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谱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时间:2021-02-26 16:39:3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

采访对象: 谌贻琴,女,白族,1959年12月生,贵州织金人。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2020年11月任贵州省委书记,2021年1月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采 访 组:王政壹 李苗苗 杨大志 黄珊
    采访日期:2021年2月20日
    采访地点:贵州省委办公大楼1楼贵宾厅

       采访组:谌书记,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夕,专程到贵州视察指导。请您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有哪些重要指示,这一次考察又有哪些嘱托?

谌贻琴: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牵挂贵州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要求我们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贵州的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视察期间,围绕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党的十九大期间,总书记作为贵州选举产生的党代表,多次参加贵州省代表团活动,对贵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总书记还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2021年2月,在农历牛年春节到来之际,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导,深入毕节、贵阳等地的农村、社区、超市考察调研,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给我们带来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党中央的关怀慰问,饱含了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关怀、特别厚爱。总书记在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重大时刻视察贵州,给予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巨大激励。总书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热烈欢呼“总书记好”,载歌载舞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

  这次考察的首站,总书记就到了贵州脱贫任务最重的毕节市,深入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专程去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况。在化屋村,总书记深入考察了扶贫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有关情况,与群众拉家常,详细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在得知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较好安置后,总书记很欣慰,深刻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叮嘱我们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总书记还考察了村里的苗绣扶贫车间,点赞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既是文化也是产业,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离开村子时,总书记动情地对大家讲,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对我们来说既是殷殷嘱托,更是巨大鞭策。我们深深感受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在,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顺利摘帽,历史性地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一道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们践行了庄严承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没有辜负4000多万贵州父老乡亲的期望。

  采访组: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贵州在历史上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给脱贫攻坚带来很大困难。请您谈谈,贵州的脱贫攻坚主要有哪些“难题”?

  谌贻琴:你们所讲的确实是千百年来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2012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3万、贫困发生率26.8%,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6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83个,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具体来讲,主要面临四个“难题”。

  一是自然条件较差。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内陆腹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大部分山区土层较薄,养水不易、固土艰难,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二是群众出行难。许多地方出门就是山,山路崎岖蜿蜒,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群众出行困难。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导致群众发展无出路。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种的都是玉米、洋芋、水稻“老三件”,效益低,有时连基本口粮都没法自给。“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坡来收一箩”。这句顺口溜就反映了百姓的艰辛与无奈。产业不兴、腰包不鼓,制约着贵州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贵州山区过去教学点少,教育硬件不足,简陋的校舍、残缺的课桌,奔波一两个小时的崎岖上学路,再加上师资力量等软件资源匮乏,贫困的大山困住了山区孩子求知的渴望。广大农村群众看病,大多靠背着简单药箱的“赤脚医生”,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这既是部分群众致贫的一个原因,也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月,总书记来贵州视察时列出一组数据:贵州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8个百分点;全省85.3%的面积、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充分说明贵州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

  采访组: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贵州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打赢脱贫攻坚战?

谌贻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了方向、教了方法。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环环相扣的脱贫攻坚“贵州战首先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前些年,一些地方少数非贫困人口被列为贫困户、“戴错帽子”,少数贫困户被排斥在外、“没有帽子戴”,群众意见比较大。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在精准识别上下足了功夫。通过“人脑+电脑”的方式,精准锁定了贫困对象,走好精准扶贫第一步。

一方面,充分依靠人脑,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对照贫困户识别程序和标准,进村入户、逐一排查,多次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专门设立“扶贫专线”,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精准识别不到位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把贫困对象真正找准。有的地方还探索出一些“土办法”。例如,毕节市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四看法”把上级政策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效果立竿见影,选出的贫困对象群众都服气。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贵州“精准扶贫云”,组织有关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有关数据逐一比对,有效校准贫困人口信息。这一招很管用,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发现,有些贫困户名下有小轿车、商品房,有的贫困户家中还有国家公职人员,有的还有工商登记,注册开办了公司。对这些识别出来的对象,通过走访摸排,实事求是地将他们从贫困名单中剔除出去。


把贫困对象找准了,就要瞄准病根精准施策。我们针对致贫原因开“药方”,结合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集中精力打了“四场硬仗”。

