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彰初心 勇担责任显真情 创新破难结硕果 —天能集团扶贫先进案例

时间:2020-11-11 15:45:32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天能集团创始于1986年,经过34年变革发展,成为一家以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制造为主,集锂离子电池、启动起停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城市智能微电网和绿色智造产业园建设等为一体的大型实业集团。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天能集团调研时提出“天能要‘腾笼换鸟’,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数量、规模的粗放扩张向高质、高效的集约转型”。16年来,天能集团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稳健增长势头,2019年集团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第1位、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15位、中国民企500强第30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39位。

在坚守实业、专注主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天能集团不忘发展初心,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全力回馈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以来,天能集团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率先走出浙江,在安徽、河南等省的欠发达地区建设了多个绿色制造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上万群众的稳定就业问题,更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jpg

特别是2016年以来,天能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方针,主动到中组部挂牌督战的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投资兴业,通过产业拉动、利益联结、就业增收、结对攻坚等创新举措,打造具有天能特色的“扶贫套餐”,推动一个个扶贫项目在苗疆腹地落地见效,为助力黔东南人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天能成为了一家备受社会尊敬的企业。天能集团先后获评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浙江省社会责任标杆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天能董事长张天任也荣膺了2019年“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一、产业带动,把扶贫扶到“脉”上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2016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赴浙江、贵州“一东一西”两省调研后,就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习总书记的讲话激起了天能集团投身东西部协作扶贫开发的强烈意愿。2016年底,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先后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调研,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政府的支持下,他选定余杭区对口支援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作为扶贫的重要战场,并将“产业扶贫”作为主要的扶贫模式。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位于黔东南中部山区的台江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全县总人口16.9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由于群山阻隔、基础条件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台江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2015 年11 月29 日,《人民日版》在头版头条位置发出《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文章时,台江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88户53944人,有7个贫困乡镇,93个贫困村(其中63个为深度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农业和外出劳务打工,二、三产业十分脆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产业发展落后是造成西部贫困的根本原因。通过产业协作促成西部产业兴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脱贫致富,是协作脱贫的关键”。天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准揪住台江县产业发展落后的“穷脉”对症下药,以真金白银的产业扶贫“造血”,增强台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2019年4月1日,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历时一年多的筹建后顺利投产,这是天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的一次全新产业布局,也是浙江与贵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位于台江县经济开发区革一镇,总投资10亿元,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材料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循环回收,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现已完成投资4亿元,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05亿左右。三期项目建成后,不仅是台江县最大的规上工业,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预计年总产值将达到65亿左右,年可实现利税近5亿。

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顺利投产后,又围绕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2019年以来,天能集团携手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新能源电池和新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流、固废综合利用等5家工业项目落户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明晰、配套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直接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20.34%上升到2019年39.23%,创造了历史新高。在黔东南州共有13个经济开发区,其中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了整个黔东南州的近三分之一,成为了黔东南最重要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二、利益联结,把扶贫扶到“点”上

找到“金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天能牢牢抓住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积极创新扶贫模式,通过“公司+贫困户”“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建扶贫产业园,建立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实现“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有机融合,为产业扶贫赋予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2020年5月9日,余杭天能扶贫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台江举行,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天能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新一种“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项目申请杭州市余杭区对口帮扶资金1600万元,共建余杭天能扶贫产业园项目。

这种扶贫模式不依赖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独立经营能力,对缺乏工业支撑的深度贫困村和失能、弱能贫困农户具有非常强的扶贫针对性,既把贫困户的收入和劳动挂钩,避免了“养懒汉”,又保证了产业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每一个贫困群众,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能获得保障。主要通过赋予贫困村和贫困户产权或股权,促进贫困村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这一项目共利益联结了8个深度贫困村和2个贫困村,以及1600名贫困户。其中,1600万帮扶资金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归10个利益联结村所有,使用权归天能集团。项目合作期限10年,天能集团每年按照投入帮扶资金的5%缴纳固定收益。10年合作期满后,经营主体一次性归还投入的帮扶资金。在利益联结分红上,采取“固定收益分红”方式,开投公司每年将天能上缴的固定收益80万元全额用于利益联结的160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元,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分红也有了收益渠道保障。另外,项目还就近吸纳有劳动能力的500名贫困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让贫困户月月既有保底的工资性收入,也能按股权年年获得分红,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让联结更有紧度,让扶贫更有深度,让消费更有温度”,天能集团在利益联结发展帮扶产业项目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优先考虑和常态采购贫困村的农产品,作为食堂原料、职工福利。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已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消费扶贫资金,对周边村民种植大米、西瓜、蘑菇、枇杷,养殖的鸡肉、牛肉等农副产品进行保价收购,既改善了员工生活,又帮助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的农副产品滞销难题。

