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姚县“彝绣云裳”促增收文化帮扶助脱贫

时间:2020-09-11 15:48:3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导师讲解.jpeg

一、背景导读

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绣房,一缕缕神奇的彩色丝线在绣娘们的指尖来回跳动,一幅幅颇具民族特色的图案渐渐“鲜活”起来,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映入眼帘,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枕头、挎包、荷包、钱夹、记事本……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绣娘们娴熟的绣法,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她们正用一双双巧手织就脱贫路、绣出小康梦……

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距州府楚雄120公里、省会昆明289公里,幅员面积4146平方公里,辖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15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3万。世居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4%。大姚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独特,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大姚彝绣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77个贫困行政村、10055户38188人贫困人口。近年来,大姚县因势利导,把发展彝绣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保护传承了彝绣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古老的手工彝绣逐步走向产业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亮点产业。绣娘通过刺绣年收入普遍增加10000元左右,专职绣娘可达30000元到40000元,20000元以上的骨干绣娘达200余人。2019年,全县彝绣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7400万元,带动6810户农户户均增收100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40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搭建组织平台,着力解决“谁来绣”问题。长期以来,彝绣都是以家庭式自产自足为主,极少以商品买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加之受机制绣的冲击,从事手工绣及会绣能绣的人越来越少,彝绣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扶贫工程以来,各级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彝绣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大姚县紧紧抓住这些历史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先后投入各类项目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创建巾帼彝绣巧手脱贫示范基地5个,带动越来越多的巧手绣娘就业增收;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会员”等运作模式,大力培育彝绣带头人和发展壮大彝绣队伍。目前,全县共组建彝绣企业16家,其中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型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培养出彝绣巧手970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00余名。企业、协会(合作社)等彝绣组织的成立,为彝绣巧手经纪人和贫困妇女之间搭建了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宣传交流的平台,成为了绣娘的“一座桥、一所学校、一个家”,即:“一座桥”就是彝绣组织成为沟通会员与市场、女能手与彝族妇女的桥梁,“一所学校”就是指彝绣组织成为提高绣女素质的培训学校,“一个家”是指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大姚彝绣文化产业逐步走入了新经济组织合作化的发展之路,逐步走向深层次发展的轨道。

(二)搭建培训平台,着力解决“怎么绣”问题。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把学习培训作为发展彝绣产业的首要任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提高绣女技艺水平和绣品市场竞争力。2012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妇基会、云南省妇联、玫琳凯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玫琳凯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组织彝绣巧手骨干28人到杭州、苏州、北京、新疆、四川等地学习刺绣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研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苏绣和蜀绣的知名专家对“咪依噜”和“纳苏”2家公司以及骨干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对绣品和绣娘的技艺针法、色彩搭配、构图设计以及市场定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解决绝大部分绣娘用料低劣、满针满绣、缺乏创意导致绣品粗糙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绣娘的刺绣技能,使大姚彝绣精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投入经费精心制作大姚彝绣光碟400余张,先后发放至全县12个乡镇和129个村居委会,组织绣娘进行学习观摩。2019年,全州“巾帼脱贫行动”彝绣培训班在大姚举办。近三年来,大姚县共举办彝绣技能和电商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娘4200余人。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绣娘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了大姚彝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搭建宣传平台,着力解决“谁来买”问题。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提升大姚彝绣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结合大姚举办昙华彝族插花节、三台赛装节、大姚彝绣文化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时机,积极组织开展“最佳彝绣产品”“十大绣娘”等评选大赛,较好地扩大了彝绣产品的影响力。同时,精心组织、积极参加“南博会”“文博会”“慈博会”“国际博览会”、香港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海民博会、成都博会等大型展会,多途径多渠道向省内外、国内外宣传展示大姚彝绣精品,大姚彝绣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的绣品于2014年荣获了彝绣界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成为全国刺绣行业唯一一家通过评定的企业,标志着大姚彝绣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法人罗珺被选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法人樊志勇于2015年获得指尖上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动态展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2017年被认定为工艺美术师、最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师称号;入选2018年云南省“万人计划”8个专项人才之一,被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云岭首席技师”荣誉称号。2019年,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获评“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与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同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荣誉。一项项殊荣的获得,为大姚巾帼巧手脱贫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搭建销售平台,着力解决“怎么卖”问题。大力扶持培养“彝绣巧手”经纪人,并积极帮助彝绣企业及经纪人到楚雄、昆明以及省外建立彝绣展销部和工作室,大姚本土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发展了北京、上海、昆明、台湾等6个经销商,拓展了6个经销商城市的12个零散销售点,引领彝族手工刺绣走向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发展道路。2018年9月,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把彝绣搬到了国内最高规格的秀场“北京时装周”,随后又发起了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帮助彝族绣娘的《幸福指尖计划》,开启了“纳苏”品牌的公益之路。全县在全国6个省份的8个地区,建立“幸福指尖帮扶点”,落地扶持贫困绣娘、残疾人绣娘,对她们进行免费专业实训,并给予订单支持和免费复训。这些展销部和工作室有效发挥了内联刺绣娘能手、外联县内外彝绣品的市场纽带作用,成为了进一步推介销售彝绣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经验启示

