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东临朐:大山深情彰显扶贫一线的担当

时间:2020-12-21 18:35:16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赵军 宋利 卢相青

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潍坊市临朐县,有着一片红色的热土,石家河生态经济区是中共临朐县委的诞生地。在脱贫攻坚中,红色沂蒙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再次书写满怀大山深情的基层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的传奇。

脱贫攻坚从“心”开始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攻坚战中,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充分发挥五级党建网格联动作用,从区、村干部,到挂靠的第一书记和联户党员,坚持脱贫攻坚从“心”开始,持续深入多轮走访困难群众,从温暖困难群众的心,到增强群众的脱贫信心,再到凝聚起干群同心脱贫攻坚的力量,以务实作风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区党工委建立完善了“书记抓统筹、专班抓监督、村级抓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走访不落一村一户。他们组织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3名社区主任分工包靠12个行政村,协调推动1030名走访人员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

在“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活动中,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走访群众6880户,收集群众问题和意见建议1061条,为306户残疾贫困户无障碍改造、246户贫困户实施厕改,325户贫困户修缮房屋、院墙,424人落实了低保,480人核实确认了残疾证发放、876人慢性病备案等,让他们不仅享受到了有关补贴和优惠政策,还激发了他们面对生活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宝畔台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臻,虽已53岁,但她不服老,巾帼不让须眉,带头创办小型锅刷厂,带动本村两个贫困户在厂里就业,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

54岁的岸青村贫困户郭宝红,丈夫因病去世,家里一下没有了顶梁柱,但80多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还需要照顾。于是,她在区村干部到她家走访时,把想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的想法反映给了走访干部,不久就被安排到了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打零工赚钱。心踏实了,日子安稳,有奔头了!

“沂蒙老兵”的扶贫情怀

坐落在临朐县著名景点禅崮堂南面的白家庄,四面环山,村西的宝鼎山海拔420米。前些年,宝鼎山还是一座荒山,这个有着38户128口人的村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妇女留守,白家庄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有这么一群“沂蒙老兵”,在山东恒源兵器集团公司董事长鹿成增的带领下,传承发扬沂蒙精神,无私奉献,连续5年在宝鼎山上展开了一场“较量”大战,开辟硬化山路,架设电线通电、打井引水上山、栽种果树苗木,硬是将杂草丛生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现在满山绿树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白家庄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沂蒙老兵”鹿成增,1995年底退伍后,45岁的他“半路出家”在泰安创办兵工企业,打拼奋斗,企业行稳致远,一直致力于农村脱贫攻坚。这位军旅企业家,成功创立“工农新联盟”模式,组织开展“百名老兵助老区精准扶贫”活动,先后建成泰安南大圈沂蒙老兵创业基地、沂水桃棵子红嫂故里旅游文化产业园,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沂蒙老兵”白永利、刘金岭都是临沂军分区退役军队干部。作为土生土长的白家庄人,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在白永利心中挥之不去,要让村子变个大样子,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这一美好愿望一直记挂心间。老战友鹿成增被白永利心系故土、回报家乡的情谊所感染,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把南大圈、桃棵子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白家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是找准一条产业兴旺的路子,让山村群众不再受穷,过上好日子。在鹿成增的带领下,散居在济南、泰安、青岛、临沂的数百名沂蒙老兵,齐聚白家庄村宝鼎山下,组成一支扶贫劲旅,进行“百名沂蒙老兵扶助山村”义行,打响了开发宝鼎山流域脱贫攻坚战。

有了鹿成增的资金支持,说干就干,沂蒙老兵白永利、刘金岭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现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修山路,栽果树,打机井,架电线,铺管道……

白永利虽远居临沂市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两位老人年老体弱已是耄耋之年,需要他照顾,下有刚出生的孙女需要照看。但他舍小家顾大家,自己驾车跑200多公里赶到白家庄,和老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把关打井架电修路栽树等。

