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扶贫路上的政协人——因户制宜,因人施策,让贫困户走出贫困,放飞梦想(四)

时间:2021-09-06 08:35:5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敬相 张天堂

2018年4月,周国明主席与代勤俭秘书长又一次不顾高山险阻、道路崎岖,来到了山高坡陡的鸿兴园和三岔河村看望贫困户。

春天的故事,正如那温暖的春风,包含着真情!

四月的鸿兴园春意融融、山花烂漫。田间地头,农人们正在田里忙活着。

“周主席好!代秘书长好!”正在地里忙活的群众丢下手里的家什围了过来。

“最近有扶贫队员到家里去吗?”周国明主席关切地询问。

“来过!来过!天天在村里。”

“幸亏有了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在他们的帮扶下,我今年又多喂了5头猪。”村民夏某才说。

“我今年又多种了5亩烟。”村民王某银说。

大伙一边爽朗地笑着回答,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气氛相当活跃。

贫困村要想出列,首先要让贫困户致富,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要有项目。发展项目,必须要有资金。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过去,夏某才在山里靠打工和做点小生意过活。一年摸个几千块,只能解决油盐钱,哪有一点存款?他迫切想发展致富项目,只因没本钱,咋发展呢?村干部知道了夏某才的想法后,帮他办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家里发展养殖业,喂猪种药材。一年下来,就赚了好几万,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有了积蓄。

扶贫工作队员们行走在沟沟岔岔,田间地头,他们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来到贫困村贫困户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脱贫。他们在村里扎下根,和群众同吃住,共呼吸,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了解贫困户的需求,融洽干群关系。他们把贫困户当作是自己的亲戚,深受农民群众的喜欢。

下面,晒几篇采访笔记,看看县政协机关干部在“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献良策”主题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吧!

笔记一:

一大早,我们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天蓝地绿的清溪河岸奔跑着。虽山路弯弯,却道路宽阔,远处的山峦沟岔到处是迷人的绿色。尤其是昨晚的一场小雨,更是给青山绿水增色不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农作物在阳光下更显墨绿,仿佛浇上了一层油,熠熠生辉。谈笑间,我们来到了开封峪与鸿兴园的分道口,车往右转,顺着自然冲刷的河沟,七拐八弯地来到鸿兴园村委会。村支部书记陈传禄早已在村里等着我们,招呼他上车后,我们就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往王某银家中出发。

“往右,往上走,往右急弯,打把倒车过去就是王某银的家了。”在村支部书记陈传禄的指挥下,我们的车往右拐弯沿着新硬化的水泥路来到王某银家的门前的场子里。停稳车,我们相继下车,支部书记陈传禄进屋去找王某银。

最先看见的是王某银双目失明的小姑娘,她坐在门前的一堆木头上,嘴里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偶尔夹杂着一句“我眼睛看不到,我眼睛看不到……”

王某银住的地方海拔较高,房屋依山而建,单家独户,周围青山环抱。门前是远山,一溜斜的田地像画卷一样铺在屋旁。此时,鸟儿们识趣地停止了喧闹,只剩下一个静谧平和的世界。

王某银正在屋旁的田里修整烟苗,看着我们来了,连忙丢下手里的活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站在田边,看到烟苗在地膜覆盖下,绿的可爱,绿得生机盎然,绿得让人惊叹。

王某银放下手中的活,忙着招呼我们到家中坐。我们在场子里落座后,陈书记给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后,王某银第一句话:“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对我们太好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

“你说扶贫工作队好,是怎么好的?你给我们讲讲。”

“那行,我就一点一点给你们说。”王某银说得很平静,我们听得很辛酸。

他全家5口人,4个残疾,妻子和女儿是盲人,他小时候落下了风湿腿,还有一个智障的叔叔。

多年前,他们住在距公路有2公里远的山洼中。一家5口挤在三间土坯房里。出门就是羊肠小道,上街购物极为不便,来去都是爬坡上岭,肩挑背驮。家中更无经济来源。看着一屋的残疾人,王某银本想出去干活挣钱,又怕他们在家中有个好歹。就这样,他苦苦守着这个家,种烟、养猪、种魔芋……将就着一家人有口饭吃。

2015年8月的一天,县政协主席周国明,秘书长代勤俭和驻村第一书记刘时忠来到房屋低矮、灯光昏暗的王某银家中,看到残障的一家人,周国明含泪表态,“老王你放心,再难也帮你拔掉穷根!”

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落实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帮王某银建新房子,指导他发展烟叶。那一年,就在烟叶丰收的节骨眼上,王某银腰椎摔伤住院,扶贫工作队又出钱帮王某银请工,清除杂草,管好大田。王某银家养的猪要出栏了,扶贫工作队和几个村干部一道,将猪赶上三轮车,拖到县城出售。

2016年,王某银一家由边远的山洼里搬到公路边的异地搬迁的新房中。搬进新家,迈入新生活的喜悦和兴奋。从此,他们的家庭发生了变化。当年,王某银家发展烟叶7亩,种植魔芋2亩,栽种杉树6亩,喂养生猪7头,家庭收入4万多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

2018年,王某银花了1万多元建了烤烟炉。今年又花了1万多元建了可容纳10头肥猪的猪栏。

“政协周主席非常关心我们,他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对待。”王某银思维很清晰,条理分明,语速也渐渐地快了起来。

