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枣阳:“四措并举”保脱贫成效 提小康成色

时间:2020-10-27 14:42:4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廖齐胜 邢 伟

近年来,枣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襄阳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定脱贫信心不动摇、强化攻坚责任不松劲、坚持目标标准不放松、贯彻精准方略不懈怠。截止目前,全市77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累计退出贫困人口5161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88%下降到0.15%,剩余的477户1064名未脱贫贫困人口也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立足长远,多措并举,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脱贫成效,提升小康成色。

一是监测帮扶不遗漏。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脱贫监测户)20户54人、边缘易致贫户(边缘户)54户144人,并全部纳入动态监测管理。对于摸排出来的“两类户”,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外部帮扶与自主发展”四个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的办法,因户因人精准落实危房改造、金融扶贫、技能培训、综合保障、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致贫返贫各类风险因素。全市“两类户”有13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31户享受低保五保政策兜底保障,18人参与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15人。

二是防贫保障全覆盖。制定出台了《枣阳市“防贫保”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因病、因灾、因疫致贫返贫等方面,采取“政府+保险”保障方式,由市财政落实420万元防贫保障保险资金,为全市贫困边缘户和收入不稳定的脱贫户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对象购买防贫保险,用于因病、因灾、因疫等造成的返贫风险保障,坚决防止群众因病、因残、因疫和因灾致贫返贫,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巩固脱贫成果。截至10月20日,承保公司共接受44笔赔付申请,预计理赔金额34万元;已赔付10笔,理赔金额11.92万元;正在审核6笔,理赔金额10.16万元;10笔不属于保险理赔范畴;剩余18笔理赔申请初审未满足预警线,待跟进调查。

三是巩固成果建机制。在确保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的同时,聚焦已脱贫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坚持稳定长效脱贫的基本标准,筑牢脱贫基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2020年,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例因贫失学辍学现象,春季学期落实教育资助18949人次、资金1280.385万元。贫困对象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贫困人口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2%,贫困人口“县域内、政策范围内”年度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全部控制在5000元以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计划861户,补助资金1245万元。全市安全饮水质量全面提升。补齐稳定长效脱贫的“五基”短板,提升脱贫质量。推进基本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乡村治理。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89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779个,配置产业技术指导员338名,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386名。2020年新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有7220户19045人,兑现奖补资金1614.6万元;参与带贫的新型经营主体228家,带动贫困户3160户,兑现奖补资金174.28万元;建立稳定长效脱贫的体制机制,织密保障网络。建立完善领导指挥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扶贫帮扶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彰显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下一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升小康成色提供全面的政策实施基础。

四是规划衔接谋长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市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结合编制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分析当前的脱贫攻坚新形势,长远谋划,探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措施。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机制、考核等多层次、多领域有效衔接,实现互促共进、平稳转型、深度融合,为实施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77个省级贫困村,已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有44个,占比达57.14%,其中10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4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扶贫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湖北枣阳:“四措并举”保脱贫成效 提小康成色

时间:2020-10-27 14:42:4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廖齐胜 邢 伟

近年来,枣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襄阳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定脱贫信心不动摇、强化攻坚责任不松劲、坚持目标标准不放松、贯彻精准方略不懈怠。截止目前,全市77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累计退出贫困人口5161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88%下降到0.15%,剩余的477户1064名未脱贫贫困人口也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立足长远,多措并举,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脱贫成效,提升小康成色。

一是监测帮扶不遗漏。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脱贫监测户)20户54人、边缘易致贫户(边缘户)54户144人,并全部纳入动态监测管理。对于摸排出来的“两类户”,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外部帮扶与自主发展”四个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的办法,因户因人精准落实危房改造、金融扶贫、技能培训、综合保障、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致贫返贫各类风险因素。全市“两类户”有13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31户享受低保五保政策兜底保障,18人参与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15人。

二是防贫保障全覆盖。制定出台了《枣阳市“防贫保”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因病、因灾、因疫致贫返贫等方面,采取“政府+保险”保障方式,由市财政落实420万元防贫保障保险资金,为全市贫困边缘户和收入不稳定的脱贫户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对象购买防贫保险,用于因病、因灾、因疫等造成的返贫风险保障,坚决防止群众因病、因残、因疫和因灾致贫返贫,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巩固脱贫成果。截至10月20日,承保公司共接受44笔赔付申请,预计理赔金额34万元;已赔付10笔,理赔金额11.92万元;正在审核6笔,理赔金额10.16万元;10笔不属于保险理赔范畴;剩余18笔理赔申请初审未满足预警线,待跟进调查。

三是巩固成果建机制。在确保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的同时,聚焦已脱贫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坚持稳定长效脱贫的基本标准,筑牢脱贫基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2020年,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例因贫失学辍学现象,春季学期落实教育资助18949人次、资金1280.385万元。贫困对象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贫困人口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2%,贫困人口“县域内、政策范围内”年度医疗费用自付部分全部控制在5000元以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计划861户,补助资金1245万元。全市安全饮水质量全面提升。补齐稳定长效脱贫的“五基”短板,提升脱贫质量。推进基本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乡村治理。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89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779个,配置产业技术指导员338名,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386名。2020年新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有7220户19045人,兑现奖补资金1614.6万元;参与带贫的新型经营主体228家,带动贫困户3160户,兑现奖补资金174.28万元;建立稳定长效脱贫的体制机制,织密保障网络。建立完善领导指挥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扶贫帮扶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彰显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为下一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升小康成色提供全面的政策实施基础。

四是规划衔接谋长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市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市委市政府高点站位,结合编制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分析当前的脱贫攻坚新形势,长远谋划,探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措施。统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机制、考核等多层次、多领域有效衔接,实现互促共进、平稳转型、深度融合,为实施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77个省级贫困村,已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有44个,占比达57.14%,其中10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4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扶贫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