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后扶难题

时间:2021-11-29 16:19:55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陕西省岚皋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入新家后存在的管理难题,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实施了以“党建红色引领、两业金色增收、三方协同橙色管理、4+X绿色服务”的“睦邻之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模式。

基本情况: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位于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毗邻重庆市,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接壤,距省会西安市286公里。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辖12镇13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7.2万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深度贫困县。

十三五期间,岚皋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57”标准,实施易地搬迁9262户30044人,占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030人的70%,帮助贫困群众一举斩断了“穷根”,走进了“新家”。

虽然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群众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也发现面临着五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一是就近就业难。受择业观念、群众期望值、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社区工厂上岗率较低。二是群众办事难。由于“户籍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部分跨镇搬迁群众办理有关事务时,需要回到户籍地,导致办事不方便、成本高。三是有效管理难。部分迁入地与户籍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和“漏洞”。四是群众融入难。群众搬到新地方存在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习惯、融不进,存在“两张皮”现象。五是权益保障难。少数户籍地的林地、耕地等资源没有得到全部流转,日常管护有难度,在搬迁地的民主议事、选举与被选举等相关权益无法保障。

主要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岚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的“乐业才能安居”的重要指示,落实省委1+7文件精神,在吸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县域实际,探索推行“睦邻之家”后扶发展“四色”新模式,破解易地搬迁后续管理与服务难题,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党建“红色”引领。以党建为引领,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融入所在地村(居)委会管理。按照安置点规模,增设若干村(居)民小组,选定村(居)民小组长,建立“党小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群组织全覆盖,达到组织、场地、人员、制度、经费、活动“六有”标准,确保党群服务正常开展。

实施两业“金色”增收。一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让搬迁群众都能紧密的镶嵌在产业链上,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在100户以上搬迁安置小区创办1家新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三方协同“橙色”管理。实行业主委员会、物业、片区和楼院长“三方协同”治理,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相互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商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产业、就业和物业同步推进。

推行“4+X”“绿色”服务。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四类”服务的基础上,因需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增设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实施效果:

目前,4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通过单独设立、联合、挂靠等方式实现了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1100余名党员及时找到了“新家”,同步成立群团组织86个,深化“智志”双扶及新民风建设,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立足产业就业两个根本点,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66个,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建成标准化厂房11.2万平方米、新社区工厂44家,实现100户以上安置点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两个全覆盖”,带动脱贫群众2.6万余人稳定增收;选聘23名片区长和159名楼(院)长,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和财政资金落实了运转经费及工作人员报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全县累计建成便民服务中心21个、智慧服务平台12个、卫生服务机构128个、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68个,开办“四点半”课堂13个,便民超市、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网点、电商服务中心等34个,不断提高了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通过安置点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始终把党的旗帜插在搬迁工作最前沿。设立集党的建设、便民服务、就业创业、党群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灵活形式设立党组织,同步建立群团组织,满足了搬迁群众的需求,也让党员有了“新家园”,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业增收是根本。建立就业台账,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实行精准对接,消除了搬迁群众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深化志智双扶,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都能务工就业,解决了“逐步能致富”的根本问题。

融入安居是目的。实行“三方协同”管理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融入,使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互融互通、不再生疏;全方位提供“4+X”便民利民服务,就地平等享受医疗教育和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安心融入新环境,开心过上新生活。

为使搬迁后扶工作更加规范,建设有标准,经验可推广,岚皋县在总结“睦邻之家”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已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安康专题    
聚焦两会

陕西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后扶难题

时间:2021-11-29 16:19:55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陕西省岚皋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入新家后存在的管理难题,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实施了以“党建红色引领、两业金色增收、三方协同橙色管理、4+X绿色服务”的“睦邻之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模式。

基本情况: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位于陕西省南部,大巴山北麓,毗邻重庆市,与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接壤,距省会西安市286公里。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辖12镇13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7.2万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深度贫困县。

十三五期间,岚皋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57”标准,实施易地搬迁9262户30044人,占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030人的70%,帮助贫困群众一举斩断了“穷根”,走进了“新家”。

虽然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群众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也发现面临着五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一是就近就业难。受择业观念、群众期望值、新冠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社区工厂上岗率较低。二是群众办事难。由于“户籍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部分跨镇搬迁群众办理有关事务时,需要回到户籍地,导致办事不方便、成本高。三是有效管理难。部分迁入地与户籍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和“漏洞”。四是群众融入难。群众搬到新地方存在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习惯、融不进,存在“两张皮”现象。五是权益保障难。少数户籍地的林地、耕地等资源没有得到全部流转,日常管护有难度,在搬迁地的民主议事、选举与被选举等相关权益无法保障。

主要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岚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的“乐业才能安居”的重要指示,落实省委1+7文件精神,在吸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县域实际,探索推行“睦邻之家”后扶发展“四色”新模式,破解易地搬迁后续管理与服务难题,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党建“红色”引领。以党建为引领,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融入所在地村(居)委会管理。按照安置点规模,增设若干村(居)民小组,选定村(居)民小组长,建立“党小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群组织全覆盖,达到组织、场地、人员、制度、经费、活动“六有”标准,确保党群服务正常开展。

实施两业“金色”增收。一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让搬迁群众都能紧密的镶嵌在产业链上,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在100户以上搬迁安置小区创办1家新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三方协同“橙色”管理。实行业主委员会、物业、片区和楼院长“三方协同”治理,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相互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商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产业、就业和物业同步推进。

推行“4+X”“绿色”服务。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四类”服务的基础上,因需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增设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实施效果:

目前,4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通过单独设立、联合、挂靠等方式实现了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1100余名党员及时找到了“新家”,同步成立群团组织86个,深化“智志”双扶及新民风建设,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立足产业就业两个根本点,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66个,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建成标准化厂房11.2万平方米、新社区工厂44家,实现100户以上安置点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两个全覆盖”,带动脱贫群众2.6万余人稳定增收;选聘23名片区长和159名楼(院)长,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和财政资金落实了运转经费及工作人员报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全县累计建成便民服务中心21个、智慧服务平台12个、卫生服务机构128个、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68个,开办“四点半”课堂13个,便民超市、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网点、电商服务中心等34个,不断提高了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通过安置点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始终把党的旗帜插在搬迁工作最前沿。设立集党的建设、便民服务、就业创业、党群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灵活形式设立党组织,同步建立群团组织,满足了搬迁群众的需求,也让党员有了“新家园”,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业增收是根本。建立就业台账,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实行精准对接,消除了搬迁群众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深化志智双扶,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都能务工就业,解决了“逐步能致富”的根本问题。

融入安居是目的。实行“三方协同”管理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融入,使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互融互通、不再生疏;全方位提供“4+X”便民利民服务,就地平等享受医疗教育和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安心融入新环境,开心过上新生活。

为使搬迁后扶工作更加规范,建设有标准,经验可推广,岚皋县在总结“睦邻之家”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已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