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西和顺: 唱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新歌

时间:2022-01-17 16:40:5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1期作者:李雪 焦瑜 赵瑞斌 刘东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清漳河畔。从久远的“牛郎织女”传说,到扬名春秋的“阏与之战”;从抗日烽火中的“石拐会议”,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白世斌,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这座小城的时代之歌,总是唱得响亮。

如今,这里更传颂着新时代的动人故事。在和顺县康阜嘉园、梁余新苑两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来自41个村、1833户搬迁户的日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jpg

山西省和顺县委副书记李雪(右二)、县政府副县长焦瑜(左二),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菌菇大棚内调研。

大培训 提升搬迁群众素质技能

“闺女,我出不了远门,县城周边有没有营生?”上了年纪的李千银急切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大家别急,这次我们人社局联系协调了300多个务工就业岗位,以后每月都会在小区的服务点给大家发布就业信息,省外、省内、县内都有!培训合格就能找到工作……”这样的招聘会在和顺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里,每月都会举办一次,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招聘信息,“就业培训登记”“就业服务咨询”工作台前人来人往。

近年来,和顺县认真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培训制度,实施推进“山西技能富民”战略,采取“排查摸底、台账管理、社区招聘、订单培训、灵活就业”的方式,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知识水平低、务工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全县有劳动能力的2435名搬迁对象中,靠培训务工就业的占53.4%,人均年增收3万元。

2.jpg

山西省和顺县“巧英刺绣”扶贫车间正在为搬迁妇女培训牵绣技艺。

重参与 激发搬迁群众创业热情

刚从菌菇大棚出来的松烟镇雪场村张丑林高声吆喝:“下工了——该做饭的回去做饭,该接孩儿的赶紧接孩儿,下午3点准时开工。”同行的东坡村梁瑞忠调侃道:“过去是叫都叫不来,现在撵也撵不走,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学技术!”

2018年,和顺县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122平方米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1600座,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一座。为解决搬迁劳动力种菇没技术、不懂管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和顺县又指导41个整村搬迁村组建了41个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股东成立公司,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对菌菇园区实行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搬迁群众通过以棚入股和在菌菇园区打工的方式,参与菌菇大棚生产运营,实现了入股分红和园区务工双增收。2021年,该园区实现满负荷生产,400多名搬迁群众在菌菇大棚从事育种、采摘、管理等工作。

看着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的菌菇,在园区打工的梁瑞忠琢磨着,现在正是好的创业机会。“明年我就把大棚拿回来自己经营。现在给公司打工一年挣2万元,用学到的技术自己干,一年三季怎么也能出6000多斤菇,少说也能挣个3万元吧!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平台,要挣大钱,我看咱还得自己发展。”

像梁瑞忠这样的人,菌菇合作社里大有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创业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义兴镇南沟村、下虎峪村的致富带头人已各自组建了菌菇园区劳务队,谋划着抱团发展……

3.jpg

山西省和顺县英明塑料加工扶贫车间。

破陋习 引导搬迁妇女增收致富

梁余新苑安置小区西面,缝纫机声响个不停。厂区门口神堂峪村驻村干部领着一群中年妇女走了进去,“厂长在吗?还招工吗?她们想报个名”。厂长看着有点胆怯的秀凤热情地介绍:“我们常年招工,这里第一个月培训保底工资1000元,第二个月按件计酬,做得多挣得多,月月都能挣个两三千元。”同村的王世芳正在忙着缝口袋:“秀凤,你也来啦!这儿营生好做,离家又近,上个月我挣了2800元。”

易地搬迁进城后,随着地膜覆盖等农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几天时间就能把土地种完,不少家庭妇女收拾完家务就打麻将、拉闲话。发现这一现象后,安置小区帮扶工作队组织她们到帮扶车间参观学习、转变思想。“秀凤,看看这条件多好,你在咱村也算好裁缝,来上班吧,不要再打麻将了。”

从输钱到挣钱,从打牌到打工,身边的帮扶车间让搬迁妇女体会到了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大院里闲暇时讨论的热点话题也从谁的麻将打得好变成了精进裁缝、刺绣技艺。

98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已有和衣顺裳、英明塑料、宏田嘉利等6家企业入驻,服装、刺绣、塑料、电器加工等512个就业岗位让323名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万~3万元。

搞托管 确保搬迁群众权益分配

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原有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如何统筹处理搬迁群众种地与务工的关系?和顺县委、县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搬迁村土地,托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放管服”上闯新路,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

