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创作编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的思考与感悟

时间:2022-01-22 23:37:3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李伯祥

QQ截图20220122234056.jpg

记住贫困和幸福,感恩美好新时代!近十多年来,从事“三农”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经历,让我时常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关心困难群众?随着不断的工作磨砺和深入学习,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

2021年是党史教育年。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各方面,他代表全党发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誓言,掷地有声。在他的带领下,全党上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砥砺前行。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感慨:“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他随即指出“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2021年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小康宝鼎》庄严矗立,铭记着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19个“小康纹”绕鼎一周寓意全面小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小康宝鼎》紧扣“建党百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主题,刻有繁体铭文:“以民为本,吾党所向。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惠此中华,以利四方。”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次次回望历史,深刻总结党的百年经验,深情礼赞党的百年辉煌。这一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里程碑。就在这一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世纪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多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样的底气,让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

QQ截图20220122234137.jpg

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奉献者,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光荣事业之中,无上荣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写成一首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好的、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要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要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尽锐出战,1800多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

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经验弥足珍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发扬光大。成色十足的小康成绩单,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QQ截图20220122234202.jpg

谆谆教诲,思想深邃。亲情关怀,情真意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非常关注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到“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发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总攻号令。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逐村逐户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对全党全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又为我省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在82岁老党员马岗老人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到炕上,和马岗拉起了家常。缺水干旱是困扰元古堆村脱贫的一大难题。在马岗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屋里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水的滋味让他紧锁眉头。第二天,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暖心鼓励,让元古堆村的脱贫攻坚全面提速。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党恩、饮水思源,布楞沟村的群众在自家院子取水口上立起石碑,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甘肃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开展了一场“拔穷根、挪穷窝、消除绝对贫困”的反贫困攻坚战,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省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

 甘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协作项目,帮助引进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21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里讲的。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习近平走进李应川家的院子,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习近平同李应川一家拉起家常,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难题。李应川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向村里报名新建1座日光温室大棚和4座养殖暖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当地针对古浪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6万多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正逐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22日下午,在甘肃宁卧庄宾馆召开的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讲到:“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了示范。多次在专列上午休、过夜,减轻地方负担,降低接待规格,亲自审定菜单,严格要求“四菜一汤”。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两天以后,201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文章《人民领袖爱人民》中写到,历史的瞬间,定格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在建党近百年的历史时刻,人们都在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行动告诫全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无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本色永远不能褪色。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决心让全国贫困群众都摆脱贫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2021  年“七一”,李应川作为新党员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份崇高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甘肃省全省脱贫群众的光荣,也是甘肃人民的光荣。

QQ截图20220122234226.jpg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感恩奋进,我要振兴。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历史性巨变历历在目,乡村振兴美好前景催奋进,中华大地处处展现着鲜活生动的幸福画卷,祖国处处展现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心上,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心里。2021年2月28日中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中听到一位农民的话语“总书记把贫困户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生动的表达。“努力才能改变,努力就能改变”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脱贫村的墙上,也深深刻在了脱贫群众的心坎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90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菜子坡村低保贫困户侯尚明说,帮扶政策太好了!共产党的干部把我们当亲戚一样照看着呢。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陇南市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学老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都像他的亲人一样对待,处处为我们着想,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不愁,吃饭、看病、上学都不愁,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66岁的马一狄里说“我是一个脱贫户,以前我们一家人饭吃不饱,喝不上水,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如今,自来水拉通了,路修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现在牛也养上了,羊也养上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77岁的防返贫监测户张志录老人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吃水不愁了,道路平展了,山地变成平地了,我儿子儿媳治病有保障了!我们总不能啥都靠共产党,以后的好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76岁老党支部书记马正喜说,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屋都翻新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 梁西村三社51岁的脱贫监测户苏永红说,以前养二三头牛,现在养了八头牛;看病有报销,生活有保障,吃穿都不愁,都是党的政策好,以后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甘肃脱贫攻坚的经验弥足珍贵,成就来之不易。艰辛奋斗让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极大增强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甘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最现实生动的实践结晶。

