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英雄肝胆耀山河 ——追记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烈

时间:2021-04-04 10:30:26来源:《中国扶贫》2021年7期作者:本刊记者 王健任

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世界各国殷殷期盼。

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大党,带领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办法,是全面打响一场无硝烟的战役。

这场战役异常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下军令状、画好作战图,不计成本、不计投入,带领人民闯难关、攻山头、啃“硬骨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整整打了8年。 

这场战役异常激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率领下,号令出,风雷动,扶贫铁军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他们不讲条件、不惧艰险、不怕牺牲,1800多名同志把生命融进祖国的山河里,把生命镌刻在辉煌的事业里。

“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回响在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里,激荡在神州大地的春风里。

纷纷清明雨,凋落百花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每一位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的英烈。

一生一世  为了一个初心誓死不渝 

“去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2010年春节前,被任命为贵州省晴隆县代理县长的姜仕坤,在大田乡董箐村调研时,所走访人家基本都是家徒四壁,走进最后一家,看到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唯一的一口锅还是残破不全。他含着泪,从裤兜里摸出200元钱,递给主人。

贫困,是那口半边锅,是深山区的破房烂瓦,是群众身上的褴褛衣衫,也是姜仕坤等广大党员干部心头的结,眼里的泪。

一个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政党,怎能看着人民在贫困中煎熬;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政党,怎能忍受贫困肆意妄为。于是,向贫困全面宣战,中国打响了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此一役,绝非能够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打赢。经过几轮扶贫攻坚,剩下的近亿贫困群众都是难啃掉的硬中之硬,剩下的贫困地区都是难攻克的坚中之坚。泰山压顶,需肩挑万钧;攻坚拔寨,需勠力同心。

一声号令,三军奋勇,上下同欲者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一个个冲锋在最前线,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扬在最前沿。

在姜仕坤看来,雄关漫道,需要铁一般的将士,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举措。否则,血肉之躯如何能扛得住晴隆山上的狰狞顽石。

QQ截图20210404103301.jpg

姜仕坤(前右)在晴隆县调研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资料照片)

晴隆人早被这穷山沟里的苦日子磨灰了心,时任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曾经动了“逃跑”的心思。

曾经李安珍敢闯敢干,她带着乡亲一起养羊,但来年冬天,羊被冻死许多,损失惨重。她灰心了,准备放弃,四处打听哪里需要工人,打算进城打工。

正在此时,村里来了一个“兽医”,他钻进羊群,抱起羊羔,问李安珍:“养羊有什么困难?”李安珍回答说:“羊总是生病,损失太大。”“兽医”说:“你不要放弃,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没过几天,这个“兽医”又来了。李安珍说还是想出去打工。于是,“兽医”蹲在羊圈里给她算起了经济账,认为她在家养羊还是比进城打工划算。

QQ截图20210404103315.jpg

姜仕坤(左三)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资料照片)

直到第三次来,李安珍才知道这个“兽医”是时任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他对李安珍说:“你要坚持,要有毅力,你是养羊的带头人、实践者,你走了其他人心里也没底了。有什么问题我们帮助解决,你只管放宽心带领大家养羊。”

在李安珍眼里,这个县委书记就是一位“兽医”,“否则他怎么会看一眼羊就知道生的什么病,如何知道山上哪些中草药能治羊的病呢?”

晴隆的山很“吝啬”,总是贪婪地挤占着人均不过几分的耕地。脱贫攻坚需要产业,对于晴隆县来说,需要能在乱石林立的晴隆山上发展产业。能在山上蹦跳自如的晴隆羊,是当地难得的特色产业之一。因此,养羊成为晴隆县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姜仕坤的大事业。

在姜仕坤办公室的茶几上,摆着一本《羊生产学》。在书中密密麻麻的笔记里,依稀可以看到他挑灯苦读的场景。下乡调研,他往往第一时间直奔羊圈,哪个乡镇有多少羊存栏,哪个养殖大户发展存在困难,哪个季节羊群最易发病,他了如指掌。出差外地,他频繁出入各种肉类交易市场和形形色色的羊肉馆,不是为了“发掘”美味,而是四处找寻晴隆羊的市场未来。

最终,姜仕坤带领晴隆县的干部群众,让种草养羊成为晴隆脱贫主业。经过他与农户、企业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广泛沟通后,把产权完全下放给农户,激发出更大的养殖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养殖效益,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扶贫经验——晴隆模式。

整整6年,在姜仕坤的带领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晴隆县形成了以山地畜牧业、山地旅游业两大产业强力拉动,以易地扶贫搬迁托底保障的发展格局。穷了几辈子的晴隆县,终于在石头缝里走出了一条致富大道。

站在山巅俯瞰“二十四道拐”,这条书写过“抗战生命线”辉煌的“历史弯道”,是唤起太平洋两岸二战记忆和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活化石”。在新时代,这条路成为姜仕坤带领晴隆人民实现脱贫梦想的起点。

2016年4月12日下午,姜仕坤在广州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一个像大山一样的汉子,携梦想出发,带初心归去,倒在了脱贫攻坚的征途中。

“山绿了羊多了民富了你不见了,路修好水通好电供好君且走好”——这是34万多晴隆人为姜仕坤写下的一副挽联。

秉承初心,所以有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坚守信仰,所以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信仰,在这场攻坚战中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力量。这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力量,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小康,在新时代铸就了新辉煌。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这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也是广西扶贫办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监测统计处原处长蓝标河最喜欢的一句话。

QQ截图20210404103326.jpg

在姜仕坤的主导下,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如今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旅游业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向人民报告”——这是蓝标河的微信和QQ昵称。在贫困中煎熬过的他,再也不忍心看到其他群众还在贫困中挣扎。他在贫困中出生,为战贫而活,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20多年间,他一直在扶贫战线上勤勉工作。

 “他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心里装的全是扶贫工作。”这是广西扶贫办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在自治区扶贫办工作期间,蓝标河推动建立了广西扶贫成效考核体系。2015年,在没有更多参考的情况下,蓝标河与几位同事白天分头到各部门走访,晚上回来集中梳理、分析、讨论,随后制定出精准识别方案。

蓝标河常说,要多去走走,多听听基层的意见,才能改进考核工作,减轻基层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他就走了20多个县,走访了近100个村400余户农户。

