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原:牵紧牛鼻子 做好牛事业

时间:2020-10-07 17:24:2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本刊记者 张丽荣 刘红涛

001.jpg

作为宁夏西海固核心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海原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自然生态、社会生产生活、老乡们的经济收入及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2019年脱贫摘帽以来,各级扶贫干部、大扶贫格局中汇集起的社会力量以及贫困群众被激发出的旺盛内生动力,在决胜脱贫攻坚、全民奔赴小康的征程中继续协同发力,贡献出夯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既充满共性又富有个性的海原方案——牵紧牛鼻子,做好牛事业。

2020年夏天,新冠肺炎疫情尚有反复、北方遭受旱情困扰的节骨眼上,记者一行穿行西海固,见证昔日“靠天吃饭”的海原县,究竟依靠怎样的利器,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中牢牢捍卫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

创新引领——牵紧产业的牛鼻子 

海原历史上就是农牧业大县,素有养牛传统,但群众养牛整体规模小、品种杂、养殖技术落后。2014年,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送来了央企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的机遇。海原县委和县政府与华润集团反复论证,制定了走养殖高端肉牛的草畜一体化产业发展脱贫路径。如今,作为自治区定位的良种肉牛繁育基地示范县、西北地区唯一肉牛供港基地,全县肉牛饲养量从2014年的15万头增加到2019年底的27万头,着实牵起了牛产业的牛鼻子。

如果要问牵动海原牛的“牛鼻环”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创新。华润集团在此创新实施“基础母牛银行”,以金融模式推动一产造血,昔日的养殖对象母牛,摇身一变成了金融资产,贫困群众牵着“牛银行”回家,就此踏上了脱贫致富路。迄今为止,在这家“牛银行”里,政府与企业先后投入2.4亿元,累计向13050户建档立卡户赊销西门塔尔基础母牛32342头,贫困户户均养牛3头以上。

为了做好牛事业,海原县委和县政府不断在延展肉牛产业链上下功夫。当记者在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连片的育肥舍前领略现代养殖业的磅礴气势、在成孝种养殖合作社饲草配送基地见识“肉牛营养行动”个体饲草标准配方及“手机轻点,饲草料到家”等便捷服务、在华润6万头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一期屠宰线畅想超低温冷库和肉牛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在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与专家交流高端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时,无不感受到海原这份牛事业的内涵与外延,扎实厚重到颠覆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想象——横看,它是县委和县政府依托华润模式牵起的大格局扶贫项目;纵观,它是产业链高度完整自洽、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范例。望全局,它是全县肉牛产业 “6+1”体系合力支撑的结果;瞅细节,它亦是各级乡村组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作为。

上下同欲者胜,果真是历史必然。曹洼乡脱烈村66岁的建档立卡户雷保军,2015年带领7户村民开始参与“牛银行”项目养殖肉牛,当年自家牵回来5头、全村一共 20头。慢慢地,养牛户家的房子盖起来了,牛棚又扩建了,观望的老百姓纷纷加入。郑旗乡吴湾村54岁的回族老乡杨忠仁,当年也是靠两头华润基础母牛起家,如今家里的7头牛又下了5只小牛犊,还种着11亩西芹,他笑着冲记者伸出两个指头说:“今年收入,能有20万!”  

其实,海原县的牛事业,绝不止于做大做强做精养殖牛产业。各乡镇、各村依托自身优势量身打造的像硒砂瓜、小杂粮等“很牛”“特别牛”的特色产业也精彩纷呈。而产业本身,正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需要紧紧牵住的牛鼻子。

自强不息 ——牵紧就业的牛鼻子 

7月11日,记者来到三河镇富陵移民村。它的改变,离不开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也离不开机遇降临时村民们的自强不息。

富陵村是2017年从海原县三河镇丘陵村整村搬迁而来,并改名为“富陵村”,共396户人家,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63.7%。富,正是当时村民们共同的愿望。搬迁后,从前吃水靠天,出行靠腿的他们,过上了“随时能洗澡,手机交水费,夜里有路灯,院里种蔬菜”的好日子,去年就摘掉了穷帽子。富,成了眼下村民们奋斗着的现实。

