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郭碧勋:人生最美 莫过奋斗

时间:2021-03-25 15:32:31来源:湖南省扶贫办作者:郭碧勋

岁月匆匆,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在石门工作了9个年头,有幸作为参与者、推动者全程见证石门一步一步摆脱贫困的历程,有幸与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起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是我一生的荣光。回想这波澜壮阔、攻坚克难的八年,回味这脱皮掉肉、流血流汗的八年,至今还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我想,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人生最有价值、最为精彩、最让人感动的奋斗时光,必将是一段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难忘岁月。而在石门奋斗的这八年,与石门人民一起奋发向上、战天斗地的这八年,注定成为我人生道路中最醒目的一个注脚和最可爱的一部篇章。 

翻开奋斗的序章,记忆又回到那个初次相遇的春天 

2013年4月,一个春光融融、莺飞草长的日子,我到石门走马上任。正是那一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就此拉开了举国上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序幕。那一年,初来乍到的我,带着满满的豪情与壮志,却被美丽与贫困的双重冲击,震撼得无以复加。

石门是一个推开窗就能望见山、走出去就能听见水的好地方。这里山川奇峻、生态优美、民风淳朴。尽管缺少几分大城市的繁华,却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喧嚣。然而,就是如此神奇美丽的地方,千百年来却被贫困问题所深深困扰。石门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500米,是三湘大地上海拔最高的地方,素有“潇湘北极”和“湖南屋脊”之称。连绵的群山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造就了绝美的自然风貌,但恰恰也成为了困住人们的枷锁。

1986年,石门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2011年,石门县被纳入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4年,全县通过精准识别,共确定贫困村12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4%。其中,大多数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西北部山区。他们中很多人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有的还不通电、不通水,很多老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让我十分惊讶,更倍感焦虑。我的出生是一名放牛娃,石门人民正经历的那种贫穷的苦,我在数十年前曾经深切的感受过。身为石门人民的“父母官”,历史的接力赛到了我“这一棒”,我想,跑不跑得好,不管跑多远,我都要坚定地跑下去。从那时起,我便立下了“蝶变石门”的人生理想,立下了“不让一人掉队”的军令状,漫漫征途也在那一刻扬帆启航。

我深知,在奔赴未来的航程上总是充满险滩暗礁、惊涛骇浪。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要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自己、热爱人民、热爱奋斗,一切都会在意料之中。 

推开封闭的山门,扶贫其实就是为老百姓寻一条路 

贫困的表现相差无几,但致贫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条件恶劣、有的是家中有人患病、有的是缺乏技术信息、有的是家庭变故离异、有的是缺乏劳动能力,等等......。在“五个一批”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分门别类、因户施策,贫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穷尽一切办法解决什么。我想,这就是精准扶贫的要义,不论是哪种致贫原因,不论是哪种帮扶手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寻一条有迹可循、能够脱贫致富的门路。这条路可以是一条通向山外的水泥路、可以是一条自力更生的产业路、可以是一条改变命运的教育路、也可以是一条暖到心头的健康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用情当好施工队长,将路通到千家万户。

铺路,意味着要在广袤的山区大搞交通建设、产业建设、基础建设,还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所需资金动辄就是上百万、上千万,这些钱从哪里来?县里的财政基本是个吃饭财政,保障基本工作、日常运转后,所能够挤出的资金极为有限。全县上下各级干部曾经一度为此愁眉苦脸。还记得2015年7月,在县扶贫办会议室,大家又在为扶贫投入不足的问题发愁。“自己的财力实在有限,上级来的资金又不能随便使用,每个贫困村都在等着县里的政策,一系列的建设计划都等着实施,这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声音。当时我就在想,涉农部门多、涉农资金量也大,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一部分资金整合起来进行再分配,精准用于脱贫攻坚呢?虽然有些资金改变了原来的用途,但投向还是在“三农”,甚至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大胆的想法促使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将各项涉农资金全面整合,集中用于脱贫攻坚,构建起一个‘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优先保证扶贫资金需求。大家不要怕,出了什么问题,我来负责”。斩钉截铁的一番话,收获了干部们的支持和满屋的掌声。

