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云南红河:“六种模式”助力脱贫群众增收

时间:2022-05-16 18:18:54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针对农资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和外出就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实际,坚持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作为根本措施,围绕“加”力产业促增收、“减”省铺张革陋习、“乘”风破浪挖潜力、“除”患未然守底线的“加减乘除”法则,探索实践“土地连作+提质增效”“龙头企业+利益联结”“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组织就业+公益岗位”“订单保底+消费帮扶”“移风易俗+激发内力”等“六种模式”,脱贫群众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底的10247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2430元,同比增长21%。

电商助力洋葱销售.jpg

电商助力洋葱销售

(一)“土地连作+提质增效”,重塑产业链增收。坚持把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来抓,立足资源优势,注重长短结合,一手谋划长远,一手发展群众基础好、见效快的产业,通过综合种养、土地连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稻渔”综合种养21.2万亩,元阳县、红河县推广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单一水稻收益变为“水稻+梯田鱼+梯田鸭”综合收益,示范区亩产值超过8000元。红河县石头寨乡碧苗村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实行夏秋种植水稻、冬春种植冬早蔬菜的“稻菜轮作”方式,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开远市知花小镇.JPG

开远市知花小镇

(二)“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双绑”带动促增收。健全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连接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泸西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13万亩小香葱,使小香葱发展壮大成为年产值达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成为国内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葱种植基地。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委会采取“村组干部先行发展、通过村组干部传帮带农户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成立法门香椿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25000多亩山地香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仅2022年1—2月份,全村306户每家都有不低于2万元的收入,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20多户。

泸西县金马镇香葱种植基地.JPG

泸西县金马镇香葱种植基地

(三)“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盘活资产促增收。注重盘活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千方百计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点。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将农户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作价入股流转给园区或企业经营,实现“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增收,确保户均1人在园区就业,每年每户增收5万元,集体增收12万元。个旧市戈贾社区哨冲居民小组将农户旧房清查统计交回村集体统一管理,将农户废旧老房、闲置地块等收归集体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村民“以房入股”户均获得20%的分红,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蒙自市“荣誉超市”.JPG

蒙自市“荣誉超市”

(四)“组织就业+公益岗位”,稳岗拓展促增收。坚持稳岗拓岗并重,把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举措。抓好就业岗位“大收集、大统筹”和精准有效动态供给,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队员、乡村干部到户开展“敲门行动”,做实做细就业信息服务,2022年来全州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7.27万人,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11%。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做到“两优先一确保”,全州重大投资、乡村振兴等项目用工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脱贫人口,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脱贫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对农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调整、优化管理,并向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优先倾斜、优先安置。全州共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35680名,帮助31802名脱贫劳动力和2922名“三类监测对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元阳县在全县建立14个乡镇“乡村蓝店”,100个以上村“乡村蓝店”分店,为农村群众提供培训和就业等服务,2022年来全县实现77299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

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香椿产业.jpg

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香椿产业

(五)“订单保底+消费帮扶”,联农带户促增收。对新型经营主体覆盖不到的脱贫家庭种养殖户,采取超常规举措,实行订单生产、跟踪服务、保底收购全流程帮扶。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消费帮扶,订单化生产销售,让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商超。鼓励1224家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引导干部职工积极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动员各基层工会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2022年来,全州民营企业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849.17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2968.3万元,帮助脱贫地区销售旅游服务等5.54万元。

元阳县稻鱼双丰收.JPG

元阳县稻鱼双丰收

(六)“移风易俗+激发内力”模式,扶志扶智促增收。持续巩固提升革除陋习促脱贫成果,全面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纠治铺张浪费、倡导文明消费,通过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智慧增收致富。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以革除脏乱、攀比、等靠、迷信等陋习为抓手,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元阳县阿者科村实施“阿者科计划”,实行全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开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所得收入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运营,七成归村民,目前已分红5次,户均分红1.14万元。