他说,刚搬来的时候,距离主公路还有200多米,晴天还好,一下雨,泥巴粘着鞋子,硬是走不成。这些都不算,关键是收烟卖烟的时候,车子开不进来,几千斤的烟叶就靠王某银的肩膀来来回回地扛到公路边,既费力又费时。

周主席来他家了解到情况后,先给他硬化了一条265米的公路,解决了他家出行问题。又给他落实了电网改造。还与保康县特校联系,让特教老师每月上门为他的盲女上课。

逢年过节,周主席都要前来慰问,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现金等生活物资。不仅如此,还为两个孩子买衣服、鞋子。看着他家的生活设备简陋,周主席又联系县残联给他们家送来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残疾人轮椅等生活物品。儿子王某琦在保康职教中心上学,周主席经常去学校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积极为两个孩子争取教育扶贫资金。

王某银家墙壁上贴着《享受政策明白卡》,自2014年开始,除异地搬迁扶贫外,王某银全家享受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残疾人补贴等政策资金20多万元。

笔记二:

初夏的鸿兴园,草木葱翠,清新宜人。当我们沿着崎岖的公路七弯八拐地来到夏某才所住的安置小区时,他正在加工车间忙着给邻居加工玉米。看见来人后,他关掉电源走出加工车间,忙着搬来凳子招呼我们坐下,然后进屋拿烟、泡茶。

“你今年喂了多少猪?”

“啊!”他用手在耳朵前圈起一个喇叭状。

村书记陈传禄说,他耳朵有点背,你声音放大点。

又大声问他:“你现在过得咋样?”

他伸出三个手指头。

问:“你这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夏某才说这是“三感。精准扶贫让我生产生活有了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他又说:“农村人不勤奋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勤扒苦做,大帮小助,七助八助,方能致富,我致富我幸福。”

今年62岁的夏某才是鸿兴园村三组人,家中4口人,儿子媳妇在上海打工,家中就他一人留守。夏桂才个子不高,短小精悍,浑身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

夏某才是个勤劳的人,也是个苦命人。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靠着他灵活的头脑,艰难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为了让他安度晚年,在上海某酒店做厨师长的儿子把他接到上海生活,可他玩不住,硬是放不下老家的小东西西。儿子无奈,只好在酒店给他找了份卖早餐的工作给他做。按理说,一个常年生活在山里的老头,肯定是讲不好普通话,和客户沟通有困难,可他硬是在短短时间里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什么“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之类的流行语是张口即来。

2016年,夏某才全家搬迁到三组安置点,住上了75平方米的新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置点为贫困户建新房,硬化场地,还给每户配套厕所猪栏等附属建设。

以前住土坯房,交通不便。住进了新房,夏某才干劲更足了。他新建了猪场,开办粮食加工厂,家庭经济搞得不错。

夏某才邀请我们看他养的肥猪,来到猪栏外,一个猪栏里躺着两头肥猪。他靠在猪栏上,嘴里“猪儿猪儿”的唤着,猪看他一眼,动也不动。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几匹菜叶丢进猪槽里,猪望一眼,还是动也不动。他急了,伸手拿过一根细嫩的树枝,一箭步跳进猪栏,挥舞着树枝作势要打,两头肥猪才艰难地撑起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出来。

他指着猪给我们介绍,搬进新房后,闲不住,想要做事。当时找到村里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花了2000元买了一亩地,建猪场花了2万多。考虑到养猪要配材料,投入1400元购置了粮食加工设备。

2018年养了18头猪,卖了5万多。2019年养了12头,卖了7万多。2020年养了12头,死了4头,也还卖了5万多。目前还养有7头肥猪。

我们来到他的粮食加工车间,打米机、磨面机、刮米机摆放整齐,屋里堆放着很多没加工的粮食。

问他:“你懂电吗?”

“要想挣钱学技术,文化是本钱。”夏某才骄傲地说。他指着机械介绍,他曾经在大型加工厂干过6年,其间不断地学习机械和电力知识,在家搞了这些小设备,除了自己加工猪饲料,还方便附近农户。

“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扶贫工作队对我的帮扶”。在他家房屋墙壁上,看了2020年《收入明白卡》和《享受明白卡》。2020年家庭总收入95989.36元。自2014年开始,除异地扶贫搬迁外,夏某才全家享受扶贫资金为:教育扶贫2000元,产业扶贫39400元……

采访完夏某才,我们上车准备离开,在车里发动的那一瞬间,他握着双拳,喊道:“感谢扶贫工作队对我的帮扶,欢迎你们常来看看,我奋斗,我幸福!”

