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铜陵:以“产业+稳岗就业”强化带贫减贫效益

时间:2020-12-07 14:39:5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铜陵市扶贫开发局程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安徽省铜陵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精心组织实施“产业+稳岗就业”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就业,今年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实现产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1869人,较去年增加3661人,增幅达20.1%。六大“万千工程”推进产业发展和“五销模式”做实消费扶贫两个案例入选全国100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42.jpg

一、实施六大“万千工程”,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铜陵市坚持打好“组合拳”,市县(区)联动,着力下好产业扶贫这盘大棋,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编制规划推动。立足于生态地理气候和产业基础,精准选择“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分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创造条件让贫困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主导产业发展中来,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

培育主体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确保每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贫困村至少有5名致富带头人或1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建立涵盖六大产业17家园区主体,带动193个村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26.jpg

出台政策驱动。出台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实施细则,每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居)安排20万元启动资金;对带动5至30个村(居)集体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实施主体进行奖补,每带动1个村(居)集体专业合作社奖补2万元,截止目前,累计奖补224万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93名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组建林业种植、水产健康养殖、农机维修使用、种植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种子技术推广等6个农业特色扶贫专家组,包保联系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及时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实施六大“万千工程”,已建成白茶基地2万亩、稻虾(稻渔)混养5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花卉苗木1.5万亩、净水养殖1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20万吨(立方米),共辐射带动193个村发展相关产业、近2.3万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052.jpg

二、推行“四大机制”,强化利益联结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就业

今年,面对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铜陵市大力加强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促进贫困户稳岗就业增收,让贫困群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仅实施六大“万千工程”的17家园区主体就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带动2277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推行“产业带头人+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由能人大户领衔发展产业,村集体组织推动、资金入股,通过流转土地、解决务工就业、带动自种自养等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如郊区王孝华成立雅山果岭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村集体25万元项目资金和12户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60万元入股,流转300多亩土地在全市率先种植无花果,解决30个劳动力长年务工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1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推行“土地流转+贫困户就业”模式。由“万千工程”实施主体采取“农场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如安徽省官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山场2800亩,涉及农户400余户,其中贫困户42户,常年用工1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7人,采茶季用工可达到1000人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贫困人口务工,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推行“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模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产业带动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让更多的贫困户端上就业的“饭碗”。如铜陵白姜公司通过测土配方、技术指导等手段,率先实现“南姜北种”,带动农户700余户,其中与枞阳县贫困村白梅乡东山村、汤沟镇一心村签订扶贫协议,通过反租倒包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服务方式,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仅今年生姜季已收购贫困地区鲜姜230余吨,价值360余万元,基本达到“种一亩姜、赚一万元”的目标。

推行“订单包销+贫困户种植(养殖)”模式。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并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市场价低于协议定价时按协议价格执行,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失,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如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水田,并传授稻虾共养技术,然后包价统一收购。贫困户既掌握了一门实用技能、增加了收入,又没有销售上的忧虑。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34.jpg

三、实行“五销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

铜陵市积极主动作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五销模式”,做实消费扶贫,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及时解决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滞销问题,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增收。今年5月15日该市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搭建平台展销。继2019年在全省率先举办消费扶贫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后,今年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创新形式,在全省率先举办贫困地区农产品云展会,集中展销全市贫困地区220余种优质农副产品,其中有800多户贫困户自种自养农产品通过平台展销,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销会。

线上渠道促销。疫情期间,在全省率先出台收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补助政策,引导电商企业开展“抗疫助农”活动和直播带货活动。电商企业对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上行服务实现村级全覆盖,今年以来蟹之都、铜草花、铜官乐、众创等本土电商平台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超亿元。

帮扶单位购销。编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目录清单,倡议各级工会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发放职工福利,全市两个结对帮扶区和272个包村单位全面参与消费扶贫,累计采购农副产品7800余万元。

培育品牌助销。创建国家级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村8个。创立“小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日均订单量在5000单以上。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枞阳媒鸭商标富农案例入选国家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贫困户施祥龙与本土电商蟹之都合作,注册了“施祥龙”品牌,对自家农场种植的虾稻米重新进行包装、定位,2019年以来,施祥龙通过消费扶贫共销售虾稻米100多万斤。

龙头企业带销。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配送,与消费地市场实现精准对接,通过企业联村、利益联结、政策联动,解决千家万户小农户难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安徽省白荡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动联系贫困户签订订单式协议,通过”你种我销、你产我销“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该公司帮助220名贫困户销售、设计、包装农产品,与57家扶贫基地、家庭农场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直接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铜陵市扶贫开发局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乡村发展    

