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

时间:2021-08-26 11:56:5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jpg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新农村建设。 林庄/摄

房前屋后杂草横生,杂物乱堆,路旁污水横流让人忍不住掩鼻,沟渠池塘淤泥沉积,村民窝在家里搓麻将……这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的旧面貌。

村口“惠风和畅、果蔬飘香”的石碑引人注目,7米宽的水泥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内,漫步村道,三三两两骑着共享单车的游客不时经过,习习春风惹人醉。整洁秀美的小公园,青草绿树环绕着池塘,将百年老屋“誉著干城”衬托得更显风范,村民比着挣钱。这是黄龙村的新形象。

新与旧,只隔着5年岁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广东,5年前,像黄龙村一样的相对贫困村达2277个,大多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如何让这些村庄也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共同走向富裕?

广东的答案是:发展,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举措,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

兴旺,政企携手

黄龙村的村民很忙,忙着为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宣传,忙着让腰包鼓起来。冬春旅游观光,夏秋采摘展销,一年四季不冷场。

让村民“活”起来的,是村里的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黄龙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在曾经基础条件落后的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不是那么简单。

“村里生态环境好,政府因地制宜,于2017年提出发展现代农旅产业。”黄龙村党支部书记钟兵说,将乡村振兴比喻成一辆马车的话,政府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服务,为马车添足动力。

得知汉光超顺农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超是五华县人,政府积极对接,引进公司前来投资1.2亿元。对于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张文超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认同当地政府的规划和服务,看好村庄发展潜力,所以来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梦。”

流转土地矛盾多,政府帮着协调;审批手续复杂,政府不断简化……专业人干专业事,在政府的支持下,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建成农业大棚、展销区、美食城、观景台等。与此同时,公司建成位于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区,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条发展。

社会资本的注入,让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还是眼前看得见的经济活动。农旅园的建立,让黄龙村44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增加了收入,并解决了15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58岁的史云香租给基地一亩地,每年租金收入有1000多元,她还在基地务工。“2017年4月7日开始上班,一天工资100元,每个月差不多有3000元,跟城里坐办公室的人比也不差。家里的活还不耽误,我很满足了!”

钟兵也很满足,农旅园年产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更是破亿元,产业长效发展算是稳了。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1.jpg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

“乡村振兴,光靠政府还不够,企业有自身优势,如市场化思维,我们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宗约介绍,为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政府将农业农村领域原有的346项行政权力事项压减至81项,尤其是积极推进乡村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共吸引10630家企业下乡,投资乡村总额超过1000亿元。同时,制定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十不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无独有偶。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源村村委会正对着的,是一大片颇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韵味的荷塘。微风拂过,阵阵清凉携着暗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2016年前,石源村未种一根莲藕,田地撂荒,村民只出不进。后来,一位江西老板进村,承包80亩田地试种莲藕。一年下来,两季加持下平均亩产量达3000斤,以5元/斤的价格全部售出。

企业的参与,撬动了村庄的热情。石源村曾是相对贫困村,2018年,由挂钩帮扶单位连平县工业园管委会牵头,驻地部队出资,石源村委会承租村民60亩田地,转交老板承包,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运营。

眼见莲藕产业渐入佳境,村民的心思活泛了,老板乐得继续扩大规模,这也正是政府愿意看到的共赢局面。2019年7月,石源村完成260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成食用莲藕160亩、观赏荷花100亩。

石源村党支部书记黄志银介绍,从2020年起,石源村400亩莲藕基地已全部交由承包公司打理运营,村集体每年得到收益80万元。公司每天用工量在二三十人,日工资120元。

更多的受益来自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走在2公里观光步道上,沿着5公里景观护栏眺望,翠绿的荷叶轻轻摇曳,含苞待放的莲花高高低低探出脑袋。集莲藕生产、休闲观光、户外拓展、农事体验、观赏摄影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和现代农业改革示范区,让原本沉寂的村庄人气大增,游客越来越多,到莲花盛开时节,游客摩肩接踵。

这样的村庄在当地还有很多,乡村产业振兴,处处有企业的身影。这都得益于政府的长远规划和步步为赢的理念。

人人都有梦想,但通过双手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才最了不起。

美丽,从内到外

不管是自驾行驶在村外的旅游大道,还是漫步于村内的田园小径,到过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人,都会被这个美丽的乡村深深吸引: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氧气沁人心脾,清冽的河水滋养满地绿色,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院落古色古香,充满田园风光的智慧农场蓬勃生长,还有那四车道的柏油路,是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坐在被一大片农田包围的咖啡厅,抬眼即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闻一闻花香,品一品咖啡,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生活的纯真尽享。几年间,陂角村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贫困村蜕变成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

