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28 11:05:4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卫国

湖南省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自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奋进力量,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目标任务,奋力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发挥特色优势狠抓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湘西将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资源优势,做强产业文章。一方面,着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一是瞄准优势产业。重点突出两茶两果(茶叶、茶油,柑橘、猕猴桃)、一烟一药(烟叶、中药材)、一稻一菜(水稻、蔬菜)、一黄一黑(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十大产业”,进一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扩面提质。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园区建设布局在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全力打破农产品流通壁垒,积极探索引入“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有土地且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农户做到户户有产业,进一步使地域特色资源的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让更多农民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四是健全融合发展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乡村发展产业,做好“园、社、企、种、水、路”文章,加快推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支持农业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农产品加工品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条,创新销售模式,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着力探索推动“农业+”新模式,促进农旅、农工、农商等产业融合发展。

开发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一方面,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精准识别、主动服务。进一步压实乡、村两级工作责任,全面调动人社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微信联系、数据比对等形式,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及时准确收集掌握当前转移就业情况,特别是要了解掌握春节前后返乡人员有关就业信息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二是加强匹配、靶向培训。首先,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其次,实施分类培训、中短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者,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优势,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三是精准施策、推进落实。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要重点完善,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促进更多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工就业,要及时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制定就业帮扶措施,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地区用工需求较大企业的联系对接,优化服务,加强有组织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扶持就业车间创建,合理安置公益岗位,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数字经济、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就近就业。

坚持引育并举狠抓人才振兴

过来新冠疫情影响严重,之所以人们束手无策,原因就是农村医护人员少,致使发现疫情防止疫情难上加难。为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关键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加强农村人才培育。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湘西职院等高等院校,继续实施农技特岗生、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一村一大”“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大农技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旅游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力度,优先招考脱贫家庭子女成为学习服务乡村振兴各方面的知识人才,让他们有编制有岗位有平台,确保乡村振兴才有人干事创业。二是加强村级干部培养。充分发挥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优势,结合主题党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等,注重从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青年、外出务工返乡经商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拔村级干部,并加强把村组干部养成农村实用性人才(比如凤凰县菖蒲塘村就是如此),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三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引导和支持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务工人员等回乡下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支持事业单位的人才到村创办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倡导文明新风狠抓文化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基础。一是充分发掘民族特色文化。湘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以“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为主线,充分发掘和保护好苗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普及活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好产业。同时,抓好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深度挖掘苗族土家族优秀文化,农耕文化、生活习俗、非遗传统、苗族婚俗等特色文化,使乡村传统村落焕发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气息。

二是选树乡土文化典型。认真总结发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并梳理好历史上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先辈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展示,下功夫把爱党爱国爱社会的典型榜样宣传到户到人,形成“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传递和激发正能量。三

是抓好文化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村文艺队伍、文艺人才的培训,拓展基层开展文艺工作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注重挖掘农村文艺人才、培养基层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各级各项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孵化乡土文化人才。加大进村入户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村人学习生产技能、就业技能、生活技能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素养。四是开展乡村文明创建行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因村施策,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符合民族特色特点的村规民约,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爱国卫生行动,落实殡葬改革,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践行绿色理念狠抓生态振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的必然要求。根据统计,截至目前,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但地质状况欠佳。为此,务必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切实抓好生态振兴。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抓好矿山、采石场、砂矿垃圾填埋和治理,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经济林、商品林和生态林建设,比如改造椿亩树,种植有经济价值商品林的林木树种,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在乡村在城边景区路边、国道边,连片种上四季皆景的多彩风景林,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三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抓好农村环境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四化”建设,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为乡村振兴塑形美颜。

完善治理体系狠抓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一是坚决做到尽锐出战。选派对党忠诚、胸怀人民、披坚执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帮助所驻村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积极做好工作队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二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注重从选派的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群体中,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本领高强、群众口碑好的选育成村级党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村级各类人才培养,抓好制定实施年度规划、中长期规划,为带领群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三是加强后盾支持。实行州委常委包县、州级领导包镇、后盾单位报村责任制,既加强人、财、物的支持,也推行月调度季考核工作机制,做到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到人,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只有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贞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执行力,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才能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学习园地    
高端视点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9-28 11:05:4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卫国

