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最美奉献者 圆山区女孩大学梦--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20-12-12 09:11:24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教育扶贫战线上辛勤奉献37年,用心血和汗水为扶贫事业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张桂梅与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png

张桂梅与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从小跟随姐姐从东北支边来到云南。现为丽江校长、华坪县儿童之家 (孤儿院)院长。从2011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校至今,女高本科上线率、综合上线率在丽江市排名始终保持第一名,共有70人上全国双一流大学,260人上一本,成就了1645名贫困山区女孩子飞越大山实现了大学梦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创办贫困女子高中,

更是为了使今天的女孩,

改变自己的命运,

拥有美好的明天——她清楚,

这些女孩正是明天的母亲呵!

正是基于这种博大深沉的母爱,

亲人的离去、自身的重病,

都丝毫无损于她的信念,

无法阻挡她奉献的脚步。”

2008年9月1日,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张桂梅为之奔波五年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贫困弱势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张桂梅与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一起.png

张桂梅与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一起

多年来,张桂梅从孤儿的悲惨身世发现,有的孤儿的命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他们父母的无知,长辈的愚昧,使他们自己命丧黄泉不说,还让他们的孩子成了孤儿。面对着这一件件悲剧,使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解决山区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恶性循环的问题,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的梦想。

为了筹集资金办这所贫困女子高中,张桂梅老师为之奔波了五年,在这期间期间,接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邀请录制一期节目。刚到北京,却接到东北老家的消息,说哥哥病危,快不行了,哥哥很想念这个离家几十年的妹妹。面对哥哥最后的愿望,张桂梅老师却选择了如期录节目,因为错过时间栏目组就不让她上节目了,不上节目就会失去为建设女子高中募捐筹款的机会!张桂梅老师想等节目录完再回去看哥哥。而节目还没录制完,东北老家却传来了哥哥已经过世并火化的消息。张桂梅老师强忍住心里的悲痛,赶回华坪,为接收捐款事项做准备。在女高建校11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张桂梅老师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老师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女高师生每周开展一次的理想信念教育.JPG

女高师生每周开展一次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坚守吃苦耐劳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从民族中学、儿童之家到女子高中,张桂梅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创办了贫困女子高中以来,4000多个日夜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老师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她在女子高中和儿童之家两边奔跑着,还要出去做大量社会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11年来,张桂梅一直坚持家访,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张桂梅的家访行程近11万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张桂梅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3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长征”!在这样的环境里,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老师整个人变得非常脆弱。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老师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片。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始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

张桂梅老师在家访.jpg

张桂梅老师在家访

在华坪兴泉,一位学生的母亲这样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到自己的女儿都上学了时,还会梦到自己背着书包在学校里,这一辈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儿上大学。这位母亲拉着张桂梅老师的手,哭着说,我们都感谢你。张桂梅老师拍着她的手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是党派来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贫困的家庭来说,女子高中,确实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从学校还没有完全建成的时候开始,张桂梅老师就和学生住在一起,为了不让学生觉得不方便,也为了能第一时间站在学生身边,养成了睡觉从不脱换衣服的习惯并坚持了二十年之久。

如今,过度劳累的张桂梅老师右腹部、右臂上都能摸得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不止肺有问题,连嘴唇都经常没有知觉,但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天拿着小喇叭满学校的喊,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知道,她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11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坚定信念,树立光辉的党员形象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扶贫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10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2000年,她把国务院颁发的5000元奖金一次性作为党费上交了;2003年“三·八”妇女节,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两万块钱治病,工会主席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一定要用于治病。回到华坪她听说康复村(麻风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校舍,不能读书,她就把这两万块钱捐给了康复村修建学校; 2006年,她荣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把所得奖金30万全部捐献给了华坪县通达傈僳族自治乡丁王村民族小学,修建了一幢崭新的教学楼。2015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2008年以来走过了11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2000多名成员,从女子高中毕业的七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如今张桂梅老师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女子高中成为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提高言行素养,强化行为规范,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以党建促校建,学校每周重温入党誓词、唱革命歌曲时,团支部同时组织全体团员与党员共同宣誓、诵读革命经典人物典型事迹、唱团歌、唱《红梅赞》、《绣红旗》、《老百姓最知音》、《唱支山歌给党听》、《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等经典歌曲。整个学校党旗飘扬、颂歌嘹亮、正气磅礴、党性高筑。这些孩子已经圆了上大学的梦,在各自的大学里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以能吃亏、能吃气、能艰苦朴素、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被大学的同学亲切的称为“女汉子”。

而教师们也紧紧团结在张桂梅的身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项教育方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教师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日夜陪护着这群特殊的学生,立志要用实际行动把一届届贫困山区女孩送上好的大学,将这些贫困女生真正培养成为以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就是在张桂梅老师这种忘我精神的感召下,靠着这样的信仰走到了今天。面对鲜花和荣誉,张桂梅老师没有陶醉,一直以模范的标准践行在教育扶贫的事业上,她是大山的女儿,是北方那只傲立雪中的寒梅,将最动人最美丽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上。张桂梅是新时代全体教师的楷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典范,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她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践行扶贫先扶智、施行教育扶贫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奋斗,她是教育行业扶贫的楷模,是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一面旗帜。(丽江市扶贫办推荐推荐)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标签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

最美奉献者 圆山区女孩大学梦--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20-12-12 09:11:24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教育扶贫战线上辛勤奉献37年,用心血和汗水为扶贫事业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张桂梅与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png

张桂梅与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从小跟随姐姐从东北支边来到云南。现为丽江校长、华坪县儿童之家 (孤儿院)院长。从2011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校至今,女高本科上线率、综合上线率在丽江市排名始终保持第一名,共有70人上全国双一流大学,260人上一本,成就了1645名贫困山区女孩子飞越大山实现了大学梦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创办贫困女子高中,

更是为了使今天的女孩,

改变自己的命运,

拥有美好的明天——她清楚,

这些女孩正是明天的母亲呵!

