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陕西白河:山上建园区 山下建社区 农民变工人

时间:2021-11-29 18:29:31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天宝村位于白河县仓上镇后高山,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42户1885人,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八年前,村上80%群众靠外出务工,贫困发生率为41.8%,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2011年,陕西启动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后,白河鼓励工商企业兴达公司进入天宝投资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又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丰富建设内涵、提升建设质量,昔日的“乱石窝”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山上:将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相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科学谋划布局,变山地资源为工商资本。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全村4000亩山坡土地直接流转、入股到兴达公司30年,作为兴达公司农业产业经营资本。以“生态示范、乡村旅游”为导向,整组推进、统筹规划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产业、园林苗木栽培、中药产业示范、山林经济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配套沼气循环利用、田间水利灌溉、田间耕作道路系统,园区始终朝着特色化、绿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综合开发资源,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成立兴达农业开发公司,用工业化的理念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用市场化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高山苗木花卉种植、生态畜牧养殖,分区域集中种植特色农作物,充分挖掘园区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园区建设了500亩标准化木瓜园、500亩中药材园、200亩采摘园、300亩牡丹园,培育园林苗木200亩,建设特色用材林1000亩。

(三)发展乡村旅游,变农业园区为观光景点。按照“农旅结合、农旅相融”的思路,因势修建了等高连片的石坎水平梯地2000亩,以“大地艺术、梯彩天宝”为特色,“石坎坎、金碗碗”,集中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年代修田造地时期形成的“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三苦”精神,园区内还建有“三苦”精神纪念馆,按照“石瓦泥巴墙”风格改造传统民居,打造田园综合体。去年,园区被评为AAA旅游景区。

山下:将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设和谐新社区

降低搬迁成本,提高群众搬迁意愿。为集中安置农业园区内89户351名需要整组搬迁的群众,兴达公司在山下征用了70亩河滩地,建设移民安置社区,统规统建7层小高楼,其中有60户228人搬到了社区,29户123人搬到了仓上集镇和县城,社区房屋按成本价800元/平方米计算,土地资源较多的农户“零投入”入住,非贫困户的购房款由山地流转费、园区(企业)就业收入、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补助、个人自筹组成。山上老房子除保留作为旅游开发外,其余拆旧腾退。

立足搬迁需求,完善社区设施配套。按照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所小学、一个幼儿园或托儿所、一个社区卫生室、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大型超市、一条公交线路”的要求,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路桥、水电、排污、绿化、硬化、亮化、广场等,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把安置社区建设成为搬迁群众的幸福家园。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将新建的社区从裴家村中分离出来,成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和物业公司。为解决“人地分离”问题,按照“社区服务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思路,推行居住证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搬迁入住社区负责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管理服务,原户籍所在村负责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和承包流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管理服务。创新建立的“网络党支部”在全国推广。

农民:将园区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确保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园区发展强力带动,入园务工变职业农民。与全村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明确一人一个生产岗位。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63名群众,组织进入天宝农业开发公司,长期聘为该公司的农业产业工人。对有一定农业技术的贫困户,组织从事畜牧养殖、园艺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类劳动。对没有生产技能的贫困户,组织从事修田造地、田间管理等体力型劳动。对于贫困户妇女,安排从事“农家乐”餐饮、住宿服务。园区已解决就业170多人,固定贫困户最低月工资1800元,管理员最高月工资6000元,2017年园区支出工资350万元,人均2万元。

充分发掘企业优势,公司就业变产业工人。为更好地解决搬迁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有生产技能的,吸收到兴达公司旗下汽车生产、房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部门就业,目前已经安置80人,其中天宝贫困户10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是过去的3倍以上。安置社区还引入了一家劳动密集型新社区电子工厂,“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为当地化解搬迁群众就业的又一大着力点。

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入股分红变公司股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土地从流转改为入股,与园区约定从有产出的当年开始分红,每亩每年分红100元,目前,园区小股东已达到50多个,入股土地300亩。村支部还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把上级支持的涉农资金通过合作社注入到园区,目前已注入15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5%,村上再分配给贫困户,搬迁户与园区的利益紧紧链接在了一起。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陕西安康    
聚焦两会