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跑大车!富陵村村口就是341国道和福银高速公路,货车司机运输途中每天都能回家过夜,既降低成本,又生活温馨,收入还能翻番。如今,村里B 本驾照持有者就有152人,63辆大车奔忙在交通运输行业。

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开饭店!回族妇女罗艺,是3个孩子的母亲。记者见到她时已经是中午一点了,她还在村里开设的烹饪班参加技能培训。每天课间时分,罗艺都要赶回家给4个月大的幼子喂一次奶,然后再跑回培训现场,她可不想耽误了学业。学成之后,她要开一家饭店,拥有自己的事业。

县里来此组织技能培训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来富陵村免费培训已经7次了,总计培训532人, 400多人已在外就业。作为宁夏交通运输第一县,仅对富陵村一个样本的观察,该村货车驾驶员最低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据统计,海原县目前共有8个专业运输乡镇和15个运输专业村,2019年全县道路货运年完成营运收入近15亿元。海原货运产业,仍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就业空间与潜力。

升维认知——牵紧观念的牛鼻子

需要就业技能,县里面就给富陵村送来了免费培训;需要产业扩容,自治区“四查四补” 就推动县里利用148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专项资金,给富陵村建设1000头牛规模的养殖园区。在政府的主动服务上,享受支持的富陵村绝非个例。

海原县扶贫办主任穆华向记者介绍,疫情困住了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脚步,县里就重点加强养殖政策的调整,以促进群众在养殖上增收。今年前期旱情发作,县里马上又调整饲料补助政策,保护群众的养殖热情。

事实证明,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主动作为,成效总是事半功倍。正是由于县委和县政府充分尊重了民意,修改了原本住楼房的搬迁方案,富陵村民搬迁后才住进了舒心的小院落,后来一周时间拆旧拔穷根,没有一个上访的;再后来,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再后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曾经全县闻名的“上访村”田拐村村民,抱住来调研的县委书记的车头不让走;如今还是这些村民,整村推进7个月过程中,修路拆房老百姓没要政府一分钱,这个上访村向先进村的蜕变,真真切切发自老百姓的内心。2019年底,海原县纪委监委受理信访举报量同比2018年下降49%,处分人数下降25%,两个数字呈现出干部作风切实有效的转变。2019年底,信访批次同比2018年下降14.2%、人次下降11.6%,海原县信访形势呈两降。“现在上访量不大,确保了各级政府正常工作。这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成效,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 穆华说。

采访途中一个细节令记者不能忘却:前往曹洼乡的省道中靖公路,是一条相当重要的产业路。其间有3公里长的一段路面狭窄而颠簸,与两端阔达的大道相连却不相称。问及缘由,原来这里已经深入南华山风景区,在生态保护的红线上,必须严格遵守环保要求。“产业发展重要,生态保护更重要。批复刚刚下来,我们会在原路上平整路面,绝不拓宽。”

为产业铺路,给百姓赋能。人民至上,生态优先。海原县从干部到群众,富脑袋、强认知,理政施策立足长远全面辩证的价值观,这是牢牢牵住了观念层面的牛鼻子。正如县委书记徐海宁说:“2012年来到海原,那时候夏天的主要工作是动员全县干部拉水抗旱,保障人畜饮水。海原生态和干部群众心态的困局,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都被打破了,进入到良性循环的体系中。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作用着干部的内生动力。如今干部们整天在琢磨:如何防止政策一松手马上就返贫?如何弥补科技服务人才短板体系?发现华润在深圳招人,培训完安排到这里工作比我们招人容易,于是县里就与华润、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平台,用整合力量激活政校企这盘棋。像这样的智慧解决方案,比比皆是。”