湖南省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自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奋进力量,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目标任务,奋力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发挥特色优势狠抓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湘西将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资源优势,做强产业文章。一方面,着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一是瞄准优势产业。重点突出两茶两果(茶叶、茶油,柑橘、猕猴桃)、一烟一药(烟叶、中药材)、一稻一菜(水稻、蔬菜)、一黄一黑(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十大产业”,进一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着力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扩面提质。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园区建设布局在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全力打破农产品流通壁垒,积极探索引入“互联网+”“共享经济”“共享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有土地且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农户做到户户有产业,进一步使地域特色资源的经济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让更多农民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四是健全融合发展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乡村发展产业,做好“园、社、企、种、水、路”文章,加快推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支持农业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农产品加工品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条,创新销售模式,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着力探索推动“农业+”新模式,促进农旅、农工、农商等产业融合发展。

开发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一方面,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精准识别、主动服务。进一步压实乡、村两级工作责任,全面调动人社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微信联系、数据比对等形式,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及时准确收集掌握当前转移就业情况,特别是要了解掌握春节前后返乡人员有关就业信息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二是加强匹配、靶向培训。首先,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其次,实施分类培训、中短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者,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优势,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三是精准施策、推进落实。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要重点完善,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促进更多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工就业,要及时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制定就业帮扶措施,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地区用工需求较大企业的联系对接,优化服务,加强有组织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扶持就业车间创建,合理安置公益岗位,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数字经济、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就近就业。

坚持引育并举狠抓人才振兴

过来新冠疫情影响严重,之所以人们束手无策,原因就是农村医护人员少,致使发现疫情防止疫情难上加难。为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关键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加强农村人才培育。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湘西职院等高等院校,继续实施农技特岗生、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一村一大”“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大农技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旅游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力度,优先招考脱贫家庭子女成为学习服务乡村振兴各方面的知识人才,让他们有编制有岗位有平台,确保乡村振兴才有人干事创业。二是加强村级干部培养。充分发挥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优势,结合主题党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村干部进村入户等,注重从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青年、外出务工返乡经商人员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拔村级干部,并加强把村组干部养成农村实用性人才(比如凤凰县菖蒲塘村就是如此),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三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引导和支持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务工人员等回乡下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支持事业单位的人才到村创办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倡导文明新风狠抓文化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基础。一是充分发掘民族特色文化。湘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以“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为主线,充分发掘和保护好苗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普及活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好产业。同时,抓好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深度挖掘苗族土家族优秀文化,农耕文化、生活习俗、非遗传统、苗族婚俗等特色文化,使乡村传统村落焕发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气息。

二是选树乡土文化典型。认真总结发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并梳理好历史上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先辈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展示,下功夫把爱党爱国爱社会的典型榜样宣传到户到人,形成“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好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传递和激发正能量。三

是抓好文化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村文艺队伍、文艺人才的培训,拓展基层开展文艺工作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注重挖掘农村文艺人才、培养基层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各级各项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孵化乡土文化人才。加大进村入户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村人学习生产技能、就业技能、生活技能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素养。四是开展乡村文明创建行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因村施策,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符合民族特色特点的村规民约,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爱国卫生行动,落实殡葬改革,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践行绿色理念狠抓生态振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的必然要求。根据统计,截至目前,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但地质状况欠佳。为此,务必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切实抓好生态振兴。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抓好矿山、采石场、砂矿垃圾填埋和治理,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经济林、商品林和生态林建设,比如改造椿亩树,种植有经济价值商品林的林木树种,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在乡村在城边景区路边、国道边,连片种上四季皆景的多彩风景林,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三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抓好农村环境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四化”建设,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为乡村振兴塑形美颜。

完善治理体系狠抓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一是坚决做到尽锐出战。选派对党忠诚、胸怀人民、披坚执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帮助所驻村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积极做好工作队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二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注重从选派的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群体中,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本领高强、群众口碑好的选育成村级党组织负责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村级各类人才培养,抓好制定实施年度规划、中长期规划,为带领群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三是加强后盾支持。实行州委常委包县、州级领导包镇、后盾单位报村责任制,既加强人、财、物的支持,也推行月调度季考核工作机制,做到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到人,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只有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指引,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贞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执行力,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旋律,才能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