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汉阴:“138”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11-29 16:26:3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汉阴县“十三五”以来,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20个,搬迁群众5082户17940人,其中集中安置3957户16235人。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按照“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原则,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因区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探索推行“一个支部统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后续扶持发展模式,确保实现党组织、产业就业、群众服务“三个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产业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五个体系”建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增强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要做法:

强化党建引领,建好一个支部。

一是完善社区党组织。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党员数量,分类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采取下派书记、挂靠周边等方式,择优选派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牵头抓好搬迁社区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是壮大党员队伍。将搬迁党员组织关系从原居住地迁转到搬迁社区党支部,实施“双培双带”,激励搬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优秀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发挥政治优势。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使社区管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八服务中心”以及各类群团自治组织均置于党组织领导之下,确保社区党组织成为贯彻党的决策、执行党的路线、引领社区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促进搬迁社区后续扶持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强化发展支撑,建优三个载体。

一是建好社区居委会,搭建管理服务载体。根据搬迁社区规模大小和相间距离,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形式规范设置独立型集镇社区居委会或融合型农村社区村委会、居(村)民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系社区,党员干部包联搬迁群众的机制,移民搬迁群众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强化社区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搬迁后享有的各项政策补贴、承包经营收益权、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政策和渠道、后续项目政策扶持“五个保持不变”原则,实行“原籍管理地和林,安置地负责房和人”。

二是建好社区工厂,落实就近就业载体。坚持政府引导、招商引进、就业优先、厂社融合,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在100户以上的搬迁社区建社区工厂,引进毛绒玩具、电子元件、藤编、体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步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力促人岗相适、良性循环。

三是建好农业园区,壮大产业增收载体。在发展路径上,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在搬迁社区组建产业合作社,组织动员搬迁贫困群众将户均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和3000元搬迁入住后续扶持发展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在建园规模上,以户均年增收1万元为标准倒算发展规模,在300户以上的安置社区附近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在300户至100户的安置社区附近建设一个不低于500亩的农业产业园,在100户以下安置社区建设不低于100亩的农业产业园。在利益联结上,按照“党支部+产业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模式,通过统一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园内务工等方式,确保把搬迁贫困群众真正镶嵌到产业链上。

强化管理服务,建设八个中心。

围绕满足搬迁群众入住后的“学、医、养、人、钱、业”等服务需求,统筹人社、民政、教育、卫生等各类政策资源,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 ,落实公益岗位,建设“八个服务中心(5+3X)”建设。“5”即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中心;“3X”即各社区因地制宜成立民事矛盾调解中心、文体活动服务中心、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等,保障搬迁社区有序管理和搬迁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实施效果:

汉阴县“138”后续扶持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党组织全覆盖。通过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38”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做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全县20个集中安置社区单设党支部7个,融合挂靠党支部11个,村代管2个,党组织全覆盖,对5082户17940搬迁群众摸清底数,建立搬迁后扶台账,对易地搬迁群众实施动态管理。二是“两业”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县20个集中安置点引进新社区工厂24个,建设农业园区20个,14个社区组建了八服务中心,1.6万余人顺利实现安居稳业目标。坚持“两业”并举,让有技有岗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让腾出精力的辅助劳动力就近务工,让无岗无技的弱劳动力兴业务农,让“零就业”家庭公益岗位就业1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搬迁家庭的增收潜力,实现人岗相适、不少不闲,良性循环就业目标。三是服务全覆盖。坚持优化管理服务,融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文化关怀落到实处,构建有效融入、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20个社区“八中心”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集中安置社区“八中心”已全面覆盖。

经验启示:

扶贫车间+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在100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社区工厂,让25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社区工厂务工人均月收入达到2300余元。挖潜开发各类就业扶贫公岗521个,确保每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同时,在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成立劳务公司,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薪酬、统一结算”的运行模式,精准组织在家劳动力到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务工,保障合法权益,增加工资性收入,力促人岗相适,推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切实把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上,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全县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创新实施“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方式,在20个集中安置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发展茶叶、蚕桑、蔬菜、猕猴桃等特色主导产业,既巩固提升了安置区周边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了多元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厂园融合+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在大型移民搬迁安置区建设产业园,推行了周边农村土地流转,依托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业主,结合各行业标准和搬迁社区特点,细化了部门职责,逐步形成规范模板,实化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队伍建设,有序推进了搬迁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了安置区和城镇一体化发展。

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了“五个体系”。通过“138”后续扶持的实施,完善了管理服务、产业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体系”。强化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增强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陕西安康    
聚焦两会