在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发展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村级党组织向上争取了道路修建专项资金;沟通协调临朐县供电公司专项资金支持架杆输电上山,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难题;村支部书记高永国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搞好流转土地,发扬“支前”精神,全力做好后勤保障。

“沂蒙老兵”一次次的辛苦付出,日夜劳作,山路硬化了,通到山顶了,宝鼎山变样了,白家庄变美了。新修环山路2公里,开辟观光道1.5公里;建造梯田1000余亩,栽植苹果、梨、杏、枣果树和绿化树3万余棵;打机井2眼,铺设电缆1000余米,铺设输水管道1500多米,建蓄水池2座;新建10亩猕猴桃基地,栽植猕猴桃2000株;清挖土石5500方,疏通河道200米,建成蓄水、养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万雁湖……

站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宝鼎山上,白家庄村民齐洪生、郭建峰等人笑逐颜开:“现在多亏了沂蒙老兵,宝鼎山成了花果山,有竹园、白皮松园、猕猴桃园、杏园、桃园、枣园等经济作物园,沿路种了玫瑰花,还能引水上山,荒坡野地成了水浇地。果树挂果,满山飘香,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下,白家庄村里成立了果品合作社吸纳村民务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年年发放土地流转费,脱贫致富的好日子,让村民念念不忘“沂蒙老兵”的一片深情厚意。

山棘嫁接甜枣成了富民果

鲁中沂蒙山区南部,群山连绵,山路弯弯。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西北部的蔡峪村,用野生山棘嫁接长出的甜枣,成了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就近就业、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蔡峪村里原来成片的“棘子山”,土地瘠薄,除了长棘子树种庄稼都不长,村民也没有什么好收成。面对这种野棘树小根壮、不怕天旱的特点,村里头脑灵活的马兴玉带头用野棘嫁接甜枣,经过多次嫁接和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野棘树结的酸枣既小又酸,而马兴玉在山上嫁接的5000棵枣树结出的枣儿变大了,变甜了。

日子过得艰难的蔡峪村人,终于有了脱贫致富办法,向大山要出路。蔡峪村的村民开始在山棘子树上嫁接甜枣,逐渐发展起了一个种植甜枣富民产业。在区党工委的引导下,野棘树上嫁接出来的一颗“甜枣”,不仅成功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还带动周边村落发展起了野棘枣树,如今周围近三万亩的荒山全部被装扮起来,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蔡峪村是桥沟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为了做大做强这一甜枣产业,桥沟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党员带头示范引领,力促富民兴村、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村民张兆生承包了25亩野棘甜枣地,年收入10万元,满脸高兴地说:“现在全村新发展野棘甜枣5000多亩,每亩地收入4000元,村里的贫困户都靠种植甜枣脱了贫、致了富,这座荒山可真变成了金疙瘩山。”

古河村是蔡峪村的邻村,村民张洪兰、张洪春早几年就来蔡峪村摘枣打零工,边干活边学习,掌握了“致富真经”。回去后,也用山上的野棘子嫁接甜枣,现在,古河村佛来山上的6000多亩甜枣已经和蔡峪村的甜枣连成一片,其规模越来越大。

“待要富,先修路”。自2019年以来,生态经济区发挥野棘甜枣的生长优势,组织机械、劳力上阵,新修甜枣基地生产路8公里,建设了储量500吨的扶贫冷风库。路通百业兴,集聚了人气商气,吸引了八方客户。区党工委书记高帅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以‘两村两园两主体’建设为抓手,发挥省果树研究所人才和科技优势,提升占地260亩的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聘请专业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对甜枣等优质农产品申报‘三品一标’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

现如今,石家河生态经济区为把甜枣产业做大做强,专门建起了“石家河万亩甜枣基地”,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加强技术改造,为甜枣产业“强筋壮骨”,并联合建立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栽植新品种,打造“样板田”,甜枣亩产量提高了20%—30%。

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甜枣品质好了,市场火了,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更甜了。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地方声音    
部委省市