笔记三:

一大早,我们来到鸿兴园二组安置点周某明家中。家中就他和母亲方某英二人生活。

周某明给我们介绍,在精准扶贫启动前,他家在原郭家湾村二组山里居住,合村后为鸿兴园村二组。那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难,上街购物要沿着羊肠小道步行12.5公里到倒座庙村才能搭车。

2016年,周某明和母亲享受了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二组安置点,住上了50平方米的新房,猪栏、厕所、菜园等配套建设一应俱全。

周某明种了7亩魔芋,3亩药材,加上退耕还林和务工,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

方某英说:“我恨我老了,你看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多么好,房子好、路好、水好、电好。如果不是老了,这么好的政策,有县政协这么好的扶贫工作队,我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产业。”

周某明旁边的是五保户王某合,他是从原石灰垭五组搬来鸿兴园二组安置点的,说起扶贫工作队,他由衷地感慨:“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比对亲人还要好。”

随后,我们来到贫困户赵某生的家中,赵某生家庭人口5人。和周某明一样,先前的居住条件很差,2016年搬迁到鸿兴园三组安置点,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告别了土坯房、土路的恶劣环境。

赵某生是政协主席周国明的包保户。2020年家庭收入39576.68元。从2015年开始,赵某生家享受教育扶贫资金16375元,产业扶贫资金17100元……

说起扶贫工作队,赵某生感动地说:“周主席那么大的领导,工作那么忙,他经常来看望我们,除了为我们争取医疗、教育、产业等政策扶持外,每次来还为我们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我们有什么困难,他就帮忙解决什么困难,他是我们的恩人。”

笔记四:

下午,我们来到鸿兴园四组贫困户陈某东家中。陈某东今年60岁。和王某银家情况相似,他家也有一个智障哥哥,妻子谢某莲双目失明。两个女儿,一个上高一,一个读初二。

谢某莲小时候一只眼睛失明,上小学三年级时,另外一只眼睛感染发病,当时家庭困难,无钱医治,导致双目失明。说起家庭情况,妻子谢某莲打开话题。她说话声音洪亮,层次分明,干脆利落。

早年前,他们住在和鸿兴园村相邻的大山里,属于谷城县管辖。为了生活方便,他们把户口迁到保康县过渡湾镇鸿兴园村。

2009年,为了改变居住环境,他们在鸿兴园四组建了四间砖混结构的房屋。当时建房花了37000元,建房的钱大部分靠外借。从2010年起,陈某东夫妇勤扒苦做,艰苦奋斗,除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外,还清了外债,房子也进行了装修。

精准扶贫启动后,扶贫工作队为他们落实了危房改造政策,享受了10000元的资金扶持。为了能让他们远离贫困,扶贫工作队下了一番气力。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花了8000元买了两头母牛。他们把牛当宝贝一样伺候着,当年产下了两头小牛。2018年卖了一头牛,赚了5800元。在他们精心喂养下,牛越繁殖越多,每年都有牛出售。2019年光卖牛收入就突破10000元。目前已经发展到8头牛。

2019年卖了5头猪,除去饲料和仔猪,赚了2万多元。种了11亩地。管理茶园挣了2000元。采茶挣了2200元。学生每年上学要花2万多……

从2014年开始,他们家享受健康扶贫资金11121元,教育扶贫资金23625元,产业扶贫资金38267元,兜底保证扶贫资金100178元,残疾人补贴资金9000元。

这一笔笔收入支出,谢某莲记得很清楚。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她记忆超强,头脑灵活,丈夫陈某东出去务工,家里的一切家务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最让人感动的是,谢某莲不仅会打猪草、做饭、洗衣服,还能到茶园采茶。凭着手感能精准地分辨出茶叶的等级,一天能挣50至100元。

陈某东说:“下雨天,我就自己把牛赶到坡里放,晴天我不得闲时,就把牛赶到山里,晚上再去找回来。早年前,我每天给别人打短工,干一天活才挣12元钱。晚上结账后,我买好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回家照顾一家老小。如今,党的政策好,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交通好了,吃得好了,身上也有了零花钱。”

笔记五:

今天的天气特别好,暖暖的阳光照得人很舒坦。我们采访完陈某东后,又沿着弯弯的盘山公路来到刘某进家。

今年55岁刘某进是常年病号,医院诊断为心脏过缓。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弟弟,女儿在襄阳做事。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精准扶贫启动前,他们住着土坯房,交通条件差,老婆在女儿2岁时就离婚了,是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孩子抚养大。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后,不仅为他硬化了入户公路,还结合地域优势,给他谋划发展产业,走出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2018年11月的一天,代勤俭秘书长一大早来到包保户刘某进家。进门问道:“老刘,在家吗?”

刘某进正在厨房忙着,听出是代秘书长声音的连忙出来迎接。

“快过年了,家庭还有什么困难没有?”代勤俭秘书长问道。

“感谢代秘书长的关心,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如期脱了贫。我时常想啊,要是扶贫工作队走了,我们这些贫困户咋办呢?”

刘某进的话让代勤俭秘书长陷入了沉思。是啊,中央出台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户脱了贫,但像刘某进这样的长年病号,他们虽然有致富的信心,可没有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一旦没有了扶贫政策,很快就会返贫。

还是要扶持他搞个产业,有了稳定收入,才能巩固脱贫成果。

主意拿定后,代勤俭秘书长问刘某进:“你这山上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我们这儿山高地薄,种植一般不行。”

“那发展养殖呢?”

“发展养殖也不好搞,喂猪吧,怕猪瘟。养牛吧,投入大。”

“养羊子呢?”