到融安县挂职前,单位领导征求蓝标河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单位的同事谁都不知道,他“毫不犹豫”的背后,是对家庭深深的亏欠。

“父母近80岁了,孩子还小,我还工作,你不能跟组织说一下咱家的困难吗?”面对妻子的请求,蓝标河说:“现在是脱贫攻坚关键期,我是一名党员,又是扶贫干部,肯定要带头。”

QQ截图20210404103341.jpg

蓝标河(右)在贫困户家了解情况。(资料照片)

尽管到融安时间很短,但该县的浮石、大坡等几个乡镇,10多个村的多个农户家中都留下了蓝标河的脚印。

融安县2018年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难度很大。融安县扶贫办主任莫小华回忆,蓝标河来后,几乎每天都与他们碰头研究工作,周末和晚上加班成为常态。

“到任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蓝标河干了太多的工作。”莫小华说,在蓝标河积极推动下,全县建立了“扶贫工作日”制度,制定了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 

“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这是蓝标河口中的高频词汇。他说,让群众脱贫致富,等不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拖不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慢不得。于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变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有一个笔记本从挂职那一天起到蓝标河去世前,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工作。“倒排工期”“盯紧专项规划”“越快越好”等紧迫的字眼,频频出现在日记中,他异常繁重的工作跃然纸上:

2018年4月11日、12日,蓝标河连续加班两天,熬夜到凌晨3时,牵头撰写、修改、审核,赶出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

2018年4月13日是融安县“扶贫工作日”,蓝标河来到自己联系的同仕村4户贫困户家中走访。64岁的韦桂连记得,那天蓝标河带着肉和菜来到她家,请她和几个贫困户吃饭,一起畅想将来的好日子。

2018年4月14日,蓝标河从融安县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回到南宁,下车后他直接到自治区扶贫办加班。当天晚上回家,没顾得上和年迈的父母聊聊天,没来得及和年幼的孩子说说话,没空闲和终日操劳的妻子谈谈心,吃完饭就到书房里继续加班。

“扑通”一声,蓝标河身体突发不适,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面前是散落一地的工作材料,身边是悲恸欲绝的家人。他倒下的地方,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近切……

百年风雨,褪不了那一抹红;万水千山,隔不断那一颗心。共产党人不是钢筋铁骨,只不过初心如磐,矢志如斯。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人以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不讲条件、不惧困难的形象和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历史会铭记每一朵翻腾的浪花,国家会铭记每一颗耀眼的星辰! 

一心一意  为了一份事业向死而生 

人间正道,素来不缺有识之士。一份直抵民心的事业,自带汇聚磅礴合力的特性。

举目回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一个个奔忙而坚定的身影,那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面孔,为了一项千古伟业,汇聚起一往无前的钢铁洪流。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生前最爱和别人说的一句话。

“活着干”,李保国一直干了35年。在这35年里,他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他承担了8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却从未调过一次课;他1998年查出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2007年确诊患上疲劳性冠心病,却始终没有慢下来歇一歇,忙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QQ截图20210404103355.jpg

李保国(前)带着学生把课堂搬进了群众的果园里。(资料照片)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国说,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为此,他把课堂搬进了山沟里,把实验室放在了果园中,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李保国和妻子共有“三个家”:一个是位于河北保定的家;一个是太行山里各个驻点基地的家;还有一个是辗转于学校与各基地间越野车上的家。

李保国夫妇年轻时常年驻村。“邢台市前南峪村低矮的小平房里,有我们刚成家时的艰苦与欢乐;岗底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不知走过多少遍;在绿岭核桃基地15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我常为他缝补被树枝剐破的棉袄。”李保国妻子郭素萍记忆犹新。

三个家中,保定的家李保国他们待得最少。毕竟上千万亩的技术示范推广面积、36项推广的实用技术、800余次的培训班、9万余人次的培训人员,留给他们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们给太行山区留下的,是35.3亿元的增收效益,是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是10多万群众的脱贫增收……

那些年,慕名来找李保国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基地之间,车成了他们流动的家。他开车,妻子坐在副驾驶上,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喝水、吃药、午休,全在车里。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把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

太行山里的农民都认识李保国的车,都知道他很忙。一次,他在邢台一个村子遇上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保国急着赶路,便招呼来几个人,把自家院墙推倒,让车从院内绕了过去。“他的事耽误不得!”太行山里的果农都说,只要看到李保国,心里就踏实了一半。

李保国很“土”,衣着“土”,讲话“土”。他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他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把农业技术写成顺口溜刊发在报纸上,送到千家万户。

但李保国也说过一次洋气话。2016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参加河北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半天默默无语。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李保国说:“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说完,号啕大哭,哭出了憋在心里十几年的愧疚。

 有人问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一个科学家何必去干技术员的活儿?他回答道:“国家需要院士,也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的人才。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差。”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享年58岁。

穷尽一生,奏响最后壮烈,诠释生命皈依、魂之所系。李保国走后,数万群众自发举行悼念仪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安葬。

QQ截图20210404103405.jpg

李保国牺牲后,曾经被他帮助过的公司、果农组建了“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继续替他为山区果农送技术、送服务。(资料照片)

如今,春天一到,太行山区沟沟峁峁里鲜花烂漫,人们说:“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梦想,从来都是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实现梦想,从来都是呕心沥血的艰辛征程。梦想,让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向心力来自14亿人民的期盼,来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这向心力因中国共产党“视民如伤”的炽热情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澎湃合力;因中国“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奋进力量。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名字时,电视镜头给到黄文秀父亲偷偷抹泪的画面,让许多人心疼不已。

黄文秀,花一样的女子,带着青春的花瓣,凋零在了脱贫攻坚中,然后化作春泥,滋养着百坭村的一方百姓。

是在大城市的灯火辉煌里享受世间繁华,还是到偏远山村坚守清贫?年轻靓丽、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选择了后者。

2016年毕业季,黄文秀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回到革命老区广西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很多人走出农村就再也不想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黄文秀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古老而沉寂的乡村需要青春的活力,她想把青春在乡村的脱贫攻坚事业里秀一秀。

