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省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21-01-29 08:40:18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邓爱民 胡福先

      恩施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整州在创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找准旅游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结合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路径,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山水资源为美丽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旅游贡献。2019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7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14.3%。2020年1-11月,累计接待游客3210.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65亿元。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余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余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一、做法与模式

       恩施州坚持“旅游是扶贫的金翅膀、扶贫是旅游的主战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取得较好效果。该州旅游扶贫入围全国“2020年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宣恩县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一)文旅融合促扶贫。坚持“以文为魂”,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恩施民俗大戏将游客“留”在恩施,助力脱贫攻坚。比如,建始县店子坪村把独特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昔日的偏僻小村逐渐发展成旅游名村。每年到店子坪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学员约2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9000元。

(二)景区开发促扶贫。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先后引进鄂旅投、省交投、省联投、北京中诚信、江西旅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了3个5A级、17个4A级的高密度、高等级景区集群,吸纳村民在景区就业,设置商铺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引导村民在景区周边修建农家乐、民宿等,持续释放旅游扶贫效应。比如,恩施大峡谷景区吸纳周边村民近1500人就近就业,还带动周边300户民宿发展,拥有床位3000余张。

(三)乡村旅游促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湖北旅游名镇6个,湖北旅游名村16个,实现了“扮靓一批镇村、改善一方民生”的目标。将民居、民俗、茶叶、葡萄等融合打造成特色景观带和体验带,围绕乡村旅游配套发展星级农家乐,涌现出了恩施枫香坡、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来凤杨梅古寨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带动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四)特色民宿促扶贫。把发展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直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发展一批民宿,改变一地面貌”的目标。比如,利川市组建了龙船调旅投公司专抓民宿发展,投入资金近1亿元,完善18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发展民宿1180户,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12000多人。白鹊山龙船调·湖居民宿通过国家文旅部五星级旅游民宿评审,成为恩施州高星级民宿的经典之作。

(五)养生度假促扶贫。充分利用高山独有的气候和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养生度假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比如,利川苏马荡随着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深度推进,宾馆酒店拔地而起,配套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倍数增长,新增家庭餐馆、农家乐、酒店、水果蔬菜批发店、家具建材店90多家,宾馆服务、物业管理、导游等所有行业解决就业5000人以上,每年为当地居民直接增加现金收入2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

(六)旅游消费促扶贫。通过“旅游+”的带动功能,提升旅游消费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比如,国家4A级景区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在创新旅游业态,带动旅游消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先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在规划范围内免费经营,助力200多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二、困难与问题

乡村旅游在推动扶贫富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缺乏专业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如何吸引并留住乡村旅游专家人才是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其次,乡村旅游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与融资难度大等问题。另外,部分乡村还存在居民不配合、企业与政府合作不畅等问题。 图片1.png

政府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二)站在地方居民利益角度来看:利益分配不公仍然是乡村旅游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在乡村旅游工作中地方政府忽视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又或是设计的利益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村民认为乡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由于村民本身对政策理解有限等原因,导致他们单方面认为利益分配不公。同时,部分居民认为部分政策不利于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比如土地政策;部分居民认为乡村旅游虽然改善了生活环境,但也不同程度破坏了原始生态环境,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图片2.png

居民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站在旅游企业角度来看: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不足是当前限制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乡村旅游投入成本高,效益回收慢,若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没有吸引力,市场主体将缺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信心。 图片3.png

企业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四)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体验者与消费者,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成效的主要环节,也是最能发现乡村旅游问题的主体。问卷调查显示,基础设施不完善仍然是恩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问题,其次是村旅游服务水平有欠缺,再次是同质化产品项目较多,缺乏特色。另外,还存在部分乡村的旅游厕所清理打扫不及时、部分饮食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图片4.png

旅游者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旅游富民,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域空间整合,完善各类旅游设施。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整体规划,打造处处是风景的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统筹各方政策和资金,根据各个村落的不同特色将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和特色菜谱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实现农户安置与农民安业的双赢。具体来说:一是要提升乡村的可进入性,加强乡村及景区内外交通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使景点与外界实现无缝连接。二是要注重餐饮、休息等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游客享受到休闲的便利性。三是要加强村落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卫生室、幼儿园及休闲锻炼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厕所改造,促进乡村环境提档升级。