QQ截图20220122234120.jpg

小康历程,饮水思源。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伟大事业。

恭逢盛世新时代,我庆幸在我的工作生涯中,能够非常荣幸地赶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能有幸参与其中,那是对我人生的升华,也是我今后余生中永远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工作岗位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壮举。火热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情系人民,心牵群众,不负韶华,在时代感召下投身脱贫攻坚,辛勤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战斗者、奉献者。

面对美好岁月,饮水思源,我们应懂得感恩:应该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这是我编辑创作《千年梦想》的初衷。心中有梦想,人生有力量。正是这个信念,激励我对《千年梦想》,魂牵梦绕,心潮澎湃,激动难奈,夜不能寐。为了《千年梦想》,我曾夜以继日,寝寐不甘。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奋笔疾书,是对生活的至诚至爱。目的就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用脱贫攻坚鲜活故事讲清楚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用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讲述好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变革,汇聚乡村振兴动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大力量。因为只有通过报告文学这种最真实的记叙方式,才能更好的突出再现奋斗着的小康历程,展现脱贫攻坚成就,反映乡村振兴巨变,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回应人民关切,凝聚磅礴力量,描绘乡村振兴时代画卷,谱写新时代奋斗华章,写好新时代振奋人心的又一历史史诗。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记载党和人民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铭记滋养心灵的脱贫攻坚精神,诠释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展现各级帮扶干部的为民情怀,表现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喜悦之情,凝结了众多作者的大量心血。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脱贫攻坚火热的生动实践是文学创作的生活源泉,人民是脱贫攻坚真正的英雄。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报告文学责无旁贷。文风就是作风,作品就是人品。文物见证历史,文学传承历史,文字记录历史。甘肃一些地方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超出想象,扶贫干部付出的努力超出想象,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更是超出想象。这些艰辛的超出想象,只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才能鲜活的展现出来,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脱贫攻坚壮举活生生的展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让人们从中感受脱贫攻坚强劲的时代脉搏和铿锵的历史脚步。征集到的相关《千年梦想》的作品,都是我以一个探矿者的勇气、毅力和视角,费尽周折,苦口婆心,有些是反反复复几易其稿最终成篇的,每一篇作品的延续,都可以拓展为一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我联系动员写作品的同志,都是结合亲身经历,重点写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的经历、感悟、变化,写的都是有真情实感,生动感人的故事!不是先进材料!也不是先进事迹汇编,而是震撼灵魂、直抵心灵深处,让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的生动感人故事!故事虽不惊天动地,但都能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都以新旧对比谈变化,盛情赞美新时代为内容,写对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经历与感悟,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结合,通过写参与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艰苦奋斗、奉献付出,反映和见证甘肃历史巨变、美好前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报告文学是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放大社会效应的最好形式。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壮丽恢宏的重大题材,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让广袤的农村大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乐章,必然由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音符组成。脱贫攻坚就是最能撼动魂魄的进行曲。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脱贫攻坚精神。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以“重新评价”为幌子,歪曲历史、割裂源流;有的以“史料钩沉”为借口,用一些支流、片段、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试图否定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有的以庸俗、低俗、媚俗的手段来涂抹历史人物与事件,企图解构崇高、诋毁英烈。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旗帜鲜明坚决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理直气壮弘扬党史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之气,引导人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没有《英雄儿女》,谁知道抗美援朝是怎么回事?!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歪曲历史、丑化英烈的杂音时有出现,或任意虚构,或蓄意解构,或肆意重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加强正确党史观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益于一系列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正史正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百年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正在不断释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蔚然成风。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就要旗帜鲜明和歪说谬论展开斗争,敢于亮剑、廓清迷雾、正本清源,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土壤。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向前进。