“我们这儿水草好,要是养羊子,应该可以。但羊子少了不好喂,不上规模也卖不了好价钱。”就这样,代勤俭秘书长帮他确定了养殖产业。

2019年,在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刘某进投入11万元购买了52只本地山羊,又花了8万元建了标准化的羊栏。刘某进边养边摸索,边养边学养殖技巧和防疫知识。这一年,刘某进出售了16只肥羊,收入了3万多元。卖了30只小羊,获利27000元。

刘某进说“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我不敢想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医疗扶贫,我这病根本治不起。没有产业扶贫,我这羊子根本养不起来。目前,父母年纪已大,需要我照顾,兄弟一直打着单身,这个家一直是我顶着在,哪儿也不敢去。”数据显示,2020年刘某进家庭收入40375.13元。

笔记六:

早上八点,我们从县城出发,上官山翻茶庵,穿过白峪沟,沿着杨桥沟来到三岔河村。

第一次到三岔河村,感觉这里太美了。这里群山环绕,绿树叠翠,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潺潺有声,河水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一群群鸭子在河里游来游去。一条条干净整洁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两岸层层叠嶂的梯田,是那么得美丽耀眼。路边的小草,野花盛开引人眼球。依山而建的楼房错落有致,一座座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村子里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满目梯田满山绿,绿荫环抱小山村。这里不仅乡村美,产业也美,上百亩的猕猴桃沿河一排排、一行行如画卷展现在眼前。

我们来到村委会,村书记王玲,治调主任岳光武,村会计王长辉正在村里忙活着。

村书记王玲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同志,她满脸秀气,眼神清亮,身着西装西服衬得皮肤更加白皙。

简单地寒暄后,我们聊起了村里的发展。王玲介绍,三岔河村位于过渡湾镇东南部,版图面积12.42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44户482人,耕地面积974.74亩,林地1561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83人,占总人口58.7%。早年前,村里有五难,交通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娶媳妇难。

当我们问起精准扶贫政策时,村书记王玲的眼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话也多了起来。

“我们村能发展今天这个样,由衷地感谢县政协工作扶贫队。”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村里扶贫情况。全村共有帮扶责任人16人。其中县政协9人,包保37户;镇农技中心2人,包保11户;驻村干部2人,包保16户;村干部3人,包保26户。

全村易地搬迁57户162人。集中安置30户,其中,西沟大院7户,杨桥沟12户,二堂11户。分散安置27户。2014以来享受危房改造9户。享受教育扶贫的有45人。五保16户18人,低保16户23人……

这些数据村书记王玲张口即来,已经熟记在心。

“其实,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帮扶只是一个方面。最大的帮助是扶持我们改善了村容村貌。特别是代秘书长跑前跑后,操碎了心。大到项目资金争取,小到几十个垃圾桶都是代秘书长帮忙操心。五年来,县政协扶贫工作队为我们村争取政策、协调项目,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硬化公路、饮水工程、电力改造、产业发展等等,前前后后投入了建设资金150万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面貌。”村书记王玲感激地说。

茶过三巡,我们决定去贫困户家看看。在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西沟安置点。

西沟安置点有4户在家,到安置点后,贫困户看见我们到来,热情地围上来打招呼。这里居住的6户贫困户都是从黄连沟易迁过来的。6户中有4个单身汉,原因是黄连沟不通路,用电也不正常,吃水还要挑。这些还不算,住房条件也非常差,大部分住着阴暗潮湿的土坯房。有姑娘来看到这恶劣的生存环境,再也不答应嫁过来了。

2017年,他们搬到西沟居民点,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都发展有产业。56岁的孙某友就是从黄连沟易迁过来的,搬到新房后,他发展了4亩魔芋,养了5笼蜜蜂,加上到村猕猴桃基地务工,每年也有10000多元的收入。和孙某友一起搬过来的王某双今年60岁了。告别了以前的恶劣的环境,住进了新房,他做梦都高兴,浑身充满着干劲。别看他年纪大,他每年的收入可不低,种了4亩魔芋,每年可卖1000多元,每年打山货挖药材也能挣10000多元。他笑着和我们说:“我们现在啊,太享福了。党的政策好,为我们建房子,扶持我们搞产业,我们现在是路好、水好、电好,有吃、有住,还求什么红袄子绿袖子呢?”听着他质朴的话语,感觉他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在西沟安置点下面,分散安置了几户贫困户。其中一户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叫鲁某国,家中4口人。老婆今天47岁,弟弟患风湿病没有成家,姑娘在外打工。鲁某国家收拾得很干净,家具摆设得井然有序。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常讲究的家庭。

早年,鲁某国夫妇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日子过得很幸福。2009年,一场厄运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将他们未来的梦想击的粉碎。那一年,他突发心脏病,在上海住院治疗,心脏支架花去了8万元,将夫妇多年的积蓄花完。

丈夫住院,孩子还小,家庭的重担落在妻子姜某身上。在大城市中,一个弱女子苦苦奔波,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精准扶贫启动后,他们回到村里,住进了易迁新房。鲁某国夫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发展了猕猴桃、苍术、魔芋产业,日子也慢慢地慢慢地好起来了。

屋漏偏遇年阴雨。2017年,鲁某国心脏病复发,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做手术,在他的心脏里放进5个支架,医疗费用花去了12万元。按照精准扶贫政策,医疗扶贫给他报销了8万元的医疗费用。“幸亏赶上了好政策,享受到党的温暖,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没有政协扶贫工作队,我这一家老小不知道靠什么生活下去。扶贫工作队每年都来看望慰问我们这些贫困户,每次来送米、送油等生活用品,我们非常感谢他们。”鲁某国含泪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搬迁后扶    
资讯播报

扶贫路上的政协人——因户制宜,因人施策,让贫困户走出贫困,放飞梦想(四)

时间:2021-09-06 08:35:5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敬相 张天堂

2018年4月,周国明主席与代勤俭秘书长又一次不顾高山险阻、道路崎岖,来到了山高坡陡的鸿兴园和三岔河村看望贫困户。

春天的故事,正如那温暖的春风,包含着真情!