(二)加强精品开发,做好旅游营销推广。加大对同质化项目的整合力度,打造功能更丰富、内涵更独特的乡村旅游生态链条。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提升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微信、网络、手机客户端,广泛传递旅游信息、推介旅游线路,发布乡村地区举办的各类旅游活动、农事节庆、体育赛事等,刺激旅游消费。二是针对不同季节、重要节假日开展重点宣传推介,营造不同的旅游主题,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广大旅游者。三是在目标客源市场的重点区域,如人流量大的城市广场、大型超市、车站、码头、机场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通过宣传标语、宣传图画、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当地乡村旅游信息,不断提高宣传效果。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定期对各类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旅游整体服务质量。一是对乡村旅游经营户重点培训旅游经营方式、旅游市场营销知识及其运用、旅游服务接待的方法与案例等。积极与高校旅游院系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邀请高校旅游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对休闲农业、农家乐、餐饮服务等运营管理以及服务问题进行培训。二是加强对保安、导游、清洁人员等其他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教育,增加他们对乡村旅游认同感。三是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培训教育,村民虽然不直接为游客服务,但其行为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于乡村服务水平的判断。

(四)增强职业认同,培育旅游人才队伍。不仅要在人才资金保障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对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岗位的认同提升。一是对旅游管理岗位制定合奖励与晋升规划,提升岗位吸引力。二是通过表彰、宣传、培训等方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由此环环相扣,相互作用,使得旅游人才能够不断加深对乡村旅游岗位的认同,主动积极为乡村旅游工作贡献力量。

(五)均衡利益分配,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从制度层面确定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加强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和监管。如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吸引村民参与进来,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和村集体脱贫致富能力。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健全和完善居民参与分红机制,可以将股权分红和劳动分红两者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可实行股份制、分红制、共富制等多种增收模式;引导企业设立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企业到乡村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鼓励农民规范开发生态观光产品、采摘体验产品,并举办乡村旅游节等特色活动,让更多的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务工赚“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打造和培育乡镇特色农业园区,推动电子商务和劳务经济在山区地区全覆盖;鼓励农户发展农业线上参观、购买,线下体验的旅游发展之路。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调查研究    
观察思考

湖北省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21-01-29 08:40:18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邓爱民 胡福先

      恩施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整州在创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找准旅游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结合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路径,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山水资源为美丽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旅游贡献。2019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7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14.3%。2020年1-11月,累计接待游客3210.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65亿元。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余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余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一、做法与模式

       恩施州坚持“旅游是扶贫的金翅膀、扶贫是旅游的主战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取得较好效果。该州旅游扶贫入围全国“2020年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宣恩县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一)文旅融合促扶贫。坚持“以文为魂”,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恩施民俗大戏将游客“留”在恩施,助力脱贫攻坚。比如,建始县店子坪村把独特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昔日的偏僻小村逐渐发展成旅游名村。每年到店子坪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学员约2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9000元。

(二)景区开发促扶贫。开发一个景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先后引进鄂旅投、省交投、省联投、北京中诚信、江西旅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了3个5A级、17个4A级的高密度、高等级景区集群,吸纳村民在景区就业,设置商铺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引导村民在景区周边修建农家乐、民宿等,持续释放旅游扶贫效应。比如,恩施大峡谷景区吸纳周边村民近1500人就近就业,还带动周边300户民宿发展,拥有床位3000余张。

(三)乡村旅游促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湖北旅游名镇6个,湖北旅游名村16个,实现了“扮靓一批镇村、改善一方民生”的目标。将民居、民俗、茶叶、葡萄等融合打造成特色景观带和体验带,围绕乡村旅游配套发展星级农家乐,涌现出了恩施枫香坡、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来凤杨梅古寨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带动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四)特色民宿促扶贫。把发展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直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发展一批民宿,改变一地面貌”的目标。比如,利川市组建了龙船调旅投公司专抓民宿发展,投入资金近1亿元,完善18个民宿旅游示范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发展民宿1180户,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12000多人。白鹊山龙船调·湖居民宿通过国家文旅部五星级旅游民宿评审,成为恩施州高星级民宿的经典之作。

(五)养生度假促扶贫。充分利用高山独有的气候和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避暑养生度假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比如,利川苏马荡随着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深度推进,宾馆酒店拔地而起,配套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倍数增长,新增家庭餐馆、农家乐、酒店、水果蔬菜批发店、家具建材店90多家,宾馆服务、物业管理、导游等所有行业解决就业5000人以上,每年为当地居民直接增加现金收入2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

