东莞制鞋产业合作,促成东莞勇诚鞋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加入云南华坚产业链,从事运动鞋整鞋产品生产。2018年成功引进东莞立时电子,投资3000万元建设手机数据线等电子配件生产线,同步引进立勤、立鑫等企业进行电视机、手机、电脑整机等生产。华坚鞋业集团、和亿日用制品有限公司、顺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优势企业,引进液晶显示屏生产、通信电子设备加工、苹果冷藏与保鲜分选等高科技先进技术,2019年度实际投资达7.44亿元,带动和促进脱贫人口达3万余人,今后可实现总投资40余亿元、年税收1亿余元。

(二)注重产业带贫,焕发脱贫“新活力”

政府企业齐上阵。为提高昭阳农村农业技术,培育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探索 “公司+贫困户”、“贫困户+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的全方位投入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的作用,投入专项扶贫协作资金2840万元用于苹果、蔬菜等基地建设;引导社会帮扶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村企结对。重点发展电子、水电铝、苹果、马铃薯、蔬菜等产业,建成苹果基地5万亩、胡萝卜基地3000亩、蔬菜大棚2200栋,苹果冷链物流及加工基地1个,为实现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训就业一体化。针对昭阳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广“定向培训+订单就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发展模式。一是多措并举抓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点对点开展岗前培训,利用帮扶资金专项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1667人、致富带头人100名,辐射周边群众,提升产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帮扶702名贫困学生到广东职业院校上学,斩断代际贫困。二是稳定就业保脱贫。依托产业抓就业,2019年,立时电子、深圳隆讯视通、讯尔科技、华坚鞋业等26户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4060人,其中贫困人口1672人。“以前家里有老人,有小娃娃,根本出不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工资高,又能照顾家庭,真的太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了”。张天荣一家原本居住在昭阳区偏远高寒的大山包马路村,交通不便,就业无出路,一家五口月收入仅600元,去年年底搬迁至位于中心城市北边的红路馨居安置点,经送岗上门,他在家门口的讯尔电子科技公司实现了就业,月收入增至3000元。

依托组织抓输出,通过劳务供需对接,举办专场招聘会、创新劳务政策宣传等方式,累计完成劳务输出20余批次,培训贫困劳动力1667人,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8561人,其中:结对地区就业达1277人。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化力度,点对点组织专列9批次、专车59批次、专机1批次,共输送7452人(建档立卡户1661人)返厂复工,送往结对地区1282人,帮助缓解结对地区务工紧缺困难。

(三)力抓消费扶贫,集聚脱贫“新高地”

为使贫困群众从市场获益,让消费扶贫带动昭阳脱贫,东西部扶贫协作致力于引导多家企业到昭阳区开展产销对接,通过摸清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种养殖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达成苹果等多项购销协议,实现消费扶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脱贫致富。已成功促成东莞市泽景公司与海升集团签订3000吨苹果采购协议,万达丰农投蔬果有限公司与苏家院镇、大岍农公司与洒渔镇分别签订2000吨苹果采购协议,东莞百康集团与昭阳区苏甲乡桂庆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对销渠道。通过扶贫协作,帮助销售苹果、蔬菜、花椒、鸡蛋等昭阳农特产品1万余吨,销售金额达1.2亿元,切实为脱贫攻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为克服疫情影响,减少农产品滞销,通过产业协作机制帮助输出蔬菜等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另外,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依托“互联网+”等线上线下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昭阳红”“高原红”“昭福”“红云”等多个畅销品牌正乘着东西协作扶贫的东风走进高端市场,走出国门。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产业协作是东莞与昭阳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精彩缩影,是两省两市携手攻坚、携手奔小康的真实写照。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东莞昭阳万众一心、携手共进,必将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新时代脱贫攻坚优质答卷,必将开创产业协作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三、经验启示

