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岚皋:发挥五大职能 提升五项能力 统筹推进干部驻村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时间:2021-11-29 16:25: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安康市岚皋县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机结合,向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80个搬迁后扶任务较重的村,增派驻村力量,加大帮扶力度,发挥驻村干部抓党建、促增收、助融入、优服务、防返贫等五大职能作用,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快融入、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岚皋县这一做法,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发挥抓党建职能,搬迁群众新发展有了“主心骨”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必须依靠党建引领。该县通过建强村级党组织、派强驻村力量、健全群团组织,确保搬迁群众安下心、扎下根,较快融入新生活。一是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坚持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的“六有”标准,在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成立党支部,对25个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落实所在村(社区)党支部管理,750名党员及时找到“新家”,实现党组织建设全覆盖、搬迁群众有人管、后扶工作有人干,搬迁群众发展有了“主心骨”。二是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实现全覆盖。树立干部“凡提必驻”的鲜明导向,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易地搬迁村(社区)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全覆盖,驻村力量全面加强。因村选派76名干部到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队达到5人;选派242名干部到80个搬迁后扶任务较重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队达到3人。三是群团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由县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群团组织加强指导,镇、村负责落实,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和搬迁人口集中的村,新组建86个群团组织,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群团组织建设全覆盖。

发挥抓“两业”职能,搬迁群众稳增收有了“金饭碗”

产业、就业是搬迁后扶的重中之重。该县通过建园区抓产业、办工厂增岗位、抓培训促就业,将搬迁群众镶嵌在产业链条上、稳定在就业岗位上,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园区建在小区边。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附近流转土地林地11万亩,发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和特色种养业,累计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66个,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全面消除了“空壳村”,100户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农业园区全覆盖,将33680名脱贫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促进了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工厂开在家门口。抢抓苏陕协作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新发展社区工厂44家,3116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三是培训精准到人头。驻村工作队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参加全员定向培训、项目制培训、“技能+”培训,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全县110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有组织转移就业。

发挥抓综治职能,搬迁群众新社区有了“归属感”

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社区治理是关键。该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治理工作新路径,构建形成了群防群治新格局。一是社区治理网格化。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人口多少、距离远近等因素,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科学划分网格,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三级网格员岗位职责、管理范围,公布联系电话,确保搬迁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到组织。797名网格员定期上门,收集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宣传和落实搬迁后扶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二是小区管理规范化。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设立居委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引进物业公司,并建立三方联席会议、服务承诺和相互监督机制,实现协同管理。目前,全县成立业主委员会25个,选聘片区长23名、楼院长159名,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管理实现规范化。

三是群防群治一体化。在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和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新民风建设。全县12个镇均成立乡贤参事会,136个村(社区)均实行“一村一干警”机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依法自治。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村(社区)“三委”委员,搬迁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小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抓治理促融入的效果十分明显。

发挥抓服务职能,搬迁群众新生活有了“幸福感”

为解决搬迁群众“住得好”的问题,该县推行便民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为主的“4+X”服务模式,推动搬迁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一是做好基础配套。对城镇周边大型安置区的水、电、路、讯和污水管网、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垃圾转运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同城镇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既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21个便民服务中心、123个村卫生室、68个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开办14个“四点半”课堂,解决了搬迁群众办事、就医、养老、托幼等难题,打消了搬迁群众的“顾虑”,使他们安心融入新环境。

三是推行个性化服务。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增设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目前,3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成“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搬迁群众在手机上即可完成物业报修、物业费缴纳、企业招工信息等便民服务。6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成“社区党建共享书吧”,搬迁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逐步变为现实。

发挥抓监测职能,搬迁群众防返贫有了“巩固器”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建立健全并规范运行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各类返贫隐患早发现、早帮扶、早消除。一是定期排查。以搬迁群众为重点,驻村工作队每周上门排查,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对收入骤降、支出骤增、突发大病大灾的,指导群众第一时间申报,并进行重点关注和帮扶,及时发现风险点、消除隐患点。

二是分级救助。对有返贫风险的搬迁户、监测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行县、镇、村分级帮扶,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帮尽帮、帮扶到位。三是跟踪回访。由县乡村振兴部门牵头,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等配合,邀请第三方机构和群众代表参加,定期跟踪回访,评价帮扶成效。对帮扶成效好的驻村工作队进行表彰奖励,对成绩突出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成效差的驻村工作队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严肃处理,确保驻村工作队积极履职,用力帮扶。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陕西安康    
聚焦两会