(六)旅游消费促扶贫。通过“旅游+”的带动功能,提升旅游消费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比如,国家4A级景区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在创新旅游业态,带动旅游消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先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在规划范围内免费经营,助力200多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二、困难与问题

乡村旅游在推动扶贫富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缺乏专业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如何吸引并留住乡村旅游专家人才是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其次,乡村旅游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与融资难度大等问题。另外,部分乡村还存在居民不配合、企业与政府合作不畅等问题。 图片1.png

政府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二)站在地方居民利益角度来看:利益分配不公仍然是乡村旅游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在乡村旅游工作中地方政府忽视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又或是设计的利益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村民认为乡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由于村民本身对政策理解有限等原因,导致他们单方面认为利益分配不公。同时,部分居民认为部分政策不利于他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比如土地政策;部分居民认为乡村旅游虽然改善了生活环境,但也不同程度破坏了原始生态环境,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图片2.png

居民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站在旅游企业角度来看: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不足是当前限制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乡村旅游投入成本高,效益回收慢,若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没有吸引力,市场主体将缺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信心。 图片3.png

企业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四)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体验者与消费者,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成效的主要环节,也是最能发现乡村旅游问题的主体。问卷调查显示,基础设施不完善仍然是恩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问题,其次是村旅游服务水平有欠缺,再次是同质化产品项目较多,缺乏特色。另外,还存在部分乡村的旅游厕所清理打扫不及时、部分饮食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图片4.png

旅游者视角下恩施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旅游富民,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域空间整合,完善各类旅游设施。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整体规划,打造处处是风景的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统筹各方政策和资金,根据各个村落的不同特色将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和特色菜谱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实现农户安置与农民安业的双赢。具体来说:一是要提升乡村的可进入性,加强乡村及景区内外交通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使景点与外界实现无缝连接。二是要注重餐饮、休息等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建设,使游客享受到休闲的便利性。三是要加强村落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卫生室、幼儿园及休闲锻炼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厕所改造,促进乡村环境提档升级。

(二)加强精品开发,做好旅游营销推广。加大对同质化项目的整合力度,打造功能更丰富、内涵更独特的乡村旅游生态链条。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提升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微信、网络、手机客户端,广泛传递旅游信息、推介旅游线路,发布乡村地区举办的各类旅游活动、农事节庆、体育赛事等,刺激旅游消费。二是针对不同季节、重要节假日开展重点宣传推介,营造不同的旅游主题,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广大旅游者。三是在目标客源市场的重点区域,如人流量大的城市广场、大型超市、车站、码头、机场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通过宣传标语、宣传图画、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当地乡村旅游信息,不断提高宣传效果。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定期对各类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旅游整体服务质量。一是对乡村旅游经营户重点培训旅游经营方式、旅游市场营销知识及其运用、旅游服务接待的方法与案例等。积极与高校旅游院系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邀请高校旅游专家、行业领军人物对休闲农业、农家乐、餐饮服务等运营管理以及服务问题进行培训。二是加强对保安、导游、清洁人员等其他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教育,增加他们对乡村旅游认同感。三是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培训教育,村民虽然不直接为游客服务,但其行为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旅游者对于乡村服务水平的判断。

(四)增强职业认同,培育旅游人才队伍。不仅要在人才资金保障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对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岗位的认同提升。一是对旅游管理岗位制定合奖励与晋升规划,提升岗位吸引力。二是通过表彰、宣传、培训等方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由此环环相扣,相互作用,使得旅游人才能够不断加深对乡村旅游岗位的认同,主动积极为乡村旅游工作贡献力量。

(五)均衡利益分配,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从制度层面确定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加强对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和监管。如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吸引村民参与进来,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和村集体脱贫致富能力。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健全和完善居民参与分红机制,可以将股权分红和劳动分红两者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可实行股份制、分红制、共富制等多种增收模式;引导企业设立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企业到乡村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鼓励农民规范开发生态观光产品、采摘体验产品,并举办乡村旅游节等特色活动,让更多的扶贫对象实现就近务工赚“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打造和培育乡镇特色农业园区,推动电子商务和劳务经济在山区地区全覆盖;鼓励农户发展农业线上参观、购买,线下体验的旅游发展之路。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