(一)强化组织协调,深度交流,是推进产业协作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政企交流互动协作,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鼓励引导东部企业落户昭阳,以专项招商、以商招商为抓手,以扶贫产业园为平台,支持园区外已有的优势企业入驻园区,与园区内中小企业建立原料供应、协作生产关系,强力推进对口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外来优质企业从有到多、由多到优的转变。支持扶贫产业园的大中小企在生产种植、产品深加工等供应链环节中相互参股、协作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困难群众利益共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增收致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互补,是奠定产业协作共赢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昭阳农特产品如马铃薯、苹果等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合力提升特色产业项目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水平,在拉动消费上创新举措,变资源为资金、变输血为造血,推进消费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育,聚焦就业,是实现产业协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人才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加强贫困地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组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实行稳岗补贴等原有做法的基础上,以坚持精准摸底、坚持岗位推送、坚持复产跟进、坚持辟径保通、坚持暖心服务“五个坚持”推进农民工转移业,加快农村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出家门、进工厂、当工人、挣工资,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依托产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劳动素质不断提高,将为产业壮大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昭通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东西协作、定点扶贫    
乡村发展

产业协作促脱贫莞昭共筑“小康梦”

时间:2020-09-11 14:59:5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昭阳工业园区.bmp

一、背景导读

昭阳地处“南丝绸之路”要冲,是云南最早连接中原、沟通世界的“北大门”和商贸重镇,也是早期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曾创造过灿烂的“朱提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过早开发、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的现状,是云南乃至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东莞市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与昭通市昭阳区成为两地结对协作的镇区。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昭阳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产业协作作为东西协作的“先手棋”,甄选优秀企业、畅通人才渠道,注重产业协作,充分挖掘自身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协作进程,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迈开了产业协作发展的坚实步伐,为昭阳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泉,带动昭阳区高质量发展。至2019年,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11.37:48.45:40.18优化为10.41:44.59:45.0,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38.5亿元,年均增长9.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894.01亿元,年均增长20.34%;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52.42亿元,年均增长5.82%;工业总产值实现304.26元,年均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796元,年均增长10.3%。全区累计脱贫46914户194778人,实现70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39个)达到出列标准,145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全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22.01%降至目前的1.27%,达到整体退出标准。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园区平台,激活脱贫“新引擎”

2016年9月12日,为响应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广东省委和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到昭调研,根据两省扶贫合作框架,按照“中央要求、广东所能、昭通所需、企业所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广东电子信息、鞋帽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先向昭阳转移,将易地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4.55平方公里的昭阳扶贫产业园,为全区脱贫攻坚和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精准定位搭平台。昭阳区扶贫产业园集红路安置区、工业园区、职教园区、苹果特色小镇于一体,并在贫困村、组多点布局扶贫车间协同发展,形成“一园、四区、多点”总体空间格局,就近就地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服务方案”的工作思路,明确重点项目挂钩领导,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无缝隙、保姆式、一条龙”的服务。以企业集聚的双创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资金,在扶贫产业园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把党建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服务企业提供平台保障。

政策优惠促协作。研究制定《昭阳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试行)》,针对东西部协作企业实行减免标准厂房租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用电分户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对在扶贫产业园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予6个月的稳岗补贴,每三个月发放一次,每次补贴1500元,促进职工技能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加;积极推动企业帮扶,开展助学活动。积极动员有关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展教育帮扶,动员入驻园区的云南顺华科技公司,开展助学资助活动,对三寨村徐德翠等5人贫困大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困难,完成学业。

以商招商引投资。按照推动东莞鞋业、电子产品配件等产业链向昭阳转移的招商思路,2017年成功引进东莞华坚鞋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云南华坚鞋面厂,并转移部分整鞋生产线到昭阳区,目前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税收达到800万元。以华坚鞋业为契机,不断深化与东莞制鞋产业合作,促成东莞勇诚鞋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加入云南华坚产业链,从事运动鞋整鞋产品生产。2018年成功引进东莞立时电子,投资3000万元建设手机数据线等电子配件生产线,同步引进立勤、立鑫等企业进行电视机、手机、电脑整机等生产。华坚鞋业集团、和亿日用制品有限公司、顺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优势企业,引进液晶显示屏生产、通信电子设备加工、苹果冷藏与保鲜分选等高科技先进技术,2019年度实际投资达7.44亿元,带动和促进脱贫人口达3万余人,今后可实现总投资40余亿元、年税收1亿余元。

(二)注重产业带贫,焕发脱贫“新活力”

