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科技兴林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赵全录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20-09-12 23:02:33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青海省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身为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赵全录,就出生在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年轻时,总想一展抱负的贫苦庄稼汉赵全录每每眼望着被沙海和草原包裹的家乡,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从高原沙漠戈壁到草原绿洲小康乡村的梦想,从沉思遐想到实现梦想,他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心血。近年来,赵全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召,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青藏高原上一只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带领公司员工和家乡贫困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积极投身家乡产业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20200912159992314334.jpg

【带头治沙,助力家乡生态文明建设】

共和县沙珠玉乡是青海省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不毛之地,每年春季沙尘暴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扫荡沙珠玉盆地,风沙所到之处,公路被堵塞,院墙和房屋被埋没,良田被覆盖。但经过政府和群众四十多年“沙进人退”与“人进沙退”的拉锯战,集中建起了一百多公里的农田防护林带,建成了围护几万多亩农田、村庄的绿洲,如今的沙珠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高原荒漠绿洲”,满眼绿意取代黄沙漫天。这背后不仅有政府的投入,还有很多村民的默默付出。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珠玉人,赵全录曾眼望家乡平整的耕地说“以前大家都住在一个沙窝子里,风沙大的时候,沙子都堆到了家门口。有时候,沙子和庄廓围墙都平了。村里人一有时间,就开始清理沙子,费了不少心血。然而收效不大”。 他决心继承祖辈们封沙治沙的优良传统,1978年他在沙珠玉乡农科所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之余,精心研究水钻造林、草方格沙障法,带领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的村民将一颗颗乌柳和柠条插播到家门前流动的沙丘上,把流动的沙丘牢牢地固定住,使黄沙退去,绿色重现。2002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建立初期,主要经营林木、花卉、牧草、种苗种植生产和销售、商铺出租、旅店经营、粮油加工等。2003年开始,他凭借治沙实践经验,带领公司员工积极投身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与铁盖乡、沙珠玉乡、塘格木镇、切吉乡等乡镇签订荒山承包合同,用于林业项目的建设。先后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项目、黑土滩治理项目、“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等,累计造林面积超过70万亩,为家乡国土绿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出资400余万元,在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实施绿化村庄项目,在村里庄廓院四周种植云杉、丁香、柏树等,动员村民也加入到种树、修渠、打井、围栏的行列,共同绿化村庄。家乡群众经常翘起大拇指骄傲地说:“赵全录是我们科技兴林的带头人”。2020年4月,赵全录荣获“青海省国土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00912159992317063.jpg

【艰苦创业,带头调整家乡产业结构】

60岁的赵全录从十几年前从事开大车跑运输、繁育苗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后的他竟在枸杞种植方面成了名,并凭借自己独到的经验技术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赞许和认可,他的有机枸杞不仅出了名,还卖到了国外,成为共和地区有名的“枸杞大王”。

2003年,40岁出头的赵全录成立了他的小公司——共和县玉苗有限责任公司,期间,赵全录多次到海西州、以及甘肃宁夏等地方进行考察学习。2009年,他从宁夏引进枸杞苗3万株,在共和县下塔迈村流转了80亩土地,种下第一批枸杞树苗,这一次他种植的枸杞成活率达到了80%,他第一次尝试种植枸杞就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这也使赵全录重新找到了人生定位,从此,赵全录便一头扎进试验田,全身心培育优良的枸杞种苗。从2011年开始他又扩大种植规模,在共和县切吉林场流转了700亩土地,流转了邻村270亩土地,种植了从宁夏引进的宁夏枸杞2号、3号苗子2万株,他给枸杞施的肥是青海特有的有机肥料,青海人都叫它“羊板粪”,枸杞的长势很旺盛,成活率高,挂果也不错。他一边实践一边学习,逐渐掌握了枸杞种植的要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第一年,他就收入6万多元,终于在枸杞地里刨出了“真金”。2012年,他又承包了50亩土地,建立了枸杞苗木基地,同时,投资128万元加大电力、水利、烘干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厂房规模,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培养了当地2名技术人员,赵全录说:“我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红色产业做大做强,自己的知名品牌,才能够推动我的枸杞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才能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20200912159992326713.jpg

【勇担责任,回报社会助力脱贫攻坚】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这是赵全录常说的话,也是他一直在坚守的信念,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赵全录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以脱贫攻坚为己任,坚持“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理念,带领公司全体员工,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承担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的主体任务,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助推解决共和县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创业环境有限、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实现增收致富。