初心不改——牵紧信仰的牛鼻子  

史店乡田拐村的万亩红梅杏成熟了。7月11日采摘节喜迎游客,不巧,一场急雨把从银川结伴而来的几家人困在了村史馆,紧接着,他们就被陈列在馆里的老照片吸引了。一个叫洲洲的4岁男孩,凝视着20年前镜头记录下的一对父女从自家水窖汲出浑浊饮用水的画面。洲洲的爷爷告诉从小喝纯净水长大的孙子,自己当年就在海原打过井。那时候的西海固,比照片里面还要穷。

照片里汲水的那位父亲名叫田风祥,如今也是两个孙子的爷爷了。当年,全家人种着20亩地吃不饱肚子,孩子们不得不辍学喂羊。现在家里搞种植、搞养殖,脱了贫,自来水也入了户。大孙子清楚地记得自己从6岁开始喝上了自来水,小孙子出生喝的就是自来水。

田拐村整村推进中教育儿子、说服群众的98岁老人田百选,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他对幼年逃难、红军过六盘山经过家门等亲身经历记忆犹新。老人说,那一年红军来,妈妈慨叹:“红军这支队伍,这么困难都不动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一辈子印在老人心里。田百选老人如今每月能领1000元养老金,对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分外满足。

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从田拐村里遇到的几家人看,一代又一代长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

整整100年前,海原发生过一场烈度远超汶川的大地震,寰球震惊,而北洋政府的迟滞反应竟然一个多月之后才有官员到访,还误判了震中,海原人民死伤无数、饱经苦难。100年后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全民抗疫总动员,海原老百姓足不出户,几大产业相互弥补,秋冬储存充分的饲草料使养殖肉牛能确保今年的收入不返贫,每一头牛的保险措施、防疫措施也很到位;疫情期间对物流运输影响甚微,年轻人都在外面跑车,车也上了全险,很多群众还增了收。 

100年前以“苦瘠甲天下”闻名于世的西海固,100年后作为战贫成果成为直供香港的牛肉品牌“西海固”。历史无声,但百年变迁的海原,清晰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宁夏扶贫    
聚焦两会

海原:牵紧牛鼻子 做好牛事业

时间:2020-10-07 17:24:2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本刊记者 张丽荣 刘红涛

001.jpg

作为宁夏西海固核心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海原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自然生态、社会生产生活、老乡们的经济收入及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2019年脱贫摘帽以来,各级扶贫干部、大扶贫格局中汇集起的社会力量以及贫困群众被激发出的旺盛内生动力,在决胜脱贫攻坚、全民奔赴小康的征程中继续协同发力,贡献出夯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既充满共性又富有个性的海原方案——牵紧牛鼻子,做好牛事业。

2020年夏天,新冠肺炎疫情尚有反复、北方遭受旱情困扰的节骨眼上,记者一行穿行西海固,见证昔日“靠天吃饭”的海原县,究竟依靠怎样的利器,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中牢牢捍卫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

创新引领——牵紧产业的牛鼻子 

海原历史上就是农牧业大县,素有养牛传统,但群众养牛整体规模小、品种杂、养殖技术落后。2014年,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送来了央企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的机遇。海原县委和县政府与华润集团反复论证,制定了走养殖高端肉牛的草畜一体化产业发展脱贫路径。如今,作为自治区定位的良种肉牛繁育基地示范县、西北地区唯一肉牛供港基地,全县肉牛饲养量从2014年的15万头增加到2019年底的27万头,着实牵起了牛产业的牛鼻子。

如果要问牵动海原牛的“牛鼻环”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创新。华润集团在此创新实施“基础母牛银行”,以金融模式推动一产造血,昔日的养殖对象母牛,摇身一变成了金融资产,贫困群众牵着“牛银行”回家,就此踏上了脱贫致富路。迄今为止,在这家“牛银行”里,政府与企业先后投入2.4亿元,累计向13050户建档立卡户赊销西门塔尔基础母牛32342头,贫困户户均养牛3头以上。