  一是以“组组通”硬化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以前,老乡们每逢赶场天,凌晨四五点就要摸黑出门,最大的期盼就是千万别下雨,这样路能好走些。由于出村的路不通,老乡们即使种出了好东西,也背不出去、卖不出去,发展致富的路受阻。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17年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在此基础上,又用两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现在路通了,进村寨的车多了,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逢年过节自驾回家,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通组硬化路让山区群众告别了“行路难”“发展难”,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硬仗。过去,贵州山区群众居住环境比较差,而且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就地采取扶贫措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返贫。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山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这里的贫困群众来讲,要想改变生存状况,“搬”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率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到2019年11月,这场总规模达192万人口的“大迁徙”顺利完成,其中贫困人口155万,搬迁规模占全国1/6,是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

  三是产业扶贫硬仗。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每一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一个农业产业,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前两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群众的腰包更鼓了。

  四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连年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我们还结合贵州山区气候特点,2015年以来改造农村各类危旧住房110.1万户,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全面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一些山区群众过去喝的是“望天水”,现在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总书记特别强调落实脱贫攻坚的领导责任。我们自上而下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从省委书记、省长开始,省领导分别联系帮扶16个深度贫困县、定点包干20个极贫乡镇。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帮扶2760个深度贫困村,派出4.5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脱贫一线。有的驻村干部因为家离工作的村子比较远,家里老人小孩没人照顾,就直接将他们接到村里一起生活、一起战斗,有的同志家里亲人去世了,也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还有的同志甚至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我的定点帮扶县是毕节市纳雍县,该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万。我通过蹲点调研、明察暗访等形式,走遍了纳雍县所有乡镇。在调研中,有一位叫阚昌贵的老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位老人原来住在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土补村,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只剩他与老伴抚养3个未成年的孙子。由于一次意外,老人双脚受伤却没有医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已经无法站立。我2019年6月随机走访时到了他家,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责成当地政府及时救治,全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20年11月,我再次到了他家,老人已经搬进城镇,受伤的双腿已经明显好转,生活也越来越好。老人激动地对我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我就烂在大山里了”。这也让我感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

  采访组:毕节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建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来,在统一战线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请您谈谈,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谌贻琴:毕节位于我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下,顺着地下“岩溶漏斗”就流走了,祖祖辈辈都缺水、盼水。上世纪80年代,毕节在写给省委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裸露石山等难利用地达230万亩,每年还在以2万亩至3万亩的速度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13%。生态恶化,往往与贫困落后紧密交织、互为因果,伴随着人口膨胀而愈演愈烈。

  3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毕节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脱贫。从2014年底,到2020年11月23日最后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中,毕节平均每年有27.7万人脱贫。毕节之所以能够如期脱贫,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得益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根本前提。这里面就包括几代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关怀。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国内动态清样》上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毕节市赫章县及海雀村的贫困状况。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中央确定深圳对口帮扶毕节后,在深圳居住的习仲勋、齐心两位老人捐了一个月工资,以实际行动支持毕节脱贫,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贫困群众深深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先后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4年5月,对毕节提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两新使命”要求;2018年7月,要求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寄予毕节试验区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殷切期望。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脱贫攻坚工作,对推动实施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首站就到毕节。在考察过程中,总书记还满怀深情地说,这些年来,一直牵挂着毕节发展。正是有几代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毕节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这也是包括毕节在内的全省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根本原因。

  其次得益于各级干部和群众艰苦努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关键因素。对毕节的脱贫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省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毕节试验区工作,2018年8月还专门制定下发文件,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46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用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前面提到的赫章县海雀村,曾被联合国专家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老支书文朝荣同志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用良种良法解决吃饭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海雀从一个人均年收入仅33元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海雀之变”成为毕节乃至贵州告别千年贫困的一个生动缩影。

  再次得益于社会各方积极助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重要支撑。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统一战线力量就参与到毕节试验区建设中。30多年来,统一战线不离不弃,探索建立一个民主党派对口帮扶一个县的扶贫模式,近500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同志来考察,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亿元、协调项目2000多个,倾情支援毕节。国家有关部委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广州、深圳支持毕节,近年来两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多亿元,还派出挂职干部与我们并肩作战。2019年起广药集团与我们合作,开发出“刺柠吉”饮品,在毕节还建有基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此外,恒大集团还整县帮扶毕节大方县,投入110亿元支持毕节,帮助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基地,大力支持毕节搬迁扶贫,还派出2100多人的扶贫队伍,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1000多家企业帮扶1200多个贫困村,社会各界纷纷向毕节伸来援手。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毕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采访组:请您谈谈,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贵州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巨变?