政府企业齐上阵。为提高昭阳农村农业技术,培育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探索 “公司+贫困户”、“贫困户+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的全方位投入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的作用,投入专项扶贫协作资金2840万元用于苹果、蔬菜等基地建设;引导社会帮扶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村企结对。重点发展电子、水电铝、苹果、马铃薯、蔬菜等产业,建成苹果基地5万亩、胡萝卜基地3000亩、蔬菜大棚2200栋,苹果冷链物流及加工基地1个,为实现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训就业一体化。针对昭阳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广“定向培训+订单就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发展模式。一是多措并举抓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点对点开展岗前培训,利用帮扶资金专项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1667人、致富带头人100名,辐射周边群众,提升产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帮扶702名贫困学生到广东职业院校上学,斩断代际贫困。二是稳定就业保脱贫。依托产业抓就业,2019年,立时电子、深圳隆讯视通、讯尔科技、华坚鞋业等26户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4060人,其中贫困人口1672人。“以前家里有老人,有小娃娃,根本出不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工资高,又能照顾家庭,真的太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了”。张天荣一家原本居住在昭阳区偏远高寒的大山包马路村,交通不便,就业无出路,一家五口月收入仅600元,去年年底搬迁至位于中心城市北边的红路馨居安置点,经送岗上门,他在家门口的讯尔电子科技公司实现了就业,月收入增至3000元。

依托组织抓输出,通过劳务供需对接,举办专场招聘会、创新劳务政策宣传等方式,累计完成劳务输出20余批次,培训贫困劳动力1667人,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8561人,其中:结对地区就业达1277人。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化力度,点对点组织专列9批次、专车59批次、专机1批次,共输送7452人(建档立卡户1661人)返厂复工,送往结对地区1282人,帮助缓解结对地区务工紧缺困难。

(三)力抓消费扶贫,集聚脱贫“新高地”

为使贫困群众从市场获益,让消费扶贫带动昭阳脱贫,东西部扶贫协作致力于引导多家企业到昭阳区开展产销对接,通过摸清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种养殖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达成苹果等多项购销协议,实现消费扶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脱贫致富。已成功促成东莞市泽景公司与海升集团签订3000吨苹果采购协议,万达丰农投蔬果有限公司与苏家院镇、大岍农公司与洒渔镇分别签订2000吨苹果采购协议,东莞百康集团与昭阳区苏甲乡桂庆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对销渠道。通过扶贫协作,帮助销售苹果、蔬菜、花椒、鸡蛋等昭阳农特产品1万余吨,销售金额达1.2亿元,切实为脱贫攻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为克服疫情影响,减少农产品滞销,通过产业协作机制帮助输出蔬菜等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另外,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依托“互联网+”等线上线下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昭阳红”“高原红”“昭福”“红云”等多个畅销品牌正乘着东西协作扶贫的东风走进高端市场,走出国门。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产业协作是东莞与昭阳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精彩缩影,是两省两市携手攻坚、携手奔小康的真实写照。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东莞昭阳万众一心、携手共进,必将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新时代脱贫攻坚优质答卷,必将开创产业协作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三、经验启示

(一)强化组织协调,深度交流,是推进产业协作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政企交流互动协作,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鼓励引导东部企业落户昭阳,以专项招商、以商招商为抓手,以扶贫产业园为平台,支持园区外已有的优势企业入驻园区,与园区内中小企业建立原料供应、协作生产关系,强力推进对口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外来优质企业从有到多、由多到优的转变。支持扶贫产业园的大中小企在生产种植、产品深加工等供应链环节中相互参股、协作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困难群众利益共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增收致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互补,是奠定产业协作共赢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昭阳农特产品如马铃薯、苹果等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合力提升特色产业项目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水平,在拉动消费上创新举措,变资源为资金、变输血为造血,推进消费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育,聚焦就业,是实现产业协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人才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加强贫困地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组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实行稳岗补贴等原有做法的基础上,以坚持精准摸底、坚持岗位推送、坚持复产跟进、坚持辟径保通、坚持暖心服务“五个坚持”推进农民工转移业,加快农村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出家门、进工厂、当工人、挣工资,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依托产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劳动素质不断提高,将为产业壮大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昭通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