为了做好牛事业,海原县委和县政府不断在延展肉牛产业链上下功夫。当记者在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连片的育肥舍前领略现代养殖业的磅礴气势、在成孝种养殖合作社饲草配送基地见识“肉牛营养行动”个体饲草标准配方及“手机轻点,饲草料到家”等便捷服务、在华润6万头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一期屠宰线畅想超低温冷库和肉牛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在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与专家交流高端肉牛产业差异化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时,无不感受到海原这份牛事业的内涵与外延,扎实厚重到颠覆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想象——横看,它是县委和县政府依托华润模式牵起的大格局扶贫项目;纵观,它是产业链高度完整自洽、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范例。望全局,它是全县肉牛产业 “6+1”体系合力支撑的结果;瞅细节,它亦是各级乡村组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作为。

上下同欲者胜,果真是历史必然。曹洼乡脱烈村66岁的建档立卡户雷保军,2015年带领7户村民开始参与“牛银行”项目养殖肉牛,当年自家牵回来5头、全村一共 20头。慢慢地,养牛户家的房子盖起来了,牛棚又扩建了,观望的老百姓纷纷加入。郑旗乡吴湾村54岁的回族老乡杨忠仁,当年也是靠两头华润基础母牛起家,如今家里的7头牛又下了5只小牛犊,还种着11亩西芹,他笑着冲记者伸出两个指头说:“今年收入,能有20万!”  

其实,海原县的牛事业,绝不止于做大做强做精养殖牛产业。各乡镇、各村依托自身优势量身打造的像硒砂瓜、小杂粮等“很牛”“特别牛”的特色产业也精彩纷呈。而产业本身,正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需要紧紧牵住的牛鼻子。

自强不息 ——牵紧就业的牛鼻子 

7月11日,记者来到三河镇富陵移民村。它的改变,离不开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也离不开机遇降临时村民们的自强不息。

富陵村是2017年从海原县三河镇丘陵村整村搬迁而来,并改名为“富陵村”,共396户人家,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63.7%。富,正是当时村民们共同的愿望。搬迁后,从前吃水靠天,出行靠腿的他们,过上了“随时能洗澡,手机交水费,夜里有路灯,院里种蔬菜”的好日子,去年就摘掉了穷帽子。富,成了眼下村民们奋斗着的现实。

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跑大车!富陵村村口就是341国道和福银高速公路,货车司机运输途中每天都能回家过夜,既降低成本,又生活温馨,收入还能翻番。如今,村里B 本驾照持有者就有152人,63辆大车奔忙在交通运输行业。

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开饭店!回族妇女罗艺,是3个孩子的母亲。记者见到她时已经是中午一点了,她还在村里开设的烹饪班参加技能培训。每天课间时分,罗艺都要赶回家给4个月大的幼子喂一次奶,然后再跑回培训现场,她可不想耽误了学业。学成之后,她要开一家饭店,拥有自己的事业。

县里来此组织技能培训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来富陵村免费培训已经7次了,总计培训532人, 400多人已在外就业。作为宁夏交通运输第一县,仅对富陵村一个样本的观察,该村货车驾驶员最低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据统计,海原县目前共有8个专业运输乡镇和15个运输专业村,2019年全县道路货运年完成营运收入近15亿元。海原货运产业,仍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就业空间与潜力。

升维认知——牵紧观念的牛鼻子

需要就业技能,县里面就给富陵村送来了免费培训;需要产业扩容,自治区“四查四补” 就推动县里利用148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专项资金,给富陵村建设1000头牛规模的养殖园区。在政府的主动服务上,享受支持的富陵村绝非个例。

海原县扶贫办主任穆华向记者介绍,疫情困住了贫困群众外出就业的脚步,县里就重点加强养殖政策的调整,以促进群众在养殖上增收。今年前期旱情发作,县里马上又调整饲料补助政策,保护群众的养殖热情。

