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积极构建和谐善治乡村

时间:2022-06-07 22:44:5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作者:石金质 汪瑞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信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不仅开启了我国信访工作新时代,也为乡村振兴系统推动信访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和谐善治乡村提供了方法指引。

《信访工作条例》——乡村和谐的法治保障

作为第一部信访工作党内法规,《信访工作条例》确立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明确了领导制度、工作体制,完善了办理体系、监督体系。抓好《信访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也需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科学把握“三个统一”。

一是政治性与功能性相统一。《信访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其适用范围包括各级各类机关单位,并规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确立“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实现了体制机制的一盘棋、大合唱。工作中,需把牢信访工作政治属性,紧盯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用好用足乡村振兴“政策工具箱”,筑牢乡村治理法治根基。

二是承接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具体落实中,需融汇《信访工作条例》主要内容,多措并举,切实保护群众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救济权。要注重凝练近年来的实践成果,包括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以及网上办理、依法分类处理等规定要求,将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法定化。接轨“互联网+”等发展条件,明确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及查询、评价等线上增值服务要求,通过信息化赋能信访工作,实质性减轻群众访累,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工作中,需把紧落实督办的主动权,注重“我为群众办实事”与信访工作联动,持续放大信访工作的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切实将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立足“前端+中端+末端”体系化,紧扣访源治理、诉求提出、办理化解等关节点,明确法治的原则性要求。同时,也要体现出执行的灵活性,如办理过程中促成调解、和解等人性化路径,施以社会救助、司法救助等措施;在“三级终结”后开展疏导教育、矛盾化解、帮扶救助等延伸至“访外”的工作,强化防控联动、办帮一体、事心双解的系统治理理念。工作中,需把稳“六稳”“六保”的牛鼻子,架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之桥,将信访与“三农”新特征密切联系起来,推进诉求端、办理端同向发力和“双向规范”,促进乡村振兴领域信访工作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撑乡村治理。

把握群众关切——乡村治理的着力支点

乡村振兴领域信访诉求是观照乡村治理实效的重要风向标,随着工作推进不断深入,需及时精准把握群众信访新特点新变化。

一是点位多样。脱贫攻坚期内,涉贫信访主要聚焦几个小,如小圈子,指向基本不离本乡本土;小愿景,以“三保障”方面居多;小项目,多为农户的“居家产业”;小岗位,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小款项,系发放额度不大的到户奖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诉求点位的盘面有所拓展,新增了小环境,如村庄环境卫生偶发问题;小设施,如具体的村内“双基”设施阻点;小公开,如对

村务公开事项心存疑虑等点位,总体上以小切口关切为主。事虽小,但群众期盼大,需牢记信访无小事、点滴见初心,万不可因其小而不为或拖延。

二是主体多元。从提出对象看,由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为主,扩展为目前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等为主。从诉求类型看,据了解,部分省份近3年政策咨询类占比为八至九成,事关防止返贫、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以咨询“造血型”政策居多,充分说明群众在借力政策、内生发展等方面心怀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问题导向,高度重视信访的信号作用。

三是渠道多端。近年来,网上诉求量占比逐渐上升,传统路径的信访量占比逐年下降。从网上渠道看,既有自主受理渠道,如全国“12317”咨询服务平台、乡村振兴部门“局长信箱”;也有承接办理渠道,如“12345”便民热线平台、信访部门信息化平台等;还有媒体嵌入渠道,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引领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端让“秒接”成为可能,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加持作用持续放大,也倒逼信访工作提质增效。

四是愿景多享。涉乡村振兴的诉求指向,基本涵盖“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众期盼一桩桩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能够及时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领域信访多属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诉求,把准群众心理预期是把牢信访因何来、诉求如何应、问题作何解的关键,从而真正以人民为中心、需求为牵引、心解为目标,及时回应合理关切,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厚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依法办信处访——乡村善治的效能标尺

乡村振兴系统信访工作,重在契合乡村实际、群众习惯,加强靠前抓、保持亲和力,在依法依规前提下,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信访工作理念方法,着力构建文明和谐乡村。