正是基于这种博大深沉的母爱,

亲人的离去、自身的重病,

都丝毫无损于她的信念,

无法阻挡她奉献的脚步。”

2008年9月1日,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张桂梅为之奔波五年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贫困弱势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张桂梅与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一起.png

张桂梅与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在一起

多年来,张桂梅从孤儿的悲惨身世发现,有的孤儿的命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他们父母的无知,长辈的愚昧,使他们自己命丧黄泉不说,还让他们的孩子成了孤儿。面对着这一件件悲剧,使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解决山区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恶性循环的问题,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让她们有机会飞越自己的梦想。

为了筹集资金办这所贫困女子高中,张桂梅老师为之奔波了五年,在这期间期间,接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邀请录制一期节目。刚到北京,却接到东北老家的消息,说哥哥病危,快不行了,哥哥很想念这个离家几十年的妹妹。面对哥哥最后的愿望,张桂梅老师却选择了如期录节目,因为错过时间栏目组就不让她上节目了,不上节目就会失去为建设女子高中募捐筹款的机会!张桂梅老师想等节目录完再回去看哥哥。而节目还没录制完,东北老家却传来了哥哥已经过世并火化的消息。张桂梅老师强忍住心里的悲痛,赶回华坪,为接收捐款事项做准备。在女高建校11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张桂梅老师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老师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女高师生每周开展一次的理想信念教育.JPG

女高师生每周开展一次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坚守吃苦耐劳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从民族中学、儿童之家到女子高中,张桂梅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创办了贫困女子高中以来,4000多个日夜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老师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她在女子高中和儿童之家两边奔跑着,还要出去做大量社会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11年来,张桂梅一直坚持家访,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张桂梅的家访行程近11万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张桂梅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3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长征”!在这样的环境里,因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张桂梅老师整个人变得非常脆弱。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老师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片。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始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老师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

张桂梅老师在家访.jpg

张桂梅老师在家访

在华坪兴泉,一位学生的母亲这样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到自己的女儿都上学了时,还会梦到自己背着书包在学校里,这一辈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儿上大学。这位母亲拉着张桂梅老师的手,哭着说,我们都感谢你。张桂梅老师拍着她的手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我是党派来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贫困的家庭来说,女子高中,确实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从学校还没有完全建成的时候开始,张桂梅老师就和学生住在一起,为了不让学生觉得不方便,也为了能第一时间站在学生身边,养成了睡觉从不脱换衣服的习惯并坚持了二十年之久。

如今,过度劳累的张桂梅老师右腹部、右臂上都能摸得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不止肺有问题,连嘴唇都经常没有知觉,但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天拿着小喇叭满学校的喊,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知道,她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11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坚定信念,树立光辉的党员形象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扶贫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10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2000年,她把国务院颁发的5000元奖金一次性作为党费上交了;2003年“三·八”妇女节,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两万块钱治病,工会主席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一定要用于治病。回到华坪她听说康复村(麻风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校舍,不能读书,她就把这两万块钱捐给了康复村修建学校; 2006年,她荣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把所得奖金30万全部捐献给了华坪县通达傈僳族自治乡丁王村民族小学,修建了一幢崭新的教学楼。2015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2008年以来走过了11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2000多名成员,从女子高中毕业的七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如今张桂梅老师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女子高中成为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提高言行素养,强化行为规范,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以党建促校建,学校每周重温入党誓词、唱革命歌曲时,团支部同时组织全体团员与党员共同宣誓、诵读革命经典人物典型事迹、唱团歌、唱《红梅赞》、《绣红旗》、《老百姓最知音》、《唱支山歌给党听》、《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等经典歌曲。整个学校党旗飘扬、颂歌嘹亮、正气磅礴、党性高筑。这些孩子已经圆了上大学的梦,在各自的大学里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以能吃亏、能吃气、能艰苦朴素、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被大学的同学亲切的称为“女汉子”。

而教师们也紧紧团结在张桂梅的身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各项教育方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教师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日夜陪护着这群特殊的学生,立志要用实际行动把一届届贫困山区女孩送上好的大学,将这些贫困女生真正培养成为以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就是在张桂梅老师这种忘我精神的感召下,靠着这样的信仰走到了今天。面对鲜花和荣誉,张桂梅老师没有陶醉,一直以模范的标准践行在教育扶贫的事业上,她是大山的女儿,是北方那只傲立雪中的寒梅,将最动人最美丽的芳香绽放在滇西北高原,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上。张桂梅是新时代全体教师的楷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典范,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她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践行扶贫先扶智、施行教育扶贫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奋斗,她是教育行业扶贫的楷模,是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一面旗帜。(丽江市扶贫办推荐推荐)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张院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