答案是乡村振兴。2017年,陂角村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契机,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

退伍军人李明康,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以前家门口杂草丛生,竹林里污泥丛生,夏天蚊虫滋生繁衍,追着人咬,根本没办法出门。经过整治,晚上我们可以随便到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舒服得很。”

结果是理想的,个中艰难却不足道出。即便是村道亮化这样的小项目,也遇到了阻力。陂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应良说:“一开始,住在村广场附近的村民觉得门前的竹林小渠挺好看的,不愿意砍掉,才不管卫生隐患什么的。”

面对阻力,陂角村发动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登门做思想工作,为村民讲解村道亮化的规划和蓝图,以及整治项目为村民带来的好处。终于,成功说服村民配合工作。

同样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不远处的坪围村也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个“老大难”,被一个精致的小池塘、一栋小木屋解决了。

还没靠近,记者就听到了咕里咕噜的机器声。草坪下的精致小池塘里植物生命力旺盛,原以为这是供路人欣赏的,谁知这是“伪装”的污水处理系统。2017年,坪围村建成这座污水处理站,管道通到附近5个自然村,100余户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从此通过“微生物发酵+电”的方式得到处理,每月总成本在500元左右。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2.jpg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全面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而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政府更是想在了前头。暑假回家的坪围村大学生杨丽杏,提出每天倒垃圾的任务承包申请,谁知被母亲果断拒绝:“不用了,垃圾放门口就行。”她这才知道,为了方便村民、减少污染,村里那个臭气熏天的垃圾池早已被每天早晨准时来收取垃圾的小三轮车取代,分类垃圾桶遍布村庄,这些垃圾集中后被转运到镇,最后送到县里做无害化处理。

从解决脏乱差问题抓起,广东对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面启动“三清理”(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道巷道积存垃圾、建筑材料,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 )、“三拆除”(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建设村庄栅栏圈围)和“三整治”(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畜禽污染)行动。陂角村、坪围村、双头村、上村、高围村,5个相隔不远的村庄从此脱胎换骨,由“局部干净卫生”向“全域干净整洁”、由“美丽乡村试点”向“连片精品线路”转变。   

乡村风貌的提升,还让村民留住了乡愁。对韶关市仁化县恩村村民来说,乡愁是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恩村,是粤北有名的“进士村”,“一门三进士”“叔姪亚魁”的故事家喻户晓,崇文重教之风绵延至今。但村里户数多、房屋老、布局杂乱且乱搭建多,拆除难度大。党员蒙荣昌二话没说,主动拆除自家围墙,为清拆让道,其他村民也就没了异议,积极配合拆除。后来,全村清理村巷道、屋前屋后及沟渠池塘溪河18处,清理堆积物、杂草、淤泥及垃圾10吨,拆除危、旧、弃房及乱搭乱建、违章建筑27处,一个特色魅力古村惊喜亮相。

美丽乡村不能一拆了之。在一扫旧尘的同时,广东也规划了“建”,因地制宜推进美丽田园、家园、河湖、园区、廊道“五美行动”,和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2020年打造570多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乡村加快实现美丽蝶变。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不是梦。每当太阳下山,一个个村庄被夕阳的金黄覆盖,鸟儿准备回家,渣渣几语回转蓝天。在这安谧的岁月里,这些中国乡村还将向人们诉说更加美好的故事。

振兴,城乡一体

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改革开放精神带给广东的,还有跳出乡村振兴抓乡村振兴的思维——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玉水?是那个‘厨乡’吧!”

在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的大名无人不晓。全村2600多人中有1000多人外出从事餐饮服务,覆盖全村八成以上家庭,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过百人,年劳务收入达5000多万元。

村民真切地体会到“今非昔比”的含义。10多年前,玉水村村民大多窝在村里,在黑水横流的煤矿上挣点饱肚钱。而今,玉水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和广东省内21个地市。

这是一个“煤矿村”变身“厨师村”的精彩故事,更是乡村振兴中城乡人、资本之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缩影。

2018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组织专业师资送教下乡,2020年新增培训超过170万人次,全力扶持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通过培训的学员将获得‘粤菜师傅’技能证书。村民们学历普遍不高,三大工程较切合农民实际,又能让他们有一技傍身。”时任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借着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玉水村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引入名师、名厨,建设集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培训基地。

走进基地内的大师工作室,一月至少一次的授课正在进行,只见粤港澳名厨杨政保一边将处理好的虾下锅,一边教导学员:“做厨师,厨艺很重要,厨德更重要。不合格的菜品一定不能端给客人。”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3.jpg

