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用心呵护折翼天使,潜心送教助力遨翔

时间:2020-09-11 19:20:4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师生齐诵《忆江南》.jpg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在广信区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下,五府山小学秉承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工作目标,将教育扶贫工作列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用机制、行动、关爱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切实守护适龄残疾儿童成长,助力折翼天使翱翔幸福天空。

一、 用机制织就“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严密网”

建立工作责任制度。针对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无法随班就读这一现象,学校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控辍保学小组等几个小组,明确了中心小学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完小校长为辖区具体责任人,送教教师是送教对象的第一负责人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做到每生有所教、教有所责、责有所担,确保教育扶贫送教上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控辍保学机制。严格按照区教体局要求,学校在本校内构建起“责任控辍、扶贫控辍、关爱控辍、制度控辍、质量控辍、依法控辍”的“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新机制,实施精准资助措施。建立学生信息台账。为让每一个学龄段建档立卡户子女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鉴定下,学校精准采集了当地特殊儿童的学生信息,对身体能够具备学习条件的,不能入校学习的15名重度残障孩子,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建立学生信息台账,制定了专门档案,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二、 用行动打牢“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基本功”

一方面,宣讲先行。学校分村组建了多支教育扶贫宣讲教师队伍,分片区,或以集体宣讲,或以入户宣讲,或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到辖区范围内的村居、家庭开展教育扶贫宣讲活动,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学校学期初召开召开家长会,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利用腾讯智慧校园平台“消息通知”推送相关扶贫知识,形成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不支持、不督促子女按时入学、上学是违法行为,维护《义务教育法》的权威性,为控辍保学打牢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送教跟进。在全面建立特殊儿童信息台账和广泛宣传宣讲政策的基础上,学校为每一个特殊儿童“私人定制”了合适的送教方案和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孩子们如何自我保护、报警电话求助、自我锻炼、人民币的认识及简单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并且做到每周至少送教两课时,让每一名特殊儿童学得上、学的进、学得好。例如,学校下属的的村完小———坂心小学,原有一名四年级学生,名叫叶书贤,年10岁,之前因肌肉萎缩双腿无法正常站立,经上海医院专家检查建议休学在家复健。他不同于其他的送教孩子,聪明活泼,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能重回课堂的他每天看着都心事重重的样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今年开学初,班主任老师通过摸底调查,知道他不能来校就读后,立即制定了送教方案,开展每周至少两课时的送教活动,在一次次的授课中,叶书贤逐步成长,眼神里也恢复了往日光彩和自信。

三、用关爱汇聚“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源动力

一方面,“源”自行动联动。送教工作既是暖心工程又是系统工程。为切实落实好送教工作,学校教师与各帮扶干部、镇村干部一道,到全镇所有的建档立卡户适龄儿童家庭中宣传《义务教育》,积极做好劝导工作,做到让每个孩子能不辍学就不辍学,能到学校来就不待在家。高洲村送教对象方式松的家长提到:“现在党的政策真好,教体局又重视,我们家式松不能到校读书的心愿终于了结了,每周都有老师来给我们式松上课,真的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和政府的关心,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给孩子更好得生活。”

另一方面,“源”自精心诚心。学校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家校联动,加大对特殊儿童关爱保护力度。利用闲置校舍、房屋开设村级特殊儿童阳光家园,不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如为他们过生日、开展心理健康游戏活动等,定期为特殊儿童拨通连接他们父母的视频电话,学习上结对帮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感情联系和亲情交流,让这些特殊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辖区范围内的最偏远村---塘里村,有一名脑瘫儿童叫徐曼玲,年12,却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为了送教上门,让她能享受教育的快乐,塘里小学送教教师每周都舍弃休息日,驱车送教至移民搬迁后距离学校80公里的茅家岭塔水村。两年多的送教,徐曼玲从只能进行简单地发音,只会一个字、两个字的表达,到现在已经会简单的画画、……, 每次的送教老师离开,一向安静的徐曼玲都会留下不舍的眼泪。老师在她眼里也成了“大哥哥、大姐姐”,而这些送教老师也都默契地把徐曼玲当成了自己的妹妹,“送教”变成了陪伴,师生变成了家人。

通过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残障孩子基本能力的提升,让孩子更多地学会与人交流,提高了孩子的沟通能力,从而更有自信地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合作,提升了家长对学校、对社会的满意度;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师德师风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弘扬了奉献精神。五府山小学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关爱每一个折翼天使,行进在教育扶贫送教路上的步伐将会更加地坚定而有力!

