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汉阴: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模式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时间:2021-11-29 18:17:1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近年来,结合县情实际,汉阴县大胆创新,积极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建立一个高效的村级治理平台为保障的乡村治理模式(简称“321”乡村治理模式)。

主要做法:

建立三线联系机制,搭建服务群众桥梁

一是党员联系群众增强凝聚力。通过农村党员年初承诺、日常践诺、年终评诺,全年积分制管理,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重点把上级政策宣传到户、把支部决议传达到户、把公益活动发动到户、把意见建议征求到户,搭建了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全县具有帮扶能力的2123名农村党员分别与群众建立了帮联对子,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增强公信力。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代表工作室、工作室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方式,在各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将每周三定为“选民接待日”,每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民意、分类交办,并在年终由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切实增强人大代表公信力。2016年以来,全县629名市县镇驻村人大代表,共收集选民意见建议4100余条,并一一回应解决。

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增强亲和力。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方式,全县由群众推选中心户长2354名,共同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联防、重点人群帮教等工作,并实行以案定补、以事奖补、群众评议、动态调整机制,竭力为群众提供帮助服务,构筑了农村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推行两化管理服务,织密联系群众网络

一是推行管理网格化。以村(社区)为单位,分片区设立一级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二级网格,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根据居民情况设立若干三级网格,每个基础网格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网格长由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担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将矛盾纠纷、环境卫生、代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并将网格内人员、资源、服务事项信息化,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二是推进服务精细化。依据各户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对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定为“放心户”,实行“绿色管理”,村上对其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定为“关心户”,实行“黄色管理”,由居住在附近的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联系人员定期到户开展针对性服务;“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定为“连心户”,实行“红色管理”,由“三线”人员“一连一或一连多”帮扶,时刻保持“热线联系”,帮困解难。

建强乡村治理平台,汇聚乡村振兴合力

积极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治理平台,构建了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的高效治理体系,提升了全县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汇集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是重视“政治”强引领。高度重视政治引领在乡村治理中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将政治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切实建强基层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重构乡村组织网络,每个村的“干部”数量由过去的“两委”成员5至7人,扩充为至少50人以上的各类村级组织法人和“三线”人员队伍,构建成新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并把担任“三线”人员作为培养村干部的重要途径,2018年村级换届中有178名“三线”人员提拔为村“两委”班子成员,2019年3名从“三线”人员成长起来的村干部(担任村干部满3年)招录为公务员,“三线”人员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主要力量。同时,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县“一肩挑”比例达100%,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法治”强保障。积极发挥“三线”人员普法宣传员的作用,推动全民守法。强化基层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生产安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用法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和完善“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制度,共建成社区警务室8个、农村中心警务室23个、“法官工作室”46个、检察官工作联系点36个、法律服务工作站14个,全县149个村(社区)均确定了一名法律顾问,群众时刻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村民行动自觉。近三年,全县各类矛盾纠纷和案件持续下降,尤其是今年,全县进京非访与去年同比下降达75%,实现了无命案,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4.9%,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27% ;群众最关注的“盗抢骗”案件现勘考核位居全省140个设公安分局县区第一。

三是注重“德治”强教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将乡风民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逐村制定,逐户签约,开展评议,监督落实。各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根据实际制定相关章程,明确各自的组织形式、办事流程、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切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社会新风尚。大力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征集优选家风家训200余条,汉阴县被评为“全国家训文化之乡”,“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全国推广。同时,各村建立了幸福院、道德超市、爱心超市,激励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新风。

四是引导“自治”强活力。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全县共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互助资金协会116个;组建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支,乡贤协会、文体协会等社会组织300余个。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全面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一方面在群众对法律、政策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下,通过干部“说”,既起到“普法”和宣传政策的作用,让群众明明白白干事,又能让干部及时了解当前基层工作热点和难点,积极寻找对策。另一方面,群众有所想、有所需、有所求的情况下,引导鼓励群众大胆说,通过听群众“说”,既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又疏解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积怨,做到“话明气散”。同时,对集体事务、公共事务和村上的大事要事,及时开展民主协商,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活力。

五是运用“智治”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及“321”大数据中心,新开发了集基层党建、防贫监测、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和“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同时,为“三线”人员开发了手机APP,线上通过公众号实时发布政务服务信息,实时掌握民情信息,做到分级办理,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呼声与诉求;线下通过“三线”人员面对面地常态化向网格内服务管理对象宣传政策法规、搜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实现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

重要成效:

“321”乡村治理模式,坚持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重构了乡村组织网络,填补了乡村治理力量不足,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推动了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三年,全县治安、刑事案件稳中有降,越级访、集体访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2017年,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第5、全市第2位, 2018年度,全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97%,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第4、全市第1,继2017年后,再度荣获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321”基层治理模式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度,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5.08亿元,生产总值达到107.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位列全省县域第五。

该做法先后获评全国第四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被写入陕西省委省政府2018年1号文件和《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同时,在“全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电视电话会等各级会议上做经验介绍。2019年12月,汉阴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经验启示:

“321”乡村治理模式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创新工作理念,实现了乡村由“管理向治理”“传统到现代”、人口和资源“由散到聚”、村级集体经济“由空到实”、农民群众“由穷到富”、镇村“由小美到大美”的六大转变。一是通过健全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提升了农民自治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二是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了德治落地生根;三是通过民主协商,将群众对村集体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通过三线人员与服务对象拉家常、练感情,拓宽了群众的诉求渠道,能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隐患,有效预防“五失”(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家庭失和、情感失迷)人员恶性案件的发生。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陕西安康    
聚焦两会