广东省河源市“粤菜师傅”一对一点对点培训班。

“粤菜师傅”工程让玉水村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开了窍,村里也找到了发展门道:“总在外闯荡也不是办法,如何激活‘厨乡’资源,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在政府引导下,玉水村召集村里名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和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既推进客家菜师傅交流、推广传承客家菜,也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利用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开发旅游观光和农家乐。

目前,由乡贤投资800万元的大型农家乐已动工建设,建成后集民宿、农家乐、培训基地、宴会中心等于一体,将有助于“客家菜厨师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产业链的打造,推动“客家菜师傅”工程的发展。

而在已开张的厨乡农家乐和玉水客乡乐,慕名前来体验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更是点名要吃央视美食栏目推荐的同款菜式。

“农家乐运营这段时间,生意相当不错。被央视美食栏目推荐后,黄鳝炒苦麦和姜蓉鸡更是成为必点菜。”生意的火爆,让返乡开农家乐的村民郭志辉坚定了信心。

这信心还来自政府的“金融活水”。2019年4月,玉水村获整村授信3000万元额度,3位厨师当场获得“客家菜师傅”小微贷款,总计25万元。

“‘师傅贷’是政府为培养客家菜厨师、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专门推出的一款信贷产品。玉水是试点村,每户至少一人获得授信,村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郭国青介绍,越来越多的玉水人,正从人、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中获益,走上幸福生活的风味之路。

这样的流动是有序的。2016年以来,广东统筹选派4998 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创新开展“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带动近13万人就业创业。大力引导城市人才下乡,组织城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团队开展下乡行动,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1300多个乡村产业,每年有1万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

乡村振兴,绕不开土地要素,怎么让它生金?广东约法两章: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积极推进点状供地,明确涉农市县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打造城乡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平台省、市、县、镇、村5级互联互通。以农村水田垦造、拆旧复垦为抓手,近3年交易金额近4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在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武村,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拆出15亩多土地,村里将部分土地建设指标以75万/亩的价格出让,所得收益75%归村民所有,成为村民创业的原始资金之一。

而今,越来越多的南粤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拔节生长。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但都浓浓蕴含着同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滋味——广东的乡村有“诗和远方”。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广东乡村振兴专题    
聚焦两会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

时间:2021-08-26 11:56:5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本刊记者 周艳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jpg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新农村建设。 林庄/摄

房前屋后杂草横生,杂物乱堆,路旁污水横流让人忍不住掩鼻,沟渠池塘淤泥沉积,村民窝在家里搓麻将……这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的旧面貌。

村口“惠风和畅、果蔬飘香”的石碑引人注目,7米宽的水泥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内,漫步村道,三三两两骑着共享单车的游客不时经过,习习春风惹人醉。整洁秀美的小公园,青草绿树环绕着池塘,将百年老屋“誉著干城”衬托得更显风范,村民比着挣钱。这是黄龙村的新形象。

新与旧,只隔着5年岁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广东,5年前,像黄龙村一样的相对贫困村达2277个,大多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如何让这些村庄也富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共同走向富裕?

广东的答案是:发展,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举措,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

兴旺,政企携手

黄龙村的村民很忙,忙着为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宣传,忙着让腰包鼓起来。冬春旅游观光,夏秋采摘展销,一年四季不冷场。

让村民“活”起来的,是村里的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黄龙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在曾经基础条件落后的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不是那么简单。

“村里生态环境好,政府因地制宜,于2017年提出发展现代农旅产业。”黄龙村党支部书记钟兵说,将乡村振兴比喻成一辆马车的话,政府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服务,为马车添足动力。

得知汉光超顺农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超是五华县人,政府积极对接,引进公司前来投资1.2亿元。对于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张文超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认同当地政府的规划和服务,看好村庄发展潜力,所以来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梦。”

流转土地矛盾多,政府帮着协调;审批手续复杂,政府不断简化……专业人干专业事,在政府的支持下,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建成农业大棚、展销区、美食城、观景台等。与此同时,公司建成位于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区,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条发展。

社会资本的注入,让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还是眼前看得见的经济活动。农旅园的建立,让黄龙村44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增加了收入,并解决了15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58岁的史云香租给基地一亩地,每年租金收入有1000多元,她还在基地务工。“2017年4月7日开始上班,一天工资100元,每个月差不多有3000元,跟城里坐办公室的人比也不差。家里的活还不耽误,我很满足了!”