脱贫攻坚见证新成就,乡村振兴书写新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反映的都是陇原大地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展现着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展现了脱贫致富群众感恩的心。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农民蔺兑清在他的作品《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好时代》中写到,“党的政策好,正赶上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县上,乡上来了好多人,给家里盖房子、水泥硬化院子、大门口的路面,拉上了自来水,盖牛圈、猪圈,连厕所都给贴上了瓷砖。这个时代太好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自己害病政府掏钱,我们过上了神仙一样的好生活”。定西市通渭县农民何志成他的作品《雨打天晒庄稼薄收的困难日子我没齿不忘》中写到,“眼看着前些年缺吃少穿没钱花的农民兄弟,今日有房有车有产业,我会心地笑了,是感恩的笑了。国家现在强大,打赢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像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文风就像田野山间的泥土,始终散发着一股自然的清香,体现了脱贫致富的人民群众感恩的心,令人感动、让人崇敬。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千年梦想》中每位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都是最好的“土特产”、“独一味”,美味可口,回味深长,耐人寻味。《千年梦想》报告文学只能选其精华,从思想性、文学性选“内容为王”的精品入选,以永续留传!《千年梦想》就是要用这些源于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感情,实话实说真实事,通过富有真情实感和家国情怀的报告文学,让人们记住贫困和幸福,忆苦思甜,感恩奋进,珍惜美好新时代,感恩美好新时代!

QQ截图20220122234306.jpg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甘肃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继续勾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奋斗的激情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再踏新征程,一起向未来,乘势而上,需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用脱贫攻坚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深处拓展、向实处发力,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强大滋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美好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画卷更优美。只有汇聚起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才能建设好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干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通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凝聚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更大贡献,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是我最大的心愿。(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振兴论坛    
观察思考

创作编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的思考与感悟

时间:2022-01-22 23:37:3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李伯祥

QQ截图20220122234056.jpg

记住贫困和幸福,感恩美好新时代!近十多年来,从事“三农”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经历,让我时常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关心困难群众?随着不断的工作磨砺和深入学习,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

2021年是党史教育年。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治国理政各方面,他代表全党发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誓言,掷地有声。在他的带领下,全党上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砥砺前行。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感慨:“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他随即指出“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2021年建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小康宝鼎》庄严矗立,铭记着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19个“小康纹”绕鼎一周寓意全面小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小康宝鼎》紧扣“建党百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主题,刻有繁体铭文:“以民为本,吾党所向。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惠此中华,以利四方。”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次次回望历史,深刻总结党的百年经验,深情礼赞党的百年辉煌。这一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里程碑。就在这一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世纪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多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样的底气,让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

QQ截图20220122234137.jpg

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投身其中,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奉献者,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光荣事业之中,无上荣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写成一首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好的、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要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要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要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尽锐出战,1800多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

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经验弥足珍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发扬光大。成色十足的小康成绩单,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QQ截图20220122234202.jpg

谆谆教诲,思想深邃。亲情关怀,情真意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群众的冷暖甘苦,他始终牵挂在心。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非常关注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讲到“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发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总攻号令。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逐村逐户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对全党全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又为我省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在82岁老党员马岗老人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也没嫌干不干净就坐到炕上,和马岗拉起了家常。缺水干旱是困扰元古堆村脱贫的一大难题。在马岗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屋里的水缸,特意舀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水的滋味让他紧锁眉头。第二天,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暖心鼓励,让元古堆村的脱贫攻坚全面提速。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党恩、饮水思源,布楞沟村的群众在自家院子取水口上立起石碑,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甘肃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树牢“全国脱贫看甘肃”的大局意识,始终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开展了一场“拔穷根、挪穷窝、消除绝对贫困”的反贫困攻坚战,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撕下了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省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国家片区贫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