有了这个大胆决策后,全县干部的心思齐了,干劲足了,各项扶贫工作也更加有序高效运转。石门也成为第一个在湖南省启动涉农资金整合的县,所取得的实效和探索出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认可和推介。在这个模式的驱动下,金融资金、社会援助资金等各类资金纷纷投向扶贫领域。八年来,石门县共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50多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000多个,实现每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赢得了贫困群众的广泛认可与称赞。 

插上致富的翅膀,关键要点亮群众心中的希望之光

扶贫工作开展得越是深入,对贫困的感受就越加深刻。在不断地奔波、不断地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基础条件的缺失、信息技术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我们的贫困群众丧失了向上的希望,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变得麻木,安于现状。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开展扶贫工作,我们面子上是扶产业、扶基础,但根子上还是要扶精神、扶志气。只有真正激发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力,才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坚持每月一次“空城行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三讲五个一”活动,我自己带头,要求全县干部与贫困群众进行深度交流,通过引导、激励,甚至是教育等各种手段,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自己的斗志。

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我兜兜转转来到了太平镇犀牛坪村,遇见了一个叫唐敦武的贫困户。通过交流得知,唐敦武以前是一名小混混,22岁就因为诈骗、偷、抢而进了监狱。出狱以后,由于以前的污点,外出务工不顺利,之后做生意也失败了,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久而久之,心生抱怨,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未来的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在“三讲五个一”帮扶活动的推进下,太平镇畜牧站陈新儒站长通过多次与唐敦武的深度交流,重新激发了唐敦武的斗志。2014年,在陈站长的帮助下,唐敦武借了3万元贷款,养了80多只山羊,当年赚了13000多元。之后,又在陈站长的指导下开始学养鸡,当年又赚了5万元。尝到甜头后的唐敦武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建了200多平米的养鸡和养猪栏舍,现在年收入达到13万元。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还搬进了新房,真正走上了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

类似的典型有很多,在石门不断涌现。最让我欣慰的是,一个典型,往往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往往能带动一大片群众。在扶业与扶志的双向驱动下,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得到有力破除,一大批贫困群众竞相发展养蜂、养鸡、养猪、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一大批农业企业也纷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石门的脱贫事业因此而迸发出了更强大的力量。 

啃下最硬的骨头,扛得住艰险才能夺取最后胜利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二字所蕴含的力量逐渐显现。在以产业帮扶为首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下,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了贫困。石门县也于2018年8月6日成功脱贫“摘帽”,彻底结束了32年贫困县的历史。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愈近成功愈艰难。前期,大部分脱贫基础较好的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发展产业,都已实现脱贫。而剩下的,更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老致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为此,我们打出了一套“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发展低强度短平快产业+兜底保障”的组合拳,并且将原来的帮扶力量由“一对一”调整为“多对一”,由各后盾单位班子成员进行重点帮扶。眼看着胜利就要向我们招手之时,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而石门紧邻湖北,省际界线长达170公里,约四分之一的县域面积、5个乡镇12万人口与湖北省交界。一方面我们要严防死守,控制疫情传播,一方面又要解决因疫情而造成的劳动力滞留问题。那时的我,可以说是精神极度紧张。但考验才刚刚开始,进入4月份,石门又出现了超历史的强降雨,大型暴雨一波接一波,爆发了雷家山山体滑坡等多处大型地质灾害,山区道路、饮水、房屋以及农业产业不同程度的受损。八年攻坚所打造的脱贫胜利航船,在大自然的冲击下,变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我立即调整工作思路,将防返贫和防新致贫作为当前整个扶贫工作的两条底线和两道防线来抓,并确定了非常时期“县级领导一线驻扎指挥、各类资金再度整合倾斜、防疫防灾扶贫三线合一”的工作布局。为了解决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坚持由政府买单,直接包了专列把贫困群众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并且开发出大量的公益性岗位,扩大本地就业。为了解决农业产业受损的问题,我又统筹推进产业补损与产业换代,推动产业整体升级,并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推动生猪、土鸡养殖等短平快产业“遍地开花”,以确保群众收入短期不受影响。特别是针对强降雨造成的基础设施损毁,我把房屋、安饮设施作为重点,在搞好过渡安置的前提下,又筹资近2000万元,日夜赶工推进基础设施重建修复,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没有出现一例返贫和新致贫。