宏田嘉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平松乡6个整村搬迁村2000余亩土地种植火麻,着力打造省级火麻种植产业园,产品出口韩国、德国、英国等地,结束了和顺没有农业外汇创收的历史。火麻产业带动500余户易地搬迁户,户均年增收1800元。

2018年以来,和顺县先后有6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易地搬迁村土地5000余亩,每亩托管受益均在150~200元左右,700余户户均增收1800元。土地流转托管既增加了搬迁群众的收入,又将搬迁群众从土地束缚上解放出来,大大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常监测 抓实搬迁群众动态帮扶

“郑队长,你又来了,快坐快坐。”“田大娘,你的身体咋样了?”“好,好着呢,你给俺老两口办的慢性病签约,帮了大忙!”

75岁的田金鱼是义兴镇红堡沟村脱贫不稳定户,老伴李全喜84岁,老两口患有高血压、轻微脑梗,虽有两个女儿每月给1000元的赡养费,但对于常年吃药的老两口来说还是不够。梁余新苑安置小区驻点工作队队长郑立伟入户走访得知情况后,多方协调为他们办理了慢性病补贴。

“田大娘,有啥困难就说,再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申请的低保快办下了,一年能领1万多元呢。”“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关怀!”

办实事、解难题,是落实搬迁人员帮扶政策的重要举措。和顺县将易地搬迁人员作为易返贫重点监测对象,采取“一定二看三帮扶”(“一定”就是确定排查对象;“二看”就是看收入变化、看有无返贫风险;“三帮扶”就是对因病、因学、因灾存在返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及时采取相应帮扶措施)的方法,紧盯康阜嘉园、梁余新苑两个集中安置区的特殊群体,对安置区易返贫人口实行常态化监测,12个县直单位组成两支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工作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点对点帮扶,为民办实事办好事200余件。

强管理 加快易地搬迁社区治理

在破解易地搬迁小区管理难题上,和顺县以“党建+”为思路,创新“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搬迁小区综合治理。

康阜嘉园和梁余新苑两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隶属城管委,原所属乡镇和城管委对其实行双重管理。搬迁村接受原所属乡镇开展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财务支出等行政管理,同时接受城管委以安置小区为单元参与的社区党建和培训教育等组织活动。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居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五老协调队”“五色志愿队”等村社联建队伍,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

集中安置小区紧扣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社区功能两项重点,配齐配强协理员、网格员、宣传员等“八大员”,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并组织干部到北京朝阳区和怀柔区等优秀示范社区学习考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80多岁的大董坪五保户王小院,平日里总是准时到安置小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餐。两天不见老人的身影,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娟上门走访,发现老人感冒病倒了,便马上请来社区医务人员为老人诊治,还协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改善伙食……王小院老人逢人就夸:“社区干部好!”

从义兴镇官斗村搬迁来的王永兵,原来在村里靠种地养牛为生,搬迁后没找到合适工作。社区干部任海林得知王永兵的拉面“一把撑”可是好把式,找他商量,把小区的空地租给他,开个拉面馆。不到一个月,王永兵的“康阜饭店”开张了,每天顾客盈门。

小区监控、停车棚建设、免费公交、就业帮扶等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使集中安置小区管理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变。

城区管委会积极推行“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受理,群众困难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问题第一时间答复,群众意见第一时间整改”的“四个第一”服务承诺制度,管好群众家长里短日常事,办好百姓急难愁盼要紧事,1866个实际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实现易地搬迁社区一流服务。

为郜家庄村的郜晋星办理就近入学手续,帮助青杨树村白爱鱼社保卡认证;为石板房村行动不便的王荣福送水,帮助井子村韩晓明解决小区车辆出行纠纷;为湾里村刘建军修缮门窗,帮助杨家峪村的武占胜解决地下室管道漏水难题……件件小事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搬迁群众的心田。

七彩幼儿园的孩子们绽开天真活泼的笑脸,联村医疗室看病的老人们竖起了大拇指,文化广场上欢快的歌舞,免费公交车先下后上和私家车先出后进的礼让行为……人们深切感受到这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居民们在用心融入城市,在用心改变自己。而一路陪伴和支持他们改变的,是党群服务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社区干部忙碌服务的身影。

“事非经过不知难,路须蹚出方为新”。从整村搬迁到后续扶持,变的是阶段目标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勤劳勇敢的和顺人民正在以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心,谱写乡村振兴新乐章。

