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溪州古茶换新颜

时间:2021-07-24 22:20:2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伍秉纯

QQ截图20210724222529.jpg

民谚曰:古丈县城在窝坨,四面青山茶叶多。而古丈资深记者萧离却这样描写道:“无论打开哪扇窗户,都可面对层层茶园。”阳春三月,花柳垂醉,阳雀子叫了,茶叶发芽了,湖南农大教授黄建安女士带着科研团队,舍近求远,乘车向酉水河畔下溪州故城会溪坪驶去。她是应古丈县江洋溪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明军的邀请,专程调查溪州古茶树。

东汉《桐君录》曾提到,中国几个茶产地中就包括“酉阳”,即今永顺,古丈等县范围。西晋《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考西晋武陵七县,包括今天的湘西自治州全境。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写道:“《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中国茶学会荣誉理事长吴觉农在其《湖南茶叶史话》中指出:“据说永顺东南120里,源出高望山,唐末楚王立铜柱所在,一名叫茶溪。《茶经》所指茶溪或者指此。”这说明古丈高望山和下溪州故城会溪坪一带产茶,如今还有大量古茶树遗存。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根据《宋史》记载:“宋熙宁九年(1076)彭师宴降宋,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寨茶滩南岸,赐新城为会溪,新寨名黔安。”

半个多钟头,几辆小车穿过栖凤湖,来到下溪州故城会溪坪。大家下车稍作休息,但见酉水烟波浩渺,两岸巉岩错落,机帆吼鸣,溪州古城早已沉入江底,闻名遐迩的溪州铜柱亦迁徙他乡。肖总遥指对岸一小溪说道:“那就是铜柱溪,千年铜柱就立在溪口旁。背后那架石峰,就是溪州之战的古战场九龙蹬。”

微信图片_20210724222403.jpg

顺着手指方向,一架兀突石骨的奇峰赫然跃进眼帘。它由九道级进的绝壁组成,颇有九龙盘柱之势,上原有一座九龙宫殿。铜柱铭文有这样的记载:“静江指挥史刘勍率诸部将,讨以偏师,征鼓之声震动溪谷。彼乃弃州保险,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溪州之战可谓与茶叶有关的战争。五代时期,藩镇割据,茶税繁重。溪州刺史彭士愁 ,不堪连年献贡茶之劳累,更难忍茶税之繁重,带领五溪之民,“侵暴辰澧”。最后,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双方就在溪州城对岸,歃血盟誓,立铜柱划疆。其铭文云:“尔能恭顺,我无征徭,本州赋税,自为供瞻。”

一列火车突然跃上铜柱溪大桥,一头又钻进九龙隧道,汽笛声声,震山撼谷。我们从鼓角争鸣的历史风云中回过神来,继续向会溪坪背后山梁驶去。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来到了一个叫炎家坪的土家小山寨。这儿高于酉水200多米,为一较平缓的小台地。郁郁葱葱的古树浓荫中,露出一栋栋盖着黢黑瓦背的木屋、牛栏、猪圈。桃花盛开,鸡鸣狗吠,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湖南农大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建安与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伉俪,对古丈茶情有独钟,多次来古丈开展茶叶调查和科研工作,为“世界生态古丈茶”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

黄教授一行不顾鞍马劳顿,在肖总的带领下,向寨后一个名叫“老茶园”的偏坡走去。一拢边,只见稀疏的松杉林中藏着一株株两三米高的古茶树,一排排白色蜂箱格外醒目。山岚缥缈,蜂飞蝶舞,空气中氤氲不可言喻的馨香,令人恍入仙境。肖总在古丈县库区移民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其垦复一新,并开辟水泥小道数条。黄教授科研团队的男女学生,在黄教授的指挥下,在硕大的古茶树林中进行拍照、测量、采集标本,并逐一编上号码,并对标本进行电磁炉烘烤。这块老茶树林约20余亩,200多株,是老前辈留下来的,抛荒一百多年,呈自生自灭状态。经实地测量,主蔸最大围90厘米,丛生的单株围25厘米。树高有3米左右,树幅10多平方米。通过黄教授估计,已有300多年历史。与这里毗邻有个名叫茶园的寨子,也有许多古茶树。茶园寨如今没有人种茶,但村寨四周生满了大大小小的古茶树。看来,这就是溪州土司王采制贡茶的廊场。据传,当年采制贡茶,特别讲究:采茶的全部为未婚少女,早晨起来梳洗得干干净净,剪短指甲,穿上漂亮的花边衣,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茶芽轻轻摘进茶筐。回家后,再用偏偏锅、方方箥炒揉茶叶。经过复杂的八道工序,才将新鲜茶叶加工成条索紧细、白毫显露的珍品佳茗,每个工序都有专人监管。

下山之前,肖总特意为大家冲泡一杯由溪州古茶炒制的雀舌香茗。举杯一呷,先微苦,再转甘,最后满嘴熟栗子醇香,经久不散。从唐代入贡的溪州茶芽,到21世纪遐迩闻名的古丈毛尖,勤劳智慧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古丈茶的祖籍之谜,今天在历经沧桑的“老茶园”中,总算找到了答案。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脱贫成效    
资讯播报

