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担当

时间:2022-02-17 11:28:3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张国胜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责任,做建强组织的带头人,把执政之基越筑越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村级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驻村“第一书记”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一些村之所以乱、难、穷,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班子,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因此,作为“第一书记”,抓住了党建,就抓住了驻村工作的牛鼻子。

首先要巩固基层党建基础,用自己的过硬作风去带领队伍,用支部过硬的战斗力去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要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的“下篇文章”,借助下派“第一书记”的驻村优势,按照“分类指导、一案一策”的要求,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找出病症原因,明确整顿目标,细化整顿措施,做到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对财务管理混乱的,通过认真清理与整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对社会治安混乱的,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受宗族势利干扰的,通过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保证村风纯正。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加强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领导方式、致富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养;对党内制度不健全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镇村联合议事日、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切实凸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采取学习、交流、观看影视片、义务劳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每月“支部主题党员”活动。“七一”前夕,组织党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和宣誓、发放一本书和一枚党徽胸章、开展一次党员家庭挂牌、为外出党员发送一次节日祝福、组织文艺队为党的生日献一个节目,开展亮身份、温誓词、送温暖、做表率等“七个一”活动,让党员感受组织的温暖和活力,提高自我带头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党组织倡导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真正做到村级服务党员全覆盖,管理无“盲区”。要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建功立业;要完善党内激励化程度、有一技之长、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农民和优秀农民工吸引到党内,给党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能力,做强村富民的引路人,把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千条理、万条理,村强民富是硬道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如何因地制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一项难题,更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必答题。“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形象说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第一书记要转变角色,从“教练员”变成“陪练员”,从“带”脱贫变成“帮”振兴,不搞大水漫灌,坚持持续滴灌。首先是定规划,要根据任职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认真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特色亮点在哪里、发展出路在哪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分清主次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抓好落实。其次是选好人,着重从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优秀青年骨干和返乡待业大中专生中培育后备干部,建强后备干部队伍,做大存量,条件成熟的及时充实到班子中去。第三是帮增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输送劳动力外出务工、园区吸纳贫困户就业、发展种养产业等持续助农增收。既要注重短平快的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内能增加收入;又要注重长效的产业,建立稳定增收的机制,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要适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致富,要紧跟国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村域经济。要在农村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引导农民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性、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有效推进产业基地化,发挥土地最大经济效益,注重农业品牌的培育,着力打造共享农庄。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引导,协调开展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本领,做基层治理的能干人,把创新之歌越唱越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治理,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第一书记要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规范村级各种工作台账和各类盖章证明事项,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大力开展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我国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就是农村的事让群众说了算,让群众办好自己的事。要事事讲民主,遇事要商量着办,商量越多越好。只要群众认可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和民主程序的,第一书记就要敢于坚持,大胆去办。坚决不能做法律的“门外汉”,不但自己要懂法,还要为村干部、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群众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情怀,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把为民之情越培越深。“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第一书记要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天,让群众在蓝天白云下享受美好的生活,就要做热心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驻村更驻“心”,要多“家长里短”、“把脉问诊”,要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了解群众需求,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要用好“问计于民”的法宝,持续开展好“三话一会”,办好“议事亭”“村民夜话”“村民课堂”“第一书记接待日”……。要坐在农家板凳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利益高于天”。驻村第一书记必须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做为民办事真情服务的忠实实践者。要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加强对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经常嘘寒问暖,协调做好帮扶工作;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自己当作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融入环境、融入班子、融入干部群众、融入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与这片土地紧紧贴在一起,要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要重点做好因病因残、无务工能力等困难群众的帮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特别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始终和他们紧紧站在一起,做他们的顶梁柱、主心骨。第一书记要有热心肠。来到乡村,看到乡村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主动去管,去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这既包括全体村民的困难,也包括村民个体的困难,第一书记才不虚此行,才没有辜负党组织的厚爱,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这对乡村振兴大业才是最有帮助的。“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是最淳朴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被他们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必须要深入人民群众,知村民之所需,解村民之所急,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和村民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亲人,从而更好的开展帮扶工作,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作者为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政协驻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担当