去百坭村的前两天,爱美的黄文秀把最爱穿的裙子、高跟鞋、化妆品全部收起来放在了床底。取而代之的,是几身运动服,一顶草帽。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曾是深度贫困村,黄文秀去之前,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最远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几个屯都在10公里以上。

“百坭村乡村振兴地表超强战队”——这是黄文秀当时给村里扶贫工作群起的群名。她坚信,再长的路只要肯走都能走完,再重的山只要愿扛都能扛起。

但百坭村的群众却不相信这个“女娃娃”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讲着一口普通话的黄文秀,一开始甚至敲不开群众的家门。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群众却不愿多说。

后来,黄文秀打起了“亲情牌”,她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孙女、孩子的姐姐,到村民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村民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砂糖橘、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

QQ截图20210404103418.jpg

为解决百坭村产业发展难题,黄文秀主动学习养蜂技术,当起了“养蜂人”。(资料照片)

没多长时间,黄文秀走遍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还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上面。群众从开始接纳黄文秀,到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一些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这个每天笑呵呵的“女娃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带领全村种植杉木12000余亩、砂糖橘1000余亩、八角1200余亩、优质枇杷500余亩,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当年底的2.71%。

刚到百坭村时,黄文秀在手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居住在几个不同的山头,对于我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没有失去信心,想起了那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

的确,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9年6月17日晚上,凌云县电闪雷鸣,遭遇强降雨。看着雨越下越大,回家照顾父亲的黄文秀牵挂着百坭村河边居住的村民,牵挂着刚刚建好的产业基地,牵挂着村里刚刚病愈出院的独居老人,唯独,忘了牵挂自己……

发动车,黄文秀独自踏上了回百坭村的路,不顾家人同事的劝阻,不顾风雨雷电,不顾山高路远,因为前方,有她的牵挂,有她的事业,有她的梦想。

“太危险,赶快掉头!”“注意安全!”“文秀,你到了吗,速回复……”凌晨1点以后,家人同事再也等不到黄文秀的回复。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带走了这个乐观的姑娘。

乐观,都是装给别人看的。在百坭村的村民面前,黄文秀只字不提做了两次肝癌手术的父亲;在家人面前,她只字不提百坭村工作的艰苦;在同事面前,她只字不提生活的艰辛。白天绽放笑容的脸上,实在看不出夜里独自哭泣的泪痕。

芳华无悔,秀美人生!

QQ截图20210404103431.jpg

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庄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

同志者,志同道亦合。8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和李保国、黄文秀一样,舍弃儿女情长,舍弃世间繁华,在平凡中坚守,在艰险中前行,将工作当成崇高事业,把崇高事业变成人生理想。

这份伟大事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个理想信念共同体,脱贫事业的接续推进,就是理想信念的不断胜利。

因此,无需鞭策,大家已在路上驰骋奋进;无需激励,沸腾热血已充满胸膛。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奋力把有血有肉的脱贫事业,写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这是伟大事业的感召,这是伟大事业的力量。

一点一滴 为了一方群众甘之若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关键看老乡什么?是“游承自卖不出的土鸡”,是“古和平居住的土坯房”,是“雅洋村村民的桑苗”……

这是江西省修水县大椿乡政府原扶贫干部樊贞子和丈夫吴应谱的回答。这是一对“90后”扶贫干部。樊贞子,1995年4月出生,生前为大椿乡政府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吴应谱,1990年9月出生,生前为修水县政府办公室派驻复原乡雅洋村第一书记。两人于2018年11月9日完婚。

大椿乡船舱村年近八旬的游承自很喜欢吴应谱这个“孙女婿”。游承自是樊贞子的帮扶对象,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后来去世,儿子儿媳长年在外务工,3个孙子孙女正是上学的年龄。

“游爷爷,以后困难咱们一起扛。”樊贞子第一次到游承自家时,他就打心眼里认下了这个孙女。“每次来都不空着手,每次来我家都不闲着。想到我年迈不能负重,她帮着制定了养鸡增收计划,还帮着四处找销路。”他说,爷孙俩无话不谈,俩人结婚前,樊贞子还把吴应谱带来让他“把把关”。

QQ截图20210404103449.jpg

吴应谱、樊贞子夫妇生前合影。(资料照片)

担任雅洋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吴应谱就走遍了全村14个自然村的边边角角,记录了8本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其中,关于古和平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

古和平曾是村里有名的“犟老头”,常和乡村干部“不对付”,但唯独对吴应谱笑脸相迎。因为吴应谱经常往他家跑,有时就睡在他家,两人常常聊政策、聊发展聊到很晚。

“我原先住的房子又破又旧,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吴书记深夜12点跑到我家,生怕出事,发现没有安全隐患后又深夜离开,后来他帮着申请了危房改造补贴,又帮着拆危房盖新房。”古和平说。

樊贞子送给吴应谱的新婚礼物,是一本用彩笔记录恋爱时刻的纪念册,里面记载了他俩的恋爱过程:“2017年10月29日,第一次正式见面;2018年2月8日,第一次牵手;4月4日,第一次出去游玩;6月1日,领证;11月7日,我要嫁给你啦。”

最后,是樊贞子写的“未完待续”,毕竟这对年轻人的未来,还有更多值得憧憬……

从第一次见面到步入婚姻殿堂,繁忙的工作没给他俩留出多少见面时间。吴应谱向樊贞子现场求婚的视频,记录着他的愧疚和承诺:“你在大椿上班,我在复原驻村,确实是两地相隔,但是从今往后,我会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你。”

QQ截图20210404103509.jpg

吴应谱的朋友圈和樊贞子的“恋爱时刻”纪念册。(资料照片)

但吴应谱还是食言了。樊贞子在修水县的西北角工作,他在西南角。相隔126公里山路,开车最少3个半小时,俩人在同一个县谈了一场“异地恋”。

2018年12月16日,两人刚刚完婚不过40天,樊贞子和吴应谱去游承自的家中,拉上帮他销售的土鸡,在返回途中车辆掉入河中。

人们沿着崎岖狭窄的公路,在下方的水潭中找到了他们。汽车倒扣在水中,车内的安全带被拔出,他们似乎尝试过自救。变形的后备厢里,仍旧装着帮“游爷爷”售卖的3只土鸡。

“三人”不幸牺牲,另外一人,是樊贞子腹中两个月大的胎儿!