最终,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石门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省级年度考核。石门脱贫故事在央视大型扶贫纪录片《承诺》第一集播出。我个人也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代表石门全体党员干部和67万人民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中央的表彰。 

接续未竟的事业,石门定将在新征程中展翅高飞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脱贫攻坚战的全胜,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奇迹,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凝聚的是每一位扶贫人的心血与汗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斗征程中,石门广大扶贫干部默默坚守,辛勤付出, 同67万石门人民携手并肩,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石门脱贫攻坚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石门经验”,打造了影响全省全国的“石门样本”。

站在原地,回想起那一个个在扶贫路上负重前行的身影,我的心底总是充满感激与感动。那些身影中有不远千里义务扶贫的“燕赵老兵”王新法、有大山深处坚守初心的“背包书记”张忠富、有“替父从征”接续梦想的巾帼英雄王婷、有不惜生命扑在一线的扶贫队长陈敏,更有许许多多个平凡人和千千万万个奉献者。在我心中,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奋斗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庆幸自己的身影也能够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珍藏过往,展望未来。我十分清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脱贫摘帽、圆梦小康并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解决。脱贫攻坚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扶贫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基层治理的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的进一步培育,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此时此刻,我却信心满满。因为八年的脱贫攻坚战,我们不仅收获了产业、经济、基础条件的突破性进展,更磨炼了石门干部的作风意志,形成了“三个特别”的石门精神,创造了“干群携手、齐心创业”的生动局面。这恰恰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大依仗和最强动力。我坚信,只要我们保持当前的好来势、好状态,不停顿、不懈怠,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事,定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石门也一定能够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指引下振翅高飞,完成贫困县向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的华丽转身。(2021年3月15日写于石门县委机关)       

(作者郭碧勋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扶贫人物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郭碧勋:人生最美 莫过奋斗

时间:2021-03-25 15:32:31

来源:湖南省扶贫办

作者:郭碧勋

岁月匆匆,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在石门工作了9个年头,有幸作为参与者、推动者全程见证石门一步一步摆脱贫困的历程,有幸与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起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是我一生的荣光。回想这波澜壮阔、攻坚克难的八年,回味这脱皮掉肉、流血流汗的八年,至今还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我想,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人生最有价值、最为精彩、最让人感动的奋斗时光,必将是一段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难忘岁月。而在石门奋斗的这八年,与石门人民一起奋发向上、战天斗地的这八年,注定成为我人生道路中最醒目的一个注脚和最可爱的一部篇章。 

翻开奋斗的序章,记忆又回到那个初次相遇的春天 

2013年4月,一个春光融融、莺飞草长的日子,我到石门走马上任。正是那一年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就此拉开了举国上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序幕。那一年,初来乍到的我,带着满满的豪情与壮志,却被美丽与贫困的双重冲击,震撼得无以复加。

石门是一个推开窗就能望见山、走出去就能听见水的好地方。这里山川奇峻、生态优美、民风淳朴。尽管缺少几分大城市的繁华,却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喧嚣。然而,就是如此神奇美丽的地方,千百年来却被贫困问题所深深困扰。石门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平均海拔500米,是三湘大地上海拔最高的地方,素有“潇湘北极”和“湖南屋脊”之称。连绵的群山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造就了绝美的自然风貌,但恰恰也成为了困住人们的枷锁。

1986年,石门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贫困县。2011年,石门县被纳入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4年,全县通过精准识别,共确定贫困村12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4%。其中,大多数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西北部山区。他们中很多人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有的还不通电、不通水,很多老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让我十分惊讶,更倍感焦虑。我的出生是一名放牛娃,石门人民正经历的那种贫穷的苦,我在数十年前曾经深切的感受过。身为石门人民的“父母官”,历史的接力赛到了我“这一棒”,我想,跑不跑得好,不管跑多远,我都要坚定地跑下去。从那时起,我便立下了“蝶变石门”的人生理想,立下了“不让一人掉队”的军令状,漫漫征途也在那一刻扬帆启航。