陕西白河:山上建园区 山下建社区 农民变工人

时间:2021-11-29 18:29:31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天宝村位于白河县仓上镇后高山,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42户1885人,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八年前,村上80%群众靠外出务工,贫困发生率为41.8%,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2011年,陕西启动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后,白河鼓励工商企业兴达公司进入天宝投资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又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丰富建设内涵、提升建设质量,昔日的“乱石窝”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山上:将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相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科学谋划布局,变山地资源为工商资本。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全村4000亩山坡土地直接流转、入股到兴达公司30年,作为兴达公司农业产业经营资本。以“生态示范、乡村旅游”为导向,整组推进、统筹规划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产业、园林苗木栽培、中药产业示范、山林经济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配套沼气循环利用、田间水利灌溉、田间耕作道路系统,园区始终朝着特色化、绿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综合开发资源,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成立兴达农业开发公司,用工业化的理念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用市场化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高山苗木花卉种植、生态畜牧养殖,分区域集中种植特色农作物,充分挖掘园区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园区建设了500亩标准化木瓜园、500亩中药材园、200亩采摘园、300亩牡丹园,培育园林苗木200亩,建设特色用材林1000亩。

(三)发展乡村旅游,变农业园区为观光景点。按照“农旅结合、农旅相融”的思路,因势修建了等高连片的石坎水平梯地2000亩,以“大地艺术、梯彩天宝”为特色,“石坎坎、金碗碗”,集中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年代修田造地时期形成的“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三苦”精神,园区内还建有“三苦”精神纪念馆,按照“石瓦泥巴墙”风格改造传统民居,打造田园综合体。去年,园区被评为AAA旅游景区。

山下:将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设和谐新社区

降低搬迁成本,提高群众搬迁意愿。为集中安置农业园区内89户351名需要整组搬迁的群众,兴达公司在山下征用了70亩河滩地,建设移民安置社区,统规统建7层小高楼,其中有60户228人搬到了社区,29户123人搬到了仓上集镇和县城,社区房屋按成本价800元/平方米计算,土地资源较多的农户“零投入”入住,非贫困户的购房款由山地流转费、园区(企业)就业收入、陕南移民搬迁政策补助、个人自筹组成。山上老房子除保留作为旅游开发外,其余拆旧腾退。

立足搬迁需求,完善社区设施配套。按照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所小学、一个幼儿园或托儿所、一个社区卫生室、一个新社区工厂、一个大型超市、一条公交线路”的要求,统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路桥、水电、排污、绿化、硬化、亮化、广场等,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把安置社区建设成为搬迁群众的幸福家园。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将新建的社区从裴家村中分离出来,成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和物业公司。为解决“人地分离”问题,按照“社区服务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思路,推行居住证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搬迁入住社区负责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管理服务,原户籍所在村负责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和承包流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管理服务。创新建立的“网络党支部”在全国推广。

农民:将园区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确保农民变为产业工人

园区发展强力带动,入园务工变职业农民。与全村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明确一人一个生产岗位。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63名群众,组织进入天宝农业开发公司,长期聘为该公司的农业产业工人。对有一定农业技术的贫困户,组织从事畜牧养殖、园艺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类劳动。对没有生产技能的贫困户,组织从事修田造地、田间管理等体力型劳动。对于贫困户妇女,安排从事“农家乐”餐饮、住宿服务。园区已解决就业170多人,固定贫困户最低月工资1800元,管理员最高月工资6000元,2017年园区支出工资350万元,人均2万元。

充分发掘企业优势,公司就业变产业工人。为更好地解决搬迁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有生产技能的,吸收到兴达公司旗下汽车生产、房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部门就业,目前已经安置80人,其中天宝贫困户10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是过去的3倍以上。安置社区还引入了一家劳动密集型新社区电子工厂,“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为当地化解搬迁群众就业的又一大着力点。

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入股分红变公司股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土地从流转改为入股,与园区约定从有产出的当年开始分红,每亩每年分红100元,目前,园区小股东已达到50多个,入股土地300亩。村支部还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把上级支持的涉农资金通过合作社注入到园区,目前已注入15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5%,村上再分配给贫困户,搬迁户与园区的利益紧紧链接在了一起。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