  谌贻琴: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共同奋斗,贵州实现了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今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称赞“沿途所见,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贵州的巨变是全方位的,突出的、耀眼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经济发展实现大踏步前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过去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5位、排在第20位,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经济增速连续10年居全国前三,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领先全国的“黄金十年”!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吃了不少“交通不通”的苦。2015年,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组硬化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高速铁路连通周边省会,与全国主要城市形成2—8小时高铁交通圈,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世界前100座高桥有46座在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如今的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山区群众从此不再“望路兴叹”!

  三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根本性转变。经过这些年大战大考的洗礼,全省干部群众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精神状态发生深刻变化。2018年2月,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高峰村15名残疾群众给我写信,讲了他们搬迁到城镇后,自力更生开办合作社发展酸笋产业的情况。他们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不能等着党和政府送小康,要自立自强,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我给他们回了信,称赞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可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让酸笋产业成为乡亲们的增收产业、幸福产业。正是在这种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广大群众用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创造了美好生活。大家在城镇都住上了新房子,就业有了保障,特别是教育条件的改善,有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世代贫困的宿命被彻底改写!

  精神的变化是最可贵的变化。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贵州的同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把总书记提出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精神,确立为新时代贵州精神。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所依凭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所焕发出来的也是这样的精神。我深深感到,只要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就能不断激发贵州干部群众强大的内生动力,就能最大限度凝聚起贵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设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学而时习    
高端视点

谱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时间:2021-02-26 16:39:3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采访对象: 谌贻琴,女,白族,1959年12月生,贵州织金人。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2020年11月任贵州省委书记,2021年1月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采 访 组:王政壹 李苗苗 杨大志 黄珊
    采访日期:2021年2月20日
    采访地点:贵州省委办公大楼1楼贵宾厅

       采访组:谌书记,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夕,专程到贵州视察指导。请您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有哪些重要指示,这一次考察又有哪些嘱托?

谌贻琴: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牵挂贵州脱贫攻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要求我们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贵州的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视察期间,围绕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党的十九大期间,总书记作为贵州选举产生的党代表,多次参加贵州省代表团活动,对贵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总书记还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2021年2月,在农历牛年春节到来之际,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导,深入毕节、贵阳等地的农村、社区、超市考察调研,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给我们带来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党中央的关怀慰问,饱含了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关怀、特别厚爱。总书记在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重大时刻视察贵州,给予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巨大激励。总书记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热烈欢呼“总书记好”,载歌载舞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

  这次考察的首站,总书记就到了贵州脱贫任务最重的毕节市,深入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专程去看乡亲们脱贫后的实际情况。在化屋村,总书记深入考察了扶贫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有关情况,与群众拉家常,详细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在得知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较好安置后,总书记很欣慰,深刻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叮嘱我们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总书记还考察了村里的苗绣扶贫车间,点赞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既是文化也是产业,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离开村子时,总书记动情地对大家讲,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对我们来说既是殷殷嘱托,更是巨大鞭策。我们深深感受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在,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顺利摘帽,历史性地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一道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们践行了庄严承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没有辜负4000多万贵州父老乡亲的期望。

  采访组: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贵州在历史上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给脱贫攻坚带来很大困难。请您谈谈,贵州的脱贫攻坚主要有哪些“难题”?

