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走向振兴记

时间:2021-06-10 15:57:58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严碧华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典型,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向乡村振兴。

近期,《民生周刊》记者调研采访了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各具特点,又有共性,凸显了乡村巨变。但在走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在发展中遇到新的瓶颈,亟待突破。

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和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解决之道。

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

从改善人居环境开始

5月26日,午后,走进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平整干净的路面,绿植装扮的庭院,波光涟涟的池塘……一幅村美、水清、岸绿、人和的美丽画卷铺陈开来。

雅里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如告诉记者,以前,雅里村曾是有名的“脏、乱、差”村,不过那是20年前的事了。

2003年6月5日,浙江正式启动“千万工程”。雅里村作为金东区第一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项目落地村,通过实施村内道路硬化、池塘清淤和安装路灯,村庄面貌由“脏、乱、差”转变为“水清、路平、灯明”。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提到,“金东区雅里村通过村庄整治使原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一个‘水清、路平、灯明’的文明村,使原来比较紧张的干群关系变得比较融洽”。

近年来,雅里村不断深化和丰富“水清、路平、灯明”新的时代内涵,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白改黑、灯光球场、水系连通工程、生态洗衣房等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全域环境整治、绿化提档,实现了村庄环境面貌蜕变。

需要指出的是,在金东农村,美丽庭院是标配,大小不一,只要有空间,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

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建军表示,自浙江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金东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抓好“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经过将近20年的美丽乡村建设,金东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类似金东这样的案例很多,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QQ截图20210610160022.jpg

▲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游客接待中心 图/邵勤旦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人居环境的改善,改变了村民对农村的传统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居住在农村,但要真正留住村民,还得有合适的产业。

似花非花,似果非果,有的似观音玉手,有的仿佛力士的拳头,也有两者兼有,这是有关金华佛手果实的描述。

金华佛手与火腿、酥饼并称“金华三宝”,产品远销多地,是很多人钟爱的盆景之一。     

与雅里村相距仅几公里的赤松镇北山口村被誉为中国佛手之乡,佛手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很多村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在这里,一款名为“千指百态”的佛手盆栽,售价达600元,仍十分抢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地佛手产业有了一定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当地一方面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丰富产品类别,延伸产业链。

比如,位于北山口村的锦林文化佛手园,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基地,而是金华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锦林文化佛手园以佛手产业为依托,结合古建文化、田园休闲、亲子教学,走出一条集农业、旅游、文化和创意于一体的农旅产业新路子,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北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叶静忠告诉记者,村里正在打造佛手集散中心,主要功能包括客商接待、佛手展示、商品销售、仓储物流等。此外,村里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佛手茶、佛手丝、佛手蜜饯等产品。

同属赤松镇的大源村,三面青山环抱。

靠山吃山,以前的大源村村民靠砍柴卖柴,种植橘子、樱桃等水果维持生活。1980年,村民邵宗升开始到山上挖映山红、山枝花、红继花等到田里种,经过嫁接培育、移植盆景,发现收益不错。

后来,村民邵惠生和邵正坤等人也加入进来,他们很快成了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最早一批万元户。后来,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品种也不断选优改良。渐渐地,大源村盆景种植有了一定规模,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

2020年,村里盆景苗木收入超过4500万元。

村民致富的同时,村里充分发挥盆景“无声的画、立体的诗”的优势,将美丽经济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大源村,造型别致的盆景随处可见。

大源村党支部书记邵曙光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优化盆景苗木品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成立精品盆景苗木合作社,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把大源村打造成集农家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村。

与大源村相距1200公里的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多年来乡亲们靠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始引种水果,一步步将荒山开垦成了果园。

近年来,该村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2020年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6000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4万元。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表示,下一步,村里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季水果采摘园等,努力把菖蒲塘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难看出,这3个村庄都是依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都注重产业融合,走向乡村振兴。

QQ截图20210610160109.jpg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 图/邵勤旦

做强集体经济

调研采访中,多位村干部和村民表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如果村集体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很多事情即便想到了,也没法尝试。

如果村集体有实力,一方面,可以调动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发展产业时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村庄的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

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国家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在做强集体经济方面,不少村庄做出了有益探索。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近日因一部名为《战旗飘飘》的电影再次受到关注。

楼房白墙灰瓦、村内小道整洁幽静……这里有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战旗村不仅因地制宜发展了产业,且做强了集体经济。

为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自筹资金吸引村内外的乡村工匠,建起布鞋坊、豆瓣坊、酱油坊、豆腐坊等展示传统工艺的“乡村十八坊”,让乡村工匠们的十八般武艺、农耕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展示,让游客感受工匠精神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地地道道的工艺产品。

此外,战旗村还盘活了典型的川西林盘—吕家院子,采取“农户保底租金+村集体营业额3%生态维护收益提成”的方式,让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

在凤凰县菖蒲塘村,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给村集体品牌入股分红20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想方设法做强集体经济。叶静忠、邵曙光等多位村支书表示,做强集体经济是村庄真正实现振兴的必经之路。北山口村正在打造佛手集散中心,目的就是强大集体经济。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媒体关注    
部委省市