三、就业增收,把扶贫扶到“根”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攻坚不是鼓励“养懒汉”,而是要“以工代赈”,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增加就业技能,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让一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高质量就业增收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这是“根子上的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和根本大计。

多年来,天能集团始终心系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注重“点对点”吸纳,每年都要优先从西部贫困地区招收大量务工人员到天能各生产基地就业,并专门为建档立卡的深度贫困务工人员订制了大量门槛低、工资高、福利好的岗位。仅2019年,就有3241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贫困地区的务工人员在天能实现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特别是今年2月,在“一手抓疫情、一手保就业”期间,天能集团采用“点对点”集中包车精准服务的方式,将困在云、贵、川“家门口”正为工作“饭碗”发愁的上千名务工人员,接送到千里之外的浙江长兴的天能“厂门口”上班,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贫困人口就业压力,助推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助力“家门口”就近就业,通过“以工代赈”来进行“造血”,让返乡农民工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打工、有收入,这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也是天能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在招聘蓝领工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截至2020年5月,共吸纳了贵州15个少数民族、900多名员工在天能就业,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员工110人,台江籍贫困员工43人,目前月均工资3500元以上。由于多数贵州籍员工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高,天能集团推行“春风计划”,既扶贫,又扶智,还扶志,对他们进行精准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从传统农民向新型的职业工人转变,思想意识从坐等救助向主动突围转变,培训打造一批既有技能又懂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壮大了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随着员工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等到三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员工年均收入将达到6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助力“家门口”就近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不仅能够就近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还能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解决外出劳务输出后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一系列社会难题。台江县是贵州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当地村民外出打工情况较多,一些贫困村中几乎过半以上人口都在外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多为“386199”部队(“386199”喻指妇女、儿童和老人),想搞个什么活动也搞不起来。自从天能集团入驻台江后,带动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台江,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返乡就业了。

现年38岁的杨梅就是返乡就业的贫困农民工之一。她是台江县革一镇人,18年前,她和老公一起到东莞、福州等地的小鞋厂里打工,儿子和女儿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年纪大了,夫妻俩一个月收入加一起不到6000元,除去生活费用,剩下的积蓄所剩无几,俩个孩子又都要参加高考,老父亲和老母亲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一家子的重担,让杨梅夫妇喘不过气来,她家也成了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2019年5月,杨梅夫妻俩回乡到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上班,她在充电车间当了代理班组长,老公做了公司保安,夫妻俩的月收入加在一起近10000元。2019年底,杨梅家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她高兴地说:“以前千里迢迢跑到外面的小厂里打工,工资收入不高,岗位又不稳定,而且亏欠儿子和女儿太多。这么多年儿子和女儿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生个病都无法照顾下他们,但是如果不到外面打工,家里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非常感谢天能到台江来投资办厂,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收入比外面高不少不说,还能方便地孝敬老人和照顾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在外面打工那样整天地为老人孩子们担惊受怕了,这一切都是托天能集团的福呀!”