宽敞明亮的婚房,他们只住了不到7天。一对印有“囍”字的大红灯笼点缀着家门,门前却贴上了白色挽联。

灯笼是新的,挽联也是新的……

脱贫攻坚很大,大到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很小,小到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扑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如同一根针,穿引各项扶贫政策的线,在每家每户中落针,用精密的针脚缝补着每个短板。

这需要广大奋战在一线扶贫干部的勇于担当,不落下每一根政策的线;需要他们的细致耐心,不落下每一个针脚;需要他们的辛劳付出,把每一个针脚都缝得结实、缜密。只有下足绣花功,才能绣出山山洼洼里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四川省美姑县四峨吉村支部书记石一尔前说,蒋富安在他们村是“累死”的。

蒋富安是彝族干部,出生于凉山州盐源县。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凉山州审计局干部,2015年8月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时至今日,四峨吉村的村民谈起蒋富安,无不落泪。

四峨吉村的村民都会背一首诗:“四朝布衣四时新,峨景寒灯映青骨。吉谶九州适黎黍,村晓人烟照明月。”

这是蒋富安以四峨吉村名写下“藏头诗”,深情而豪迈。如今,在四峨吉村,刚会说话的娃娃,都能背出这首诗。

石一尔前至今记得第一次与蒋富安见面的情景:“一米七的个头,看上去内向、文静。这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能不能吃下这份苦?”

蒋富安用一股韧劲向大家证明了自己。驻村的日子很艰苦,村委会无法提供食宿,他住山下的乡政府,每天上下山,单趟得走四五公里泥巴路;吃饭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吃什么他吃什么,然后塞给孩子“买糖钱”做饭费;晚上,背着挎包摸夜下山。那段时间,他走烂了3双鞋。

蒋富安做的事情很细很小。谁家娃娃今年几岁、谁家孩子到了学龄他一清二楚,他将50多个适龄儿童送到了“一村一幼”教学点,把6名孤儿送到了爱心学校。村里最困难的村民为交不起危房改造自筹款犯难,他主动找上门:“不怕的,我先借1万块给你。”他走后,人们才知道,他自己欠下的助学贷款尚有2.4万元没还清。

就这样,蒋富安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家心里。石一尔前说:“全村都觉得他是村里人,每家都觉得他是家里人,每天四峨吉村在等他,村民在等他……”

蒋富安也的确把高寒贫穷的四峨吉村当作了自己的家,结婚第4天,他就回到了高山上。

四峨吉村位于凉山腹地,处在海拔3100米的高寒山区。蒋富安每天走的通村泥巴路只有约3米宽,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落后的交通条件,匮乏的集体经济,让四峨吉村的脱贫路充满艰辛。

脱贫的关键要靠产业。“村里引进1万公斤马铃薯青薯9号种子,蒋富安挨家挨户动员全村群众进行高产示范种植。”四峨吉村驻村干部陈小飞回忆,蒋富安曾三番五次跑县农牧局,让四峨吉村成为全县最先引进高产马铃薯的贫困村之一。

当年8月,四峨吉村种下的500亩高产示范田喜获丰收,高兴的村民们给蒋富安取了个“洋芋书记”的称号。

2016年8月22日,蒋富安因连续加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去世,时年26岁。

26岁,劳累猝死。这个病例,让抢救的医生哭红了双眼。


在蒋富安制作的这些脱贫档案里,记录下他对四峨吉村未来的美好憧憬。(资料照片)

蒋富安操心的太多,翻开他的日记,只有四峨吉村,没有一丝儿女情长:

“主要通村干道于2012年修通,从九口村到四峨吉村为泥巴路,下雨天路湿滑难行。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目前村民最大的愿望是实现水泥路通村。”

“村‘七有’,目前已实现了移民搬迁、幼儿园、通水通电等五有,硬化路、医务室、民俗文化坝子等几项还需努力。”

“截至目前,全村有71户美姑山羊养殖户。尚有部分贫困户需要实施借羊还羊项目才能达到脱贫标准,经走访了解,共23户贫困户有养殖意愿。”

……

四峨吉村村民哭哑了嗓子,哭红了双眼。他们用彝族的风俗,送走亲人蒋富安。

石一尔前用一块崭新的毛巾,一边擦洗着蒋富安年轻、冰冷的脸,一边喃喃地问:“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读书吗?你怎么连个娃都没留下就走了?”

村民小组长惹格夫格浑身颤抖,强忍泪水,为蒋富安把脚带绑好、扎紧,让他的灵魂“回家”:“你家远得很,要走几百里的路呢,是我们把你累死的呀……”

悲伤悠长的送葬彝歌,响彻大凉山,回荡出彝乡礼赞。

脱贫攻坚8年,是干群关系持续向好的8年。广大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和群众结了亲,把群众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干,帮群众把那一本本“难念的经”逐一念好、理顺,他们讲贴心话、干暖心事,解百家难、纾万家困。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他们换来的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对政府的拥护、对党的感恩,他们换来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所臻至的新高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扶贫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用满腔热忱的赤子情怀、上下同欲的奋斗牺牲,向人民和世界再次宣示了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其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付出牺牲之大、成效之显著,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扶贫英雄的牺牲,紧紧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先后对李保国、黄文秀等多位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脱贫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强调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从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持续加强保障,对牺牲干部的家属及时给予抚恤慰问。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个春天没有爽约!英雄热血洒处,百花怒放,生机盎然。

看吧,神州大地上处处都是你们曾经梦想的景象!这景象如你们所愿,山河壮丽、气象万千;这景象如你们所愿,家国同心、物阜民安;这景象如你们所愿,星火成炬、汇涓成海。

我们不会忘记,因你们的呕心沥血,让锦绣山河间的千家万户,变得幸福美满。我们不会忘记,因你们的赤子心、壮士志,让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叩响了全面小康的大门,梦想从此踏进了现实的门槛。

我们不会忘记,因为你们无畏无惧,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的澎湃势能,让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英雄的扶贫战士在辉煌历程中点亮了无愧于时代的无上荣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将继续璀璨长空、光耀神州!