陕西汉阴: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模式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时间:2021-11-29 18:17:1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近年来,结合县情实际,汉阴县大胆创新,积极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建立一个高效的村级治理平台为保障的乡村治理模式(简称“321”乡村治理模式)。

主要做法:

建立三线联系机制,搭建服务群众桥梁

一是党员联系群众增强凝聚力。通过农村党员年初承诺、日常践诺、年终评诺,全年积分制管理,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重点把上级政策宣传到户、把支部决议传达到户、把公益活动发动到户、把意见建议征求到户,搭建了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全县具有帮扶能力的2123名农村党员分别与群众建立了帮联对子,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增强公信力。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代表工作室、工作室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方式,在各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将每周三定为“选民接待日”,每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民意、分类交办,并在年终由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切实增强人大代表公信力。2016年以来,全县629名市县镇驻村人大代表,共收集选民意见建议4100余条,并一一回应解决。

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增强亲和力。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方式,全县由群众推选中心户长2354名,共同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联防、重点人群帮教等工作,并实行以案定补、以事奖补、群众评议、动态调整机制,竭力为群众提供帮助服务,构筑了农村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推行两化管理服务,织密联系群众网络

一是推行管理网格化。以村(社区)为单位,分片区设立一级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二级网格,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根据居民情况设立若干三级网格,每个基础网格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网格长由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担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将矛盾纠纷、环境卫生、代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并将网格内人员、资源、服务事项信息化,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二是推进服务精细化。依据各户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对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定为“放心户”,实行“绿色管理”,村上对其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定为“关心户”,实行“黄色管理”,由居住在附近的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联系人员定期到户开展针对性服务;“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定为“连心户”,实行“红色管理”,由“三线”人员“一连一或一连多”帮扶,时刻保持“热线联系”,帮困解难。

建强乡村治理平台,汇聚乡村振兴合力

积极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治理平台,构建了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的高效治理体系,提升了全县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汇集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是重视“政治”强引领。高度重视政治引领在乡村治理中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将政治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切实建强基层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重构乡村组织网络,每个村的“干部”数量由过去的“两委”成员5至7人,扩充为至少50人以上的各类村级组织法人和“三线”人员队伍,构建成新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并把担任“三线”人员作为培养村干部的重要途径,2018年村级换届中有178名“三线”人员提拔为村“两委”班子成员,2019年3名从“三线”人员成长起来的村干部(担任村干部满3年)招录为公务员,“三线”人员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主要力量。同时,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县“一肩挑”比例达100%,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法治”强保障。积极发挥“三线”人员普法宣传员的作用,推动全民守法。强化基层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生产安全、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用法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和完善“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制度,共建成社区警务室8个、农村中心警务室23个、“法官工作室”46个、检察官工作联系点36个、法律服务工作站14个,全县149个村(社区)均确定了一名法律顾问,群众时刻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村民行动自觉。近三年,全县各类矛盾纠纷和案件持续下降,尤其是今年,全县进京非访与去年同比下降达75%,实现了无命案,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4.9%,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27% ;群众最关注的“盗抢骗”案件现勘考核位居全省140个设公安分局县区第一。

三是注重“德治”强教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将乡风民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逐村制定,逐户签约,开展评议,监督落实。各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根据实际制定相关章程,明确各自的组织形式、办事流程、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切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社会新风尚。大力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征集优选家风家训200余条,汉阴县被评为“全国家训文化之乡”,“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全国推广。同时,各村建立了幸福院、道德超市、爱心超市,激励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新风。

四是引导“自治”强活力。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全县共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互助资金协会116个;组建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支,乡贤协会、文体协会等社会组织300余个。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全面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一方面在群众对法律、政策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下,通过干部“说”,既起到“普法”和宣传政策的作用,让群众明明白白干事,又能让干部及时了解当前基层工作热点和难点,积极寻找对策。另一方面,群众有所想、有所需、有所求的情况下,引导鼓励群众大胆说,通过听群众“说”,既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又疏解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积怨,做到“话明气散”。同时,对集体事务、公共事务和村上的大事要事,及时开展民主协商,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活力。

五是运用“智治”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及“321”大数据中心,新开发了集基层党建、防贫监测、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和“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同时,为“三线”人员开发了手机APP,线上通过公众号实时发布政务服务信息,实时掌握民情信息,做到分级办理,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呼声与诉求;线下通过“三线”人员面对面地常态化向网格内服务管理对象宣传政策法规、搜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实现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

重要成效:

“321”乡村治理模式,坚持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重构了乡村组织网络,填补了乡村治理力量不足,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在活力,推动了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三年,全县治安、刑事案件稳中有降,越级访、集体访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2017年,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第5、全市第2位, 2018年度,全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97%,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第4、全市第1,继2017年后,再度荣获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321”基层治理模式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度,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5.08亿元,生产总值达到107.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位列全省县域第五。

该做法先后获评全国第四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被写入陕西省委省政府2018年1号文件和《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同时,在“全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电视电话会等各级会议上做经验介绍。2019年12月,汉阴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经验启示:

“321”乡村治理模式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创新工作理念,实现了乡村由“管理向治理”“传统到现代”、人口和资源“由散到聚”、村级集体经济“由空到实”、农民群众“由穷到富”、镇村“由小美到大美”的六大转变。一是通过健全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提升了农民自治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二是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了德治落地生根;三是通过民主协商,将群众对村集体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通过三线人员与服务对象拉家常、练感情,拓宽了群众的诉求渠道,能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隐患,有效预防“五失”(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家庭失和、情感失迷)人员恶性案件的发生。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