  谌贻琴:你们所讲的确实是千百年来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2012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3万、贫困发生率26.8%,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6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83个,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具体来讲,主要面临四个“难题”。

  一是自然条件较差。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内陆腹地,喀斯特地貌广布,大部分山区土层较薄,养水不易、固土艰难,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二是群众出行难。许多地方出门就是山,山路崎岖蜿蜒,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群众出行困难。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导致群众发展无出路。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种的都是玉米、洋芋、水稻“老三件”,效益低,有时连基本口粮都没法自给。“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坡来收一箩”。这句顺口溜就反映了百姓的艰辛与无奈。产业不兴、腰包不鼓,制约着贵州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贵州山区过去教学点少,教育硬件不足,简陋的校舍、残缺的课桌,奔波一两个小时的崎岖上学路,再加上师资力量等软件资源匮乏,贫困的大山困住了山区孩子求知的渴望。广大农村群众看病,大多靠背着简单药箱的“赤脚医生”,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这既是部分群众致贫的一个原因,也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月,总书记来贵州视察时列出一组数据:贵州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8个百分点;全省85.3%的面积、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充分说明贵州脱贫攻坚任务之艰巨。

  采访组: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贵州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打赢脱贫攻坚战?

谌贻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了方向、教了方法。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环环相扣的脱贫攻坚“贵州战首先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前些年,一些地方少数非贫困人口被列为贫困户、“戴错帽子”,少数贫困户被排斥在外、“没有帽子戴”,群众意见比较大。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在精准识别上下足了功夫。通过“人脑+电脑”的方式,精准锁定了贫困对象,走好精准扶贫第一步。

一方面,充分依靠人脑,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对照贫困户识别程序和标准,进村入户、逐一排查,多次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专门设立“扶贫专线”,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精准识别不到位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把贫困对象真正找准。有的地方还探索出一些“土办法”。例如,毕节市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四看法”把上级政策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效果立竿见影,选出的贫困对象群众都服气。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贵州“精准扶贫云”,组织有关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有关数据逐一比对,有效校准贫困人口信息。这一招很管用,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发现,有些贫困户名下有小轿车、商品房,有的贫困户家中还有国家公职人员,有的还有工商登记,注册开办了公司。对这些识别出来的对象,通过走访摸排,实事求是地将他们从贫困名单中剔除出去。


把贫困对象找准了,就要瞄准病根精准施策。我们针对致贫原因开“药方”,结合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集中精力打了“四场硬仗”。

  一是以“组组通”硬化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以前,老乡们每逢赶场天,凌晨四五点就要摸黑出门,最大的期盼就是千万别下雨,这样路能好走些。由于出村的路不通,老乡们即使种出了好东西,也背不出去、卖不出去,发展致富的路受阻。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17年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在此基础上,又用两年多时间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现在路通了,进村寨的车多了,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逢年过节自驾回家,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通组硬化路让山区群众告别了“行路难”“发展难”,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硬仗。过去,贵州山区群众居住环境比较差,而且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就地采取扶贫措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返贫。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山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这里的贫困群众来讲,要想改变生存状况,“搬”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率先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到2019年11月,这场总规模达192万人口的“大迁徙”顺利完成,其中贫困人口155万,搬迁规模占全国1/6,是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

  三是产业扶贫硬仗。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机制,每一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一个农业产业,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前两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群众的腰包更鼓了。

  四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连年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我们还结合贵州山区气候特点,2015年以来改造农村各类危旧住房110.1万户,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全面解决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一些山区群众过去喝的是“望天水”,现在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总书记特别强调落实脱贫攻坚的领导责任。我们自上而下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从省委书记、省长开始,省领导分别联系帮扶16个深度贫困县、定点包干20个极贫乡镇。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帮扶2760个深度贫困村,派出4.5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脱贫一线。有的驻村干部因为家离工作的村子比较远,家里老人小孩没人照顾,就直接将他们接到村里一起生活、一起战斗,有的同志家里亲人去世了,也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还有的同志甚至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我的定点帮扶县是毕节市纳雍县,该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万。我通过蹲点调研、明察暗访等形式,走遍了纳雍县所有乡镇。在调研中,有一位叫阚昌贵的老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位老人原来住在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土补村,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只剩他与老伴抚养3个未成年的孙子。由于一次意外,老人双脚受伤却没有医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已经无法站立。我2019年6月随机走访时到了他家,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责成当地政府及时救治,全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20年11月,我再次到了他家,老人已经搬进城镇,受伤的双腿已经明显好转,生活也越来越好。老人激动地对我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我就烂在大山里了”。这也让我感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