乡村走向振兴记

时间:2021-06-10 15:57:5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严碧华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典型,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向乡村振兴。

近期,《民生周刊》记者调研采访了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各具特点,又有共性,凸显了乡村巨变。但在走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在发展中遇到新的瓶颈,亟待突破。

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和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解决之道。

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

从改善人居环境开始

5月26日,午后,走进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平整干净的路面,绿植装扮的庭院,波光涟涟的池塘……一幅村美、水清、岸绿、人和的美丽画卷铺陈开来。

雅里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如告诉记者,以前,雅里村曾是有名的“脏、乱、差”村,不过那是20年前的事了。

2003年6月5日,浙江正式启动“千万工程”。雅里村作为金东区第一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项目落地村,通过实施村内道路硬化、池塘清淤和安装路灯,村庄面貌由“脏、乱、差”转变为“水清、路平、灯明”。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提到,“金东区雅里村通过村庄整治使原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一个‘水清、路平、灯明’的文明村,使原来比较紧张的干群关系变得比较融洽”。

近年来,雅里村不断深化和丰富“水清、路平、灯明”新的时代内涵,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白改黑、灯光球场、水系连通工程、生态洗衣房等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全域环境整治、绿化提档,实现了村庄环境面貌蜕变。

需要指出的是,在金东农村,美丽庭院是标配,大小不一,只要有空间,都会被充分利用起来。

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建军表示,自浙江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金东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抓好“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经过将近20年的美丽乡村建设,金东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类似金东这样的案例很多,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QQ截图20210610160022.jpg

▲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游客接待中心 图/邵勤旦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人居环境的改善,改变了村民对农村的传统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居住在农村,但要真正留住村民,还得有合适的产业。

似花非花,似果非果,有的似观音玉手,有的仿佛力士的拳头,也有两者兼有,这是有关金华佛手果实的描述。

金华佛手与火腿、酥饼并称“金华三宝”,产品远销多地,是很多人钟爱的盆景之一。     

与雅里村相距仅几公里的赤松镇北山口村被誉为中国佛手之乡,佛手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很多村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在这里,一款名为“千指百态”的佛手盆栽,售价达600元,仍十分抢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地佛手产业有了一定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当地一方面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丰富产品类别,延伸产业链。

比如,位于北山口村的锦林文化佛手园,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基地,而是金华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锦林文化佛手园以佛手产业为依托,结合古建文化、田园休闲、亲子教学,走出一条集农业、旅游、文化和创意于一体的农旅产业新路子,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北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叶静忠告诉记者,村里正在打造佛手集散中心,主要功能包括客商接待、佛手展示、商品销售、仓储物流等。此外,村里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佛手茶、佛手丝、佛手蜜饯等产品。

同属赤松镇的大源村,三面青山环抱。

靠山吃山,以前的大源村村民靠砍柴卖柴,种植橘子、樱桃等水果维持生活。1980年,村民邵宗升开始到山上挖映山红、山枝花、红继花等到田里种,经过嫁接培育、移植盆景,发现收益不错。

后来,村民邵惠生和邵正坤等人也加入进来,他们很快成了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最早一批万元户。后来,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品种也不断选优改良。渐渐地,大源村盆景种植有了一定规模,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

2020年,村里盆景苗木收入超过4500万元。

村民致富的同时,村里充分发挥盆景“无声的画、立体的诗”的优势,将美丽经济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大源村,造型别致的盆景随处可见。

大源村党支部书记邵曙光向记者表示,接下来,将优化盆景苗木品种质量,扩大种植面积,成立精品盆景苗木合作社,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把大源村打造成集农家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村。

与大源村相距1200公里的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地处武陵山片区深处,多年来乡亲们靠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始引种水果,一步步将荒山开垦成了果园。

近年来,该村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2020年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6000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4万元。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表示,下一步,村里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季水果采摘园等,努力把菖蒲塘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难看出,这3个村庄都是依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都注重产业融合,走向乡村振兴。

QQ截图20210610160109.jpg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 图/邵勤旦

做强集体经济

调研采访中,多位村干部和村民表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如果村集体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很多事情即便想到了,也没法尝试。

如果村集体有实力,一方面,可以调动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发展产业时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村庄的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

针对这一问题,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国家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在做强集体经济方面,不少村庄做出了有益探索。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近日因一部名为《战旗飘飘》的电影再次受到关注。

楼房白墙灰瓦、村内小道整洁幽静……这里有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战旗村不仅因地制宜发展了产业,且做强了集体经济。

为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自筹资金吸引村内外的乡村工匠,建起布鞋坊、豆瓣坊、酱油坊、豆腐坊等展示传统工艺的“乡村十八坊”,让乡村工匠们的十八般武艺、农耕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展示,让游客感受工匠精神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地地道道的工艺产品。

此外,战旗村还盘活了典型的川西林盘—吕家院子,采取“农户保底租金+村集体营业额3%生态维护收益提成”的方式,让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

在凤凰县菖蒲塘村,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给村集体品牌入股分红20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想方设法做强集体经济。叶静忠、邵曙光等多位村支书表示,做强集体经济是村庄真正实现振兴的必经之路。北山口村正在打造佛手集散中心,目的就是强大集体经济。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