陕西汉阴:“138”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11-29 16:26:3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汉阴县“十三五”以来,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20个,搬迁群众5082户17940人,其中集中安置3957户16235人。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按照“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的原则,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因区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探索推行“一个支部统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后续扶持发展模式,确保实现党组织、产业就业、群众服务“三个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产业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五个体系”建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增强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要做法:

强化党建引领,建好一个支部。

一是完善社区党组织。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党员数量,分类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采取下派书记、挂靠周边等方式,择优选派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牵头抓好搬迁社区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是壮大党员队伍。将搬迁党员组织关系从原居住地迁转到搬迁社区党支部,实施“双培双带”,激励搬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优秀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发挥政治优势。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使社区管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八服务中心”以及各类群团自治组织均置于党组织领导之下,确保社区党组织成为贯彻党的决策、执行党的路线、引领社区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促进搬迁社区后续扶持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强化发展支撑,建优三个载体。

一是建好社区居委会,搭建管理服务载体。根据搬迁社区规模大小和相间距离,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形式规范设置独立型集镇社区居委会或融合型农村社区村委会、居(村)民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系社区,党员干部包联搬迁群众的机制,移民搬迁群众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强化社区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搬迁后享有的各项政策补贴、承包经营收益权、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政策和渠道、后续项目政策扶持“五个保持不变”原则,实行“原籍管理地和林,安置地负责房和人”。

二是建好社区工厂,落实就近就业载体。坚持政府引导、招商引进、就业优先、厂社融合,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在100户以上的搬迁社区建社区工厂,引进毛绒玩具、电子元件、藤编、体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步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力促人岗相适、良性循环。

三是建好农业园区,壮大产业增收载体。在发展路径上,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在搬迁社区组建产业合作社,组织动员搬迁贫困群众将户均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和3000元搬迁入住后续扶持发展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带资入社变股民,资本合作兴产业。在建园规模上,以户均年增收1万元为标准倒算发展规模,在300户以上的安置社区附近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在300户至100户的安置社区附近建设一个不低于500亩的农业产业园,在100户以下安置社区建设不低于100亩的农业产业园。在利益联结上,按照“党支部+产业专业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模式,通过统一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园内务工等方式,确保把搬迁贫困群众真正镶嵌到产业链上。

强化管理服务,建设八个中心。

围绕满足搬迁群众入住后的“学、医、养、人、钱、业”等服务需求,统筹人社、民政、教育、卫生等各类政策资源,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 ,落实公益岗位,建设“八个服务中心(5+3X)”建设。“5”即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中心;“3X”即各社区因地制宜成立民事矛盾调解中心、文体活动服务中心、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等,保障搬迁社区有序管理和搬迁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实施效果:

汉阴县“138”后续扶持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党组织全覆盖。通过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38”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做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全县20个集中安置社区单设党支部7个,融合挂靠党支部11个,村代管2个,党组织全覆盖,对5082户17940搬迁群众摸清底数,建立搬迁后扶台账,对易地搬迁群众实施动态管理。二是“两业”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县20个集中安置点引进新社区工厂24个,建设农业园区20个,14个社区组建了八服务中心,1.6万余人顺利实现安居稳业目标。坚持“两业”并举,让有技有岗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让腾出精力的辅助劳动力就近务工,让无岗无技的弱劳动力兴业务农,让“零就业”家庭公益岗位就业1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搬迁家庭的增收潜力,实现人岗相适、不少不闲,良性循环就业目标。三是服务全覆盖。坚持优化管理服务,融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文化关怀落到实处,构建有效融入、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20个社区“八中心”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集中安置社区“八中心”已全面覆盖。

经验启示:

扶贫车间+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在100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社区工厂,让25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社区工厂务工人均月收入达到2300余元。挖潜开发各类就业扶贫公岗521个,确保每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同时,在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成立劳务公司,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薪酬、统一结算”的运行模式,精准组织在家劳动力到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务工,保障合法权益,增加工资性收入,力促人岗相适,推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切实把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上,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全县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创新实施“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方式,在20个集中安置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发展茶叶、蚕桑、蔬菜、猕猴桃等特色主导产业,既巩固提升了安置区周边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了多元增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厂园融合+后续扶持,助推乡村振兴。在大型移民搬迁安置区建设产业园,推行了周边农村土地流转,依托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业主,结合各行业标准和搬迁社区特点,细化了部门职责,逐步形成规范模板,实化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队伍建设,有序推进了搬迁人口市民化,基本实现了安置区和城镇一体化发展。

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了“五个体系”。通过“138”后续扶持的实施,完善了管理服务、产业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体系”。强化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增强了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