 像杨梅这样“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返乡就业农民工还有很多,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专门修建了336套一室、一卫、一厨的“夫妻房”供返乡就业夫妻工居住。随着返乡就业农民工的大量回归,当地的“空心镇”和“空心村”也恢复了生气。在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驻地的革一镇集镇上,以前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集镇上常年居住人口1000人都不到,现在常住人员有了3000多人,集镇上做生意的小店、小摊遍布街道两旁,每逢赶集的时候,街上人流如织,商贸生意非常火热。而且每天晚上集镇广场上跳舞的、打篮球的人相当多,村民在精神文明方面有了新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四、结对攻坚,把扶贫扶到“心”上

根据国家“万企帮万村”和贵州省“千企帮千村”精神,天能集团积极参与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员实现脱贫的摘帽工程中,“黔”心“黔”意地结对帮扶黔东南州台江县茅坪村脱贫摘帽,助力打通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

茅坪村属深度贫困村,传统种植以水稻、枇杷为主,外出务工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为了精准帮扶茅坪村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9年6月,天能挑选精兵强将,在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成立了“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小组,小组成员遵照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跟当地干部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精准识别、多措并举实现立体帮扶。他们一家一户地走访,采集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详细资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如:茅坪村寨门年久失修,十分破旧,天能出资将寨门修葺一新;村民“两不愁三保障”不达标,天能为所有的贫困户添购了新床、新衣柜、新碗柜、电饭煲、桌凳等日用必需品,以适当“输血”提供兜底保障与生活空间;茅坪村民的农副产品愁销路,天能将适用的农副产品直接采购到公司食堂,以“活血”增强和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展能力;茅坪村里的贫困户没有增收门路,天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在招录绿化、保洁、食堂等后勤保障人员时,优先招聘村里的贫困家庭人员,以“造血” 帮助村民实现稳定收入,村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

“扶贫工作,一定要帮到‘点’上、扶到‘心’里。” 天能集团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扛起了中国民企的责任和担当,用真情、出实招,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温暖,为助力台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台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意味着余杭区对口支援和天能集团产业扶贫的台江县已经脱掉贫困的帽子,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苗疆腹地结出硕果,兑现落实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庄严承诺。

台江摘“帽”的喜讯让天能集团上下非常振奋,也引起了深思,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董事长张天任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产业扶贫,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建议》。他表示:“今后,天能集团将进一步响应国家深化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的号召,与西部地区互助的心贴得更近,协作的手牵得更紧,不断深化产业合作,着力强化产业‘造血’,切实拓展农民工就业增收渠道,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助推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新更大的力量!”

(长兴县发改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长兴县、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彰初心 勇担责任显真情 创新破难结硕果 —天能集团扶贫先进案例

时间:2020-11-11 15:45:32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天能集团创始于1986年,经过34年变革发展,成为一家以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制造为主,集锂离子电池、启动起停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城市智能微电网和绿色智造产业园建设等为一体的大型实业集团。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天能集团调研时提出“天能要‘腾笼换鸟’,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数量、规模的粗放扩张向高质、高效的集约转型”。16年来,天能集团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稳健增长势头,2019年集团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第1位、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15位、中国民企500强第30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39位。

在坚守实业、专注主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天能集团不忘发展初心,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全力回馈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以来,天能集团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率先走出浙江,在安徽、河南等省的欠发达地区建设了多个绿色制造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上万群众的稳定就业问题,更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jpg

特别是2016年以来,天能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方针,主动到中组部挂牌督战的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投资兴业,通过产业拉动、利益联结、就业增收、结对攻坚等创新举措,打造具有天能特色的“扶贫套餐”,推动一个个扶贫项目在苗疆腹地落地见效,为助力黔东南人民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天能成为了一家备受社会尊敬的企业。天能集团先后获评 “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浙江省社会责任标杆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天能董事长张天任也荣膺了2019年“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一、产业带动,把扶贫扶到“脉”上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2016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赴浙江、贵州“一东一西”两省调研后,就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习总书记的讲话激起了天能集团投身东西部协作扶贫开发的强烈意愿。2016年底,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先后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调研,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政府的支持下,他选定余杭区对口支援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作为扶贫的重要战场,并将“产业扶贫”作为主要的扶贫模式。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位于黔东南中部山区的台江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全县总人口16.9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由于群山阻隔、基础条件落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台江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2015 年11 月29 日,《人民日版》在头版头条位置发出《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文章时,台江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88户53944人,有7个贫困乡镇,93个贫困村(其中63个为深度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农业和外出劳务打工,二、三产业十分脆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产业发展落后是造成西部贫困的根本原因。通过产业协作促成西部产业兴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脱贫致富,是协作脱贫的关键”。天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准揪住台江县产业发展落后的“穷脉”对症下药,以真金白银的产业扶贫“造血”,增强台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2019年4月1日,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历时一年多的筹建后顺利投产,这是天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的一次全新产业布局,也是浙江与贵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位于台江县经济开发区革一镇,总投资10亿元,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材料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循环回收,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现已完成投资4亿元,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05亿左右。三期项目建成后,不仅是台江县最大的规上工业,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预计年总产值将达到65亿左右,年可实现利税近5亿。