赵全录在家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全方位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土地收益扶贫方面。采取建档立卡户所属土地流转模式,将撂荒等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枸杞,按照相关标准兑现流转费,既解决贫困户无劳动技能、无创新项目的困难,也让其获得稳定的年收益,实现脱贫的目标。公司先后与恰卜恰镇下塔迈村、龙羊峡镇次汉土亥村、沙珠玉乡珠玉村和耐海塔村、塘格木镇更尕村、切吉乡切吉林场等签订23720亩土地流转合同,其中涉及贫困户1000户。按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向贫困户发放补贴。转移就业扶贫方面。他创办的公司通过固定用工和临时用工的方式,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适合的劳务工作(包括枸杞基地田间管理、农机操作、枸杞采摘,枸杞加工车间流水线工作),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根据建档立卡户的特点,他在枸杞基地、枸杞加工厂安排合适的岗位,让贫困户通过在公司长期务工,年获得4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目前,企业针对全州建档立卡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20个。同时,企业每年对临时用工的需求量大、时间长,大约6个多月。按照不同工种,每人每天可收入100—200元左右。如2018年枸杞采摘期(7月~10月),企业解决1500余个贫困户就业岗位,发放农民工工资达3000万元;对枸杞基地周边农民贫困户按采摘工资标准为每斤鲜果1.6元/人,在全部枸杞采摘完后,发放劳动工资,使每个农民贫困户增收1.4万元。收购原料扶贫。公司在切吉乡建设年加工1万吨的有机肥标准化加工车间,主要原料是羊板粪。公司与500户贫困牧民签订协议,每年定期向周边牧民收购羊板粪,公司向其支付收购金,牧民的羊板粪变废为宝。每年收购羊板粪1.5万立方米(吨),每立方米(吨)收购价60元。技能培训扶贫。企业聘请相关专家,在枸杞种植基地及枸杞加工厂等,现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技能技术培训,既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也增强其致富的信心。每年培训贫困户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已经脱贫的家乡群众称赞他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2020年6月赵全录获“最美共和人”荣誉称号。

(共和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青海共和县、社会扶贫    

科技兴林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赵全录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20-09-12 23:02:33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青海省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身为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赵全录,就出生在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年轻时,总想一展抱负的贫苦庄稼汉赵全录每每眼望着被沙海和草原包裹的家乡,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从高原沙漠戈壁到草原绿洲小康乡村的梦想,从沉思遐想到实现梦想,他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心血。近年来,赵全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召,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青藏高原上一只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带领公司员工和家乡贫困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积极投身家乡产业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20200912159992314334.jpg

【带头治沙,助力家乡生态文明建设】

共和县沙珠玉乡是青海省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不毛之地,每年春季沙尘暴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扫荡沙珠玉盆地,风沙所到之处,公路被堵塞,院墙和房屋被埋没,良田被覆盖。但经过政府和群众四十多年“沙进人退”与“人进沙退”的拉锯战,集中建起了一百多公里的农田防护林带,建成了围护几万多亩农田、村庄的绿洲,如今的沙珠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高原荒漠绿洲”,满眼绿意取代黄沙漫天。这背后不仅有政府的投入,还有很多村民的默默付出。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珠玉人,赵全录曾眼望家乡平整的耕地说“以前大家都住在一个沙窝子里,风沙大的时候,沙子都堆到了家门口。有时候,沙子和庄廓围墙都平了。村里人一有时间,就开始清理沙子,费了不少心血。然而收效不大”。 他决心继承祖辈们封沙治沙的优良传统,1978年他在沙珠玉乡农科所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之余,精心研究水钻造林、草方格沙障法,带领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的村民将一颗颗乌柳和柠条插播到家门前流动的沙丘上,把流动的沙丘牢牢地固定住,使黄沙退去,绿色重现。2002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建立初期,主要经营林木、花卉、牧草、种苗种植生产和销售、商铺出租、旅店经营、粮油加工等。2003年开始,他凭借治沙实践经验,带领公司员工积极投身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与铁盖乡、沙珠玉乡、塘格木镇、切吉乡等乡镇签订荒山承包合同,用于林业项目的建设。先后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项目、黑土滩治理项目、“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等,累计造林面积超过70万亩,为家乡国土绿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出资400余万元,在沙珠玉乡上卡力岗村实施绿化村庄项目,在村里庄廓院四周种植云杉、丁香、柏树等,动员村民也加入到种树、修渠、打井、围栏的行列,共同绿化村庄。家乡群众经常翘起大拇指骄傲地说:“赵全录是我们科技兴林的带头人”。2020年4月,赵全录荣获“青海省国土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00912159992317063.jpg