事实证明,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主动作为,成效总是事半功倍。正是由于县委和县政府充分尊重了民意,修改了原本住楼房的搬迁方案,富陵村民搬迁后才住进了舒心的小院落,后来一周时间拆旧拔穷根,没有一个上访的;再后来,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再后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曾经全县闻名的“上访村”田拐村村民,抱住来调研的县委书记的车头不让走;如今还是这些村民,整村推进7个月过程中,修路拆房老百姓没要政府一分钱,这个上访村向先进村的蜕变,真真切切发自老百姓的内心。2019年底,海原县纪委监委受理信访举报量同比2018年下降49%,处分人数下降25%,两个数字呈现出干部作风切实有效的转变。2019年底,信访批次同比2018年下降14.2%、人次下降11.6%,海原县信访形势呈两降。“现在上访量不大,确保了各级政府正常工作。这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成效,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 穆华说。

采访途中一个细节令记者不能忘却:前往曹洼乡的省道中靖公路,是一条相当重要的产业路。其间有3公里长的一段路面狭窄而颠簸,与两端阔达的大道相连却不相称。问及缘由,原来这里已经深入南华山风景区,在生态保护的红线上,必须严格遵守环保要求。“产业发展重要,生态保护更重要。批复刚刚下来,我们会在原路上平整路面,绝不拓宽。”

为产业铺路,给百姓赋能。人民至上,生态优先。海原县从干部到群众,富脑袋、强认知,理政施策立足长远全面辩证的价值观,这是牢牢牵住了观念层面的牛鼻子。正如县委书记徐海宁说:“2012年来到海原,那时候夏天的主要工作是动员全县干部拉水抗旱,保障人畜饮水。海原生态和干部群众心态的困局,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都被打破了,进入到良性循环的体系中。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作用着干部的内生动力。如今干部们整天在琢磨:如何防止政策一松手马上就返贫?如何弥补科技服务人才短板体系?发现华润在深圳招人,培训完安排到这里工作比我们招人容易,于是县里就与华润、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平台,用整合力量激活政校企这盘棋。像这样的智慧解决方案,比比皆是。”

初心不改——牵紧信仰的牛鼻子  

史店乡田拐村的万亩红梅杏成熟了。7月11日采摘节喜迎游客,不巧,一场急雨把从银川结伴而来的几家人困在了村史馆,紧接着,他们就被陈列在馆里的老照片吸引了。一个叫洲洲的4岁男孩,凝视着20年前镜头记录下的一对父女从自家水窖汲出浑浊饮用水的画面。洲洲的爷爷告诉从小喝纯净水长大的孙子,自己当年就在海原打过井。那时候的西海固,比照片里面还要穷。

照片里汲水的那位父亲名叫田风祥,如今也是两个孙子的爷爷了。当年,全家人种着20亩地吃不饱肚子,孩子们不得不辍学喂羊。现在家里搞种植、搞养殖,脱了贫,自来水也入了户。大孙子清楚地记得自己从6岁开始喝上了自来水,小孙子出生喝的就是自来水。

田拐村整村推进中教育儿子、说服群众的98岁老人田百选,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他对幼年逃难、红军过六盘山经过家门等亲身经历记忆犹新。老人说,那一年红军来,妈妈慨叹:“红军这支队伍,这么困难都不动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一辈子印在老人心里。田百选老人如今每月能领1000元养老金,对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分外满足。

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从田拐村里遇到的几家人看,一代又一代长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

整整100年前,海原发生过一场烈度远超汶川的大地震,寰球震惊,而北洋政府的迟滞反应竟然一个多月之后才有官员到访,还误判了震中,海原人民死伤无数、饱经苦难。100年后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全民抗疫总动员,海原老百姓足不出户,几大产业相互弥补,秋冬储存充分的饲草料使养殖肉牛能确保今年的收入不返贫,每一头牛的保险措施、防疫措施也很到位;疫情期间对物流运输影响甚微,年轻人都在外面跑车,车也上了全险,很多群众还增了收。 

100年前以“苦瘠甲天下”闻名于世的西海固,100年后作为战贫成果成为直供香港的牛肉品牌“西海固”。历史无声,但百年变迁的海原,清晰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