今天,我们最热切的愿望,就是你们不曾离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英雄肝胆耀山河 ——追记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烈

时间:2021-04-04 10:30:26

来源:《中国扶贫》2021年7期

作者:本刊记者 王健任

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世界各国殷殷期盼。

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百年大党,带领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办法,是全面打响一场无硝烟的战役。

这场战役异常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下军令状、画好作战图,不计成本、不计投入,带领人民闯难关、攻山头、啃“硬骨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整整打了8年。 

这场战役异常激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率领下,号令出,风雷动,扶贫铁军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他们不讲条件、不惧艰险、不怕牺牲,1800多名同志把生命融进祖国的山河里,把生命镌刻在辉煌的事业里。

“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回响在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里,激荡在神州大地的春风里。

纷纷清明雨,凋落百花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每一位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的英烈。

一生一世  为了一个初心誓死不渝 

“去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2010年春节前,被任命为贵州省晴隆县代理县长的姜仕坤,在大田乡董箐村调研时,所走访人家基本都是家徒四壁,走进最后一家,看到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唯一的一口锅还是残破不全。他含着泪,从裤兜里摸出200元钱,递给主人。

贫困,是那口半边锅,是深山区的破房烂瓦,是群众身上的褴褛衣衫,也是姜仕坤等广大党员干部心头的结,眼里的泪。

一个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的政党,怎能看着人民在贫困中煎熬;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政党,怎能忍受贫困肆意妄为。于是,向贫困全面宣战,中国打响了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此一役,绝非能够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打赢。经过几轮扶贫攻坚,剩下的近亿贫困群众都是难啃掉的硬中之硬,剩下的贫困地区都是难攻克的坚中之坚。泰山压顶,需肩挑万钧;攻坚拔寨,需勠力同心。

一声号令,三军奋勇,上下同欲者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一个个冲锋在最前线,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扬在最前沿。

在姜仕坤看来,雄关漫道,需要铁一般的将士,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举措。否则,血肉之躯如何能扛得住晴隆山上的狰狞顽石。

QQ截图20210404103301.jpg

姜仕坤(前右)在晴隆县调研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资料照片)

晴隆人早被这穷山沟里的苦日子磨灰了心,时任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曾经动了“逃跑”的心思。

曾经李安珍敢闯敢干,她带着乡亲一起养羊,但来年冬天,羊被冻死许多,损失惨重。她灰心了,准备放弃,四处打听哪里需要工人,打算进城打工。

正在此时,村里来了一个“兽医”,他钻进羊群,抱起羊羔,问李安珍:“养羊有什么困难?”李安珍回答说:“羊总是生病,损失太大。”“兽医”说:“你不要放弃,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没过几天,这个“兽医”又来了。李安珍说还是想出去打工。于是,“兽医”蹲在羊圈里给她算起了经济账,认为她在家养羊还是比进城打工划算。

QQ截图20210404103315.jpg

姜仕坤(左三)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资料照片)

直到第三次来,李安珍才知道这个“兽医”是时任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他对李安珍说:“你要坚持,要有毅力,你是养羊的带头人、实践者,你走了其他人心里也没底了。有什么问题我们帮助解决,你只管放宽心带领大家养羊。”

在李安珍眼里,这个县委书记就是一位“兽医”,“否则他怎么会看一眼羊就知道生的什么病,如何知道山上哪些中草药能治羊的病呢?”

晴隆的山很“吝啬”,总是贪婪地挤占着人均不过几分的耕地。脱贫攻坚需要产业,对于晴隆县来说,需要能在乱石林立的晴隆山上发展产业。能在山上蹦跳自如的晴隆羊,是当地难得的特色产业之一。因此,养羊成为晴隆县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姜仕坤的大事业。

在姜仕坤办公室的茶几上,摆着一本《羊生产学》。在书中密密麻麻的笔记里,依稀可以看到他挑灯苦读的场景。下乡调研,他往往第一时间直奔羊圈,哪个乡镇有多少羊存栏,哪个养殖大户发展存在困难,哪个季节羊群最易发病,他了如指掌。出差外地,他频繁出入各种肉类交易市场和形形色色的羊肉馆,不是为了“发掘”美味,而是四处找寻晴隆羊的市场未来。

最终,姜仕坤带领晴隆县的干部群众,让种草养羊成为晴隆脱贫主业。经过他与农户、企业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广泛沟通后,把产权完全下放给农户,激发出更大的养殖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养殖效益,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扶贫经验——晴隆模式。

整整6年,在姜仕坤的带领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晴隆县形成了以山地畜牧业、山地旅游业两大产业强力拉动,以易地扶贫搬迁托底保障的发展格局。穷了几辈子的晴隆县,终于在石头缝里走出了一条致富大道。

站在山巅俯瞰“二十四道拐”,这条书写过“抗战生命线”辉煌的“历史弯道”,是唤起太平洋两岸二战记忆和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活化石”。在新时代,这条路成为姜仕坤带领晴隆人民实现脱贫梦想的起点。

2016年4月12日下午,姜仕坤在广州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一个像大山一样的汉子,携梦想出发,带初心归去,倒在了脱贫攻坚的征途中。

“山绿了羊多了民富了你不见了,路修好水通好电供好君且走好”——这是34万多晴隆人为姜仕坤写下的一副挽联。

秉承初心,所以有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坚守信仰,所以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信仰,在这场攻坚战中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力量。这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力量,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小康,在新时代铸就了新辉煌。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这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也是广西扶贫办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监测统计处原处长蓝标河最喜欢的一句话。

QQ截图20210404103326.jpg

在姜仕坤的主导下,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如今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旅游业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向人民报告”——这是蓝标河的微信和QQ昵称。在贫困中煎熬过的他,再也不忍心看到其他群众还在贫困中挣扎。他在贫困中出生,为战贫而活,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20多年间,他一直在扶贫战线上勤勉工作。

 “他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心里装的全是扶贫工作。”这是广西扶贫办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在自治区扶贫办工作期间,蓝标河推动建立了广西扶贫成效考核体系。2015年,在没有更多参考的情况下,蓝标河与几位同事白天分头到各部门走访,晚上回来集中梳理、分析、讨论,随后制定出精准识别方案。

蓝标河常说,要多去走走,多听听基层的意见,才能改进考核工作,减轻基层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他就走了20多个县,走访了近100个村400余户农户。