四月的鸿兴园春意融融、山花烂漫。田间地头,农人们正在田里忙活着。

“周主席好!代秘书长好!”正在地里忙活的群众丢下手里的家什围了过来。

“最近有扶贫队员到家里去吗?”周国明主席关切地询问。

“来过!来过!天天在村里。”

“幸亏有了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在他们的帮扶下,我今年又多喂了5头猪。”村民夏某才说。

“我今年又多种了5亩烟。”村民王某银说。

大伙一边爽朗地笑着回答,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气氛相当活跃。

贫困村要想出列,首先要让贫困户致富,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要有项目。发展项目,必须要有资金。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过去,夏某才在山里靠打工和做点小生意过活。一年摸个几千块,只能解决油盐钱,哪有一点存款?他迫切想发展致富项目,只因没本钱,咋发展呢?村干部知道了夏某才的想法后,帮他办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家里发展养殖业,喂猪种药材。一年下来,就赚了好几万,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有了积蓄。

扶贫工作队员们行走在沟沟岔岔,田间地头,他们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来到贫困村贫困户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脱贫。他们在村里扎下根,和群众同吃住,共呼吸,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了解贫困户的需求,融洽干群关系。他们把贫困户当作是自己的亲戚,深受农民群众的喜欢。

下面,晒几篇采访笔记,看看县政协机关干部在“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献良策”主题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吧!

笔记一:

一大早,我们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天蓝地绿的清溪河岸奔跑着。虽山路弯弯,却道路宽阔,远处的山峦沟岔到处是迷人的绿色。尤其是昨晚的一场小雨,更是给青山绿水增色不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农作物在阳光下更显墨绿,仿佛浇上了一层油,熠熠生辉。谈笑间,我们来到了开封峪与鸿兴园的分道口,车往右转,顺着自然冲刷的河沟,七拐八弯地来到鸿兴园村委会。村支部书记陈传禄早已在村里等着我们,招呼他上车后,我们就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往王某银家中出发。

“往右,往上走,往右急弯,打把倒车过去就是王某银的家了。”在村支部书记陈传禄的指挥下,我们的车往右拐弯沿着新硬化的水泥路来到王某银家的门前的场子里。停稳车,我们相继下车,支部书记陈传禄进屋去找王某银。

最先看见的是王某银双目失明的小姑娘,她坐在门前的一堆木头上,嘴里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偶尔夹杂着一句“我眼睛看不到,我眼睛看不到……”

王某银住的地方海拔较高,房屋依山而建,单家独户,周围青山环抱。门前是远山,一溜斜的田地像画卷一样铺在屋旁。此时,鸟儿们识趣地停止了喧闹,只剩下一个静谧平和的世界。

王某银正在屋旁的田里修整烟苗,看着我们来了,连忙丢下手里的活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站在田边,看到烟苗在地膜覆盖下,绿的可爱,绿得生机盎然,绿得让人惊叹。

王某银放下手中的活,忙着招呼我们到家中坐。我们在场子里落座后,陈书记给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后,王某银第一句话:“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对我们太好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

“你说扶贫工作队好,是怎么好的?你给我们讲讲。”

“那行,我就一点一点给你们说。”王某银说得很平静,我们听得很辛酸。

他全家5口人,4个残疾,妻子和女儿是盲人,他小时候落下了风湿腿,还有一个智障的叔叔。

多年前,他们住在距公路有2公里远的山洼中。一家5口挤在三间土坯房里。出门就是羊肠小道,上街购物极为不便,来去都是爬坡上岭,肩挑背驮。家中更无经济来源。看着一屋的残疾人,王某银本想出去干活挣钱,又怕他们在家中有个好歹。就这样,他苦苦守着这个家,种烟、养猪、种魔芋……将就着一家人有口饭吃。

2015年8月的一天,县政协主席周国明,秘书长代勤俭和驻村第一书记刘时忠来到房屋低矮、灯光昏暗的王某银家中,看到残障的一家人,周国明含泪表态,“老王你放心,再难也帮你拔掉穷根!”

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落实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帮王某银建新房子,指导他发展烟叶。那一年,就在烟叶丰收的节骨眼上,王某银腰椎摔伤住院,扶贫工作队又出钱帮王某银请工,清除杂草,管好大田。王某银家养的猪要出栏了,扶贫工作队和几个村干部一道,将猪赶上三轮车,拖到县城出售。

2016年,王某银一家由边远的山洼里搬到公路边的异地搬迁的新房中。搬进新家,迈入新生活的喜悦和兴奋。从此,他们的家庭发生了变化。当年,王某银家发展烟叶7亩,种植魔芋2亩,栽种杉树6亩,喂养生猪7头,家庭收入4万多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

2018年,王某银花了1万多元建了烤烟炉。今年又花了1万多元建了可容纳10头肥猪的猪栏。

“政协周主席非常关心我们,他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对待。”王某银思维很清晰,条理分明,语速也渐渐地快了起来。