(供稿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基层动态    

云南红河:“六种模式”助力脱贫群众增收

时间:2022-05-16 18:18:54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针对农资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和外出就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实际,坚持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作为根本措施,围绕“加”力产业促增收、“减”省铺张革陋习、“乘”风破浪挖潜力、“除”患未然守底线的“加减乘除”法则,探索实践“土地连作+提质增效”“龙头企业+利益联结”“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组织就业+公益岗位”“订单保底+消费帮扶”“移风易俗+激发内力”等“六种模式”,脱贫群众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底的10247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2430元,同比增长21%。

电商助力洋葱销售.jpg

电商助力洋葱销售

(一)“土地连作+提质增效”,重塑产业链增收。坚持把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来抓,立足资源优势,注重长短结合,一手谋划长远,一手发展群众基础好、见效快的产业,通过综合种养、土地连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稻渔”综合种养21.2万亩,元阳县、红河县推广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单一水稻收益变为“水稻+梯田鱼+梯田鸭”综合收益,示范区亩产值超过8000元。红河县石头寨乡碧苗村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实行夏秋种植水稻、冬春种植冬早蔬菜的“稻菜轮作”方式,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开远市知花小镇.JPG

开远市知花小镇

(二)“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双绑”带动促增收。健全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连接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泸西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13万亩小香葱,使小香葱发展壮大成为年产值达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成为国内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葱种植基地。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委会采取“村组干部先行发展、通过村组干部传帮带农户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成立法门香椿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25000多亩山地香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仅2022年1—2月份,全村306户每家都有不低于2万元的收入,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20多户。

泸西县金马镇香葱种植基地.JPG

泸西县金马镇香葱种植基地

(三)“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盘活资产促增收。注重盘活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千方百计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点。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将农户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作价入股流转给园区或企业经营,实现“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增收,确保户均1人在园区就业,每年每户增收5万元,集体增收12万元。个旧市戈贾社区哨冲居民小组将农户旧房清查统计交回村集体统一管理,将农户废旧老房、闲置地块等收归集体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村民“以房入股”户均获得20%的分红,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蒙自市“荣誉超市”.JPG

蒙自市“荣誉超市”

(四)“组织就业+公益岗位”,稳岗拓展促增收。坚持稳岗拓岗并重,把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举措。抓好就业岗位“大收集、大统筹”和精准有效动态供给,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队员、乡村干部到户开展“敲门行动”,做实做细就业信息服务,2022年来全州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7.27万人,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11%。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做到“两优先一确保”,全州重大投资、乡村振兴等项目用工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脱贫人口,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脱贫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对农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调整、优化管理,并向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优先倾斜、优先安置。全州共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35680名,帮助31802名脱贫劳动力和2922名“三类监测对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元阳县在全县建立14个乡镇“乡村蓝店”,100个以上村“乡村蓝店”分店,为农村群众提供培训和就业等服务,2022年来全县实现77299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

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香椿产业.jpg

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香椿产业

(五)“订单保底+消费帮扶”,联农带户促增收。对新型经营主体覆盖不到的脱贫家庭种养殖户,采取超常规举措,实行订单生产、跟踪服务、保底收购全流程帮扶。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消费帮扶,订单化生产销售,让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商超。鼓励1224家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引导干部职工积极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动员各基层工会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2022年来,全州民营企业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849.17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2968.3万元,帮助脱贫地区销售旅游服务等5.54万元。

元阳县稻鱼双丰收.JPG

元阳县稻鱼双丰收

(六)“移风易俗+激发内力”模式,扶志扶智促增收。持续巩固提升革除陋习促脱贫成果,全面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纠治铺张浪费、倡导文明消费,通过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智慧增收致富。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以革除脏乱、攀比、等靠、迷信等陋习为抓手,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元阳县阿者科村实施“阿者科计划”,实行全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开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所得收入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运营,七成归村民,目前已分红5次,户均分红1.14万元。

(供稿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