到融安县挂职前,单位领导征求蓝标河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单位的同事谁都不知道,他“毫不犹豫”的背后,是对家庭深深的亏欠。

“父母近80岁了,孩子还小,我还工作,你不能跟组织说一下咱家的困难吗?”面对妻子的请求,蓝标河说:“现在是脱贫攻坚关键期,我是一名党员,又是扶贫干部,肯定要带头。”

QQ截图20210404103341.jpg

蓝标河(右)在贫困户家了解情况。(资料照片)

尽管到融安时间很短,但该县的浮石、大坡等几个乡镇,10多个村的多个农户家中都留下了蓝标河的脚印。

融安县2018年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难度很大。融安县扶贫办主任莫小华回忆,蓝标河来后,几乎每天都与他们碰头研究工作,周末和晚上加班成为常态。

“到任不足一个月的时间,蓝标河干了太多的工作。”莫小华说,在蓝标河积极推动下,全县建立了“扶贫工作日”制度,制定了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 

“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这是蓝标河口中的高频词汇。他说,让群众脱贫致富,等不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拖不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慢不得。于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变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有一个笔记本从挂职那一天起到蓝标河去世前,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工作。“倒排工期”“盯紧专项规划”“越快越好”等紧迫的字眼,频频出现在日记中,他异常繁重的工作跃然纸上:

2018年4月11日、12日,蓝标河连续加班两天,熬夜到凌晨3时,牵头撰写、修改、审核,赶出全县脱贫摘帽预考核工作方案。

2018年4月13日是融安县“扶贫工作日”,蓝标河来到自己联系的同仕村4户贫困户家中走访。64岁的韦桂连记得,那天蓝标河带着肉和菜来到她家,请她和几个贫困户吃饭,一起畅想将来的好日子。

2018年4月14日,蓝标河从融安县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回到南宁,下车后他直接到自治区扶贫办加班。当天晚上回家,没顾得上和年迈的父母聊聊天,没来得及和年幼的孩子说说话,没空闲和终日操劳的妻子谈谈心,吃完饭就到书房里继续加班。

“扑通”一声,蓝标河身体突发不适,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面前是散落一地的工作材料,身边是悲恸欲绝的家人。他倒下的地方,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近切……

百年风雨,褪不了那一抹红;万水千山,隔不断那一颗心。共产党人不是钢筋铁骨,只不过初心如磐,矢志如斯。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人以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不讲条件、不惧困难的形象和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历史会铭记每一朵翻腾的浪花,国家会铭记每一颗耀眼的星辰! 

一心一意  为了一份事业向死而生 

人间正道,素来不缺有识之士。一份直抵民心的事业,自带汇聚磅礴合力的特性。

举目回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一个个奔忙而坚定的身影,那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面孔,为了一项千古伟业,汇聚起一往无前的钢铁洪流。

“活着干,死了算”,这是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生前最爱和别人说的一句话。

“活着干”,李保国一直干了35年。在这35年里,他每年深入田间地头200多天,行车4万多公里;他承担了8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却从未调过一次课;他1998年查出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2007年确诊患上疲劳性冠心病,却始终没有慢下来歇一歇,忙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QQ截图20210404103355.jpg

李保国(前)带着学生把课堂搬进了群众的果园里。(资料照片)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国说,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为此,他把课堂搬进了山沟里,把实验室放在了果园中,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李保国和妻子共有“三个家”:一个是位于河北保定的家;一个是太行山里各个驻点基地的家;还有一个是辗转于学校与各基地间越野车上的家。

李保国夫妇年轻时常年驻村。“邢台市前南峪村低矮的小平房里,有我们刚成家时的艰苦与欢乐;岗底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不知走过多少遍;在绿岭核桃基地15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我常为他缝补被树枝剐破的棉袄。”李保国妻子郭素萍记忆犹新。

三个家中,保定的家李保国他们待得最少。毕竟上千万亩的技术示范推广面积、36项推广的实用技术、800余次的培训班、9万余人次的培训人员,留给他们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们给太行山区留下的,是35.3亿元的增收效益,是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是10多万群众的脱贫增收……

那些年,慕名来找李保国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基地之间,车成了他们流动的家。他开车,妻子坐在副驾驶上,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喝水、吃药、午休,全在车里。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把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

太行山里的农民都认识李保国的车,都知道他很忙。一次,他在邢台一个村子遇上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保国急着赶路,便招呼来几个人,把自家院墙推倒,让车从院内绕了过去。“他的事耽误不得!”太行山里的果农都说,只要看到李保国,心里就踏实了一半。

李保国很“土”,衣着“土”,讲话“土”。他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他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把农业技术写成顺口溜刊发在报纸上,送到千家万户。

但李保国也说过一次洋气话。2016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参加河北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半天默默无语。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李保国说:“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说完,号啕大哭,哭出了憋在心里十几年的愧疚。

 有人问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一个科学家何必去干技术员的活儿?他回答道:“国家需要院士,也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的人才。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差。”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享年58岁。

穷尽一生,奏响最后壮烈,诠释生命皈依、魂之所系。李保国走后,数万群众自发举行悼念仪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安葬。

QQ截图20210404103405.jpg

李保国牺牲后,曾经被他帮助过的公司、果农组建了“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继续替他为山区果农送技术、送服务。(资料照片)

如今,春天一到,太行山区沟沟峁峁里鲜花烂漫,人们说:“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梦想,从来都是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实现梦想,从来都是呕心沥血的艰辛征程。梦想,让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向心力来自14亿人民的期盼,来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这向心力因中国共产党“视民如伤”的炽热情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澎湃合力;因中国“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奋进力量。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名字时,电视镜头给到黄文秀父亲偷偷抹泪的画面,让许多人心疼不已。

黄文秀,花一样的女子,带着青春的花瓣,凋零在了脱贫攻坚中,然后化作春泥,滋养着百坭村的一方百姓。

是在大城市的灯火辉煌里享受世间繁华,还是到偏远山村坚守清贫?年轻靓丽、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选择了后者。

2016年毕业季,黄文秀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回到革命老区广西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很多人走出农村就再也不想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黄文秀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古老而沉寂的乡村需要青春的活力,她想把青春在乡村的脱贫攻坚事业里秀一秀。