时间:2022-02-17 11:28:3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张国胜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责任,做建强组织的带头人,把执政之基越筑越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村级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驻村“第一书记”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一些村之所以乱、难、穷,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班子,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因此,作为“第一书记”,抓住了党建,就抓住了驻村工作的牛鼻子。

首先要巩固基层党建基础,用自己的过硬作风去带领队伍,用支部过硬的战斗力去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要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的“下篇文章”,借助下派“第一书记”的驻村优势,按照“分类指导、一案一策”的要求,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找出病症原因,明确整顿目标,细化整顿措施,做到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对财务管理混乱的,通过认真清理与整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对社会治安混乱的,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受宗族势利干扰的,通过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保证村风纯正。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加强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领导方式、致富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养;对党内制度不健全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镇村联合议事日、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切实凸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采取学习、交流、观看影视片、义务劳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每月“支部主题党员”活动。“七一”前夕,组织党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和宣誓、发放一本书和一枚党徽胸章、开展一次党员家庭挂牌、为外出党员发送一次节日祝福、组织文艺队为党的生日献一个节目,开展亮身份、温誓词、送温暖、做表率等“七个一”活动,让党员感受组织的温暖和活力,提高自我带头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党组织倡导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真正做到村级服务党员全覆盖,管理无“盲区”。要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建功立业;要完善党内激励化程度、有一技之长、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农民和优秀农民工吸引到党内,给党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能力,做强村富民的引路人,把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种养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要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千条理、万条理,村强民富是硬道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如何因地制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一项难题,更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必答题。“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形象说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第一书记要转变角色,从“教练员”变成“陪练员”,从“带”脱贫变成“帮”振兴,不搞大水漫灌,坚持持续滴灌。首先是定规划,要根据任职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认真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特色亮点在哪里、发展出路在哪里,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分清主次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抓好落实。其次是选好人,着重从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优秀青年骨干和返乡待业大中专生中培育后备干部,建强后备干部队伍,做大存量,条件成熟的及时充实到班子中去。第三是帮增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输送劳动力外出务工、园区吸纳贫困户就业、发展种养产业等持续助农增收。既要注重短平快的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内能增加收入;又要注重长效的产业,建立稳定增收的机制,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要适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致富,要紧跟国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村域经济。要在农村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要引导农民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性、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有效推进产业基地化,发挥土地最大经济效益,注重农业品牌的培育,着力打造共享农庄。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引导,协调开展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本领,做基层治理的能干人,把创新之歌越唱越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乡村治理,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第一书记要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规范村务运行,完善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规范村级各种工作台账和各类盖章证明事项,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大力开展文明村庄、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我国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就是农村的事让群众说了算,让群众办好自己的事。要事事讲民主,遇事要商量着办,商量越多越好。只要群众认可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和民主程序的,第一书记就要敢于坚持,大胆去办。坚决不能做法律的“门外汉”,不但自己要懂法,还要为村干部、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群众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情怀,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把为民之情越培越深。“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第一书记要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天,让群众在蓝天白云下享受美好的生活,就要做热心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驻村更驻“心”,要多“家长里短”、“把脉问诊”,要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了解群众需求,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要用好“问计于民”的法宝,持续开展好“三话一会”,办好“议事亭”“村民夜话”“村民课堂”“第一书记接待日”……。要坐在农家板凳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利益高于天”。驻村第一书记必须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做为民办事真情服务的忠实实践者。要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加强对困难人群的关爱服务,经常嘘寒问暖,协调做好帮扶工作;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自己当作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融入环境、融入班子、融入干部群众、融入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在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与这片土地紧紧贴在一起,要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要重点做好因病因残、无务工能力等困难群众的帮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特别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始终和他们紧紧站在一起,做他们的顶梁柱、主心骨。第一书记要有热心肠。来到乡村,看到乡村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主动去管,去想办法帮助群众解决。这既包括全体村民的困难,也包括村民个体的困难,第一书记才不虚此行,才没有辜负党组织的厚爱,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这对乡村振兴大业才是最有帮助的。“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是最淳朴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被他们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必须要深入人民群众,知村民之所需,解村民之所急,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和村民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亲人,从而更好的开展帮扶工作,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作者为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政协驻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