一是落准办理责任。解决诉求要义在于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合法、合理,把牢这6个关键词,需强化时、度、效。其一为时。信访人都希望诉求尽快解决,其满意度同办理速度呈正相关,在确保办理质量前提下,把握好时间窗口期。如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实行“6+6”,快交、快查、快处、快审、快报、快督,简易事项一般6个工作日内报结,其现实可行性基于易事快办、特需急办,以效能牵引一次性化解率,以“时间红利”减避重复访。其二为度。信访人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渴望公平公正,更渴望尊重关怀。应以百姓心为心,找准事结与心解最佳接口,寻求合法、合政策、安人心、暖人心的最优解。其三为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访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并贯彻“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要求,做好“信访+”文章。如河南省洛阳市,通过分析得出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受侵害是信访主要源头,遂以“三清两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对症施治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既清资产,也清矛盾,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二是落细源头责任。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熟人社会”,相对而言,治理成本不高,源头治理效能却可有效放大。一方面,驻村工作队,以及法治、调解等队伍位置很紧要,发挥好法律政策宣讲引导的细胞功能,落实好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的源头责任,能有效将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消弭在初始、化解在当地。如山东省滨州市设立“枣乡情”调解室,群众有问题摆上桌面、邻里有矛盾放在明面,小矛盾不用出村就能视频连线解决。另一方面,要用好网格力量,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信访、乡村振兴等部门均设置了基层网格力量,需克服条块分割、各干各事、交叉重叠等掣肘,推进功能整合、多网合一,让不同领域的网格力量聚合为基层治理的源头“吹哨人”。

三是落严监督责任。《信访工作条例》强化监督体系建设,将严的主基调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立足“诉求侧”,增加网上查询进度、评价效能等群众监督通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监督侧”,上位监督方向,确立了专项督查、情况报告、年度考核、巡视巡察衔接信访工作的机制;同位监督方向,明确了督查部门开展督查的职责,整合信访部门实施督办、“三项建议”的条款;追责问责方面,均明确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乡村振兴系统承担“守底线”等职责,依法办信处访更应守好监督从严警戒线,遵照上述行之规、止之矩,强化服务内控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让制度真“长牙齿”,推进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安徽省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深入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积极构建和谐善治乡村

时间:2022-06-07 22:44:5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

作者:石金质 汪瑞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信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不仅开启了我国信访工作新时代,也为乡村振兴系统推动信访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和谐善治乡村提供了方法指引。

《信访工作条例》——乡村和谐的法治保障

作为第一部信访工作党内法规,《信访工作条例》确立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明确了领导制度、工作体制,完善了办理体系、监督体系。抓好《信访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也需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科学把握“三个统一”。

一是政治性与功能性相统一。《信访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其适用范围包括各级各类机关单位,并规定“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确立“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实现了体制机制的一盘棋、大合唱。工作中,需把牢信访工作政治属性,紧盯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用好用足乡村振兴“政策工具箱”,筑牢乡村治理法治根基。

二是承接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具体落实中,需融汇《信访工作条例》主要内容,多措并举,切实保护群众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救济权。要注重凝练近年来的实践成果,包括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依法处理涉法涉诉问题以及网上办理、依法分类处理等规定要求,将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法定化。接轨“互联网+”等发展条件,明确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及查询、评价等线上增值服务要求,通过信息化赋能信访工作,实质性减轻群众访累,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工作中,需把紧落实督办的主动权,注重“我为群众办实事”与信访工作联动,持续放大信访工作的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切实将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立足“前端+中端+末端”体系化,紧扣访源治理、诉求提出、办理化解等关节点,明确法治的原则性要求。同时,也要体现出执行的灵活性,如办理过程中促成调解、和解等人性化路径,施以社会救助、司法救助等措施;在“三级终结”后开展疏导教育、矛盾化解、帮扶救助等延伸至“访外”的工作,强化防控联动、办帮一体、事心双解的系统治理理念。工作中,需把稳“六稳”“六保”的牛鼻子,架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之桥,将信访与“三农”新特征密切联系起来,推进诉求端、办理端同向发力和“双向规范”,促进乡村振兴领域信访工作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撑乡村治理。