去百坭村的前两天,爱美的黄文秀把最爱穿的裙子、高跟鞋、化妆品全部收起来放在了床底。取而代之的,是几身运动服,一顶草帽。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曾是深度贫困村,黄文秀去之前,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最远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几个屯都在10公里以上。

“百坭村乡村振兴地表超强战队”——这是黄文秀当时给村里扶贫工作群起的群名。她坚信,再长的路只要肯走都能走完,再重的山只要愿扛都能扛起。

但百坭村的群众却不相信这个“女娃娃”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讲着一口普通话的黄文秀,一开始甚至敲不开群众的家门。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群众却不愿多说。

后来,黄文秀打起了“亲情牌”,她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孙女、孩子的姐姐,到村民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村民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砂糖橘、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

QQ截图20210404103418.jpg

为解决百坭村产业发展难题,黄文秀主动学习养蜂技术,当起了“养蜂人”。(资料照片)

没多长时间,黄文秀走遍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还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上面。群众从开始接纳黄文秀,到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一些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这个每天笑呵呵的“女娃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带领全村种植杉木12000余亩、砂糖橘1000余亩、八角1200余亩、优质枇杷500余亩,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当年底的2.71%。

刚到百坭村时,黄文秀在手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居住在几个不同的山头,对于我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没有失去信心,想起了那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

的确,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9年6月17日晚上,凌云县电闪雷鸣,遭遇强降雨。看着雨越下越大,回家照顾父亲的黄文秀牵挂着百坭村河边居住的村民,牵挂着刚刚建好的产业基地,牵挂着村里刚刚病愈出院的独居老人,唯独,忘了牵挂自己……

发动车,黄文秀独自踏上了回百坭村的路,不顾家人同事的劝阻,不顾风雨雷电,不顾山高路远,因为前方,有她的牵挂,有她的事业,有她的梦想。

“太危险,赶快掉头!”“注意安全!”“文秀,你到了吗,速回复……”凌晨1点以后,家人同事再也等不到黄文秀的回复。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带走了这个乐观的姑娘。

乐观,都是装给别人看的。在百坭村的村民面前,黄文秀只字不提做了两次肝癌手术的父亲;在家人面前,她只字不提百坭村工作的艰苦;在同事面前,她只字不提生活的艰辛。白天绽放笑容的脸上,实在看不出夜里独自哭泣的泪痕。

芳华无悔,秀美人生!

QQ截图20210404103431.jpg

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庄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

同志者,志同道亦合。8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和李保国、黄文秀一样,舍弃儿女情长,舍弃世间繁华,在平凡中坚守,在艰险中前行,将工作当成崇高事业,把崇高事业变成人生理想。

这份伟大事业,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一个理想信念共同体,脱贫事业的接续推进,就是理想信念的不断胜利。

因此,无需鞭策,大家已在路上驰骋奋进;无需激励,沸腾热血已充满胸膛。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奋力把有血有肉的脱贫事业,写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这是伟大事业的感召,这是伟大事业的力量。

一点一滴 为了一方群众甘之若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关键看老乡什么?是“游承自卖不出的土鸡”,是“古和平居住的土坯房”,是“雅洋村村民的桑苗”……

这是江西省修水县大椿乡政府原扶贫干部樊贞子和丈夫吴应谱的回答。这是一对“90后”扶贫干部。樊贞子,1995年4月出生,生前为大椿乡政府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吴应谱,1990年9月出生,生前为修水县政府办公室派驻复原乡雅洋村第一书记。两人于2018年11月9日完婚。

大椿乡船舱村年近八旬的游承自很喜欢吴应谱这个“孙女婿”。游承自是樊贞子的帮扶对象,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后来去世,儿子儿媳长年在外务工,3个孙子孙女正是上学的年龄。

“游爷爷,以后困难咱们一起扛。”樊贞子第一次到游承自家时,他就打心眼里认下了这个孙女。“每次来都不空着手,每次来我家都不闲着。想到我年迈不能负重,她帮着制定了养鸡增收计划,还帮着四处找销路。”他说,爷孙俩无话不谈,俩人结婚前,樊贞子还把吴应谱带来让他“把把关”。

QQ截图20210404103449.jpg

吴应谱、樊贞子夫妇生前合影。(资料照片)

担任雅洋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吴应谱就走遍了全村14个自然村的边边角角,记录了8本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其中,关于古和平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

古和平曾是村里有名的“犟老头”,常和乡村干部“不对付”,但唯独对吴应谱笑脸相迎。因为吴应谱经常往他家跑,有时就睡在他家,两人常常聊政策、聊发展聊到很晚。

“我原先住的房子又破又旧,一天夜里突降暴雨,吴书记深夜12点跑到我家,生怕出事,发现没有安全隐患后又深夜离开,后来他帮着申请了危房改造补贴,又帮着拆危房盖新房。”古和平说。

樊贞子送给吴应谱的新婚礼物,是一本用彩笔记录恋爱时刻的纪念册,里面记载了他俩的恋爱过程:“2017年10月29日,第一次正式见面;2018年2月8日,第一次牵手;4月4日,第一次出去游玩;6月1日,领证;11月7日,我要嫁给你啦。”

最后,是樊贞子写的“未完待续”,毕竟这对年轻人的未来,还有更多值得憧憬……

从第一次见面到步入婚姻殿堂,繁忙的工作没给他俩留出多少见面时间。吴应谱向樊贞子现场求婚的视频,记录着他的愧疚和承诺:“你在大椿上班,我在复原驻村,确实是两地相隔,但是从今往后,我会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你。”

QQ截图20210404103509.jpg

吴应谱的朋友圈和樊贞子的“恋爱时刻”纪念册。(资料照片)

但吴应谱还是食言了。樊贞子在修水县的西北角工作,他在西南角。相隔126公里山路,开车最少3个半小时,俩人在同一个县谈了一场“异地恋”。

2018年12月16日,两人刚刚完婚不过40天,樊贞子和吴应谱去游承自的家中,拉上帮他销售的土鸡,在返回途中车辆掉入河中。

人们沿着崎岖狭窄的公路,在下方的水潭中找到了他们。汽车倒扣在水中,车内的安全带被拔出,他们似乎尝试过自救。变形的后备厢里,仍旧装着帮“游爷爷”售卖的3只土鸡。

“三人”不幸牺牲,另外一人,是樊贞子腹中两个月大的胎儿!