  采访组:毕节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建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来,在统一战线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请您谈谈,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谌贻琴:毕节位于我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下,顺着地下“岩溶漏斗”就流走了,祖祖辈辈都缺水、盼水。上世纪80年代,毕节在写给省委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裸露石山等难利用地达230万亩,每年还在以2万亩至3万亩的速度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13%。生态恶化,往往与贫困落后紧密交织、互为因果,伴随着人口膨胀而愈演愈烈。

  3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毕节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脱贫。从2014年底,到2020年11月23日最后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中,毕节平均每年有27.7万人脱贫。毕节之所以能够如期脱贫,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得益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根本前提。这里面就包括几代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关怀。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国内动态清样》上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毕节市赫章县及海雀村的贫困状况。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中央确定深圳对口帮扶毕节后,在深圳居住的习仲勋、齐心两位老人捐了一个月工资,以实际行动支持毕节脱贫,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贫困群众深深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先后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4年5月,对毕节提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两新使命”要求;2018年7月,要求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寄予毕节试验区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殷切期望。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脱贫攻坚工作,对推动实施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首站就到毕节。在考察过程中,总书记还满怀深情地说,这些年来,一直牵挂着毕节发展。正是有几代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毕节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这也是包括毕节在内的全省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根本原因。

  其次得益于各级干部和群众艰苦努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关键因素。对毕节的脱贫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省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毕节试验区工作,2018年8月还专门制定下发文件,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46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用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前面提到的赫章县海雀村,曾被联合国专家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旮旯。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老支书文朝荣同志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用良种良法解决吃饭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海雀从一个人均年收入仅33元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海雀之变”成为毕节乃至贵州告别千年贫困的一个生动缩影。

  再次得益于社会各方积极助力,这是毕节如期脱贫的重要支撑。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统一战线力量就参与到毕节试验区建设中。30多年来,统一战线不离不弃,探索建立一个民主党派对口帮扶一个县的扶贫模式,近500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同志来考察,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亿元、协调项目2000多个,倾情支援毕节。国家有关部委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广州、深圳支持毕节,近年来两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多亿元,还派出挂职干部与我们并肩作战。2019年起广药集团与我们合作,开发出“刺柠吉”饮品,在毕节还建有基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此外,恒大集团还整县帮扶毕节大方县,投入110亿元支持毕节,帮助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和肉牛养殖两大基地,大力支持毕节搬迁扶贫,还派出2100多人的扶贫队伍,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1000多家企业帮扶1200多个贫困村,社会各界纷纷向毕节伸来援手。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毕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采访组:请您谈谈,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贵州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巨变?

  谌贻琴: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共同奋斗,贵州实现了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今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称赞“沿途所见,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贵州的巨变是全方位的,突出的、耀眼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经济发展实现大踏步前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过去5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上升5位、排在第20位,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经济增速连续10年居全国前三,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领先全国的“黄金十年”!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吃了不少“交通不通”的苦。2015年,我们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组硬化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高速铁路连通周边省会,与全国主要城市形成2—8小时高铁交通圈,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世界前100座高桥有46座在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如今的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山区群众从此不再“望路兴叹”!

  三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根本性转变。经过这些年大战大考的洗礼,全省干部群众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精神状态发生深刻变化。2018年2月,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高峰村15名残疾群众给我写信,讲了他们搬迁到城镇后,自力更生开办合作社发展酸笋产业的情况。他们在信中还特别提到,“不能等着党和政府送小康,要自立自强,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我给他们回了信,称赞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可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让酸笋产业成为乡亲们的增收产业、幸福产业。正是在这种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广大群众用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创造了美好生活。大家在城镇都住上了新房子,就业有了保障,特别是教育条件的改善,有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世代贫困的宿命被彻底改写!

  精神的变化是最可贵的变化。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贵州的同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把总书记提出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精神,确立为新时代贵州精神。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所依凭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所焕发出来的也是这样的精神。我深深感到,只要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就能不断激发贵州干部群众强大的内生动力,就能最大限度凝聚起贵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设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