他说,刚搬来的时候,距离主公路还有200多米,晴天还好,一下雨,泥巴粘着鞋子,硬是走不成。这些都不算,关键是收烟卖烟的时候,车子开不进来,几千斤的烟叶就靠王某银的肩膀来来回回地扛到公路边,既费力又费时。

周主席来他家了解到情况后,先给他硬化了一条265米的公路,解决了他家出行问题。又给他落实了电网改造。还与保康县特校联系,让特教老师每月上门为他的盲女上课。

逢年过节,周主席都要前来慰问,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现金等生活物资。不仅如此,还为两个孩子买衣服、鞋子。看着他家的生活设备简陋,周主席又联系县残联给他们家送来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残疾人轮椅等生活物品。儿子王某琦在保康职教中心上学,周主席经常去学校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积极为两个孩子争取教育扶贫资金。

王某银家墙壁上贴着《享受政策明白卡》,自2014年开始,除异地搬迁扶贫外,王某银全家享受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残疾人补贴等政策资金20多万元。

笔记二:

初夏的鸿兴园,草木葱翠,清新宜人。当我们沿着崎岖的公路七弯八拐地来到夏某才所住的安置小区时,他正在加工车间忙着给邻居加工玉米。看见来人后,他关掉电源走出加工车间,忙着搬来凳子招呼我们坐下,然后进屋拿烟、泡茶。

“你今年喂了多少猪?”

“啊!”他用手在耳朵前圈起一个喇叭状。

村书记陈传禄说,他耳朵有点背,你声音放大点。

又大声问他:“你现在过得咋样?”

他伸出三个手指头。

问:“你这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夏某才说这是“三感。精准扶贫让我生产生活有了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他又说:“农村人不勤奋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勤扒苦做,大帮小助,七助八助,方能致富,我致富我幸福。”

今年62岁的夏某才是鸿兴园村三组人,家中4口人,儿子媳妇在上海打工,家中就他一人留守。夏桂才个子不高,短小精悍,浑身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

夏某才是个勤劳的人,也是个苦命人。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靠着他灵活的头脑,艰难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为了让他安度晚年,在上海某酒店做厨师长的儿子把他接到上海生活,可他玩不住,硬是放不下老家的小东西西。儿子无奈,只好在酒店给他找了份卖早餐的工作给他做。按理说,一个常年生活在山里的老头,肯定是讲不好普通话,和客户沟通有困难,可他硬是在短短时间里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什么“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之类的流行语是张口即来。

2016年,夏某才全家搬迁到三组安置点,住上了75平方米的新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置点为贫困户建新房,硬化场地,还给每户配套厕所猪栏等附属建设。

以前住土坯房,交通不便。住进了新房,夏某才干劲更足了。他新建了猪场,开办粮食加工厂,家庭经济搞得不错。

夏某才邀请我们看他养的肥猪,来到猪栏外,一个猪栏里躺着两头肥猪。他靠在猪栏上,嘴里“猪儿猪儿”的唤着,猪看他一眼,动也不动。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几匹菜叶丢进猪槽里,猪望一眼,还是动也不动。他急了,伸手拿过一根细嫩的树枝,一箭步跳进猪栏,挥舞着树枝作势要打,两头肥猪才艰难地撑起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出来。

他指着猪给我们介绍,搬进新房后,闲不住,想要做事。当时找到村里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花了2000元买了一亩地,建猪场花了2万多。考虑到养猪要配材料,投入1400元购置了粮食加工设备。

2018年养了18头猪,卖了5万多。2019年养了12头,卖了7万多。2020年养了12头,死了4头,也还卖了5万多。目前还养有7头肥猪。

我们来到他的粮食加工车间,打米机、磨面机、刮米机摆放整齐,屋里堆放着很多没加工的粮食。

问他:“你懂电吗?”

“要想挣钱学技术,文化是本钱。”夏某才骄傲地说。他指着机械介绍,他曾经在大型加工厂干过6年,其间不断地学习机械和电力知识,在家搞了这些小设备,除了自己加工猪饲料,还方便附近农户。

“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扶贫工作队对我的帮扶”。在他家房屋墙壁上,看了2020年《收入明白卡》和《享受明白卡》。2020年家庭总收入95989.36元。自2014年开始,除异地扶贫搬迁外,夏某才全家享受扶贫资金为:教育扶贫2000元,产业扶贫39400元……

采访完夏某才,我们上车准备离开,在车里发动的那一瞬间,他握着双拳,喊道:“感谢扶贫工作队对我的帮扶,欢迎你们常来看看,我奋斗,我幸福!”