宽敞明亮的婚房,他们只住了不到7天。一对印有“囍”字的大红灯笼点缀着家门,门前却贴上了白色挽联。

灯笼是新的,挽联也是新的……

脱贫攻坚很大,大到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很小,小到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扑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如同一根针,穿引各项扶贫政策的线,在每家每户中落针,用精密的针脚缝补着每个短板。

这需要广大奋战在一线扶贫干部的勇于担当,不落下每一根政策的线;需要他们的细致耐心,不落下每一个针脚;需要他们的辛劳付出,把每一个针脚都缝得结实、缜密。只有下足绣花功,才能绣出山山洼洼里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四川省美姑县四峨吉村支部书记石一尔前说,蒋富安在他们村是“累死”的。

蒋富安是彝族干部,出生于凉山州盐源县。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凉山州审计局干部,2015年8月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时至今日,四峨吉村的村民谈起蒋富安,无不落泪。

四峨吉村的村民都会背一首诗:“四朝布衣四时新,峨景寒灯映青骨。吉谶九州适黎黍,村晓人烟照明月。”

这是蒋富安以四峨吉村名写下“藏头诗”,深情而豪迈。如今,在四峨吉村,刚会说话的娃娃,都能背出这首诗。

石一尔前至今记得第一次与蒋富安见面的情景:“一米七的个头,看上去内向、文静。这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能不能吃下这份苦?”

蒋富安用一股韧劲向大家证明了自己。驻村的日子很艰苦,村委会无法提供食宿,他住山下的乡政府,每天上下山,单趟得走四五公里泥巴路;吃饭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吃什么他吃什么,然后塞给孩子“买糖钱”做饭费;晚上,背着挎包摸夜下山。那段时间,他走烂了3双鞋。

蒋富安做的事情很细很小。谁家娃娃今年几岁、谁家孩子到了学龄他一清二楚,他将50多个适龄儿童送到了“一村一幼”教学点,把6名孤儿送到了爱心学校。村里最困难的村民为交不起危房改造自筹款犯难,他主动找上门:“不怕的,我先借1万块给你。”他走后,人们才知道,他自己欠下的助学贷款尚有2.4万元没还清。

就这样,蒋富安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家心里。石一尔前说:“全村都觉得他是村里人,每家都觉得他是家里人,每天四峨吉村在等他,村民在等他……”

蒋富安也的确把高寒贫穷的四峨吉村当作了自己的家,结婚第4天,他就回到了高山上。

四峨吉村位于凉山腹地,处在海拔3100米的高寒山区。蒋富安每天走的通村泥巴路只有约3米宽,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落后的交通条件,匮乏的集体经济,让四峨吉村的脱贫路充满艰辛。

脱贫的关键要靠产业。“村里引进1万公斤马铃薯青薯9号种子,蒋富安挨家挨户动员全村群众进行高产示范种植。”四峨吉村驻村干部陈小飞回忆,蒋富安曾三番五次跑县农牧局,让四峨吉村成为全县最先引进高产马铃薯的贫困村之一。

当年8月,四峨吉村种下的500亩高产示范田喜获丰收,高兴的村民们给蒋富安取了个“洋芋书记”的称号。

2016年8月22日,蒋富安因连续加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去世,时年26岁。

26岁,劳累猝死。这个病例,让抢救的医生哭红了双眼。


在蒋富安制作的这些脱贫档案里,记录下他对四峨吉村未来的美好憧憬。(资料照片)

蒋富安操心的太多,翻开他的日记,只有四峨吉村,没有一丝儿女情长:

“主要通村干道于2012年修通,从九口村到四峨吉村为泥巴路,下雨天路湿滑难行。运输以人背马驮为主,目前村民最大的愿望是实现水泥路通村。”

“村‘七有’,目前已实现了移民搬迁、幼儿园、通水通电等五有,硬化路、医务室、民俗文化坝子等几项还需努力。”

“截至目前,全村有71户美姑山羊养殖户。尚有部分贫困户需要实施借羊还羊项目才能达到脱贫标准,经走访了解,共23户贫困户有养殖意愿。”

……

四峨吉村村民哭哑了嗓子,哭红了双眼。他们用彝族的风俗,送走亲人蒋富安。

石一尔前用一块崭新的毛巾,一边擦洗着蒋富安年轻、冰冷的脸,一边喃喃地问:“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读书吗?你怎么连个娃都没留下就走了?”

村民小组长惹格夫格浑身颤抖,强忍泪水,为蒋富安把脚带绑好、扎紧,让他的灵魂“回家”:“你家远得很,要走几百里的路呢,是我们把你累死的呀……”

悲伤悠长的送葬彝歌,响彻大凉山,回荡出彝乡礼赞。

脱贫攻坚8年,是干群关系持续向好的8年。广大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和群众结了亲,把群众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干,帮群众把那一本本“难念的经”逐一念好、理顺,他们讲贴心话、干暖心事,解百家难、纾万家困。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他们换来的是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对政府的拥护、对党的感恩,他们换来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所臻至的新高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扶贫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用满腔热忱的赤子情怀、上下同欲的奋斗牺牲,向人民和世界再次宣示了永不磨灭的初心本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其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付出牺牲之大、成效之显著,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扶贫英雄的牺牲,紧紧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先后对李保国、黄文秀等多位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脱贫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强调要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从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持续加强保障,对牺牲干部的家属及时给予抚恤慰问。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个春天没有爽约!英雄热血洒处,百花怒放,生机盎然。

看吧,神州大地上处处都是你们曾经梦想的景象!这景象如你们所愿,山河壮丽、气象万千;这景象如你们所愿,家国同心、物阜民安;这景象如你们所愿,星火成炬、汇涓成海。

我们不会忘记,因你们的呕心沥血,让锦绣山河间的千家万户,变得幸福美满。我们不会忘记,因你们的赤子心、壮士志,让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叩响了全面小康的大门,梦想从此踏进了现实的门槛。

我们不会忘记,因为你们无畏无惧,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的澎湃势能,让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英雄的扶贫战士在辉煌历程中点亮了无愧于时代的无上荣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将继续璀璨长空、光耀神州!

今天,我们最热切的愿望,就是你们不曾离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