【艰苦创业,带头调整家乡产业结构】

60岁的赵全录从十几年前从事开大车跑运输、繁育苗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后的他竟在枸杞种植方面成了名,并凭借自己独到的经验技术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赞许和认可,他的有机枸杞不仅出了名,还卖到了国外,成为共和地区有名的“枸杞大王”。

2003年,40岁出头的赵全录成立了他的小公司——共和县玉苗有限责任公司,期间,赵全录多次到海西州、以及甘肃宁夏等地方进行考察学习。2009年,他从宁夏引进枸杞苗3万株,在共和县下塔迈村流转了80亩土地,种下第一批枸杞树苗,这一次他种植的枸杞成活率达到了80%,他第一次尝试种植枸杞就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这也使赵全录重新找到了人生定位,从此,赵全录便一头扎进试验田,全身心培育优良的枸杞种苗。从2011年开始他又扩大种植规模,在共和县切吉林场流转了700亩土地,流转了邻村270亩土地,种植了从宁夏引进的宁夏枸杞2号、3号苗子2万株,他给枸杞施的肥是青海特有的有机肥料,青海人都叫它“羊板粪”,枸杞的长势很旺盛,成活率高,挂果也不错。他一边实践一边学习,逐渐掌握了枸杞种植的要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第一年,他就收入6万多元,终于在枸杞地里刨出了“真金”。2012年,他又承包了50亩土地,建立了枸杞苗木基地,同时,投资128万元加大电力、水利、烘干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厂房规模,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培养了当地2名技术人员,赵全录说:“我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红色产业做大做强,自己的知名品牌,才能够推动我的枸杞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才能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20200912159992326713.jpg

【勇担责任,回报社会助力脱贫攻坚】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这是赵全录常说的话,也是他一直在坚守的信念,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赵全录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以脱贫攻坚为己任,坚持“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理念,带领公司全体员工,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承担产业扶贫项目开发的主体任务,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助推解决共和县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创业环境有限、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实现增收致富。

赵全录在家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全方位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土地收益扶贫方面。采取建档立卡户所属土地流转模式,将撂荒等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枸杞,按照相关标准兑现流转费,既解决贫困户无劳动技能、无创新项目的困难,也让其获得稳定的年收益,实现脱贫的目标。公司先后与恰卜恰镇下塔迈村、龙羊峡镇次汉土亥村、沙珠玉乡珠玉村和耐海塔村、塘格木镇更尕村、切吉乡切吉林场等签订23720亩土地流转合同,其中涉及贫困户1000户。按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向贫困户发放补贴。转移就业扶贫方面。他创办的公司通过固定用工和临时用工的方式,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适合的劳务工作(包括枸杞基地田间管理、农机操作、枸杞采摘,枸杞加工车间流水线工作),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根据建档立卡户的特点,他在枸杞基地、枸杞加工厂安排合适的岗位,让贫困户通过在公司长期务工,年获得4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目前,企业针对全州建档立卡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20个。同时,企业每年对临时用工的需求量大、时间长,大约6个多月。按照不同工种,每人每天可收入100—200元左右。如2018年枸杞采摘期(7月~10月),企业解决1500余个贫困户就业岗位,发放农民工工资达3000万元;对枸杞基地周边农民贫困户按采摘工资标准为每斤鲜果1.6元/人,在全部枸杞采摘完后,发放劳动工资,使每个农民贫困户增收1.4万元。收购原料扶贫。公司在切吉乡建设年加工1万吨的有机肥标准化加工车间,主要原料是羊板粪。公司与500户贫困牧民签订协议,每年定期向周边牧民收购羊板粪,公司向其支付收购金,牧民的羊板粪变废为宝。每年收购羊板粪1.5万立方米(吨),每立方米(吨)收购价60元。技能培训扶贫。企业聘请相关专家,在枸杞种植基地及枸杞加工厂等,现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技能技术培训,既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也增强其致富的信心。每年培训贫困户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已经脱贫的家乡群众称赞他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2020年6月赵全录获“最美共和人”荣誉称号。

(共和县扶贫开发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