钟兵也很满足,农旅园年产值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更是破亿元,产业长效发展算是稳了。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1.jpg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汉光超顺现代农旅园(黄龙基地)。

“乡村振兴,光靠政府还不够,企业有自身优势,如市场化思维,我们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宗约介绍,为改善乡村营商环境,政府将农业农村领域原有的346项行政权力事项压减至81项,尤其是积极推进乡村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共吸引10630家企业下乡,投资乡村总额超过1000亿元。同时,制定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十不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无独有偶。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源村村委会正对着的,是一大片颇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韵味的荷塘。微风拂过,阵阵清凉携着暗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2016年前,石源村未种一根莲藕,田地撂荒,村民只出不进。后来,一位江西老板进村,承包80亩田地试种莲藕。一年下来,两季加持下平均亩产量达3000斤,以5元/斤的价格全部售出。

企业的参与,撬动了村庄的热情。石源村曾是相对贫困村,2018年,由挂钩帮扶单位连平县工业园管委会牵头,驻地部队出资,石源村委会承租村民60亩田地,转交老板承包,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运营。

眼见莲藕产业渐入佳境,村民的心思活泛了,老板乐得继续扩大规模,这也正是政府愿意看到的共赢局面。2019年7月,石源村完成260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成食用莲藕160亩、观赏荷花100亩。

石源村党支部书记黄志银介绍,从2020年起,石源村400亩莲藕基地已全部交由承包公司打理运营,村集体每年得到收益80万元。公司每天用工量在二三十人,日工资120元。

更多的受益来自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走在2公里观光步道上,沿着5公里景观护栏眺望,翠绿的荷叶轻轻摇曳,含苞待放的莲花高高低低探出脑袋。集莲藕生产、休闲观光、户外拓展、农事体验、观赏摄影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和现代农业改革示范区,让原本沉寂的村庄人气大增,游客越来越多,到莲花盛开时节,游客摩肩接踵。

这样的村庄在当地还有很多,乡村产业振兴,处处有企业的身影。这都得益于政府的长远规划和步步为赢的理念。

人人都有梦想,但通过双手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才最了不起。

美丽,从内到外

不管是自驾行驶在村外的旅游大道,还是漫步于村内的田园小径,到过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人,都会被这个美丽的乡村深深吸引: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氧气沁人心脾,清冽的河水滋养满地绿色,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院落古色古香,充满田园风光的智慧农场蓬勃生长,还有那四车道的柏油路,是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坐在被一大片农田包围的咖啡厅,抬眼即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闻一闻花香,品一品咖啡,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生活的纯真尽享。几年间,陂角村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贫困村蜕变成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

答案是乡村振兴。2017年,陂角村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契机,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

退伍军人李明康,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以前家门口杂草丛生,竹林里污泥丛生,夏天蚊虫滋生繁衍,追着人咬,根本没办法出门。经过整治,晚上我们可以随便到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舒服得很。”

结果是理想的,个中艰难却不足道出。即便是村道亮化这样的小项目,也遇到了阻力。陂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应良说:“一开始,住在村广场附近的村民觉得门前的竹林小渠挺好看的,不愿意砍掉,才不管卫生隐患什么的。”

面对阻力,陂角村发动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登门做思想工作,为村民讲解村道亮化的规划和蓝图,以及整治项目为村民带来的好处。终于,成功说服村民配合工作。

同样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不远处的坪围村也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个“老大难”,被一个精致的小池塘、一栋小木屋解决了。

还没靠近,记者就听到了咕里咕噜的机器声。草坪下的精致小池塘里植物生命力旺盛,原以为这是供路人欣赏的,谁知这是“伪装”的污水处理系统。2017年,坪围村建成这座污水处理站,管道通到附近5个自然村,100余户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从此通过“微生物发酵+电”的方式得到处理,每月总成本在500元左右。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2.jpg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全面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而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政府更是想在了前头。暑假回家的坪围村大学生杨丽杏,提出每天倒垃圾的任务承包申请,谁知被母亲果断拒绝:“不用了,垃圾放门口就行。”她这才知道,为了方便村民、减少污染,村里那个臭气熏天的垃圾池早已被每天早晨准时来收取垃圾的小三轮车取代,分类垃圾桶遍布村庄,这些垃圾集中后被转运到镇,最后送到县里做无害化处理。

从解决脏乱差问题抓起,广东对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面启动“三清理”(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道巷道积存垃圾、建筑材料,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 )、“三拆除”(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建设村庄栅栏圈围)和“三整治”(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畜禽污染)行动。陂角村、坪围村、双头村、上村、高围村,5个相隔不远的村庄从此脱胎换骨,由“局部干净卫生”向“全域干净整洁”、由“美丽乡村试点”向“连片精品线路”转变。   