笔记三:

一大早,我们来到鸿兴园二组安置点周某明家中。家中就他和母亲方某英二人生活。

周某明给我们介绍,在精准扶贫启动前,他家在原郭家湾村二组山里居住,合村后为鸿兴园村二组。那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难,上街购物要沿着羊肠小道步行12.5公里到倒座庙村才能搭车。

2016年,周某明和母亲享受了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二组安置点,住上了50平方米的新房,猪栏、厕所、菜园等配套建设一应俱全。

周某明种了7亩魔芋,3亩药材,加上退耕还林和务工,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

方某英说:“我恨我老了,你看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多么好,房子好、路好、水好、电好。如果不是老了,这么好的政策,有县政协这么好的扶贫工作队,我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产业。”

周某明旁边的是五保户王某合,他是从原石灰垭五组搬来鸿兴园二组安置点的,说起扶贫工作队,他由衷地感慨:“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比对亲人还要好。”

随后,我们来到贫困户赵某生的家中,赵某生家庭人口5人。和周某明一样,先前的居住条件很差,2016年搬迁到鸿兴园三组安置点,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告别了土坯房、土路的恶劣环境。

赵某生是政协主席周国明的包保户。2020年家庭收入39576.68元。从2015年开始,赵某生家享受教育扶贫资金16375元,产业扶贫资金17100元……

说起扶贫工作队,赵某生感动地说:“周主席那么大的领导,工作那么忙,他经常来看望我们,除了为我们争取医疗、教育、产业等政策扶持外,每次来还为我们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我们有什么困难,他就帮忙解决什么困难,他是我们的恩人。”

笔记四:

下午,我们来到鸿兴园四组贫困户陈某东家中。陈某东今年60岁。和王某银家情况相似,他家也有一个智障哥哥,妻子谢某莲双目失明。两个女儿,一个上高一,一个读初二。

谢某莲小时候一只眼睛失明,上小学三年级时,另外一只眼睛感染发病,当时家庭困难,无钱医治,导致双目失明。说起家庭情况,妻子谢某莲打开话题。她说话声音洪亮,层次分明,干脆利落。

早年前,他们住在和鸿兴园村相邻的大山里,属于谷城县管辖。为了生活方便,他们把户口迁到保康县过渡湾镇鸿兴园村。

2009年,为了改变居住环境,他们在鸿兴园四组建了四间砖混结构的房屋。当时建房花了37000元,建房的钱大部分靠外借。从2010年起,陈某东夫妇勤扒苦做,艰苦奋斗,除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外,还清了外债,房子也进行了装修。

精准扶贫启动后,扶贫工作队为他们落实了危房改造政策,享受了10000元的资金扶持。为了能让他们远离贫困,扶贫工作队下了一番气力。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花了8000元买了两头母牛。他们把牛当宝贝一样伺候着,当年产下了两头小牛。2018年卖了一头牛,赚了5800元。在他们精心喂养下,牛越繁殖越多,每年都有牛出售。2019年光卖牛收入就突破10000元。目前已经发展到8头牛。

2019年卖了5头猪,除去饲料和仔猪,赚了2万多元。种了11亩地。管理茶园挣了2000元。采茶挣了2200元。学生每年上学要花2万多……

从2014年开始,他们家享受健康扶贫资金11121元,教育扶贫资金23625元,产业扶贫资金38267元,兜底保证扶贫资金100178元,残疾人补贴资金9000元。

这一笔笔收入支出,谢某莲记得很清楚。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她记忆超强,头脑灵活,丈夫陈某东出去务工,家里的一切家务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最让人感动的是,谢某莲不仅会打猪草、做饭、洗衣服,还能到茶园采茶。凭着手感能精准地分辨出茶叶的等级,一天能挣50至100元。

陈某东说:“下雨天,我就自己把牛赶到坡里放,晴天我不得闲时,就把牛赶到山里,晚上再去找回来。早年前,我每天给别人打短工,干一天活才挣12元钱。晚上结账后,我买好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回家照顾一家老小。如今,党的政策好,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交通好了,吃得好了,身上也有了零花钱。”

笔记五:

今天的天气特别好,暖暖的阳光照得人很舒坦。我们采访完陈某东后,又沿着弯弯的盘山公路来到刘某进家。

今年55岁刘某进是常年病号,医院诊断为心脏过缓。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弟弟,女儿在襄阳做事。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精准扶贫启动前,他们住着土坯房,交通条件差,老婆在女儿2岁时就离婚了,是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孩子抚养大。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后,不仅为他硬化了入户公路,还结合地域优势,给他谋划发展产业,走出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2018年11月的一天,代勤俭秘书长一大早来到包保户刘某进家。进门问道:“老刘,在家吗?”

刘某进正在厨房忙着,听出是代秘书长声音的连忙出来迎接。

“快过年了,家庭还有什么困难没有?”代勤俭秘书长问道。

“感谢代秘书长的关心,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如期脱了贫。我时常想啊,要是扶贫工作队走了,我们这些贫困户咋办呢?”

刘某进的话让代勤俭秘书长陷入了沉思。是啊,中央出台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户脱了贫,但像刘某进这样的长年病号,他们虽然有致富的信心,可没有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一旦没有了扶贫政策,很快就会返贫。

还是要扶持他搞个产业,有了稳定收入,才能巩固脱贫成果。

主意拿定后,代勤俭秘书长问刘某进:“你这山上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我们这儿山高地薄,种植一般不行。”

“那发展养殖呢?”

“发展养殖也不好搞,喂猪吧,怕猪瘟。养牛吧,投入大。”

“养羊子呢?”