陕西岚皋:发挥五大职能 提升五项能力 统筹推进干部驻村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时间:2021-11-29 16:25: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安康市岚皋县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机结合,向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80个搬迁后扶任务较重的村,增派驻村力量,加大帮扶力度,发挥驻村干部抓党建、促增收、助融入、优服务、防返贫等五大职能作用,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快融入、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岚皋县这一做法,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在近期召开的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发挥抓党建职能,搬迁群众新发展有了“主心骨”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必须依靠党建引领。该县通过建强村级党组织、派强驻村力量、健全群团组织,确保搬迁群众安下心、扎下根,较快融入新生活。一是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坚持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的“六有”标准,在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成立党支部,对25个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落实所在村(社区)党支部管理,750名党员及时找到“新家”,实现党组织建设全覆盖、搬迁群众有人管、后扶工作有人干,搬迁群众发展有了“主心骨”。二是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实现全覆盖。树立干部“凡提必驻”的鲜明导向,坚持把驻村帮扶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易地搬迁村(社区)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全覆盖,驻村力量全面加强。因村选派76名干部到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队达到5人;选派242名干部到80个搬迁后扶任务较重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队达到3人。三是群团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由县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群团组织加强指导,镇、村负责落实,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和搬迁人口集中的村,新组建86个群团组织,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群团组织建设全覆盖。

发挥抓“两业”职能,搬迁群众稳增收有了“金饭碗”

产业、就业是搬迁后扶的重中之重。该县通过建园区抓产业、办工厂增岗位、抓培训促就业,将搬迁群众镶嵌在产业链条上、稳定在就业岗位上,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园区建在小区边。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附近流转土地林地11万亩,发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和特色种养业,累计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66个,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全面消除了“空壳村”,100户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农业园区全覆盖,将33680名脱贫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上,促进了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工厂开在家门口。抢抓苏陕协作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新发展社区工厂44家,3116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三是培训精准到人头。驻村工作队采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参加全员定向培训、项目制培训、“技能+”培训,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全县110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有组织转移就业。

发挥抓综治职能,搬迁群众新社区有了“归属感”

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社区治理是关键。该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治理工作新路径,构建形成了群防群治新格局。一是社区治理网格化。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人口多少、距离远近等因素,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科学划分网格,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三级网格员岗位职责、管理范围,公布联系电话,确保搬迁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到组织。797名网格员定期上门,收集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宣传和落实搬迁后扶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二是小区管理规范化。在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设立居委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引进物业公司,并建立三方联席会议、服务承诺和相互监督机制,实现协同管理。目前,全县成立业主委员会25个,选聘片区长23名、楼院长159名,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管理实现规范化。

三是群防群治一体化。在15个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和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新民风建设。全县12个镇均成立乡贤参事会,136个村(社区)均实行“一村一干警”机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依法自治。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村(社区)“三委”委员,搬迁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小区”“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抓治理促融入的效果十分明显。

发挥抓服务职能,搬迁群众新生活有了“幸福感”

为解决搬迁群众“住得好”的问题,该县推行便民服务中心、健康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为主的“4+X”服务模式,推动搬迁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一是做好基础配套。对城镇周边大型安置区的水、电、路、讯和污水管网、社区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垃圾转运点等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同城镇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既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21个便民服务中心、123个村卫生室、68个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开办14个“四点半”课堂,解决了搬迁群众办事、就医、养老、托幼等难题,打消了搬迁群众的“顾虑”,使他们安心融入新环境。

三是推行个性化服务。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根据搬迁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增设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目前,3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成“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搬迁群众在手机上即可完成物业报修、物业费缴纳、企业招工信息等便民服务。6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成“社区党建共享书吧”,搬迁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逐步变为现实。

发挥抓监测职能,搬迁群众防返贫有了“巩固器”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建立健全并规范运行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各类返贫隐患早发现、早帮扶、早消除。一是定期排查。以搬迁群众为重点,驻村工作队每周上门排查,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对收入骤降、支出骤增、突发大病大灾的,指导群众第一时间申报,并进行重点关注和帮扶,及时发现风险点、消除隐患点。

二是分级救助。对有返贫风险的搬迁户、监测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行县、镇、村分级帮扶,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帮尽帮、帮扶到位。三是跟踪回访。由县乡村振兴部门牵头,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等配合,邀请第三方机构和群众代表参加,定期跟踪回访,评价帮扶成效。对帮扶成效好的驻村工作队进行表彰奖励,对成绩突出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成效差的驻村工作队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严肃处理,确保驻村工作队积极履职,用力帮扶。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