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顺利投产后,又围绕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2019年以来,天能集团携手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新能源电池和新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流、固废综合利用等5家工业项目落户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明晰、配套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直接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20.34%上升到2019年39.23%,创造了历史新高。在黔东南州共有13个经济开发区,其中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了整个黔东南州的近三分之一,成为了黔东南最重要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二、利益联结,把扶贫扶到“点”上

找到“金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天能牢牢抓住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这一关键,积极创新扶贫模式,通过“公司+贫困户”“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建扶贫产业园,建立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实现“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有机融合,为产业扶贫赋予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2020年5月9日,余杭天能扶贫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台江举行,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天能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新一种“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项目申请杭州市余杭区对口帮扶资金1600万元,共建余杭天能扶贫产业园项目。

这种扶贫模式不依赖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独立经营能力,对缺乏工业支撑的深度贫困村和失能、弱能贫困农户具有非常强的扶贫针对性,既把贫困户的收入和劳动挂钩,避免了“养懒汉”,又保证了产业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每一个贫困群众,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能获得保障。主要通过赋予贫困村和贫困户产权或股权,促进贫困村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这一项目共利益联结了8个深度贫困村和2个贫困村,以及1600名贫困户。其中,1600万帮扶资金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归10个利益联结村所有,使用权归天能集团。项目合作期限10年,天能集团每年按照投入帮扶资金的5%缴纳固定收益。10年合作期满后,经营主体一次性归还投入的帮扶资金。在利益联结分红上,采取“固定收益分红”方式,开投公司每年将天能上缴的固定收益80万元全额用于利益联结的160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元,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分红也有了收益渠道保障。另外,项目还就近吸纳有劳动能力的500名贫困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让贫困户月月既有保底的工资性收入,也能按股权年年获得分红,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让联结更有紧度,让扶贫更有深度,让消费更有温度”,天能集团在利益联结发展帮扶产业项目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优先考虑和常态采购贫困村的农产品,作为食堂原料、职工福利。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已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消费扶贫资金,对周边村民种植大米、西瓜、蘑菇、枇杷,养殖的鸡肉、牛肉等农副产品进行保价收购,既改善了员工生活,又帮助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的农副产品滞销难题。

三、就业增收,把扶贫扶到“根”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攻坚不是鼓励“养懒汉”,而是要“以工代赈”,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增加就业技能,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让一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高质量就业增收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这是“根子上的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和根本大计。

多年来,天能集团始终心系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注重“点对点”吸纳,每年都要优先从西部贫困地区招收大量务工人员到天能各生产基地就业,并专门为建档立卡的深度贫困务工人员订制了大量门槛低、工资高、福利好的岗位。仅2019年,就有3241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贫困地区的务工人员在天能实现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特别是今年2月,在“一手抓疫情、一手保就业”期间,天能集团采用“点对点”集中包车精准服务的方式,将困在云、贵、川“家门口”正为工作“饭碗”发愁的上千名务工人员,接送到千里之外的浙江长兴的天能“厂门口”上班,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贫困人口就业压力,助推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助力“家门口”就近就业,通过“以工代赈”来进行“造血”,让返乡农民工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打工、有收入,这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也是天能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在招聘蓝领工人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截至2020年5月,共吸纳了贵州15个少数民族、900多名员工在天能就业,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员工110人,台江籍贫困员工43人,目前月均工资3500元以上。由于多数贵州籍员工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高,天能集团推行“春风计划”,既扶贫,又扶智,还扶志,对他们进行精准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从传统农民向新型的职业工人转变,思想意识从坐等救助向主动突围转变,培训打造一批既有技能又懂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壮大了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随着员工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等到三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员工年均收入将达到6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助力“家门口”就近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不仅能够就近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还能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解决外出劳务输出后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一系列社会难题。台江县是贵州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当地村民外出打工情况较多,一些贫困村中几乎过半以上人口都在外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多为“386199”部队(“386199”喻指妇女、儿童和老人),想搞个什么活动也搞不起来。自从天能集团入驻台江后,带动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台江,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返乡就业了。