山东临朐:大山深情彰显扶贫一线的担当

时间:2020-12-21 18:35:16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赵军 宋利 卢相青

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潍坊市临朐县,有着一片红色的热土,石家河生态经济区是中共临朐县委的诞生地。在脱贫攻坚中,红色沂蒙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再次书写满怀大山深情的基层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的传奇。

脱贫攻坚从“心”开始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攻坚战中,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充分发挥五级党建网格联动作用,从区、村干部,到挂靠的第一书记和联户党员,坚持脱贫攻坚从“心”开始,持续深入多轮走访困难群众,从温暖困难群众的心,到增强群众的脱贫信心,再到凝聚起干群同心脱贫攻坚的力量,以务实作风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区党工委建立完善了“书记抓统筹、专班抓监督、村级抓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走访不落一村一户。他们组织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3名社区主任分工包靠12个行政村,协调推动1030名走访人员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

在“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活动中,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走访群众6880户,收集群众问题和意见建议1061条,为306户残疾贫困户无障碍改造、246户贫困户实施厕改,325户贫困户修缮房屋、院墙,424人落实了低保,480人核实确认了残疾证发放、876人慢性病备案等,让他们不仅享受到了有关补贴和优惠政策,还激发了他们面对生活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宝畔台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臻,虽已53岁,但她不服老,巾帼不让须眉,带头创办小型锅刷厂,带动本村两个贫困户在厂里就业,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

54岁的岸青村贫困户郭宝红,丈夫因病去世,家里一下没有了顶梁柱,但80多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还需要照顾。于是,她在区村干部到她家走访时,把想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的想法反映给了走访干部,不久就被安排到了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打零工赚钱。心踏实了,日子安稳,有奔头了!

“沂蒙老兵”的扶贫情怀

坐落在临朐县著名景点禅崮堂南面的白家庄,四面环山,村西的宝鼎山海拔420米。前些年,宝鼎山还是一座荒山,这个有着38户128口人的村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妇女留守,白家庄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有这么一群“沂蒙老兵”,在山东恒源兵器集团公司董事长鹿成增的带领下,传承发扬沂蒙精神,无私奉献,连续5年在宝鼎山上展开了一场“较量”大战,开辟硬化山路,架设电线通电、打井引水上山、栽种果树苗木,硬是将杂草丛生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现在满山绿树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白家庄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沂蒙老兵”鹿成增,1995年底退伍后,45岁的他“半路出家”在泰安创办兵工企业,打拼奋斗,企业行稳致远,一直致力于农村脱贫攻坚。这位军旅企业家,成功创立“工农新联盟”模式,组织开展“百名老兵助老区精准扶贫”活动,先后建成泰安南大圈沂蒙老兵创业基地、沂水桃棵子红嫂故里旅游文化产业园,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沂蒙老兵”白永利、刘金岭都是临沂军分区退役军队干部。作为土生土长的白家庄人,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在白永利心中挥之不去,要让村子变个大样子,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这一美好愿望一直记挂心间。老战友鹿成增被白永利心系故土、回报家乡的情谊所感染,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把南大圈、桃棵子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白家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是找准一条产业兴旺的路子,让山村群众不再受穷,过上好日子。在鹿成增的带领下,散居在济南、泰安、青岛、临沂的数百名沂蒙老兵,齐聚白家庄村宝鼎山下,组成一支扶贫劲旅,进行“百名沂蒙老兵扶助山村”义行,打响了开发宝鼎山流域脱贫攻坚战。

有了鹿成增的资金支持,说干就干,沂蒙老兵白永利、刘金岭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现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修山路,栽果树,打机井,架电线,铺管道……

白永利虽远居临沂市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两位老人年老体弱已是耄耋之年,需要他照顾,下有刚出生的孙女需要照看。但他舍小家顾大家,自己驾车跑200多公里赶到白家庄,和老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把关打井架电修路栽树等。