乡村风貌的提升,还让村民留住了乡愁。对韶关市仁化县恩村村民来说,乡愁是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恩村,是粤北有名的“进士村”,“一门三进士”“叔姪亚魁”的故事家喻户晓,崇文重教之风绵延至今。但村里户数多、房屋老、布局杂乱且乱搭建多,拆除难度大。党员蒙荣昌二话没说,主动拆除自家围墙,为清拆让道,其他村民也就没了异议,积极配合拆除。后来,全村清理村巷道、屋前屋后及沟渠池塘溪河18处,清理堆积物、杂草、淤泥及垃圾10吨,拆除危、旧、弃房及乱搭乱建、违章建筑27处,一个特色魅力古村惊喜亮相。

美丽乡村不能一拆了之。在一扫旧尘的同时,广东也规划了“建”,因地制宜推进美丽田园、家园、河湖、园区、廊道“五美行动”,和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2020年打造570多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乡村加快实现美丽蝶变。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不是梦。每当太阳下山,一个个村庄被夕阳的金黄覆盖,鸟儿准备回家,渣渣几语回转蓝天。在这安谧的岁月里,这些中国乡村还将向人们诉说更加美好的故事。

振兴,城乡一体

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改革开放精神带给广东的,还有跳出乡村振兴抓乡村振兴的思维——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玉水?是那个‘厨乡’吧!”

在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的大名无人不晓。全村2600多人中有1000多人外出从事餐饮服务,覆盖全村八成以上家庭,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过百人,年劳务收入达5000多万元。

村民真切地体会到“今非昔比”的含义。10多年前,玉水村村民大多窝在村里,在黑水横流的煤矿上挣点饱肚钱。而今,玉水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区市和广东省内21个地市。

这是一个“煤矿村”变身“厨师村”的精彩故事,更是乡村振兴中城乡人、资本之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缩影。

2018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组织专业师资送教下乡,2020年新增培训超过170万人次,全力扶持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

“通过培训的学员将获得‘粤菜师傅’技能证书。村民们学历普遍不高,三大工程较切合农民实际,又能让他们有一技傍身。”时任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借着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玉水村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引入名师、名厨,建设集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培训基地。

走进基地内的大师工作室,一月至少一次的授课正在进行,只见粤港澳名厨杨政保一边将处理好的虾下锅,一边教导学员:“做厨师,厨艺很重要,厨德更重要。不合格的菜品一定不能端给客人。”

打造广东乡村的“诗与远方”3.jpg

广东省河源市“粤菜师傅”一对一点对点培训班。

“粤菜师傅”工程让玉水村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开了窍,村里也找到了发展门道:“总在外闯荡也不是办法,如何激活‘厨乡’资源,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在政府引导下,玉水村召集村里名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和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既推进客家菜师傅交流、推广传承客家菜,也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利用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开发旅游观光和农家乐。

目前,由乡贤投资800万元的大型农家乐已动工建设,建成后集民宿、农家乐、培训基地、宴会中心等于一体,将有助于“客家菜厨师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产业链的打造,推动“客家菜师傅”工程的发展。

而在已开张的厨乡农家乐和玉水客乡乐,慕名前来体验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更是点名要吃央视美食栏目推荐的同款菜式。

“农家乐运营这段时间,生意相当不错。被央视美食栏目推荐后,黄鳝炒苦麦和姜蓉鸡更是成为必点菜。”生意的火爆,让返乡开农家乐的村民郭志辉坚定了信心。

这信心还来自政府的“金融活水”。2019年4月,玉水村获整村授信3000万元额度,3位厨师当场获得“客家菜师傅”小微贷款,总计25万元。

“‘师傅贷’是政府为培养客家菜厨师、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专门推出的一款信贷产品。玉水是试点村,每户至少一人获得授信,村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郭国青介绍,越来越多的玉水人,正从人、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中获益,走上幸福生活的风味之路。

这样的流动是有序的。2016年以来,广东统筹选派4998 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创新开展“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带动近13万人就业创业。大力引导城市人才下乡,组织城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团队开展下乡行动,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1300多个乡村产业,每年有1万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

乡村振兴,绕不开土地要素,怎么让它生金?广东约法两章: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积极推进点状供地,明确涉农市县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打造城乡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平台省、市、县、镇、村5级互联互通。以农村水田垦造、拆旧复垦为抓手,近3年交易金额近4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在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武村,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拆出15亩多土地,村里将部分土地建设指标以75万/亩的价格出让,所得收益75%归村民所有,成为村民创业的原始资金之一。

而今,越来越多的南粤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拔节生长。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但都浓浓蕴含着同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滋味——广东的乡村有“诗和远方”。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