溪州古茶换新颜

时间:2021-07-24 22:20:2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伍秉纯

QQ截图20210724222529.jpg

民谚曰:古丈县城在窝坨,四面青山茶叶多。而古丈资深记者萧离却这样描写道:“无论打开哪扇窗户,都可面对层层茶园。”阳春三月,花柳垂醉,阳雀子叫了,茶叶发芽了,湖南农大教授黄建安女士带着科研团队,舍近求远,乘车向酉水河畔下溪州故城会溪坪驶去。她是应古丈县江洋溪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明军的邀请,专程调查溪州古茶树。

东汉《桐君录》曾提到,中国几个茶产地中就包括“酉阳”,即今永顺,古丈等县范围。西晋《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考西晋武陵七县,包括今天的湘西自治州全境。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写道:“《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中国茶学会荣誉理事长吴觉农在其《湖南茶叶史话》中指出:“据说永顺东南120里,源出高望山,唐末楚王立铜柱所在,一名叫茶溪。《茶经》所指茶溪或者指此。”这说明古丈高望山和下溪州故城会溪坪一带产茶,如今还有大量古茶树遗存。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根据《宋史》记载:“宋熙宁九年(1076)彭师宴降宋,诏修筑下溪州城,并置寨茶滩南岸,赐新城为会溪,新寨名黔安。”

半个多钟头,几辆小车穿过栖凤湖,来到下溪州故城会溪坪。大家下车稍作休息,但见酉水烟波浩渺,两岸巉岩错落,机帆吼鸣,溪州古城早已沉入江底,闻名遐迩的溪州铜柱亦迁徙他乡。肖总遥指对岸一小溪说道:“那就是铜柱溪,千年铜柱就立在溪口旁。背后那架石峰,就是溪州之战的古战场九龙蹬。”

微信图片_20210724222403.jpg

顺着手指方向,一架兀突石骨的奇峰赫然跃进眼帘。它由九道级进的绝壁组成,颇有九龙盘柱之势,上原有一座九龙宫殿。铜柱铭文有这样的记载:“静江指挥史刘勍率诸部将,讨以偏师,征鼓之声震动溪谷。彼乃弃州保险,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溪州之战可谓与茶叶有关的战争。五代时期,藩镇割据,茶税繁重。溪州刺史彭士愁 ,不堪连年献贡茶之劳累,更难忍茶税之繁重,带领五溪之民,“侵暴辰澧”。最后,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双方就在溪州城对岸,歃血盟誓,立铜柱划疆。其铭文云:“尔能恭顺,我无征徭,本州赋税,自为供瞻。”

一列火车突然跃上铜柱溪大桥,一头又钻进九龙隧道,汽笛声声,震山撼谷。我们从鼓角争鸣的历史风云中回过神来,继续向会溪坪背后山梁驶去。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来到了一个叫炎家坪的土家小山寨。这儿高于酉水200多米,为一较平缓的小台地。郁郁葱葱的古树浓荫中,露出一栋栋盖着黢黑瓦背的木屋、牛栏、猪圈。桃花盛开,鸡鸣狗吠,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湖南农大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建安与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伉俪,对古丈茶情有独钟,多次来古丈开展茶叶调查和科研工作,为“世界生态古丈茶”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

黄教授一行不顾鞍马劳顿,在肖总的带领下,向寨后一个名叫“老茶园”的偏坡走去。一拢边,只见稀疏的松杉林中藏着一株株两三米高的古茶树,一排排白色蜂箱格外醒目。山岚缥缈,蜂飞蝶舞,空气中氤氲不可言喻的馨香,令人恍入仙境。肖总在古丈县库区移民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其垦复一新,并开辟水泥小道数条。黄教授科研团队的男女学生,在黄教授的指挥下,在硕大的古茶树林中进行拍照、测量、采集标本,并逐一编上号码,并对标本进行电磁炉烘烤。这块老茶树林约20余亩,200多株,是老前辈留下来的,抛荒一百多年,呈自生自灭状态。经实地测量,主蔸最大围90厘米,丛生的单株围25厘米。树高有3米左右,树幅10多平方米。通过黄教授估计,已有300多年历史。与这里毗邻有个名叫茶园的寨子,也有许多古茶树。茶园寨如今没有人种茶,但村寨四周生满了大大小小的古茶树。看来,这就是溪州土司王采制贡茶的廊场。据传,当年采制贡茶,特别讲究:采茶的全部为未婚少女,早晨起来梳洗得干干净净,剪短指甲,穿上漂亮的花边衣,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茶芽轻轻摘进茶筐。回家后,再用偏偏锅、方方箥炒揉茶叶。经过复杂的八道工序,才将新鲜茶叶加工成条索紧细、白毫显露的珍品佳茗,每个工序都有专人监管。

下山之前,肖总特意为大家冲泡一杯由溪州古茶炒制的雀舌香茗。举杯一呷,先微苦,再转甘,最后满嘴熟栗子醇香,经久不散。从唐代入贡的溪州茶芽,到21世纪遐迩闻名的古丈毛尖,勤劳智慧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古丈茶的祖籍之谜,今天在历经沧桑的“老茶园”中,总算找到了答案。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