 甘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东部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鼎力支持、无私援助,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协作项目,帮助引进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倾情助力,“光彩事业临夏行”“民企甘南行”“津企陇上行”“巾帼脱贫行动”“千企帮千村”等帮扶活动卓有成效。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考察时,21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里讲的。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房宽敞又明亮。在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习近平走进李应川家的院子,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习近平同李应川一家拉起家常,详细询问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方面还有什么难题。李应川兴奋地向总书记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向村里报名新建1座日光温室大棚和4座养殖暖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当地针对古浪南部山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6万多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正逐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22日下午,在甘肃宁卧庄宾馆召开的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提起这段见闻讲到:“我昨天到黄花滩那户老乡家,家里都是精装修,电视还是弧形的,我都没有那种电视。”总书记接着说,我问老两口还有什么要求,这位乡亲掉了眼泪,“他说,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给了,千恩万谢感谢党。我们现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我们这个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着。永远不要失去民心,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就在这次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要真抓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的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日夜兼程,在火车上吃了5顿饭,途中还多次下车走到自发集结夹道等待的群众中亲切握手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中央政治局、为全党作出了示范。多次在专列上午休、过夜,减轻地方负担,降低接待规格,亲自审定菜单,严格要求“四菜一汤”。一言一行,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宵衣旰食,不辞辛劳,体现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鲜明态度。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亲近人民的深厚情怀。两天以后,201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文章《人民领袖爱人民》中写到,历史的瞬间,定格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在建党近百年的历史时刻,人们都在追问: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行动告诫全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无论走多远,中国共产党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民爱民的本色永远不能褪色。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决心让全国贫困群众都摆脱贫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难以置信的奇迹。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永远要想着给老百姓办事,共产党要做的就是这个事。2021  年“七一”,李应川作为新党员代表,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份崇高的荣誉,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甘肃省全省脱贫群众的光荣,也是甘肃人民的光荣。

QQ截图20220122234226.jpg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感恩奋进,我要振兴。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历史性巨变历历在目,乡村振兴美好前景催奋进,中华大地处处展现着鲜活生动的幸福画卷,祖国处处展现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群众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心上,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心里。2021年2月28日中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中听到一位农民的话语“总书记把贫困户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生动的表达。“努力才能改变,努力就能改变”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脱贫村的墙上,也深深刻在了脱贫群众的心坎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90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菜子坡村低保贫困户侯尚明说,帮扶政策太好了!共产党的干部把我们当亲戚一样照看着呢。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陇南市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学老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都像他的亲人一样对待,处处为我们着想,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不愁,吃饭、看病、上学都不愁,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66岁的马一狄里说“我是一个脱贫户,以前我们一家人饭吃不饱,喝不上水,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如今,自来水拉通了,路修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现在牛也养上了,羊也养上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77岁的防返贫监测户张志录老人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吃水不愁了,道路平展了,山地变成平地了,我儿子儿媳治病有保障了!我们总不能啥都靠共产党,以后的好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76岁老党支部书记马正喜说,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屋都翻新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 梁西村三社51岁的脱贫监测户苏永红说,以前养二三头牛,现在养了八头牛;看病有报销,生活有保障,吃穿都不愁,都是党的政策好,以后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甘肃脱贫攻坚的经验弥足珍贵,成就来之不易。艰辛奋斗让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极大增强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甘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最现实生动的实践结晶。

QQ截图20220122234120.jpg

小康历程,饮水思源。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伟大事业。

恭逢盛世新时代,我庆幸在我的工作生涯中,能够非常荣幸地赶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能有幸参与其中,那是对我人生的升华,也是我今后余生中永远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工作岗位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壮举。火热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情系人民,心牵群众,不负韶华,在时代感召下投身脱贫攻坚,辛勤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战斗者、奉献者。