安徽铜陵:以“产业+稳岗就业”强化带贫减贫效益

时间:2020-12-07 14:39:5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铜陵市扶贫开发局程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安徽省铜陵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精心组织实施“产业+稳岗就业”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就业,今年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实现产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1869人,较去年增加3661人,增幅达20.1%。六大“万千工程”推进产业发展和“五销模式”做实消费扶贫两个案例入选全国100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42.jpg

一、实施六大“万千工程”,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铜陵市坚持打好“组合拳”,市县(区)联动,着力下好产业扶贫这盘大棋,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编制规划推动。立足于生态地理气候和产业基础,精准选择“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分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创造条件让贫困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主导产业发展中来,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

培育主体带动。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确保每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贫困村至少有5名致富带头人或1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建立涵盖六大产业17家园区主体,带动193个村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26.jpg

出台政策驱动。出台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实施细则,每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居)安排20万元启动资金;对带动5至30个村(居)集体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实施主体进行奖补,每带动1个村(居)集体专业合作社奖补2万元,截止目前,累计奖补224万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93名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组建林业种植、水产健康养殖、农机维修使用、种植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种子技术推广等6个农业特色扶贫专家组,包保联系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及时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实施六大“万千工程”,已建成白茶基地2万亩、稻虾(稻渔)混养5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花卉苗木1.5万亩、净水养殖1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20万吨(立方米),共辐射带动193个村发展相关产业、近2.3万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052.jpg

二、推行“四大机制”,强化利益联结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就业

今年,面对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铜陵市大力加强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促进贫困户稳岗就业增收,让贫困群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仅实施六大“万千工程”的17家园区主体就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带动2277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推行“产业带头人+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由能人大户领衔发展产业,村集体组织推动、资金入股,通过流转土地、解决务工就业、带动自种自养等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如郊区王孝华成立雅山果岭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村集体25万元项目资金和12户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60万元入股,流转300多亩土地在全市率先种植无花果,解决30个劳动力长年务工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1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推行“土地流转+贫困户就业”模式。由“万千工程”实施主体采取“农场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如安徽省官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山场2800亩,涉及农户400余户,其中贫困户42户,常年用工1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7人,采茶季用工可达到1000人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贫困人口务工,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推行“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模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产业带动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让更多的贫困户端上就业的“饭碗”。如铜陵白姜公司通过测土配方、技术指导等手段,率先实现“南姜北种”,带动农户700余户,其中与枞阳县贫困村白梅乡东山村、汤沟镇一心村签订扶贫协议,通过反租倒包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服务方式,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仅今年生姜季已收购贫困地区鲜姜230余吨,价值360余万元,基本达到“种一亩姜、赚一万元”的目标。

推行“订单包销+贫困户种植(养殖)”模式。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并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市场价低于协议定价时按协议价格执行,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失,从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如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水田,并传授稻虾共养技术,然后包价统一收购。贫困户既掌握了一门实用技能、增加了收入,又没有销售上的忧虑。

微信图片_20201207082134.jpg

三、实行“五销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

铜陵市积极主动作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五销模式”,做实消费扶贫,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及时解决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滞销问题,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增收。今年5月15日该市在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搭建平台展销。继2019年在全省率先举办消费扶贫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后,今年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创新形式,在全省率先举办贫困地区农产品云展会,集中展销全市贫困地区220余种优质农副产品,其中有800多户贫困户自种自养农产品通过平台展销,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销会。

线上渠道促销。疫情期间,在全省率先出台收购贫困村、贫困户农副产品补助政策,引导电商企业开展“抗疫助农”活动和直播带货活动。电商企业对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上行服务实现村级全覆盖,今年以来蟹之都、铜草花、铜官乐、众创等本土电商平台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超亿元。

帮扶单位购销。编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目录清单,倡议各级工会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发放职工福利,全市两个结对帮扶区和272个包村单位全面参与消费扶贫,累计采购农副产品7800余万元。

培育品牌助销。创建国家级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村8个。创立“小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日均订单量在5000单以上。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枞阳媒鸭商标富农案例入选国家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贫困户施祥龙与本土电商蟹之都合作,注册了“施祥龙”品牌,对自家农场种植的虾稻米重新进行包装、定位,2019年以来,施祥龙通过消费扶贫共销售虾稻米100多万斤。

龙头企业带销。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配送,与消费地市场实现精准对接,通过企业联村、利益联结、政策联动,解决千家万户小农户难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安徽省白荡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动联系贫困户签订订单式协议,通过”你种我销、你产我销“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该公司帮助220名贫困户销售、设计、包装农产品,与57家扶贫基地、家庭农场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直接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铜陵市扶贫开发局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