(作者单位:山西省和顺县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巩固衔接    
资讯播报

山西和顺: 唱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新歌

时间:2022-01-17 16:40:5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1期

作者:李雪 焦瑜 赵瑞斌 刘东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清漳河畔。从久远的“牛郎织女”传说,到扬名春秋的“阏与之战”;从抗日烽火中的“石拐会议”,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白世斌,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这座小城的时代之歌,总是唱得响亮。

如今,这里更传颂着新时代的动人故事。在和顺县康阜嘉园、梁余新苑两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来自41个村、1833户搬迁户的日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jpg

山西省和顺县委副书记李雪(右二)、县政府副县长焦瑜(左二),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菌菇大棚内调研。

大培训 提升搬迁群众素质技能

“闺女,我出不了远门,县城周边有没有营生?”上了年纪的李千银急切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大家别急,这次我们人社局联系协调了300多个务工就业岗位,以后每月都会在小区的服务点给大家发布就业信息,省外、省内、县内都有!培训合格就能找到工作……”这样的招聘会在和顺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里,每月都会举办一次,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招聘信息,“就业培训登记”“就业服务咨询”工作台前人来人往。

近年来,和顺县认真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培训制度,实施推进“山西技能富民”战略,采取“排查摸底、台账管理、社区招聘、订单培训、灵活就业”的方式,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知识水平低、务工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全县有劳动能力的2435名搬迁对象中,靠培训务工就业的占53.4%,人均年增收3万元。

2.jpg

山西省和顺县“巧英刺绣”扶贫车间正在为搬迁妇女培训牵绣技艺。

重参与 激发搬迁群众创业热情

刚从菌菇大棚出来的松烟镇雪场村张丑林高声吆喝:“下工了——该做饭的回去做饭,该接孩儿的赶紧接孩儿,下午3点准时开工。”同行的东坡村梁瑞忠调侃道:“过去是叫都叫不来,现在撵也撵不走,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学技术!”

2018年,和顺县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122平方米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1600座,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一座。为解决搬迁劳动力种菇没技术、不懂管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和顺县又指导41个整村搬迁村组建了41个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股东成立公司,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对菌菇园区实行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搬迁群众通过以棚入股和在菌菇园区打工的方式,参与菌菇大棚生产运营,实现了入股分红和园区务工双增收。2021年,该园区实现满负荷生产,400多名搬迁群众在菌菇大棚从事育种、采摘、管理等工作。

看着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的菌菇,在园区打工的梁瑞忠琢磨着,现在正是好的创业机会。“明年我就把大棚拿回来自己经营。现在给公司打工一年挣2万元,用学到的技术自己干,一年三季怎么也能出6000多斤菇,少说也能挣个3万元吧!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平台,要挣大钱,我看咱还得自己发展。”

像梁瑞忠这样的人,菌菇合作社里大有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创业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义兴镇南沟村、下虎峪村的致富带头人已各自组建了菌菇园区劳务队,谋划着抱团发展……

3.jpg

山西省和顺县英明塑料加工扶贫车间。

破陋习 引导搬迁妇女增收致富

梁余新苑安置小区西面,缝纫机声响个不停。厂区门口神堂峪村驻村干部领着一群中年妇女走了进去,“厂长在吗?还招工吗?她们想报个名”。厂长看着有点胆怯的秀凤热情地介绍:“我们常年招工,这里第一个月培训保底工资1000元,第二个月按件计酬,做得多挣得多,月月都能挣个两三千元。”同村的王世芳正在忙着缝口袋:“秀凤,你也来啦!这儿营生好做,离家又近,上个月我挣了2800元。”

易地搬迁进城后,随着地膜覆盖等农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几天时间就能把土地种完,不少家庭妇女收拾完家务就打麻将、拉闲话。发现这一现象后,安置小区帮扶工作队组织她们到帮扶车间参观学习、转变思想。“秀凤,看看这条件多好,你在咱村也算好裁缝,来上班吧,不要再打麻将了。”

从输钱到挣钱,从打牌到打工,身边的帮扶车间让搬迁妇女体会到了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大院里闲暇时讨论的热点话题也从谁的麻将打得好变成了精进裁缝、刺绣技艺。

9800平方米的帮扶车间,已有和衣顺裳、英明塑料、宏田嘉利等6家企业入驻,服装、刺绣、塑料、电器加工等512个就业岗位让323名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万~3万元。

搞托管 确保搬迁群众权益分配

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原有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如何统筹处理搬迁群众种地与务工的关系?和顺县委、县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搬迁村土地,托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在“放管服”上闯新路,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