面对美好岁月,饮水思源,我们应懂得感恩:应该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这是我编辑创作《千年梦想》的初衷。心中有梦想,人生有力量。正是这个信念,激励我对《千年梦想》,魂牵梦绕,心潮澎湃,激动难奈,夜不能寐。为了《千年梦想》,我曾夜以继日,寝寐不甘。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奋笔疾书,是对生活的至诚至爱。目的就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用脱贫攻坚鲜活故事讲清楚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用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讲述好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变革,汇聚乡村振兴动力,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大力量。因为只有通过报告文学这种最真实的记叙方式,才能更好的突出再现奋斗着的小康历程,展现脱贫攻坚成就,反映乡村振兴巨变,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回应人民关切,凝聚磅礴力量,描绘乡村振兴时代画卷,谱写新时代奋斗华章,写好新时代振奋人心的又一历史史诗。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记载党和人民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铭记滋养心灵的脱贫攻坚精神,诠释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展现各级帮扶干部的为民情怀,表现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喜悦之情,凝结了众多作者的大量心血。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脱贫攻坚火热的生动实践是文学创作的生活源泉,人民是脱贫攻坚真正的英雄。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报告文学责无旁贷。文风就是作风,作品就是人品。文物见证历史,文学传承历史,文字记录历史。甘肃一些地方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超出想象,扶贫干部付出的努力超出想象,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更是超出想象。这些艰辛的超出想象,只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才能鲜活的展现出来,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脱贫攻坚壮举活生生的展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让人们从中感受脱贫攻坚强劲的时代脉搏和铿锵的历史脚步。征集到的相关《千年梦想》的作品,都是我以一个探矿者的勇气、毅力和视角,费尽周折,苦口婆心,有些是反反复复几易其稿最终成篇的,每一篇作品的延续,都可以拓展为一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我联系动员写作品的同志,都是结合亲身经历,重点写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的经历、感悟、变化,写的都是有真情实感,生动感人的故事!不是先进材料!也不是先进事迹汇编,而是震撼灵魂、直抵心灵深处,让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的生动感人故事!故事虽不惊天动地,但都能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都以新旧对比谈变化,盛情赞美新时代为内容,写对扶贫和脱贫攻坚的经历与感悟,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结合,通过写参与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艰苦奋斗、奉献付出,反映和见证甘肃历史巨变、美好前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报告文学是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放大社会效应的最好形式。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壮丽恢宏的重大题材,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让广袤的农村大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乐章,必然由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音符组成。脱贫攻坚就是最能撼动魂魄的进行曲。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脱贫攻坚精神。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以“重新评价”为幌子,歪曲历史、割裂源流;有的以“史料钩沉”为借口,用一些支流、片段、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试图否定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有的以庸俗、低俗、媚俗的手段来涂抹历史人物与事件,企图解构崇高、诋毁英烈。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旗帜鲜明坚决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理直气壮弘扬党史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之气,引导人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没有《英雄儿女》,谁知道抗美援朝是怎么回事?!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歪曲历史、丑化英烈的杂音时有出现,或任意虚构,或蓄意解构,或肆意重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加强正确党史观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益于一系列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正史正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百年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正在不断释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蔚然成风。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就要旗帜鲜明和歪说谬论展开斗争,敢于亮剑、廓清迷雾、正本清源,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土壤。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向前进。

脱贫攻坚见证新成就,乡村振兴书写新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反映的都是陇原大地脱贫攻坚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展现着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展现了脱贫致富群众感恩的心。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农民蔺兑清在他的作品《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好时代》中写到,“党的政策好,正赶上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县上,乡上来了好多人,给家里盖房子、水泥硬化院子、大门口的路面,拉上了自来水,盖牛圈、猪圈,连厕所都给贴上了瓷砖。这个时代太好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自己害病政府掏钱,我们过上了神仙一样的好生活”。定西市通渭县农民何志成他的作品《雨打天晒庄稼薄收的困难日子我没齿不忘》中写到,“眼看着前些年缺吃少穿没钱花的农民兄弟,今日有房有车有产业,我会心地笑了,是感恩的笑了。国家现在强大,打赢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像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文风就像田野山间的泥土,始终散发着一股自然的清香,体现了脱贫致富的人民群众感恩的心,令人感动、让人崇敬。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甘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千年梦想》中每位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都是最好的“土特产”、“独一味”,美味可口,回味深长,耐人寻味。《千年梦想》报告文学只能选其精华,从思想性、文学性选“内容为王”的精品入选,以永续留传!《千年梦想》就是要用这些源于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感情,实话实说真实事,通过富有真情实感和家国情怀的报告文学,让人们记住贫困和幸福,忆苦思甜,感恩奋进,珍惜美好新时代,感恩美好新时代!

QQ截图20220122234306.jpg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甘肃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继续勾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奋斗的激情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再踏新征程,一起向未来,乘势而上,需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用脱贫攻坚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深处拓展、向实处发力,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强大滋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美好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画卷更优美。只有汇聚起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才能建设好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干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通过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千年梦想》,凝聚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更大贡献,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是我最大的心愿。(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