我深知,在奔赴未来的航程上总是充满险滩暗礁、惊涛骇浪。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要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自己、热爱人民、热爱奋斗,一切都会在意料之中。 

推开封闭的山门,扶贫其实就是为老百姓寻一条路 

贫困的表现相差无几,但致贫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条件恶劣、有的是家中有人患病、有的是缺乏技术信息、有的是家庭变故离异、有的是缺乏劳动能力,等等......。在“五个一批”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分门别类、因户施策,贫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穷尽一切办法解决什么。我想,这就是精准扶贫的要义,不论是哪种致贫原因,不论是哪种帮扶手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为老百姓寻一条有迹可循、能够脱贫致富的门路。这条路可以是一条通向山外的水泥路、可以是一条自力更生的产业路、可以是一条改变命运的教育路、也可以是一条暖到心头的健康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用情当好施工队长,将路通到千家万户。

铺路,意味着要在广袤的山区大搞交通建设、产业建设、基础建设,还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所需资金动辄就是上百万、上千万,这些钱从哪里来?县里的财政基本是个吃饭财政,保障基本工作、日常运转后,所能够挤出的资金极为有限。全县上下各级干部曾经一度为此愁眉苦脸。还记得2015年7月,在县扶贫办会议室,大家又在为扶贫投入不足的问题发愁。“自己的财力实在有限,上级来的资金又不能随便使用,每个贫困村都在等着县里的政策,一系列的建设计划都等着实施,这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声音。当时我就在想,涉农部门多、涉农资金量也大,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一部分资金整合起来进行再分配,精准用于脱贫攻坚呢?虽然有些资金改变了原来的用途,但投向还是在“三农”,甚至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大胆的想法促使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将各项涉农资金全面整合,集中用于脱贫攻坚,构建起一个‘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优先保证扶贫资金需求。大家不要怕,出了什么问题,我来负责”。斩钉截铁的一番话,收获了干部们的支持和满屋的掌声。

有了这个大胆决策后,全县干部的心思齐了,干劲足了,各项扶贫工作也更加有序高效运转。石门也成为第一个在湖南省启动涉农资金整合的县,所取得的实效和探索出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认可和推介。在这个模式的驱动下,金融资金、社会援助资金等各类资金纷纷投向扶贫领域。八年来,石门县共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50多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000多个,实现每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赢得了贫困群众的广泛认可与称赞。 

插上致富的翅膀,关键要点亮群众心中的希望之光

扶贫工作开展得越是深入,对贫困的感受就越加深刻。在不断地奔波、不断地与群众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基础条件的缺失、信息技术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我们的贫困群众丧失了向上的希望,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变得麻木,安于现状。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开展扶贫工作,我们面子上是扶产业、扶基础,但根子上还是要扶精神、扶志气。只有真正激发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力,才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基础。所以,在坚持每月一次“空城行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三讲五个一”活动,我自己带头,要求全县干部与贫困群众进行深度交流,通过引导、激励,甚至是教育等各种手段,一定要激发贫困群众自己的斗志。

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我兜兜转转来到了太平镇犀牛坪村,遇见了一个叫唐敦武的贫困户。通过交流得知,唐敦武以前是一名小混混,22岁就因为诈骗、偷、抢而进了监狱。出狱以后,由于以前的污点,外出务工不顺利,之后做生意也失败了,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久而久之,心生抱怨,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未来的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在“三讲五个一”帮扶活动的推进下,太平镇畜牧站陈新儒站长通过多次与唐敦武的深度交流,重新激发了唐敦武的斗志。2014年,在陈站长的帮助下,唐敦武借了3万元贷款,养了80多只山羊,当年赚了13000多元。之后,又在陈站长的指导下开始学养鸡,当年又赚了5万元。尝到甜头后的唐敦武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建了200多平米的养鸡和养猪栏舍,现在年收入达到13万元。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还搬进了新房,真正走上了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