(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教育体育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教育扶贫、案例    

用心呵护折翼天使,潜心送教助力遨翔

时间:2020-09-11 19:20:4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师生齐诵《忆江南》.jpg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在广信区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下,五府山小学秉承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工作目标,将教育扶贫工作列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用机制、行动、关爱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切实守护适龄残疾儿童成长,助力折翼天使翱翔幸福天空。

一、 用机制织就“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严密网”

建立工作责任制度。针对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和少年无法随班就读这一现象,学校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控辍保学小组等几个小组,明确了中心小学校长是控辍保学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完小校长为辖区具体责任人,送教教师是送教对象的第一负责人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做到每生有所教、教有所责、责有所担,确保教育扶贫送教上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控辍保学机制。严格按照区教体局要求,学校在本校内构建起“责任控辍、扶贫控辍、关爱控辍、制度控辍、质量控辍、依法控辍”的“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新机制,实施精准资助措施。建立学生信息台账。为让每一个学龄段建档立卡户子女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鉴定下,学校精准采集了当地特殊儿童的学生信息,对身体能够具备学习条件的,不能入校学习的15名重度残障孩子,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建立学生信息台账,制定了专门档案,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二、 用行动打牢“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基本功”

一方面,宣讲先行。学校分村组建了多支教育扶贫宣讲教师队伍,分片区,或以集体宣讲,或以入户宣讲,或以走街串巷的方式,到辖区范围内的村居、家庭开展教育扶贫宣讲活动,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学校学期初召开召开家长会,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利用腾讯智慧校园平台“消息通知”推送相关扶贫知识,形成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不支持、不督促子女按时入学、上学是违法行为,维护《义务教育法》的权威性,为控辍保学打牢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送教跟进。在全面建立特殊儿童信息台账和广泛宣传宣讲政策的基础上,学校为每一个特殊儿童“私人定制”了合适的送教方案和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孩子们如何自我保护、报警电话求助、自我锻炼、人民币的认识及简单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并且做到每周至少送教两课时,让每一名特殊儿童学得上、学的进、学得好。例如,学校下属的的村完小———坂心小学,原有一名四年级学生,名叫叶书贤,年10岁,之前因肌肉萎缩双腿无法正常站立,经上海医院专家检查建议休学在家复健。他不同于其他的送教孩子,聪明活泼,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能重回课堂的他每天看着都心事重重的样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今年开学初,班主任老师通过摸底调查,知道他不能来校就读后,立即制定了送教方案,开展每周至少两课时的送教活动,在一次次的授课中,叶书贤逐步成长,眼神里也恢复了往日光彩和自信。

三、用关爱汇聚“义务教育有保障”送教工作“源动力

一方面,“源”自行动联动。送教工作既是暖心工程又是系统工程。为切实落实好送教工作,学校教师与各帮扶干部、镇村干部一道,到全镇所有的建档立卡户适龄儿童家庭中宣传《义务教育》,积极做好劝导工作,做到让每个孩子能不辍学就不辍学,能到学校来就不待在家。高洲村送教对象方式松的家长提到:“现在党的政策真好,教体局又重视,我们家式松不能到校读书的心愿终于了结了,每周都有老师来给我们式松上课,真的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和政府的关心,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给孩子更好得生活。”

另一方面,“源”自精心诚心。学校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家校联动,加大对特殊儿童关爱保护力度。利用闲置校舍、房屋开设村级特殊儿童阳光家园,不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如为他们过生日、开展心理健康游戏活动等,定期为特殊儿童拨通连接他们父母的视频电话,学习上结对帮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感情联系和亲情交流,让这些特殊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辖区范围内的最偏远村---塘里村,有一名脑瘫儿童叫徐曼玲,年12,却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为了送教上门,让她能享受教育的快乐,塘里小学送教教师每周都舍弃休息日,驱车送教至移民搬迁后距离学校80公里的茅家岭塔水村。两年多的送教,徐曼玲从只能进行简单地发音,只会一个字、两个字的表达,到现在已经会简单的画画、……, 每次的送教老师离开,一向安静的徐曼玲都会留下不舍的眼泪。老师在她眼里也成了“大哥哥、大姐姐”,而这些送教老师也都默契地把徐曼玲当成了自己的妹妹,“送教”变成了陪伴,师生变成了家人。

通过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残障孩子基本能力的提升,让孩子更多地学会与人交流,提高了孩子的沟通能力,从而更有自信地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合作,提升了家长对学校、对社会的满意度;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师德师风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弘扬了奉献精神。五府山小学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关爱每一个折翼天使,行进在教育扶贫送教路上的步伐将会更加地坚定而有力!

(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教育体育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