在石家河生态经济区党工委、发展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村级党组织向上争取了道路修建专项资金;沟通协调临朐县供电公司专项资金支持架杆输电上山,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难题;村支部书记高永国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搞好流转土地,发扬“支前”精神,全力做好后勤保障。

“沂蒙老兵”一次次的辛苦付出,日夜劳作,山路硬化了,通到山顶了,宝鼎山变样了,白家庄变美了。新修环山路2公里,开辟观光道1.5公里;建造梯田1000余亩,栽植苹果、梨、杏、枣果树和绿化树3万余棵;打机井2眼,铺设电缆1000余米,铺设输水管道1500多米,建蓄水池2座;新建10亩猕猴桃基地,栽植猕猴桃2000株;清挖土石5500方,疏通河道200米,建成蓄水、养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万雁湖……

站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宝鼎山上,白家庄村民齐洪生、郭建峰等人笑逐颜开:“现在多亏了沂蒙老兵,宝鼎山成了花果山,有竹园、白皮松园、猕猴桃园、杏园、桃园、枣园等经济作物园,沿路种了玫瑰花,还能引水上山,荒坡野地成了水浇地。果树挂果,满山飘香,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下,白家庄村里成立了果品合作社吸纳村民务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年年发放土地流转费,脱贫致富的好日子,让村民念念不忘“沂蒙老兵”的一片深情厚意。

山棘嫁接甜枣成了富民果

鲁中沂蒙山区南部,群山连绵,山路弯弯。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西北部的蔡峪村,用野生山棘嫁接长出的甜枣,成了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就近就业、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蔡峪村里原来成片的“棘子山”,土地瘠薄,除了长棘子树种庄稼都不长,村民也没有什么好收成。面对这种野棘树小根壮、不怕天旱的特点,村里头脑灵活的马兴玉带头用野棘嫁接甜枣,经过多次嫁接和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野棘树结的酸枣既小又酸,而马兴玉在山上嫁接的5000棵枣树结出的枣儿变大了,变甜了。

日子过得艰难的蔡峪村人,终于有了脱贫致富办法,向大山要出路。蔡峪村的村民开始在山棘子树上嫁接甜枣,逐渐发展起了一个种植甜枣富民产业。在区党工委的引导下,野棘树上嫁接出来的一颗“甜枣”,不仅成功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还带动周边村落发展起了野棘枣树,如今周围近三万亩的荒山全部被装扮起来,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蔡峪村是桥沟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为了做大做强这一甜枣产业,桥沟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党员带头示范引领,力促富民兴村、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村民张兆生承包了25亩野棘甜枣地,年收入10万元,满脸高兴地说:“现在全村新发展野棘甜枣5000多亩,每亩地收入4000元,村里的贫困户都靠种植甜枣脱了贫、致了富,这座荒山可真变成了金疙瘩山。”

古河村是蔡峪村的邻村,村民张洪兰、张洪春早几年就来蔡峪村摘枣打零工,边干活边学习,掌握了“致富真经”。回去后,也用山上的野棘子嫁接甜枣,现在,古河村佛来山上的6000多亩甜枣已经和蔡峪村的甜枣连成一片,其规模越来越大。

“待要富,先修路”。自2019年以来,生态经济区发挥野棘甜枣的生长优势,组织机械、劳力上阵,新修甜枣基地生产路8公里,建设了储量500吨的扶贫冷风库。路通百业兴,集聚了人气商气,吸引了八方客户。区党工委书记高帅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以‘两村两园两主体’建设为抓手,发挥省果树研究所人才和科技优势,提升占地260亩的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聘请专业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对甜枣等优质农产品申报‘三品一标’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

现如今,石家河生态经济区为把甜枣产业做大做强,专门建起了“石家河万亩甜枣基地”,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加强技术改造,为甜枣产业“强筋壮骨”,并联合建立鲜食枣科技示范基地,栽植新品种,打造“样板田”,甜枣亩产量提高了20%—30%。

石家河生态经济区甜枣品质好了,市场火了,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更甜了。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