类似的典型有很多,在石门不断涌现。最让我欣慰的是,一个典型,往往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往往能带动一大片群众。在扶业与扶志的双向驱动下,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得到有力破除,一大批贫困群众竞相发展养蜂、养鸡、养猪、烟叶、茶叶等特色产业,一大批农业企业也纷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石门的脱贫事业因此而迸发出了更强大的力量。 

啃下最硬的骨头,扛得住艰险才能夺取最后胜利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二字所蕴含的力量逐渐显现。在以产业帮扶为首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下,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了贫困。石门县也于2018年8月6日成功脱贫“摘帽”,彻底结束了32年贫困县的历史。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愈近成功愈艰难。前期,大部分脱贫基础较好的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发展产业,都已实现脱贫。而剩下的,更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老致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为此,我们打出了一套“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发展低强度短平快产业+兜底保障”的组合拳,并且将原来的帮扶力量由“一对一”调整为“多对一”,由各后盾单位班子成员进行重点帮扶。眼看着胜利就要向我们招手之时,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而石门紧邻湖北,省际界线长达170公里,约四分之一的县域面积、5个乡镇12万人口与湖北省交界。一方面我们要严防死守,控制疫情传播,一方面又要解决因疫情而造成的劳动力滞留问题。那时的我,可以说是精神极度紧张。但考验才刚刚开始,进入4月份,石门又出现了超历史的强降雨,大型暴雨一波接一波,爆发了雷家山山体滑坡等多处大型地质灾害,山区道路、饮水、房屋以及农业产业不同程度的受损。八年攻坚所打造的脱贫胜利航船,在大自然的冲击下,变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我立即调整工作思路,将防返贫和防新致贫作为当前整个扶贫工作的两条底线和两道防线来抓,并确定了非常时期“县级领导一线驻扎指挥、各类资金再度整合倾斜、防疫防灾扶贫三线合一”的工作布局。为了解决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坚持由政府买单,直接包了专列把贫困群众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并且开发出大量的公益性岗位,扩大本地就业。为了解决农业产业受损的问题,我又统筹推进产业补损与产业换代,推动产业整体升级,并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推动生猪、土鸡养殖等短平快产业“遍地开花”,以确保群众收入短期不受影响。特别是针对强降雨造成的基础设施损毁,我把房屋、安饮设施作为重点,在搞好过渡安置的前提下,又筹资近2000万元,日夜赶工推进基础设施重建修复,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没有出现一例返贫和新致贫。

最终,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石门高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普查和省级年度考核。石门脱贫故事在央视大型扶贫纪录片《承诺》第一集播出。我个人也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代表石门全体党员干部和67万人民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中央的表彰。 

接续未竟的事业,石门定将在新征程中展翅高飞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脱贫攻坚战的全胜,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奇迹,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凝聚的是每一位扶贫人的心血与汗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奋斗征程中,石门广大扶贫干部默默坚守,辛勤付出, 同67万石门人民携手并肩,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石门脱贫攻坚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石门经验”,打造了影响全省全国的“石门样本”。

站在原地,回想起那一个个在扶贫路上负重前行的身影,我的心底总是充满感激与感动。那些身影中有不远千里义务扶贫的“燕赵老兵”王新法、有大山深处坚守初心的“背包书记”张忠富、有“替父从征”接续梦想的巾帼英雄王婷、有不惜生命扑在一线的扶贫队长陈敏,更有许许多多个平凡人和千千万万个奉献者。在我心中,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奋斗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庆幸自己的身影也能够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留下了浅浅的痕迹。

珍藏过往,展望未来。我十分清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脱贫摘帽、圆梦小康并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开启新征程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解决。脱贫攻坚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扶贫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基层治理的进一步创新、乡村人才的进一步培育,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此时此刻,我却信心满满。因为八年的脱贫攻坚战,我们不仅收获了产业、经济、基础条件的突破性进展,更磨炼了石门干部的作风意志,形成了“三个特别”的石门精神,创造了“干群携手、齐心创业”的生动局面。这恰恰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大依仗和最强动力。我坚信,只要我们保持当前的好来势、好状态,不停顿、不懈怠,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事,定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石门也一定能够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指引下振翅高飞,完成贫困县向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的华丽转身。(2021年3月15日写于石门县委机关)       

(作者郭碧勋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