宏田嘉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平松乡6个整村搬迁村2000余亩土地种植火麻,着力打造省级火麻种植产业园,产品出口韩国、德国、英国等地,结束了和顺没有农业外汇创收的历史。火麻产业带动500余户易地搬迁户,户均年增收1800元。

2018年以来,和顺县先后有6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易地搬迁村土地5000余亩,每亩托管受益均在150~200元左右,700余户户均增收1800元。土地流转托管既增加了搬迁群众的收入,又将搬迁群众从土地束缚上解放出来,大大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常监测 抓实搬迁群众动态帮扶

“郑队长,你又来了,快坐快坐。”“田大娘,你的身体咋样了?”“好,好着呢,你给俺老两口办的慢性病签约,帮了大忙!”

75岁的田金鱼是义兴镇红堡沟村脱贫不稳定户,老伴李全喜84岁,老两口患有高血压、轻微脑梗,虽有两个女儿每月给1000元的赡养费,但对于常年吃药的老两口来说还是不够。梁余新苑安置小区驻点工作队队长郑立伟入户走访得知情况后,多方协调为他们办理了慢性病补贴。

“田大娘,有啥困难就说,再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申请的低保快办下了,一年能领1万多元呢。”“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关怀!”

办实事、解难题,是落实搬迁人员帮扶政策的重要举措。和顺县将易地搬迁人员作为易返贫重点监测对象,采取“一定二看三帮扶”(“一定”就是确定排查对象;“二看”就是看收入变化、看有无返贫风险;“三帮扶”就是对因病、因学、因灾存在返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及时采取相应帮扶措施)的方法,紧盯康阜嘉园、梁余新苑两个集中安置区的特殊群体,对安置区易返贫人口实行常态化监测,12个县直单位组成两支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工作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点对点帮扶,为民办实事办好事200余件。

强管理 加快易地搬迁社区治理

在破解易地搬迁小区管理难题上,和顺县以“党建+”为思路,创新“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搬迁小区综合治理。

康阜嘉园和梁余新苑两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隶属城管委,原所属乡镇和城管委对其实行双重管理。搬迁村接受原所属乡镇开展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财务支出等行政管理,同时接受城管委以安置小区为单元参与的社区党建和培训教育等组织活动。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居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五老协调队”“五色志愿队”等村社联建队伍,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

集中安置小区紧扣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社区功能两项重点,配齐配强协理员、网格员、宣传员等“八大员”,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并组织干部到北京朝阳区和怀柔区等优秀示范社区学习考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80多岁的大董坪五保户王小院,平日里总是准时到安置小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餐。两天不见老人的身影,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娟上门走访,发现老人感冒病倒了,便马上请来社区医务人员为老人诊治,还协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改善伙食……王小院老人逢人就夸:“社区干部好!”

从义兴镇官斗村搬迁来的王永兵,原来在村里靠种地养牛为生,搬迁后没找到合适工作。社区干部任海林得知王永兵的拉面“一把撑”可是好把式,找他商量,把小区的空地租给他,开个拉面馆。不到一个月,王永兵的“康阜饭店”开张了,每天顾客盈门。

小区监控、停车棚建设、免费公交、就业帮扶等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使集中安置小区管理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变。

城区管委会积极推行“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受理,群众困难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问题第一时间答复,群众意见第一时间整改”的“四个第一”服务承诺制度,管好群众家长里短日常事,办好百姓急难愁盼要紧事,1866个实际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实现易地搬迁社区一流服务。

为郜家庄村的郜晋星办理就近入学手续,帮助青杨树村白爱鱼社保卡认证;为石板房村行动不便的王荣福送水,帮助井子村韩晓明解决小区车辆出行纠纷;为湾里村刘建军修缮门窗,帮助杨家峪村的武占胜解决地下室管道漏水难题……件件小事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搬迁群众的心田。

七彩幼儿园的孩子们绽开天真活泼的笑脸,联村医疗室看病的老人们竖起了大拇指,文化广场上欢快的歌舞,免费公交车先下后上和私家车先出后进的礼让行为……人们深切感受到这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居民们在用心融入城市,在用心改变自己。而一路陪伴和支持他们改变的,是党群服务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社区干部忙碌服务的身影。

“事非经过不知难,路须蹚出方为新”。从整村搬迁到后续扶持,变的是阶段目标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勤劳勇敢的和顺人民正在以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心,谱写乡村振兴新乐章。

(作者单位:山西省和顺县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