把握群众关切——乡村治理的着力支点

乡村振兴领域信访诉求是观照乡村治理实效的重要风向标,随着工作推进不断深入,需及时精准把握群众信访新特点新变化。

一是点位多样。脱贫攻坚期内,涉贫信访主要聚焦几个小,如小圈子,指向基本不离本乡本土;小愿景,以“三保障”方面居多;小项目,多为农户的“居家产业”;小岗位,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小款项,系发放额度不大的到户奖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诉求点位的盘面有所拓展,新增了小环境,如村庄环境卫生偶发问题;小设施,如具体的村内“双基”设施阻点;小公开,如对

村务公开事项心存疑虑等点位,总体上以小切口关切为主。事虽小,但群众期盼大,需牢记信访无小事、点滴见初心,万不可因其小而不为或拖延。

二是主体多元。从提出对象看,由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为主,扩展为目前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等为主。从诉求类型看,据了解,部分省份近3年政策咨询类占比为八至九成,事关防止返贫、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以咨询“造血型”政策居多,充分说明群众在借力政策、内生发展等方面心怀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问题导向,高度重视信访的信号作用。

三是渠道多端。近年来,网上诉求量占比逐渐上升,传统路径的信访量占比逐年下降。从网上渠道看,既有自主受理渠道,如全国“12317”咨询服务平台、乡村振兴部门“局长信箱”;也有承接办理渠道,如“12345”便民热线平台、信访部门信息化平台等;还有媒体嵌入渠道,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引领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端让“秒接”成为可能,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加持作用持续放大,也倒逼信访工作提质增效。

四是愿景多享。涉乡村振兴的诉求指向,基本涵盖“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众期盼一桩桩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能够及时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领域信访多属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诉求,把准群众心理预期是把牢信访因何来、诉求如何应、问题作何解的关键,从而真正以人民为中心、需求为牵引、心解为目标,及时回应合理关切,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厚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依法办信处访——乡村善治的效能标尺

乡村振兴系统信访工作,重在契合乡村实际、群众习惯,加强靠前抓、保持亲和力,在依法依规前提下,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信访工作理念方法,着力构建文明和谐乡村。

一是落准办理责任。解决诉求要义在于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合法、合理,把牢这6个关键词,需强化时、度、效。其一为时。信访人都希望诉求尽快解决,其满意度同办理速度呈正相关,在确保办理质量前提下,把握好时间窗口期。如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实行“6+6”,快交、快查、快处、快审、快报、快督,简易事项一般6个工作日内报结,其现实可行性基于易事快办、特需急办,以效能牵引一次性化解率,以“时间红利”减避重复访。其二为度。信访人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渴望公平公正,更渴望尊重关怀。应以百姓心为心,找准事结与心解最佳接口,寻求合法、合政策、安人心、暖人心的最优解。其三为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访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并贯彻“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要求,做好“信访+”文章。如河南省洛阳市,通过分析得出村集体和群众利益受侵害是信访主要源头,遂以“三清两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对症施治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既清资产,也清矛盾,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二是落细源头责任。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熟人社会”,相对而言,治理成本不高,源头治理效能却可有效放大。一方面,驻村工作队,以及法治、调解等队伍位置很紧要,发挥好法律政策宣讲引导的细胞功能,落实好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的源头责任,能有效将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消弭在初始、化解在当地。如山东省滨州市设立“枣乡情”调解室,群众有问题摆上桌面、邻里有矛盾放在明面,小矛盾不用出村就能视频连线解决。另一方面,要用好网格力量,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信访、乡村振兴等部门均设置了基层网格力量,需克服条块分割、各干各事、交叉重叠等掣肘,推进功能整合、多网合一,让不同领域的网格力量聚合为基层治理的源头“吹哨人”。

三是落严监督责任。《信访工作条例》强化监督体系建设,将严的主基调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立足“诉求侧”,增加网上查询进度、评价效能等群众监督通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监督侧”,上位监督方向,确立了专项督查、情况报告、年度考核、巡视巡察衔接信访工作的机制;同位监督方向,明确了督查部门开展督查的职责,整合信访部门实施督办、“三项建议”的条款;追责问责方面,均明确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乡村振兴系统承担“守底线”等职责,依法办信处访更应守好监督从严警戒线,遵照上述行之规、止之矩,强化服务内控和内部监督机制建设,让制度真“长牙齿”,推进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安徽省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