“我们这儿水草好,要是养羊子,应该可以。但羊子少了不好喂,不上规模也卖不了好价钱。”就这样,代勤俭秘书长帮他确定了养殖产业。

2019年,在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刘某进投入11万元购买了52只本地山羊,又花了8万元建了标准化的羊栏。刘某进边养边摸索,边养边学养殖技巧和防疫知识。这一年,刘某进出售了16只肥羊,收入了3万多元。卖了30只小羊,获利27000元。

刘某进说“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我不敢想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医疗扶贫,我这病根本治不起。没有产业扶贫,我这羊子根本养不起来。目前,父母年纪已大,需要我照顾,兄弟一直打着单身,这个家一直是我顶着在,哪儿也不敢去。”数据显示,2020年刘某进家庭收入40375.13元。

笔记六:

早上八点,我们从县城出发,上官山翻茶庵,穿过白峪沟,沿着杨桥沟来到三岔河村。

第一次到三岔河村,感觉这里太美了。这里群山环绕,绿树叠翠,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潺潺有声,河水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一群群鸭子在河里游来游去。一条条干净整洁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两岸层层叠嶂的梯田,是那么得美丽耀眼。路边的小草,野花盛开引人眼球。依山而建的楼房错落有致,一座座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村子里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满目梯田满山绿,绿荫环抱小山村。这里不仅乡村美,产业也美,上百亩的猕猴桃沿河一排排、一行行如画卷展现在眼前。

我们来到村委会,村书记王玲,治调主任岳光武,村会计王长辉正在村里忙活着。

村书记王玲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同志,她满脸秀气,眼神清亮,身着西装西服衬得皮肤更加白皙。

简单地寒暄后,我们聊起了村里的发展。王玲介绍,三岔河村位于过渡湾镇东南部,版图面积12.42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44户482人,耕地面积974.74亩,林地1561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83人,占总人口58.7%。早年前,村里有五难,交通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娶媳妇难。

当我们问起精准扶贫政策时,村书记王玲的眼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话也多了起来。

“我们村能发展今天这个样,由衷地感谢县政协工作扶贫队。”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村里扶贫情况。全村共有帮扶责任人16人。其中县政协9人,包保37户;镇农技中心2人,包保11户;驻村干部2人,包保16户;村干部3人,包保26户。

全村易地搬迁57户162人。集中安置30户,其中,西沟大院7户,杨桥沟12户,二堂11户。分散安置27户。2014以来享受危房改造9户。享受教育扶贫的有45人。五保16户18人,低保16户23人……

这些数据村书记王玲张口即来,已经熟记在心。

“其实,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帮扶只是一个方面。最大的帮助是扶持我们改善了村容村貌。特别是代秘书长跑前跑后,操碎了心。大到项目资金争取,小到几十个垃圾桶都是代秘书长帮忙操心。五年来,县政协扶贫工作队为我们村争取政策、协调项目,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硬化公路、饮水工程、电力改造、产业发展等等,前前后后投入了建设资金150万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面貌。”村书记王玲感激地说。

茶过三巡,我们决定去贫困户家看看。在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西沟安置点。

西沟安置点有4户在家,到安置点后,贫困户看见我们到来,热情地围上来打招呼。这里居住的6户贫困户都是从黄连沟易迁过来的。6户中有4个单身汉,原因是黄连沟不通路,用电也不正常,吃水还要挑。这些还不算,住房条件也非常差,大部分住着阴暗潮湿的土坯房。有姑娘来看到这恶劣的生存环境,再也不答应嫁过来了。

2017年,他们搬到西沟居民点,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都发展有产业。56岁的孙某友就是从黄连沟易迁过来的,搬到新房后,他发展了4亩魔芋,养了5笼蜜蜂,加上到村猕猴桃基地务工,每年也有10000多元的收入。和孙某友一起搬过来的王某双今年60岁了。告别了以前的恶劣的环境,住进了新房,他做梦都高兴,浑身充满着干劲。别看他年纪大,他每年的收入可不低,种了4亩魔芋,每年可卖1000多元,每年打山货挖药材也能挣10000多元。他笑着和我们说:“我们现在啊,太享福了。党的政策好,为我们建房子,扶持我们搞产业,我们现在是路好、水好、电好,有吃、有住,还求什么红袄子绿袖子呢?”听着他质朴的话语,感觉他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在西沟安置点下面,分散安置了几户贫困户。其中一户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叫鲁某国,家中4口人。老婆今天47岁,弟弟患风湿病没有成家,姑娘在外打工。鲁某国家收拾得很干净,家具摆设得井然有序。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常讲究的家庭。

早年,鲁某国夫妇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日子过得很幸福。2009年,一场厄运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将他们未来的梦想击的粉碎。那一年,他突发心脏病,在上海住院治疗,心脏支架花去了8万元,将夫妇多年的积蓄花完。

丈夫住院,孩子还小,家庭的重担落在妻子姜某身上。在大城市中,一个弱女子苦苦奔波,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精准扶贫启动后,他们回到村里,住进了易迁新房。鲁某国夫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发展了猕猴桃、苍术、魔芋产业,日子也慢慢地慢慢地好起来了。

屋漏偏遇年阴雨。2017年,鲁某国心脏病复发,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做手术,在他的心脏里放进5个支架,医疗费用花去了12万元。按照精准扶贫政策,医疗扶贫给他报销了8万元的医疗费用。“幸亏赶上了好政策,享受到党的温暖,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没有政协扶贫工作队,我这一家老小不知道靠什么生活下去。扶贫工作队每年都来看望慰问我们这些贫困户,每次来送米、送油等生活用品,我们非常感谢他们。”鲁某国含泪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