现年38岁的杨梅就是返乡就业的贫困农民工之一。她是台江县革一镇人,18年前,她和老公一起到东莞、福州等地的小鞋厂里打工,儿子和女儿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年纪大了,夫妻俩一个月收入加一起不到6000元,除去生活费用,剩下的积蓄所剩无几,俩个孩子又都要参加高考,老父亲和老母亲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一家子的重担,让杨梅夫妇喘不过气来,她家也成了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2019年5月,杨梅夫妻俩回乡到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上班,她在充电车间当了代理班组长,老公做了公司保安,夫妻俩的月收入加在一起近10000元。2019年底,杨梅家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她高兴地说:“以前千里迢迢跑到外面的小厂里打工,工资收入不高,岗位又不稳定,而且亏欠儿子和女儿太多。这么多年儿子和女儿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生个病都无法照顾下他们,但是如果不到外面打工,家里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非常感谢天能到台江来投资办厂,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收入比外面高不少不说,还能方便地孝敬老人和照顾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在外面打工那样整天地为老人孩子们担惊受怕了,这一切都是托天能集团的福呀!”

 像杨梅这样“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返乡就业农民工还有很多,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专门修建了336套一室、一卫、一厨的“夫妻房”供返乡就业夫妻工居住。随着返乡就业农民工的大量回归,当地的“空心镇”和“空心村”也恢复了生气。在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驻地的革一镇集镇上,以前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集镇上常年居住人口1000人都不到,现在常住人员有了3000多人,集镇上做生意的小店、小摊遍布街道两旁,每逢赶集的时候,街上人流如织,商贸生意非常火热。而且每天晚上集镇广场上跳舞的、打篮球的人相当多,村民在精神文明方面有了新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四、结对攻坚,把扶贫扶到“心”上

根据国家“万企帮万村”和贵州省“千企帮千村”精神,天能集团积极参与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员实现脱贫的摘帽工程中,“黔”心“黔”意地结对帮扶黔东南州台江县茅坪村脱贫摘帽,助力打通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

茅坪村属深度贫困村,传统种植以水稻、枇杷为主,外出务工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为了精准帮扶茅坪村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9年6月,天能挑选精兵强将,在天能集团贵州台江公司成立了“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小组,小组成员遵照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跟当地干部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精准识别、多措并举实现立体帮扶。他们一家一户地走访,采集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详细资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如:茅坪村寨门年久失修,十分破旧,天能出资将寨门修葺一新;村民“两不愁三保障”不达标,天能为所有的贫困户添购了新床、新衣柜、新碗柜、电饭煲、桌凳等日用必需品,以适当“输血”提供兜底保障与生活空间;茅坪村民的农副产品愁销路,天能将适用的农副产品直接采购到公司食堂,以“活血”增强和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展能力;茅坪村里的贫困户没有增收门路,天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在招录绿化、保洁、食堂等后勤保障人员时,优先招聘村里的贫困家庭人员,以“造血” 帮助村民实现稳定收入,村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

“扶贫工作,一定要帮到‘点’上、扶到‘心’里。” 天能集团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扛起了中国民企的责任和担当,用真情、出实招,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温暖,为助力台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台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意味着余杭区对口支援和天能集团产业扶贫的台江县已经脱掉贫困的帽子,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苗疆腹地结出硕果,兑现落实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庄严承诺。

台江摘“帽”的喜讯让天能集团上下非常振奋,也引起了深思,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董事长张天任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产业扶贫,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建议》。他表示:“今后,天能集团将进一步响应国家深化东西部扶贫开发协作的号召,与西部地区互助的心贴得更近,协作的手牵得更紧,不断深化产业合作,着力强化产业‘造血’,切实拓展农民工就业增收渠道,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助推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新更大的力量!”

(长兴县发改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