(一)民族文化对脱贫攻坚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于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功能,是一个民族历史演进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总和。大姚千里彝山涵养和孕育了底蕴丰厚的彝族人文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彝族文化,也衍生出了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脱贫攻坚以来,大姚县把保护传承以彝绣为主的民族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相结合,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大举措,部分农村妇女因“绣”得业,以“绣”致富,既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彝绣,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彝绣实现了脱贫致富,农村妇女“半边天”作用凸显。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手工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一路走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加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都为民族文化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文化扶贫重在提升组织化推动产业化。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从广义上讲,文化扶贫也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就得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作文章、下功夫,像抓产业扶贫“五个全覆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政策支持、组织保障)那样抓文化扶贫。否则,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再丰厚、再有特色,也走不出“家门”,依然是“一盘散沙”“各吹各打”,产生不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衰落失传。大姚彝绣产业之所以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培育彝绣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绣娘与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统一组织开展培训、统一设计图案、统一调供原料、统一制作标准、统一验收营销,绣娘既可在新型经营主体厂房集中加工绣件当“专职绣娘”,也可居家利用农闲时间代加工绣件当“兼职绣娘”。在新型经营主体及骨干绣娘的辐射带动下,一大批有基础的农村妇女“重拾旧业”,一些“零”基础的妇女主动加入彝绣“娘子军”,彝绣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彝绣产品也从自产自销走向市场。

(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关系到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也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一方面对文化产品的审美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就彝绣而言,有的人喜欢传统元素多一点,讲求色彩艳丽、大红大绿;有的人喜欢现代元素多一点,讲求淡妆素雅、彝绣只作点缀。文化产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形势,及时创新,就会失去市场。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大姚县不断加大彝绣产业研发创新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对“咪依噜”“纳苏”等实力相对较强、帮贫带贫作用较为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使其主动接轨国内外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在挖掘、整理、保留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技法,在质地、花样、构图、载体、民族特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创作彝绣精品,着力打造彝绣品牌,从而提高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当前,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刺绣文化资源,大姚彝绣文化产业正如朝阳般缓缓初升。从文化深度和产业高度方面着手,深耕文化,全县上下为把大姚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名县”而接续奋进,大姚彝绣文化的明天也将如百草岭上的马缨花般烂漫盛开、红红火火!

(云南楚雄州大姚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东西协作、定点扶贫    

大姚县“彝绣云裳”促增收文化帮扶助脱贫

时间:2020-09-11 15:48:3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导师讲解.jpeg

一、背景导读

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绣房,一缕缕神奇的彩色丝线在绣娘们的指尖来回跳动,一幅幅颇具民族特色的图案渐渐“鲜活”起来,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映入眼帘,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枕头、挎包、荷包、钱夹、记事本……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绣娘们娴熟的绣法,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她们正用一双双巧手织就脱贫路、绣出小康梦……

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距州府楚雄120公里、省会昆明289公里,幅员面积4146平方公里,辖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15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3万。世居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4%。大姚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独特,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大姚彝绣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77个贫困行政村、10055户38188人贫困人口。近年来,大姚县因势利导,把发展彝绣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保护传承了彝绣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古老的手工彝绣逐步走向产业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亮点产业。绣娘通过刺绣年收入普遍增加10000元左右,专职绣娘可达30000元到40000元,20000元以上的骨干绣娘达200余人。2019年,全县彝绣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7400万元,带动6810户农户户均增收100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40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搭建组织平台,着力解决“谁来绣”问题。长期以来,彝绣都是以家庭式自产自足为主,极少以商品买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加之受机制绣的冲击,从事手工绣及会绣能绣的人越来越少,彝绣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扶贫工程以来,各级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彝绣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大姚县紧紧抓住这些历史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先后投入各类项目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创建巾帼彝绣巧手脱贫示范基地5个,带动越来越多的巧手绣娘就业增收;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会员”等运作模式,大力培育彝绣带头人和发展壮大彝绣队伍。目前,全县共组建彝绣企业16家,其中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型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培养出彝绣巧手970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00余名。企业、协会(合作社)等彝绣组织的成立,为彝绣巧手经纪人和贫困妇女之间搭建了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宣传交流的平台,成为了绣娘的“一座桥、一所学校、一个家”,即:“一座桥”就是彝绣组织成为沟通会员与市场、女能手与彝族妇女的桥梁,“一所学校”就是指彝绣组织成为提高绣女素质的培训学校,“一个家”是指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大姚彝绣文化产业逐步走入了新经济组织合作化的发展之路,逐步走向深层次发展的轨道。

(二)搭建培训平台,着力解决“怎么绣”问题。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把学习培训作为发展彝绣产业的首要任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提高绣女技艺水平和绣品市场竞争力。2012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妇基会、云南省妇联、玫琳凯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玫琳凯促进女性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组织彝绣巧手骨干28人到杭州、苏州、北京、新疆、四川等地学习刺绣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研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苏绣和蜀绣的知名专家对“咪依噜”和“纳苏”2家公司以及骨干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对绣品和绣娘的技艺针法、色彩搭配、构图设计以及市场定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解决绝大部分绣娘用料低劣、满针满绣、缺乏创意导致绣品粗糙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绣娘的刺绣技能,使大姚彝绣精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投入经费精心制作大姚彝绣光碟400余张,先后发放至全县12个乡镇和129个村居委会,组织绣娘进行学习观摩。2019年,全州“巾帼脱贫行动”彝绣培训班在大姚举办。近三年来,大姚县共举办彝绣技能和电商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娘4200余人。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绣娘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了大姚彝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搭建宣传平台,着力解决“谁来买”问题。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提升大姚彝绣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近年来,结合大姚举办昙华彝族插花节、三台赛装节、大姚彝绣文化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时机,积极组织开展“最佳彝绣产品”“十大绣娘”等评选大赛,较好地扩大了彝绣产品的影响力。同时,精心组织、积极参加“南博会”“文博会”“慈博会”“国际博览会”、香港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海民博会、成都博会等大型展会,多途径多渠道向省内外、国内外宣传展示大姚彝绣精品,大姚彝绣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的绣品于2014年荣获了彝绣界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成为全国刺绣行业唯一一家通过评定的企业,标志着大姚彝绣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法人罗珺被选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法人樊志勇于2015年获得指尖上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动态展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2017年被认定为工艺美术师、最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师称号;入选2018年云南省“万人计划”8个专项人才之一,被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云岭首席技师”荣誉称号。2019年,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获评“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与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同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荣誉。一项项殊荣的获得,为大姚巾帼巧手脱贫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搭建销售平台,着力解决“怎么卖”问题。大力扶持培养“彝绣巧手”经纪人,并积极帮助彝绣企业及经纪人到楚雄、昆明以及省外建立彝绣展销部和工作室,大姚本土的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发展了北京、上海、昆明、台湾等6个经销商,拓展了6个经销商城市的12个零散销售点,引领彝族手工刺绣走向技术品质化、绣娘意识市场化、彝绣市场国际化发展道路。2018年9月,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把彝绣搬到了国内最高规格的秀场“北京时装周”,随后又发起了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帮助彝族绣娘的《幸福指尖计划》,开启了“纳苏”品牌的公益之路。全县在全国6个省份的8个地区,建立“幸福指尖帮扶点”,落地扶持贫困绣娘、残疾人绣娘,对她们进行免费专业实训,并给予订单支持和免费复训。这些展销部和工作室有效发挥了内联刺绣娘能手、外联县内外彝绣品的市场纽带作用,成为了进一步推介销售彝绣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经验启示

(一)民族文化对脱贫攻坚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突出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于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功能,是一个民族历史演进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总和。大姚千里彝山涵养和孕育了底蕴丰厚的彝族人文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彝族文化,也衍生出了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的彝族刺绣。脱贫攻坚以来,大姚县把保护传承以彝绣为主的民族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相结合,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大举措,部分农村妇女因“绣”得业,以“绣”致富,既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彝绣,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彝绣实现了脱贫致富,农村妇女“半边天”作用凸显。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手工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一路走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加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都为民族文化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文化扶贫重在提升组织化推动产业化。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从广义上讲,文化扶贫也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就得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作文章、下功夫,像抓产业扶贫“五个全覆盖”(规划引领、项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政策支持、组织保障)那样抓文化扶贫。否则,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再丰厚、再有特色,也走不出“家门”,依然是“一盘散沙”“各吹各打”,产生不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衰落失传。大姚彝绣产业之所以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培育彝绣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绣娘与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统一组织开展培训、统一设计图案、统一调供原料、统一制作标准、统一验收营销,绣娘既可在新型经营主体厂房集中加工绣件当“专职绣娘”,也可居家利用农闲时间代加工绣件当“兼职绣娘”。在新型经营主体及骨干绣娘的辐射带动下,一大批有基础的农村妇女“重拾旧业”,一些“零”基础的妇女主动加入彝绣“娘子军”,彝绣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彝绣产品也从自产自销走向市场。

(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关系到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也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一方面对文化产品的审美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就彝绣而言,有的人喜欢传统元素多一点,讲求色彩艳丽、大红大绿;有的人喜欢现代元素多一点,讲求淡妆素雅、彝绣只作点缀。文化产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形势,及时创新,就会失去市场。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大姚县不断加大彝绣产业研发创新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对“咪依噜”“纳苏”等实力相对较强、帮贫带贫作用较为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使其主动接轨国内外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在挖掘、整理、保留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技法,在质地、花样、构图、载体、民族特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创作彝绣精品,着力打造彝绣品牌,从而提高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当前,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刺绣文化资源,大姚彝绣文化产业正如朝阳般缓缓初升。从文化深度和产业高度方面着手,深耕文化,全县上下为把大姚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名县”而接续奋进,大姚彝绣文化的明天也将如百草岭上的马缨花般烂漫盛开、红红火火!

(云南楚雄州大姚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